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景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景略
吳景略
原文名 JingLue WU
出生 1907年2月5日
江蘇常熟
逝世 1987年8月1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原名吳韜,號緝曼,晚年號縵叟,自號簫聲琴韻室主人(早期),長風琴館主人(後期
職業 古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知名作品 《瀟湘水雲》
《梅花三弄》
《普庵咒》
《漁樵問答》
《梧葉舞秋風》
《憶古人》
《胡笳十八拍》
《秋塞吟》
《墨子悲絲》
《高山》
《流水》
《白雪》等曲。

吳景略(1907年—1987年),名韜,晚年號縵叟,江蘇常熟人。自號簫聲琴韻室主人(早期),長風琴館主人(後期),世人尊其為虞山吳派琴學宗師。吳氏先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曾任今虞琴社司社,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彈撥教研室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80—1987),第四屆中國文聯委員,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近現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其演奏特點是:清麗飄逸、靈巧多變。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轉折,格調新穎,令人神往。他的古琴藝術造詣深湛,在古琴領域裡,被稱為「虞山吳派」、「琴壇一代宗師」。

個人簡介

吳景略少時從師學習琵琶、三弦等樂器,20歲從師王端璞開始學古琴,博採眾長,藝業大進。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張子謙等二十餘人,懷着發揚祖國古典音樂優秀傳統的良好願望,發起並成立了「今虞琴社」。同年夏,吳景略經李明德介紹加入該琴社,擔任司社,主持社務,並以「策聲琴韻室」名義在上海、常熟等地教授古琴。

吳景略醉心於清代《五知齋琴譜》所傳《瀟湘水雲》與《胡笳十八拍》兩名曲。他一彈再奏,幾乎整日沉浸在這兩首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瀟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騰的雲水遮蓋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滿腔義憤。全曲雖着重寫景,卻蘊含着強烈的激憤之情。吳景略在彈此曲時,着重抓氣勢,一開始就用磅礴的氣勢、鏗鏘跌宕的節奏,創造了一個水光雲影、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胡笳》則是描寫東漢女詩人蔡文姬的敘事性樂曲。全曲音樂根據十八拍原辭情節,描繪了蔡文姬的悲慘遭遇。他在彈《胡笳》時,則着力於情,用細膩多變的情景和節奏,對蔡文姬悲歡離合的複雜矛盾心理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

吳景略對《瀟湘水雲》與《胡笳十八拍》這兩首名曲的處理,說明他的演奏藝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至今許多琴家所彈《瀟湘》與《胡笳》,幾乎都是他的傳譜。

人物生平

吳景略(1907—1987),名韜,晚年號縵叟,江蘇常熟人。自號簫聲琴韻室主人(早期),長風琴館主人(後期),世人尊其為虞山吳派琴學宗師。吳氏先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曾任今虞琴社司社,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彈撥教研室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80—1987),第四屆中國文聯委員,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青年時代,吳景略曾廣泛涉獵琴棋書畫諸藝,先後師從肖蛻庵、周少梅、吳夢非等學習書法和江南絲竹,在得遇天津琴人王端璞並向其學習古琴三月之後,便潛心琴學,專攻琴藝。後來,王端璞離開常熟後,他一方面刻苦自習,深入鑽研《大還閣》、《五知齋》等琴譜的演奏經驗,一面尋師訪友,四出求教。有一次,他到上海專門到古籍書店打聽上海有哪些人專喜歡買琴譜,書店告訴他徐少峰醫生會彈琴。於是,他馬上登門求教。不巧,徐醫生外出行醫,只好留了一封懇切的信,請醫院裡轉交。徐醫生在外地得信後,深被他的求學精神所感動,特地寫了一封熱悄洋溢的回信,把他介紹西蜀琴家吳純白的得意門生李明德。吳景略大為高興。李明德彈了一曲《梅花三弄》.他對李先生的琴藝十分欽佩,並默記了李先生彈奏的特點與節奏,當即撿譜練習。第二天.吳景略彈給李先生聽。吳景略雖是初彈,但彈出的曲子聲韻並茂,意趣盎然,使李先生大力驚訝!

吳景略師楷化機,指落音綻,能為山水人物寫其神。訪師求友期間,曾以一曲梧葉舞秋風,與上海的今虞琴社諸琴友結下了近二十年的琴緣。並在日後帶領今虞以古琴與樂隊合作的形式走上舞台,邁出了傳統古琴音樂走向現代的第一步。

1936年春,着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張子謙等20餘人,懷着發揚祖國古典音樂優秀傳統的良好願望,在上地、蘇州發起並成立了學術團體——「今虞琴社」。同年夏,吳景略經李明德介紹加入該琴社。吳景略入社後有機會認識了更多的琴家,他博採群長,熔於一爐,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主段特點是:清麗飄逸、靈巧多變,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轉折,格調新穎,令人神往。琴壇皆以「虞山吳派」稱之。

1937年「八一三」事變上海淪為孤島,吳景略在上海開始教琴為生。當時,祖國山河遭到外敵摧殘蹂躪,激起他內心陣陣波瀾。為了寄託抗敵禦侮的感情,他與社友張子謙、樊伯炎等,將清代王善所譜岳飛《精忠詞》公開彈唱,得到好評。

吳景略自40年代起就開始在上海開館授課,1953年受聘為中國音樂研究所通訊研究員,1956年應聘中央音樂學院,從事民族音樂表演學科建設,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古琴演奏骨幹和教學研究人才。在教學期間,他融會了各家精髓,編寫並油印出版了現代譜式的《七弦琴教材》;與北京樂器廠合作,探索了琴器的改良與尼龍鋼絲琴弦的製作;為學院收集館藏並親自為其髹漆,一些公私名斲因經其手而重新獲得了生命力。

吳景略早期的古琴音樂錄音都毀於文革,存世的五張膠木唱片已經彌足珍貴。後期的錄音均收錄在《吳景略古琴藝術》激光唱盤中。這裡呈現的是後期用太古遺音琴(絲弦)錄製的作品。

個人經歷

1936年參加今虞琴社,1939年任該社領導人。

1953年,吳景略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通訊研究員。

1956年,他到天津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彈撥教研室主任,專門從事古琴教學和研究工作。

1979年任民樂系教授,並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1954年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並任教於該院民樂系 。

1980年擔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

1982年評為教授。

吳景略畢生潛心研究古琴藝術,長於演奏。他融會理解民族音樂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積數十年的深厚功力,鑽研創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

主要作品

他演奏的《瀟湘水雲》、《梅花三弄》、《普庵咒》、《漁樵問答》、《梧葉舞秋風》、《憶古人》、《胡笳十八拍》、《秋塞吟》、《墨子悲絲》、《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曲,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錄製成唱片,流傳海內外,受到普遍推崇。

吳景略開創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編著古琴教材,培養了大量的學生,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當代聞名的古琴演奏家、專業教師及理論研究者。他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還先後發掘整理了《廣陵散》、《胡笳十八拍》、《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飛》、《墨子悲絲》等近四十首古代琴曲,並創作《勝利操》,移植改編《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話》、《古琴改良》等琴學論著。

吳景略畢生潛心研究古琴藝術,長於演奏。他融會理解民族音樂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積數十年的深厚功力,鑽研創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他在鑑別、修復古琴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並致力於古琴的改革。經反覆試驗、設計、製作的改良古琴,得到廣大琴人的喜愛和樂用,成為古琴樂器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成就。

視頻

吳景略 - 瀟湘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