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立體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交通立體化是改善交通運輸的方案之一[1],包括公路與鐵路,但一般多指為了解決鐵路線路分割市區帶來交通瓶頸的問題,將原有鐵路的市區段從地面改為架空或改建於地下的工程,或者新建鐵路線路時在市區段就直接架空或建於地下的工程。此處的鐵路大多是指服務於中長程客流的城際鐵路或通勤鐵路,而不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的地鐵或捷運。
鐵路
鐵路在與道路交會時,需設置平交道以控制兩方之行車,但平交道在人口密集區容易導致交通堵塞、並且容易遭人闖越導致發生事故,因而有鐵路立體化的出現。一般分為地下化(挖設地下隧道)與高架化(架設高架橋為主,或興築路堤)兩種形式。
鐵路地下化
優點
- 減少地面噪音:鐵路建於地底,可以減少地面的噪音,例如小田原線。
- 減少因為鐵路與一般道路交錯而造成的交通阻塞,以及在平交道發生事故的傷亡。
缺點
- 建造成本較高:由於要鑽挖地底,鐵路建造工程的經費及更新站體設施的擴充拓寬難度大於高架鐵路,只有一些特殊狀況會例外。
- 城市風景消滅:由於鐵路在進入城市時已鑽入地下,使得鐵路從都市景觀中抹去,也從市民的共同記憶中淡出。
- 擴充困難:由於鐵路已鑽入地下,若需增加鐵路數量以擴充路線容量時,隧道拓寬較高架橋拓寬難度高出許多。
- 地皮使用率並非想像中的高:由於地面下已有隧道,無法在地皮上做大規模開發,頂多只能蓋高架橋,而種樹也很難種活。
- 活化及更新不易:廢棄地下鐵路,空間運用困難。
- 城市本來就需要公園綠地,平面及高架鐵路所需的隔離綠帶就是城市需要的公園、並不會造成土地浪費,若都市規劃得當(保留足夠隔音空間),不需使用地下化來避免噪音問題。
- 地下隧道事故時疏散困難,如發生火警,濃煙較難散去,間接做成傷亡。
- 鐵路在地面視線範圍外,公眾心理上感到遙遠,降低乘搭的意欲。
- 2001年納莉颱風期間,台北車站及附近地下化鐵路一度淪為水鄉澤國。
通風不良,需要廣設通風井,除了能抽換新鮮空氣外也可在火災時排煙。
視頻
交通立體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交通立體化 出行更舒適,搜狐,2008-07-31
- ↑ 立體化便捷交通,聚焦全城目光,創造美好生活,搜狐,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