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里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里發
 
職業 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
知名於 阿拉伯帝國君主、伊斯蘭教領袖
知名作品



哈里發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它是指伊斯蘭先知、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穆罕穆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逝世後的繼承者。哈里發在十一世紀之前一直是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政治、宗教領袖,即阿拉伯帝國君主、伊斯蘭教領袖,相當於一名「神權君主」。[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哈里發

外文名稱:caliph;calif;khalif;khalifa;Khalifah;خليفة

阿拉伯語音譯:意為代治者、代理人、繼承者

定義: 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

四大哈里發

在歷史上,一共有四位正統的哈里發,這四位哈里發都是根據伊斯蘭繼任原則選舉產生的,且四任都與穆罕默德有非常親密的關係。在第四位正統哈里發被殺之後,伊斯蘭教的最高領導權落入了伍麥葉家族手中,在穆阿維葉以哈里發名義所建立的伍麥葉王朝後期,因為宗教教派繁多,哈里發開始擁有了「最高宗教解釋權」,伊斯蘭教由此分裂成了遜尼派和什葉派。[2]

634年,首任哈里發艾布•白克爾去世,不過他早就指定歐麥爾為接班人。前兩任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的岳父:歐麥爾的女兒哈弗賽也是穆罕默德的一位妻子。十年後,歐麥爾被波斯奴隸暗殺,他死前指定繼承人將在奧斯曼•本•阿凡和阿里•本•艾比•塔里卜等六位聖門弟子中間產生。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也是商人出身,在位十二年,後因任人唯親、俸祿分配不均,被一夥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穆斯林刺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他將首都從麥地那遷到伊拉克的庫法,661年被刺客殺害。同年,阿里之子哈桑與穆阿維葉達成協議,後者將哈里發的頭銜轉讓,並退居麥地那。

穆阿維葉稱哈里發後,不僅定都於大馬士革,又將哈里發制度確定為世襲。後來的伊斯蘭學者認為,阿里之死標誌着哈里發制度的結束,此前(632年至661年)就是所謂的四大正統哈里發時期。 穆阿維葉最終成為哈里發,開創了倭馬亞王朝。

職能

早期遜尼派對哈里發職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六點:

(1)保衛伊斯蘭信仰和阿拉伯領土不被侵犯褻瀆,保護聖地麥加和麥地那不被異教徒占領。

(2)必要時宣布聖戰。

(3)任命政權軍政官員。

(4)徵收賦稅,管理公共財富。

(5)討伐叛逆。

(6)執行法律。

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入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失去一切世俗權利,成了單純伊斯蘭教法官和教義解釋者。軍政大權落入塞爾柱「蘇丹」手中。[3]

四位正統哈里發均是來自不同家族的「遷士」,他們與先知穆罕默德之間都存在着頗具政治意味的姻親關係。他們不具有先知身份,但繼承了穆罕默德的裁判權、對烏瑪的領導和對沙利亞法(伊斯蘭教法,原義為「道路」)的維護等職能。

穆罕默德死後,半島一些部落開始反叛,艾布•白克爾進行了所謂的里達戰爭(鎮壓變節者戰爭),並向北開疆擴域。由此看出,哈里發是軍事領袖,指揮穆斯林同異教徒作戰,並鎮壓反叛的穆斯林部落。歐麥爾上任後,繼續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征戰,分別在雅穆克河戰役(636年)和卡迪西亞戰役(636年)擊敗拜占庭帝國和薩珊帝國。兩伊戰爭爆發前夕,薩達姆曾用卡迪西亞戰役的典故來鼓舞士氣,此役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在經濟方面,歐麥爾首先在麥地那按照波斯樣式建立迪萬制度,並確定俸祿名單,之後又在其他城市推廣這一制度。奧斯曼任上的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這一年即唐高宗永徵二年,奧斯曼曾派使團來華。在奧斯曼的授命之下,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建立了阿拉伯海軍,在海上打擊拜占庭。奧斯曼的突出貢獻還表現在宗教方面,他制定了被稱為「奧斯曼定本」的《古蘭經》。

四大正統哈里發另一個重要的宗教職能是在聚禮日(星期五)領導眾人禮拜,例如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就是在庫法大清真寺禮拜時被暗殺的。伊本•赫勒敦在《歷史緒論》中提到,穆阿維葉就任哈里發後,在清真寺設立了主持禮拜用的隔間,以防在禮拜時遭人暗算。清真寺隔間的設立,也成了區分正統哈里發和世襲哈里發的一大標誌。[4]

世襲制度

穆阿維葉在當哈里發前,曾拿出奧斯曼的血衣,向當時的哈里發阿里討個說法。而自從他當上哈里發,則強調哈里發權威不可挑戰,甚至使哈里發成為世襲制度。此外,伍麥葉哈里發們還自稱為「安拉的繼承人」。而根據《古蘭經》第二章和第三十八章的兩處經文,「安拉的繼承人」是用來稱呼穆罕默德之前的先知們的。據說艾布•白克爾曾嚴厲斥責下屬如此稱呼自己。後來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們也稱自己為「安拉的繼承人」,但不少宗教學者們(烏萊瑪)都抵制使用這個稱呼。

從某種程度上說,穆阿維葉的上台是麥加舊有勢力的復辟,也即伍麥葉家族對哈希姆家族的勝利。哈希姆人如同中國的孔氏,一直保有聖裔家族的地位。雖然阿里之子哈桑遜位給了穆阿維葉,但他的後裔一直被尊為謝里夫,而且伍麥葉人在物質上對他們十分優待。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代,麥加的謝里夫們勢力也很大,他們可以纏綠色頭巾、接受臣民的吻手禮等等。

「安拉的繼承人」穆阿維葉於680年立其子葉齊德為第二任哈里發,哈桑之弟侯賽因(什葉派的第三任伊瑪目)、即穆罕默德的小外孫拒絕對其宣誓效忠。葉齊德派出大軍包圍侯賽因所在的卡爾巴拉,侯賽因及其支持者們於伊歷正月初十戰死,這便是什葉派阿舒拉節(「第十」)的由來。什葉派並未隨着侯賽因戰死而消失,六七十年後,他們也成為推翻伍麥葉人的一股重要勢力。

684年,伍麥葉人發生內鬥,哈凱姆系取代了艾布•蘇福揚系。當麥爾旺•本•哈凱姆登基後,他開始使用「盟約」 制度來確立王儲,這就使得原來的「宣誓效忠」降到次要的位置。王儲(即「盟約管理者」)可以是哈里發的兒子,也可以是兄弟或表兄弟。802年,哈倫•拉西德在麥加的克爾白天房公開宣布其子艾敏和麥蒙為第一和第二王儲。

哈里發傳子還是傳弟的不確定性在現代也存在着。例如約旦國王侯賽因•本•塔拉勒(謝里夫侯賽因之重孫)曾立其弟哈桑為王儲,但1999年在他重病期間,擔任王儲三十四年的哈桑突然被廢黜,其子阿卜杜拉被立為王儲。阿卜杜拉二世即位後,也曾立異母弟弟哈姆扎為王儲,但2004年阿卜杜拉宣布廢除哈姆扎的王儲職位,在王儲之位空缺五年之後的2009年,阿卜杜拉立長子侯賽因為王儲。沙特阿拉伯的情況則是論資排輩,老王儲不斷湧現。今年初剛登基的國王薩勒曼,已經八十歲了,他是伊本•沙特的兒子,在他之前,已經有四位兄長擔任過沙特阿拉伯國王。[5]

興衰歷史

十世紀,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只有巴格達及周邊地區。公元945年,白益家族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克非成為了白益家族的傀儡。公元1055年,塞爾柱人打進了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只保留其宗教首領的地位。

而中下層的反抗和鬥爭,也是造成國家統治基本動搖的一個主因。為了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轉,滿足奢侈生活的要求,哈里發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封建主與廣大民眾間的階級矛盾處在不斷惡化之中,最終導致了民眾起義。其中盛勢最為浩大的起義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瑪特起義。

阿塞拜疆的社會下族的巴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教義號召民眾與惡神造成的暴力、壓迫、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號。公元816年,巴貝克在阿塞拜疆首豎義旗,很快就控制了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波斯西部地區,民眾武裝一度發展至三十萬人。機智善戰的巴貝克屢破官軍,鬥爭長達二十年。馬蒙、穆爾台綏木兩任哈里發重金懸賞巴貝克人頭,837年,巴貝克被手下出賣,英勇就義。

人民起義也使得異端教派明顯活躍。九世紀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瑪特教派興起,該派主張社會平等、財產共有、廢除正統的伊斯蘭教規教禮。公元890年,該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起義,起義之火蔓延至波斯、中亞一帶最終建立了卡爾瑪特王國。

塞爾柱人到來後,帝國一度達到了中興的局面。雖然哈里發還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而實際上權力其實已經落入了塞爾柱蘇丹手中。塞爾柱蘇丹十分敬重阿拉伯帝國傳統,承襲各種制度和教義,帝國東部一度恢復統一。

但是這只是表面中興統一,實際上更恐怖的反抗鬥爭即將到來。11世紀末,什葉派內部出現了一個非常恐怖的阿薩辛派,以阿剌模忒堡為根據地,專門從事刺殺哈里發、蘇丹、達官貴人的恐怖活動。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擴張製造了有機契機。十字軍東征,甚至多次血洗耶路撒冷。

蒙古興起後,滅掉花剌子模,衝進中亞。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奉蒙哥汗的命令西征,這是蒙古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西征。此次西征洗劫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巴格達,1260年拿下大馬士革。哈里發裹在地毯里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哈里發的稱號仍然作為伊斯蘭教宗教的稱號被繼續使用下去。哈里發首先被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控制。公元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宣布自己繼任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才被土耳其革命的領導者凱末爾廢除。[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