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物生平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9 次修訂)
行 9: 行 9:
 
| 知名作品 =    《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 知名作品 =    《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ref>《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ref>  -1112年10月25日 <ref>《苏颍滨年表》: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ref> ),字子由,一字同叔 <ref>《苏颍滨年表》:辙,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ref>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辙'''(''' Su Zhe''' ) (1039年3月18日 <ref>《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ref>  -1112年10月25日 <ref>《苏颍滨年表》: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ref> ),字子由,一字同叔 <ref>《苏颍滨年表》:辙,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ref>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行 28: 行 28:
 
[[File:SUZHE002.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20120919191240-1996120440.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94784&cId=56274076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File:SUZHE002.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20120919191240-1996120440.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94784&cId=56274076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ref>《苏颍滨年表》:八年戊子父洵以家艰,闭户读书,因以学行授二子,曰:“是庶几能明吾学者。”</ref>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ref>《苏颍滨年表》:八年戊子父洵以家艰,闭户读书,因以学行授二子,曰:“是庶几能明吾学者。”</ref>  
 +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ref>《苏颍滨年表》: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辙父子三人同游京师,过成都,谒知益州张方平。方平一见,待以国士。</ref>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ref>《苏颍滨年表》: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辙父子三人同游京师,过成都,谒知益州张方平。方平一见,待以国士。</ref>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ref>《苏颍滨年表》:二年丁酉辙兄弟试礼部中第……辙中第五甲。</ref>  苏辙中第后,上《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ref>《苏颍滨年表》:有《上韩琦枢密书》。</ref>  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ref>《苏颍滨年表》:四月癸丑,辙母武阳县君程氏卒于家。辙父子还蜀。</ref>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ref>《苏颍滨年表》:二年丁酉辙兄弟试礼部中第……辙中第五甲。</ref>  苏辙中第后,上《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ref>《苏颍滨年表》:有《上韩琦枢密书》。</ref>  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ref>《苏颍滨年表》:四月癸丑,辙母武阳县君程氏卒于家。辙父子还蜀。</ref>  
 +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ref>《苏颍滨年表》:三年戊戌四年己亥十月,侍父游京师。十二月,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为诗赋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辙有《南行后集引》。</ref>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ref>《苏颍滨年表》:三年戊戌四年己亥十月,侍父游京师。十二月,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为诗赋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辙有《南行后集引》。</ref>  
 +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 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苏辙被授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同年,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ref>《苏颍滨年表》:三月,以选人至流内铨,天章阁待制杨畋调铨官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畋谓辙曰:“闻子求举直言,若必无人,畋愿备数。”于是举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兄弟寓怀远驿。</ref>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 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苏辙被授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同年,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ref>《苏颍滨年表》:三月,以选人至流内铨,天章阁待制杨畋调铨官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畋谓辙曰:“闻子求举直言,若必无人,畋愿备数。”于是举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兄弟寓怀远驿。</ref>  
  
 
<big>'''科举风波'''</big>
 
<big>'''科举风波'''</big>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ref>《苏颍滨年表》: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覆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争不可。光与范镇议,以辙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为不逊,力请黜之。</ref>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ref>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ref>《苏颍滨年表》:己卯,以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是时,父洵被命编修礼书,而兄轼出签书凤翔判官,旁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诏从之。</ref>
+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ref>《苏颍滨年表》: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覆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争不可。光与范镇议,以辙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为不逊,力请黜之。</ref>  
 +
 
 +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ref>
 +
 
 +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ref>《苏颍滨年表》:己卯,以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是时,父洵被命编修礼书,而兄轼出签书凤翔判官,旁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诏从之。</ref>
 +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ref>《苏颍滨年表》:十二月,轼自凤翔解官归京师。二年乙巳辙为大名府留守推官,有《谢韩丞相启》。寻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ref>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ref>《苏颍滨年表》:十二月,轼自凤翔解官归京师。二年乙巳辙为大名府留守推官,有《谢韩丞相启》。寻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ref>
 +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戊申,父洵卒于京师,年五十八。辙兄弟自汴入淮,溯江归。十二月,入峡。四年丁未五月丁巳,英宗崩。十月壬申,葬父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ref>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戊申,父洵卒于京师,年五十八。辙兄弟自汴入淮,溯江归。十二月,入峡。四年丁未五月丁巳,英宗崩。十月壬申,葬父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ref>
 +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 <ref>《苏颍滨年表》: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冬,辙兄弟免丧,东游京师。二年己酉春,至京师。</ref>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 <ref>《苏颍滨年表》: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冬,辙兄弟免丧,东游京师。二年己酉春,至京师。</ref>
  
行 44: 行 55:
 
[[File:三苏001.jpg|缩略图|[http://p10.qhimg.com/dr/200_200_/t0173257120e0911bc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8806888 来自 世界大学城 的图片]]]
 
[[File:三苏001.jpg|缩略图|[http://p10.qhimg.com/dr/200_200_/t0173257120e0911bc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8806888 来自 世界大学城 的图片]]]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ref>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ref>  
 +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ref>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ref>  
  
 
<big>'''被贬出京'''</big>
 
<big>'''被贬出京'''</big>
[[File: 苏辙003.jpg|缩略图|[http://s9.rr.itc.cn/r/wapChange/20175_26_8/a4wcqc7067223183619.jpg 原图链接] [http://m.sohu.com/n/494524640/ 来自 搜狐媒体平台 的图片]]]
+
[[File:SUZHE003.jpg|缩略图|[http://n.sinaimg.cn/sinacn15/716/w309h407/20180815/735a-hhtfwqr6587019.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526234955_184fe714b001009hy9.html 来自 搜狐媒体平台 的图片]]]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往见陈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ref>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往见陈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ref>
 +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知陈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ref><ref>《苏颍滨年表》:三年……二月戊午,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方平奏改辟辙为陈州教授。</ref>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知陈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ref><ref>《苏颍滨年表》:三年……二月戊午,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方平奏改辟辙为陈州教授。</ref>
 +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彦博]]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枢密使文彦博罢,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阳。彦博辟辙为学官。</ref>  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ref>《苏颍滨年表》:已而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ref>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彦博]]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枢密使文彦博罢,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阳。彦博辟辙为学官。</ref>  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ref>《苏颍滨年表》:已而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ref>  
 +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ref>《苏颍滨年表》:辙以举者改著作佐郎。有谢启。二月癸巳,以张方平为南京留守。方平辟辙签书应天府判官。有谢方平启。时,轼亦得徐州,兄弟相遇于澶、濮之间,相従至徐,留百余日。有《逍遥堂会宿》等诗,有《汉高帝庙试剑石铭》,有《汉高帝庙祈晴文》。</ref>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ref>《苏颍滨年表》:辙以举者改著作佐郎。有谢启。二月癸巳,以张方平为南京留守。方平辟辙签书应天府判官。有谢方平启。时,轼亦得徐州,兄弟相遇于澶、濮之间,相従至徐,留百余日。有《逍遥堂会宿》等诗,有《汉高帝庙试剑石铭》,有《汉高帝庙祈晴文》。</ref>  
 +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轼下御史台狱。辙上书乞纳在身官赎兄罪,不报。十二月癸亥,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ref>  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轼下御史台狱。辙上书乞纳在身官赎兄罪,不报。十二月癸亥,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ref>  五年不得升调。
 +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ref>《苏颍滨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黄州快哉亭记》。</ref>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ref>《苏颍滨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黄州快哉亭记》。</ref>  
 +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ref>《苏颍滨年表》:九月,以辙为歙州绩溪令。</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授齐州掌书记。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平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ref>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ref>《苏颍滨年表》:九月,以辙为歙州绩溪令。</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授齐州掌书记。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平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ref>  
  
行 59: 行 77: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ref>《苏颍滨年表》:五月,辙卧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戊午,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为门下侍郎。丁卯,以辙为秘书省校书郎。</ref>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ref>《苏颍滨年表》:五月,辙卧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戊午,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为门下侍郎。丁卯,以辙为秘书省校书郎。</ref>  
 +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及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大臣[[吕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挤、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党被清算时,他自知难逃责罚,请求外授宫观官以逃避贬官流放之罪。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最终使吕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宫观以避贬窜。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ref>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及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大臣[[吕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挤、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党被清算时,他自知难逃责罚,请求外授宫观官以逃避贬官流放之罪。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最终使吕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宫观以避贬窜。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ref>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却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司马光以王安石雇役之害,欲复差役,不知其害相半于雇役。辙言:“自罢差役仅二十年,吏民皆未习惯。况役法关涉众事,根芽盘错,行之徐缓,乃得审详。若不穷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后,别生诸弊。今州县役钱,例有积年宽剩,大约足支数年,且依旧雇役,尽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审议差役,趁今冬成法,来年役使乡户。但使既行之后,无复人言,则进退皆便。”</ref>   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ref>
+
 
 +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却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司马光以王安石雇役之害,欲复差役,不知其害相半于雇役。辙言:“自罢差役仅二十年,吏民皆未习惯。况役法关涉众事,根芽盘错,行之徐缓,乃得审详。若不穷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后,别生诸弊。今州县役钱,例有积年宽剩,大约足支数年,且依旧雇役,尽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审议差役,趁今冬成法,来年役使乡户。但使既行之后,无复人言,则进退皆便。”</ref>
 +
 
 +
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ref>
 +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ref>《苏颍滨年表》:甲辰,以辙为起居郎,有辞免状。</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迁起居郎、中书舍人。</ref>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ref>《苏颍滨年表》:甲辰,以辙为起居郎,有辞免状。</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迁起居郎、中书舍人。</ref>  
 +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砦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场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惟乞圣心以此反覆思虑,早赐裁断,无使西人别致猖狂。”于是朝廷许还五砦,夏人遂服。</ref>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砦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场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惟乞圣心以此反覆思虑,早赐裁断,无使西人别致猖狂。”于是朝廷许还五砦,夏人遂服。</ref>  
 +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权任吏部尚书。八月,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辛丑,以辙及刑部侍郎赵君锡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ref>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权任吏部尚书。八月,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辛丑,以辙及刑部侍郎赵君锡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ref>
 +
[[File:1SUZHE004.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bki-20120919191239-290280013.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v194784.htm?ch=ch.bk.innerlink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
<big>'''拜相参政'''</big>  
  
<big>'''拜相参政'''</big>  
 
[[File:SUZHE004.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bki-20120919191239-290280013.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v194784.htm?ch=ch.bk.innerlink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ref>《苏颍滨年表》:壬辰,以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有辞免札子并谢表。</ref>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ref>《苏颍滨年表》:丁未,以辙为龙图阁学士。</ref>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ref>《苏颍滨年表》:壬辰,以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有辞免札子并谢表。</ref>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ref>《苏颍滨年表》:丁未,以辙为龙图阁学士。</ref>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ref>   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以辙摄太尉、充册皇后告期使。</ref>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ref>《苏颍滨年表》:六月辛酉,以辙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ref>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为护军,进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ref>《苏颍滨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有《进郊祀庆成》诗并状。以郊祀恩特加护军,进开国伯、食实封二百户。</ref>  
+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ref>
 +
 
 +
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
 
 +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以辙摄太尉、充册皇后告期使。</ref>
 +
 
 +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ref>《苏颍滨年表》:六月辛酉,以辙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ref>
 +
 
 +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为护军,进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ref>《苏颍滨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有《进郊祀庆成》诗并状。以郊祀恩特加护军,进开国伯、食实封二百户。</ref>  
  
 
<big>'''连遭贬谪'''</big>
 
<big>'''连遭贬谪'''</big>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绍圣初,哲宗起李清臣为中书舍人,邓润甫为尚书左丞。二人久在外,不得志,稍复言熙、丰事以激怒哲宗意。会廷试进士,清臣撰策题,即为邪说。辙谏曰……哲宗览奏,以为引汉武方先朝,不悦。落职知汝州。居数月,元丰诸臣皆会于朝,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ref>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ref>《苏颍滨年表》:辙在郡有异政,既罢去,父老送者皆呜咽流涕,数十里不绝。</ref>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绍圣初,哲宗起李清臣为中书舍人,邓润甫为尚书左丞。二人久在外,不得志,稍复言熙、丰事以激怒哲宗意。会廷试进士,清臣撰策题,即为邪说。辙谏曰……哲宗览奏,以为引汉武方先朝,不悦。落职知汝州。居数月,元丰诸臣皆会于朝,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ref>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ref>《苏颍滨年表》:辙在郡有异政,既罢去,父老送者皆呜咽流涕,数十里不绝。</ref>  
 +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ref>《苏颍滨年表》:五月甲子,兄弟相遇于藤,相与同行。</ref>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 <ref>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余时病疮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咏渊明诗,劝余止酒。余和原韵,因而赠别。”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ref>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ref>《苏颍滨年表》:五月甲子,兄弟相遇于藤,相与同行。</ref>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 <ref>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余时病疮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咏渊明诗,劝余止酒。余和原韵,因而赠别。”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ref>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他便前往居住 <ref>《苏颍滨年表》:有田在颍昌府,因往居焉。</ref> 。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他便前往居住 <ref>《苏颍滨年表》:有田在颍昌府,因往居焉。</ref> 。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
 
 崇宁二年(1103年),苏辙为避祸,独自迁居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苏辙住在许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ref>
 
 崇宁二年(1103年),苏辙为避祸,独自迁居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苏辙住在许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ref>
  
 
<big>'''潜居颍滨'''</big>
 
<big>'''潜居颍滨'''</big>
[[File:SUZHE 侧身像.jpg|缩略图|[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5/1411/132977462_3_20180514110253144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4/11/27523037_753792399.shtml 来自 个人图书馆 的图片]]]
+
[[File:1SUZHE 侧身像.jpg|缩略图|[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5/1411/132977462_3_20180514110253144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4/11/27523037_753792399.shtml 来自 个人图书馆 的图片]]]
 
 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ref>《石林燕语》:子由自岭外归许下,号颍滨遗老,家有遗老斋。盖元佑人至子由,存者无几矣。</ref>  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ref>《苏颍滨年表》:辙居颍昌十三年。颍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人莫能窥其际。</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ref>  
 
 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ref>《石林燕语》:子由自岭外归许下,号颍滨遗老,家有遗老斋。盖元佑人至子由,存者无几矣。</ref>  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ref>《苏颍滨年表》:辙居颍昌十三年。颍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人莫能窥其际。</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ref>  
  
行 88: 行 127: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ref>《苏颍滨年表》:二年戊子正月壬子,有《正旦》诗。是日,帝受大贺八宝,赦天下。辙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ref>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ref>《苏颍滨年表》:二年戊子正月壬子,有《正旦》诗。是日,帝受大贺八宝,赦天下。辙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ref>  
 +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 <ref>《苏颍滨年表》:九月庚申,有《坟院记》。是月壬午,中大夫辙转大中大夫致仕。</ref>]
+
 
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 <ref>《苏颍滨年表》:九月庚申,有《坟院记》。是月壬午,中大夫辙转大中大夫致仕。</ref>]   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政和二年九月,复太中大夫致仕。十二月,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  
 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政和二年九月,复太中大夫致仕。
+
 
十二月,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   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
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ref>《苏颍滨年表》:绍兴中,以迟贵,累赠太师,封魏国公;史氏,楚国太夫人。</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ref>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ref>《苏颍滨年表》:绍兴中,以迟贵,累赠太师,封魏国公;史氏,楚国太夫人。</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ref>
+
 
 
 淳熙元年(1174年),经礼部尚书赵雄奏请,[[宋孝宗]]特敕追谥为“文定”。<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淳熙元年七月,礼部尚书赵雄请赐谥,敕特谥文定。</ref>
 
 淳熙元年(1174年),经礼部尚书赵雄奏请,[[宋孝宗]]特敕追谥为“文定”。<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淳熙元年七月,礼部尚书赵雄请赐谥,敕特谥文定。</ref>
  
行 99: 行 139:
  
 
<big>'''政治'''</big>
 
<big>'''政治'''</big>
 +
[[File:1王安石变法.jpeg|缩略图|[http://08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91012/20191012094156_def8c1e18fdd7768f9f51983112d6c27_1.jpeg 原图链接] [http://mini.eastday.com/a/191012094156443.html 来自 东方资讯 的图片]]]
 +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
 +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ref>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四十章</ref>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
 《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338.htm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国学导航</ref>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ref>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四十章</ref>  《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338.htm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国学导航</ref>  
 
  
 
<big>'''水利'''</big>
 
<big>'''水利'''</big>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092.htm 宋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  .国学导航</ref>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092.htm 宋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  .国学导航</ref>
 +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行 111: 行 155:
  
 
'''政论与史论'''
 
'''政论与史论'''
 +
[[File:唐宋八大家.png|缩略图|[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a06e5ff14badcfcd0c6e2126bf1e4b09.png 原图链接] [http://mooc1.chaoxing.com/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courseId=202146970&knowledgeId=102428296 来自 超星发现 的图片]]]
 +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  
 
 
 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
 
 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
 +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
 
 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行 120: 行 167: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
 +
 
 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黄庭坚]]书》,其文墨颇似苏轼。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
 
 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黄庭坚]]书》,其文墨颇似苏轼。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
 
 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
 
 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
 
[[王士禛]]《香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刘禹锡]])、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
 
[[王士禛]]《香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刘禹锡]])、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
 +
 
 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得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
 
 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得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
  
行 128: 行 177: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时值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时值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
 +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ref>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ref>  
 +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行 139: 行 193: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ref>[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4/024.htm 《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  .国学导航</ref> 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ref>[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730.htm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蜀学]  .国学导航</ref>
 
  
 +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ref>[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4/024.htm 《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  .国学导航</ref> 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
 +
 +
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ref>[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730.htm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蜀学]  .国学导航</ref>
 +
[[File:SUZHE书法.jpg|缩略图|[http://www.gjart.cn/managegjart/eWebEditor/UploadFile/200631616827623.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jart.cn/viewnews.asp?cateid=9&gjart=88&id=6053 来自 国际艺术界 的图片]]]
 
'''书法'''
 
'''书法'''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造诣。
 +
 
 +
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
 
 
 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行 197: 行 257:
 
[[瓜尔佳·文祥]]:取材当如宋富弼、苏辙,庶有裨时政。<ref>[http://122.200.75.13/%E8%AF%97%E8%97%8F/%E8%AF%97%E9%9B%86/%E5%8D%81%E6%9C%9D%E8%AF%97%E4%B9%98-98.html 《十朝诗乘》]  .古籍文献网 2016-11-24</ref>
 
[[瓜尔佳·文祥]]:取材当如宋富弼、苏辙,庶有裨时政。<ref>[http://122.200.75.13/%E8%AF%97%E8%97%8F/%E8%AF%97%E9%9B%86/%E5%8D%81%E6%9C%9D%E8%AF%97%E4%B9%98-98.html 《十朝诗乘》]  .古籍文献网 2016-11-24</ref>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ref>[http://www.xiexingcun.com/Philology/07/014.htm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北宋》]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ref>
+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
 +
 
 +
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ref>[http://www.xiexingcun.com/Philology/07/014.htm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北宋》]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ref>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ref>刘乃昌 ,《苏洵、苏辙文学简评》,《齐鲁学刊》,1985年06期</ref>  
+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ref>刘乃昌 ,《苏洵、苏辙文学简评》,《齐鲁学刊》,1985年06期</ref>
  
 
== 轶事典故 ==
 
== 轶事典故 ==
行 220: 行 282:
  
 
<big>'''十年流落'''</big>
 
<big>'''十年流落'''</big>
 +
 
 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询问自己的吉凶。铁龟山人说:“自此以后十年,应当飞腾升进,前十年的流落已经过去,但还有十年的流落。”<ref>《栾城遗言》:公归自江南,过宋,闻铁龟山人善术数,邀至舟问休咎。云:“此去十年如飞腾升进,前十年流落已过,然尚有十年流落也。”</ref>  
 
 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询问自己的吉凶。铁龟山人说:“自此以后十年,应当飞腾升进,前十年的流落已经过去,但还有十年的流落。”<ref>《栾城遗言》:公归自江南,过宋,闻铁龟山人善术数,邀至舟问休咎。云:“此去十年如飞腾升进,前十年流落已过,然尚有十年流落也。”</ref>  
  
 
<big>'''道启心海'''</big>
 
<big>'''道启心海'''</big>
 
+
[[File:SUZHE006.jpg|缩略图|[https://p5.ssl.qhimgs1.com/sdr/400__/t0108c728079d959def.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94784&cId=56274076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行 238: 行 301: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辈   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 '''家世''' || 曾祖 || 苏杲 || 仕宦不显,后赠太子太保。<ref>《东坡先生墓志铭》:世居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ref>
+
| '''家   世''' || 曾祖 || 苏杲 || 仕宦不显,后赠太子太保。<ref>《东坡先生墓志铭》:世居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ref>
 
|-
 
|-
 
|  || 曾祖母 || 宋氏 || 追封昌国太夫人。 
 
|  || 曾祖母 || 宋氏 || 追封昌国太夫人。 
行 252: 行 315:
 
|  || 母亲 || 程氏 || 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太夫人。<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君(苏洵)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ref>  
 
|  || 母亲 || 程氏 || 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太夫人。<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君(苏洵)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ref>  
 
|-
 
|-
| '''平辈''' || 长兄 || 苏景先 || 早夭。<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ref>  
+
| '''平   辈''' || 长兄 || 苏景先 || 早夭。<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ref>  
 
|-
 
|-
 
|  || 次兄 ||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师,谥文忠。  
 
|  || 次兄 ||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师,谥文忠。  
行 260: 行 323:
 
|  || 姐妹二人 || —— || 均早夭。
 
|  || 姐妹二人 || —— || 均早夭。
 
|-
 
|-
| '''配偶''' || 妻子 || 史氏 || 追封楚国太夫人。  
+
| '''配   偶''' || 妻子 || 史氏 || 追封楚国太夫人。  
 
|-
 
|-
| '''子辈''' || 长子 || 苏迟 ||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ref>《苏颍滨年表》:三子: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十五年卒;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宣和四年卒;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ref>
+
| '''子   辈''' || 长子 || 苏迟 ||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ref>《苏颍滨年表》:三子: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十五年卒;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宣和四年卒;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ref>
 
|-
 
|-
 
|  || 次子 || 苏适 || 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
 
|  || 次子 || 苏适 || 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
行 289: 行 352:
  
 
<big>'''三苏祠'''</big>
 
<big>'''三苏祠'''</big>
 
+
[[File:SUZHE005.png|缩略图|[http://i1.sanwen.net/banbao/151116/15-151116141450157.png 原图链接] [https://u.sanwen.net/gerenziliao/article/keyqqqqf.html 来自 散文吧网站 的图片]]]
 
 主词条:[[三苏祠]]
 
 主词条:[[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纱縠行南街。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纱縠行南街。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
 +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
 
1980年7月7日,三苏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1980年7月7日,三苏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
 
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591/7044o7j14bxVYpE0aZCHAalrQk7MnaSZgRzjUJwT7gzKXxdq-yhl-DGukfPrszi_XAXchhyNfBC2e7mdwCDJD8iKNgsZSwNyocPPK4G3Cfvt 三苏祠(上):故居·祠堂]  .新浪网</ref>
 
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591/7044o7j14bxVYpE0aZCHAalrQk7MnaSZgRzjUJwT7gzKXxdq-yhl-DGukfPrszi_XAXchhyNfBC2e7mdwCDJD8iKNgsZSwNyocPPK4G3Cfvt 三苏祠(上):故居·祠堂]  .新浪网</ref>
  
 
<big>'''三苏坟'''</big>
 
<big>'''三苏坟'''</big>
 
+
[[File:SAN苏坟.jpg|缩略图|[http://p0.ifengimg.com/a/2019_06/b51d1893f96296d_size135_w500_h308.jpg 原图链接] [http://hn.ifeng.com/a/20190203/7204679_1.shtml 来自 凤凰网河南综合 的图片]]]
 
 主词条:[[三苏坟]]
 
 主词条:[[三苏坟]]
  
 
 “三苏坟”坐落在河南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
 
 “三苏坟”坐落在河南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
 +
 
 “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墓东、西两边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ref>[http://www.dahe.cn/hzhn/dsj/t20041116_3522.htm 文豪归宿三苏坟]  .河南日报.2004-11-16</ref>
 
 “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墓东、西两边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ref>[http://www.dahe.cn/hzhn/dsj/t20041116_3522.htm 文豪归宿三苏坟]  .河南日报.2004-11-16</ref>
  
行 308: 行 375:
  
 
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宋昊林饰演苏辙。
 
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宋昊林饰演苏辙。
 +
 +
== 相关视频 ==
 +
<center>
 +
<div style="float:center; margin:20px 0 0 20px;">
 +
       
 +
{{#iDisplay:t0503xo8cl5|640|480|qq}}
 +
<center>'''苏辙居然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看看百家怎么评价?'''</center>
 +
</div>
 +
</center>
 +
 +
<center>
 +
<div style="float:center; margin:20px 0 0 20px;">
 +
       
 +
{{#iDisplay:w0388pnorbj|640|480|qq}}
 +
<center>'''苏洵、苏辙与王安石变法'''</center>
 +
</div>
 +
</center>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90. <ref> 苏辙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ref>
+
 
 +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於 2022年8月16日 (二) 09:38 的最新修訂

蘇轍
原圖鏈接 來自 羊城晚報 的圖片
出生 1039年3月18日
眉州眉山
職業 門下侍郎、尚書右丞等
知名作品 《欒城集》《詩集傳》《龍川略志》《論語拾遺》《古史》

蘇轍( Su Zhe )(1039年3月18日 [1] -1112年10月25日 [2] ),字子由,一字同叔 [3]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

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4]

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5]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人物生平

三蘇游京

蘇轍生於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時其父蘇洵三十一歲,遊學四方。其兄蘇軾四歲。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6]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蘇轍時年十七歲,史氏十五歲。 嘉祐元年(1056年)春,蘇轍父子三人同游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途經成都時,拜訪出知益州的大臣張方平。張方平以國士禮對待蘇轍父子。 [7]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於高等,蘇轍名登五甲。 [8] 蘇轍中第後,上《上樞密韓太尉書》於樞密使韓琦。 [9] 四月,母親程氏去世,蘇轍父子回到蜀地。[10]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蘇轍隨父在開封遊歷。十二月,全家抵達江陵,蘇轍將舟中創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11]

嘉祐五年(1060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開封,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後集》,蘇轍作有《南行後集引》。 三月,天章閣待制楊畋奉命調銓(根據考績遷調)官員,蘇轍被授為河南府澠池縣主簿。楊畋又舉蘇轍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同年,蘇轍與兄長蘇軾在東京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12]

科舉風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當時仁宗已五十二歲,蘇轍想他或許對政事感到疲倦,所以盡力講政事得失,而對宮禁朝廷之事,議論尤為激切。策問試卷送上後,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馬光將其置於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范鎮商議後將其置於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蘇轍。只有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 [13]

仁宗說:「以直言來得人,而因直言拋棄他,天下人會怎麼說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後,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14]

當時蘇洵奉命修《禮書》,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判官。蘇轍要求在京城侍養父親,獲朝廷准許。[15]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16]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蘇轍兄弟自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17]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服喪期結束後,蘇轍兄弟一路東遊前往京師,於次年抵達。 [18]

建議新法

熙寧二年(1069年),蘇轍上書論政事,即被神宗召見於延和殿。 [19]

當時,王安石為相,與陳昇之管三司條例司,命蘇轍入三司條例司。呂惠卿依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時多有牴觸。王安石拿《青苗書》讓蘇轍仔細議論,說:「有不便之處,就告訴我不必疑慮。」蘇轍說:「把錢借給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濟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間,吏員趁機營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錢到百姓手裡,即使良民也不免亂花;到交還時,即使富民也不免超過期限。這樣,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縣官的事不勝其煩了。唐代劉晏掌管國家財政,從沒有借錢給百姓。有責怪他的人,劉晏說:『讓百姓僥倖得錢,不是國家之福;叫吏員靠法催督還債,對百姓不利。我雖然從不發放借貸,但四方的豐收和災荒谷價的貴賤,從來能及時知道。有谷賤處就收購,有谷貴處就發售,所以四方沒有太貴、太賤的弊病,豈用發貸款?』劉晏所說的,就是常平倉法。現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頓,你真能有意於百姓生計,就整頓實行,那劉晏的功績可以立刻見效。」王安石說:「你的話有理,我當慢慢思考。」從此後一月之間都不談青苗法。[20]

被貶出京

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請發給度僧牒幾千份作為本錢,在陝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青苗法便開始實行。王安石派人去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去見陳昇之說:「從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撫恤各路百姓,但他們各人都務求滋生事端,回來所奏的大多不可實行,被天下人恥笑。現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發怒,將加罪,陳昇之勸阻,於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21]

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張方平知陳州,徵召蘇轍為陳州教授。[22][23]

熙寧六年(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彥博出判河陽軍,徵辟蘇轍為學官。 [24] 熙寧八年(1075年),改授齊州掌書記。[25]

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簽書應天府判官。當時蘇軾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創作了《逍遙堂會宿》等詩。[26]

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烏台詩案),被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准,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 [27] 五年不得升調。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沿贛水至黃州,與蘇軾相聚,一道遊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於次年(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作《黃州快哉亭記》。[28]

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蘇轍被量移為歙州績溪縣令。[29][30]

返朝任職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宋哲宗趙煦即位。五月,蘇轍臥病,至秋痊癒。八月,因舊黨當政,蘇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回。 [31]

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當時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為相,想廢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確、韓縝及樞密使章惇都被蘇轍彈劾去職。大臣呂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後又竭力排擠、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黨被清算時,他自知難逃責罰,請求外授宮觀官以逃避貶官流放之罪。蘇轍連上三疏把他的奸惡加以揭露,最終使呂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32]

司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復差役法,卻不知差役法之害相當於免疫法。蘇轍說:「自從廢除差役法幾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習慣。何況役法關係眾多事務,盤根錯節十分複雜,實行得慢些,方能審慎詳盡。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終,輕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實行之後,又產生各種弊端。現在州縣的免役錢,照例有累積剩餘,大約夠用幾年,暫且依舊雇役,到今年為止。催促監督有關官員審議差役法,趁今冬成為法令,來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實行之後,不再有人議論,那就進退都有利了。」 [33]

司馬光又因王安石設《詩經》、《尚書新義》來考取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不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於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總之,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書的釋義兼取註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說。並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後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後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但司馬光都不聽。[34]

同年八月,被任命為起居郎,蘇轍上疏請辭,旋即權任中書舍人,不久後正式擔任中書舍人。[35][36]

起初,神宗因西夏內亂而派兵進攻,於是在熙河增設蘭州,在延安增設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賀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們有請求蘭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討論守或棄尚未決定。蘇轍建議答應西夏所請,朝廷便允許還西夏五寨。[37]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權任吏部尚書。八月,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與刑部侍郎趙君錫出使遼國。[38]

拜相參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蘇轍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39] 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40]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書右丞。 [41]

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准許。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 [42]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 [43]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為護軍,進爵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44]

連遭貶謫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聖元年(1094年),門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題批駁元祐政事。他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知汝州。過了幾個月,元豐時諸臣都在朝廷任職,再貶蘇轍為左朝議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於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 [45] 蘇轍治州有優異政績,等到他被罷免離開,州里父老送別他的人都嗚咽流涕,延綿數十里不斷。[46]

紹聖四年(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化州別駕,安置雷州處分。此時,蘇軾也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於藤州,蘇轍送蘇軾赴海南。[47] 六月十一日訣別于海濱。 [48]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龍川略志序》、《龍川別志序》、《春秋傳後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轍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為濠州團練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因有田產在潁川,他便前往居住 [49]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後,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其後作《東坡先生墓志銘》。

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當國,黨禍復起,蘇軾等已去世的元祐黨人,原追復官告並繳納;蘇轍等在世之人,並不與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蘇轍五官,降授朝議大夫。

崇寧二年(1103年),蘇轍為避禍,獨自遷居汝南。十月,朝廷罷蘇轍提舉太平宮之職。蘇轍住在許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50]

潛居潁濱

崇寧三年(1104年)正月,蘇轍在潁川定居,因感於元祐時人所剩無幾,於是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 [51] 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託於詩中。[52][53]

崇寧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後集序》。次年,著《論語拾遺》。

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54]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欒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潁昌西湖,泛赮水,並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 [55]] 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十二月,朝廷追復甦轍為端明殿學士,特贈宣奉大夫。[56]

原擬葬蘇轍於眉州祖塋,但後來仍葬蘇轍於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57][58]

淳熙元年(1174年),經禮部尚書趙雄奏請,宋孝宗特敕追諡為「文定」。[59]

主要成就

政治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王安石聽後,亦頗覺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雇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蘇軾基本相同。[60]

《宋史》稱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61]

水利

在回河之爭中,蘇轍與右相范純仁等主張維持北流,反對文彥博等回河東流之議復起。蘇轍雖多次上疏反對,但以高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聖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62]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於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文學

政論與史論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他雖自稱「其學出於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於此。

蘇轍對於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於歐。但韓、歐闢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並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

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於「穩」。 《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書信雜文

蘇轍致力最勤的文章,在於政論和史論,史論之文,尤所盡心;但他寫得更為自由隨便的文章,還是書信雜文。例如十九歲時寫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說自己初到京師,「非有求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而所願者,只是「一睹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初生之犢,年少氣豪,既不同於韓愈《上宰相書》那樣卑躬屈節,也不像李白《上韓荊州書》那樣縱橫使氣。當文人仕途廣於唐代的宋代,這樣的文章是有時代特點的。

與此書相類者,還有《上昭文富丞相書》、《上曾參政書》,都是年少氣豪之作。到了晚年,所為書札,出語雖有所收斂,但依舊灑脫自然,例如《答黃庭堅書》,其文墨頗似蘇軾。二蘇早年之文,氣象雖不盡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觀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語。二蘇相比,蘇轍之文,未可以一「衰」字盡之。 蘇轍的記敘雜文為人所稱者,有《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等。其中《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以「造語奇特」見稱。 王士禛《香祖筆記》云:「潁濱《棲賢寺記》造語奇特,雖唐作者如劉夢得(劉禹錫)、柳子厚(柳宗元)妙於語言,亦不能過之。」並引其中「入棲賢谷」一段文字而後云:「予游廬山,至此,然後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畫圖,後人不能及也。」蘇轍之文,本來不是以「奇」見稱的。《黃樓賦》「稍自振厲」,即被疑為蘇軾所作,則此文之「造語奇特」,也就自然為人所稱了。

蘇轍還有一篇《東軒記》,造語雖不甚奇,卻是寫得更加「如其為人」的文章。這篇「記」也是寫得頗有特色。作「東軒」以為「宴休之所」,卻不得一日「安於其中」,而日日忙於「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此情此景,是和歷來文人雅士作軒亭以自適者大異其趣的。文章最後還說:希望有那麼一天,「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伏田裡」,「然後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遊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這樣的筆墨,也是「如其為人」的。

詩賦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

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閒。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閒澹,情趣悠遠。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遊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時值新黨蔡京等人執政,元祐黨人累遭迫害,蘇轍築室於許州,閉門不出,與早年之「閉門」遙相對應。從他一生的經歷看來,始終皆以直言而不見容。故以「閉門」始,以「閉門」終。這樣的作品,亦頗見性情。

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63]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讚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緻逼真,富於詩意。

儒學

主詞條:蜀學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創立了蘇氏蜀學,他與蘇軾同為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蘇氏的蜀學與荊公新學、二程洛學相對立。「三蘇」博通經史,遍采六經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道家學說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

蘇轍晚年曾著《蘇黃門老子解》,朱熹稱其書「合吾儒於老子,以為未足,又並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64] 反映了蜀學派的思想特色。

此派在文學上的建樹最為卓著,但認為學術中最重要者並非文章辭賦,注重所謂「性命自得之際」。以文為「寓理之具」,認為「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65]

書法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

其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

傳世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個人作品

蘇轍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解》 [66] 、《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等,並行於世。[67] 曾自撰《潁濱遺老傳》。《全宋詩》錄有其詩。[68]

體裁 作品名稱
《新論》《上皇帝書》《上樞密韓太尉書》《黃州快哉亭記》《巢谷傳》《老子解》
墨竹賦》《南齋竹》《秋稼

人物評價

張方平: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69]

趙禎: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70]

蘇軾: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劉攽:具官某天材穎茂,儒學純備。敏於事而慎於言,志於道而輔以術。早繇方聞之舉,藉甚士林之譽。粵自諫垣,進陟詞掖。倜儻正論,啟沃者非一;潤色王猷,灝噩乎吹萬。 [71]

陳襄:學與文若不逮軾,而靜厚過之。[72]

張耒:某平生見人多矣,惟見蘇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純仁)不曾疑。蘇公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范公見事,洞達情實,各有部分,未嘗疑惑。此皆過人者。[73]

王辟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孫覿:白公(白居易)詩所謂辭達,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蘇黃門詩已不逮諸公,北歸後效白公體,益不逮,惟四字詩最善。張文潛(張耒)晚年詩不逮前作,意謂亦效白公詩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潛晚喜白公詩。信矣,如所料也。[74]

王稱: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閒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於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75]

朱熹:蘇子由愛《選》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文天祥: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幾。 [76]

脫脫: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王世貞:吾嘗謂子瞻非淺於經術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則明允之餘習。晚之所以不純,則蔥嶺之緒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為佳子弟也。 [77]

茅坤:蘇文定公之文,其鑱削之思或不如父,雄傑之氣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餘言,……西漢以來別調也。[78]

楊慶遠: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屬,任憑他千磨百鍊,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張鵬翮: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朱軾:轍自熙寧以前,滯於小官。及元祐之朝,耆舊居職,未及有所施用。至紹聖,而世變不勝言矣,其斥調停、論紹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無營,至引當否、商是非,直言抗論,無所回撓,斯可尚也已。[79]

瓜爾佳·文祥:取材當如宋富弼、蘇轍,庶有裨時政。[80]

錢基博:①自宋初柳開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蘇舜欽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曾鞏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秦觀、張耒、黃庭堅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其中歐、蘇、曾、王,與唐之韓、柳,並稱唐宋八大家,為後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歐陽修,碑傳議論,兼能並擅。蘇氏軾、轍,策論得歐陽之明快,而碑傳殊無體要。

②今觀其文疏於敘事,而善議論,辨明古今治亂得失,出以坦迤,抑揚爽朗,語無含茹,而亦不為鈎棘;策論特其所長,碑傳則其所短,與軾蹊徑略同,而波瀾不如;氣不如軾之舒,筆不如軾之透。……策論至蘇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來者,有以見天下之賾,古今之變,而觀其會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與周秦諸子同為一家之言,固不僅文章之工。而觀轍之所為,其學兼綜兵農儒法,其文出入莊、孟、蘇、張,雖不如洵之峭勁廉悍,而頗追軾之條達疏暢,意到筆隨,無愧難弟也。……然軾轍之文,有餘於汪洋,不足於淡泊;工於用盡,而不善於用有餘;可振厲以警發憒憒之意,而未能唱嘆以發人悠悠之思。[81]

朱德: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82]

軼事典故

取名依據

關於蘇轍名字中「轍」的意思,其父蘇洵在《名二子說》中解釋說:天下的車沒有不順着轍走的,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83] 這與蘇轍相對內斂的性格也頗為相符。

啟發民智

因「元祐黨爭」牽連,紹聖四年(1097年),蘇轍被責授為化州別駕,雷州安置。[84] 蘇轍初來雷州,水土不服。據載,雷州知縣張逢、海康縣令陳諤對蘇轍非常友善,以誠相待,禮遇有加。時勞問有。」

蘇轍雖謫居雷州僅一年,但他面對雷州當時「其民甘於魚鰍蟹蝦,故蔬果不毓;冬溫不雪,衣被吉貝(木棉),故藝麻而不績,生蠶而不織,羅紈布帛,仰於四方之負販。工習於鄙朴,故用器不作。醫奪於巫鬼,故方術(指醫術)不治」[85] ,致力於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啟發民智,破除迷信,致力於農、工、商之利,教民治窮致富。他在該詩引中又說:「我遷海康(今雷州)實編於民,少而躬耕,老復其真。……願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導人民「斫木陶土,器則不匱。績麻繅繭,衣則可冀。藥餌具前,病安得至?」這首詩表現出蘇轍體察民情,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時,該詩也是研究雷州當時風土習俗的重要史料。

此間,章惇得知張逢禮遇蘇轍,派董必明查暗訪,稱其以強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於元符元年(1098年)詔蘇轍遷循州。後來,雷州人民在蘇轍居住地建遺直軒以紀念。

大貓據爐

蘇轍曾做黃白術,先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中放置一個大爐,將要生火時,看見一隻大貓站在爐上之後沒入水中,一會兒就不見了。蘇轍因此認為自己不是能將這種技藝傳下去的人,便不再講說此術。[86]

十年流落

蘇轍聽聞鐵龜山人擅長術數,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詢問自己的吉凶。鐵龜山人說:「自此以後十年,應當飛騰升進,前十年的流落已經過去,但還有十年的流落。」[87]

道啟心海

蘇轍受其兄蘇軾影響,崇信道教。除這一原因外,蘇轍信道還與他自己所遇到的兩件事有關,一是因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對道教大感興趣。他接着談自己讀道經《抱朴子》的感想,認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蘇轍在《丐者趙生傳》中記載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關道教的怪事:趙生是一個乞丐,敝衣蓬髮,醉即罵人。後來趙生主動去見蘇轍,一席話之後,使蘇轍感到這個乞丐「非特挾術,亦知道者也。」蘇轍又把趙生介紹給蘇軾,趙在蘇軾那裡停留了半年之久,後隨蘇軾北歸,至興國為楊繪所留,不久被騾所傷而死,繪備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來訪,告訴蘇轍說,他路過雲安時,有乞丐自稱姓趙,與蘇轍相識,請代為問好。法震描述這個乞丐模樣後,蘇轍確認是趙生。當時,興國地方官朱彥博的兒子在座, 「歸告其父,發其葬,空無所有,惟一杖及兩脛在」。據此,蘇轍判定趙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還稍有欠缺的神仙 。[88]

應該說,這兩件事對蘇轍的影響是大的。第一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養生術,第二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神仙之說。蘇轍對道教的信仰基本上貫徹終生。他常常把人的健康歸功於道教的養生術,他在《李鈞壽花台》的序中說:「尚書郎晉陵李公秉性直而和,少從道士得養生法,未五十去嗜欲,老而不衰。」這是把別人的健康歸功於道教。他在69歲時寫的《丁亥生日》中說,自己少年病肺,中年病脾,但是到了晚年,「二疾忽已平」,為什麼呢?詩人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拜老子為師、擺脫了百欲、明白了「道」的緣故。這就把自己的健康也歸功於道家道教。

除了對道教的信仰外,蘇轍對道家理論也有深入研究,他42歲時曾作《老子解》,把各家思想融會於道家,其兄讀了這本書以後,給予極高的評價。蘇轍在《梁武帝》中先說佛法與《老子》相出入,把佛歸於道,然後說:「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這等於把「道」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朱熹對蘇氏兄弟的這一看法十分生氣,他認為蘇氏兄弟「合吾儒於《老子》,以為不足,又並釋氏而彌縫之」,這是「舛矣」,是「無忌憚者與」。蘇氏兄弟與朱之間的根本分歧在於:蘇氏兄弟要以道家為本位去融合儒佛,而朱要以儒家為本位去融合道佛 。

蘇轍一生也寫過不少有關道家道教的詩文,有《樓觀》《和子瞻讀道藏》《送道士楊見素南遊》《和子瞻濠州七絕》《御風辭》《上清辭》等。

親屬成員

輩 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 世 曾祖 蘇杲 仕宦不顯,後贈太子太保。[89]
曾祖母 宋氏 追封昌國太夫人。 
祖父 蘇序 字仲先 [90] ,官至大理評事,後贈太子太傅。[91]
祖母 史氏 追封嘉國太夫人。
父親 蘇洵 字明允,自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贈太子太師。 [92]
母親 程氏 大理寺丞程文應之女,追封成國太夫人。[93]
平 輩 長兄 蘇景先 早夭。[94]
次兄 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贈太師,諡文忠。
姐姐 蘇八娘 嫁其表兄程之才,早卒。
姐妹二人 —— 均早夭。
配 偶 妻子 史氏 追封楚國太夫人。
子 輩 長子 蘇遲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閣待制。[95]
次子 蘇適 字仲南,官至承議郎、通判廣信軍。
三子 蘇遜 字叔寬,官奉議郎、通判瀘州潼川府。[96]
長女 蘇氏 嫁文務光。[97]
次女 蘇氏 嫁王適。
三女 蘇氏 嫁曹煥。
四女 蘇氏 嫁王浚明。
五女 蘇氏 嫁曾縱。

史料記載

《東都事略·卷九十三》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 《宋元學案·卷九十九·蘇氏蜀學略》 《史傳三編·卷三十三·名臣傳二十五》

後世紀念

三蘇祠

主詞條: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紗縠行南街。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鍾。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占地面積56800平方米。

1980年7月7日,三蘇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

2006年,三蘇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8]

三蘇墳

主詞條:三蘇墳

「三蘇墳」坐落在河南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台鄉上瑞里,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後就改稱蘇墳村。

「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墓東、西兩邊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99]

影視形象

2012年電視劇《蘇東坡》:宋昊林飾演蘇轍。

相關視頻

蘇轍居然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看看百家怎麼評價?

蘇洵、蘇轍與王安石變法

參考資料

  1. 《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2. 《蘇潁濱年表》:十月三日,轍卒,年七十四。
  3. 《蘇潁濱年表》:轍,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
  4. 《澠水燕談錄·卷第四》 .國學導航2015-07-26
  5. 《欒城集》附錄 .漢典古籍2015-01-01
  6. 《蘇潁濱年表》:八年戊子父洵以家艱,閉戶讀書,因以學行授二子,曰:「是庶幾能明吾學者。」
  7. 《蘇潁濱年表》: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轍父子三人同游京師,過成都,謁知益州張方平。方平一見,待以國士。
  8. 《蘇潁濱年表》:二年丁酉轍兄弟試禮部中第……轍中第五甲。
  9. 《蘇潁濱年表》:有《上韓琦樞密書》。
  10. 《蘇潁濱年表》:四月癸丑,轍母武陽縣君程氏卒於家。轍父子還蜀。
  11. 《蘇潁濱年表》:三年戊戌四年己亥十月,侍父游京師。十二月,至江陵,集舟中所為詩賦一百篇,為《南行集》。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師,途中所為詩賦又七十三篇,為《南行後集》。轍有《南行後集引》。
  12. 《蘇潁濱年表》:三月,以選人至流內銓,天章閣待制楊畋調銓官吏,轍授河南府澠池縣主簿。畋謂轍曰:「聞子求舉直言,若必無人,畋願備數。」於是舉轍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兄弟寓懷遠驛。
  13. 《蘇潁濱年表》: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試製科舉人。時,上春秋高,始倦於勤,轍因所問,極言得失。覆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爭不可。光與范鎮議,以轍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為不遜,力請黜之。
  14.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
  15. 《蘇潁濱年表》:己卯,以轍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是時,父洵被命編修禮書,而兄軾出簽書鳳翔判官,旁無侍子,轍乃奏乞養親。詔從之。
  16. 《蘇潁濱年表》:十二月,軾自鳳翔解官歸京師。二年乙巳轍為大名府留守推官,有《謝韓丞相啟》。尋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17. 《蘇潁濱年表》:四月戊申,父洵卒於京師,年五十八。轍兄弟自汴入淮,溯江歸。十二月,入峽。四年丁未五月丁巳,英宗崩。十月壬申,葬父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18. 《蘇潁濱年表》:神宗熙寧元年戊申冬,轍兄弟免喪,東遊京師。二年己酉春,至京師。
  19.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范鎮難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時父洵被命修《禮書》,兄軾簽書鳳翔判官。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20.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時王安石以執政與陳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轍曰:「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箠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有尤之者,晏曰:『使民僥倖得錢,非國之福;使吏倚法督責,非民之便。吾雖未嘗假貸,而四方豐凶貴賤,知之未嘗逾時。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安用貸為?』晏之所言,則常平法耳。今此法見在而患不修,公誠能有意於民,舉而行之,則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2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往見陳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寬恤諸路,各務生事,還奏多不可行,為天下笑。今何以異此?」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22.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會張方平知陳州,闢為教授。
  23. 《蘇潁濱年表》:三年……二月戊午,觀文殿學士、新知河南府張方平知陳州。方平奏改辟轍為陳州教授。
  24. 《蘇潁濱年表》:四月,樞密使文彥博罷,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陽。彥博辟轍為學官。
  25. 《蘇潁濱年表》:已而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
  26. 《蘇潁濱年表》:轍以舉者改著作佐郎。有謝啟。二月癸巳,以張方平為南京留守。方平辟轍簽書應天府判官。有謝方平啟。時,軾亦得徐州,兄弟相遇於澶、濮之間,相従至徐,留百餘日。有《逍遙堂會宿》等詩,有《漢高帝廟試劍石銘》,有《漢高帝廟祈晴文》。
  27. 《蘇潁濱年表》:八月,軾下御史台獄。轍上書乞納在身官贖兄罪,不報。十二月癸亥,軾責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轍亦坐貶監筠州鹽酒稅。
  28. 《蘇潁濱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黃州快哉亭記》。
  29. 《蘇潁濱年表》:九月,以轍為歙州績溪令。
  30.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年,授齊州掌書記。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復從方平簽書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移知績溪縣。
  31. 《蘇潁濱年表》:五月,轍臥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詩,有《病後白髮》詩。八月戊午,資政殿學士司馬光為門下侍郎。丁卯,以轍為秘書省校書郎。
  32.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宮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
  33.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司馬光以王安石雇役之害,欲復差役,不知其害相半於雇役。轍言:「自罷差役僅二十年,吏民皆未習慣。況役法關涉眾事,根芽盤錯,行之徐緩,乃得審詳。若不窮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後,別生諸弊。今州縣役錢,例有積年寬剩,大約足支數年,且依舊雇役,盡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審議差役,趁今冬成法,來年役使鄉戶。但使既行之後,無復人言,則進退皆便。」
  34.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於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義兼取註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後徐議元祐五年以後科舉格式,未為晚也。」光皆不能從。
  35. 《蘇潁濱年表》:甲辰,以轍為起居郎,有辭免狀。
  3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遷起居郎、中書舍人。
  37.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國內亂,用兵攻討,乃於熙河增蘭州,於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賀登位,使還,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請蘭州、五砦地意,大臣議棄守未決。轍言曰:「頃者西人雖至,疆場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蓋知朝廷厭兵,確然不請,欲使此議發自朝廷,得以為重。朝廷深覺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勢窮,始來請命,一失此機,必為後悔。彼若點集兵馬,屯聚境上,許之則畏兵而予,不復為恩;不予則邊釁一開,禍難無已。間不容髮,正在此時,不可失也。況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聽斷,將帥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誰使效命?若其羽書沓至,勝負紛然,臨機決斷,誰任其責?惟乞聖心以此反覆思慮,早賜裁斷,無使西人別致猖狂。」於是朝廷許還五砦,夏人遂服。
  38. 《蘇潁濱年表》:八月辛丑,以轍及刑部侍郎趙君錫為賀遼國生辰國信使。
  39. 《蘇潁濱年表》:壬辰,以轍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有辭免札子並謝表。
  40. 《蘇潁濱年表》:丁未,以轍為龍圖閣學士。
  4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
  42. 《蘇潁濱年表》:四月,以轍攝太尉、充冊皇后告期使。
  43. 《蘇潁濱年表》:六月辛酉,以轍為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
  44. 《蘇潁濱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天下。有《進郊祀慶成》詩並狀。以郊祀恩特加護軍,進開國伯、食實封二百戶。
  45.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紹聖初,哲宗起李清臣為中書舍人,鄧潤甫為尚書左丞。二人久在外,不得志,稍復言熙、豐事以激怒哲宗意。會廷試進士,清臣撰策題,即為邪說。轍諫曰……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46. 《蘇潁濱年表》:轍在郡有異政,既罷去,父老送者皆嗚咽流涕,數十里不絕。
  47. 《蘇潁濱年表》:五月甲子,兄弟相遇於藤,相與同行。
  48. 蘇軾《和陶止酒並引》:丁丑歲,予謫海南,子由亦貶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於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別渡海。余時病瘡呻吟,子由亦終夕不寐,因詠淵明詩,勸余止酒。余和原韻,因而贈別。」詩云:「勸我師淵明,力薄且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則瘳矣。
  49. 《蘇潁濱年表》:有田在潁昌府,因往居焉。
  50.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復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
  51. 《石林燕語》:子由自嶺外歸許下,號潁濱遺老,家有遺老齋。蓋元佑人至子由,存者無幾矣。
  52. 《蘇潁濱年表》:轍居潁昌十三年。潁昌當往來之沖,轍杜門深居,著書以為樂。謝卻賓客,絕口不談時事。意有所感,一寓於詩,人莫能窺其際。
  53.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
  54. 《蘇潁濱年表》:二年戊子正月壬子,有《正旦》詩。是日,帝受大賀八寶,赦天下。轍復朝議大夫,遷中大夫。
  55. 《蘇潁濱年表》:九月庚申,有《墳院記》。是月壬午,中大夫轍轉大中大夫致仕。
  56.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政和二年九月,復太中大夫致仕。十二月,追復端明殿學士,特贈宣奉大夫。
  57. 《蘇潁濱年表》:紹興中,以遲貴,累贈太師,封魏國公;史氏,楚國太夫人。
  58.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諡文定。
  59.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淳熙元年七月,禮部尚書趙雄請賜諡,敕特諡文定。
  60.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冊)》第四十章
  6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 .國學導航
  62. 宋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
  63.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64. 《宋元學案·卷九十九·蘇氏蜀學略》 .國學導航
  65. 儒家文獻資料匯編—蜀學 .國學導航
  66. 儒家文獻資料匯編—蘇轍 .國學導航
  67.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
  68. 傅璇琮.《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69. 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
  70.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
  71. 《彭城集·卷四十》 .殆知閣
  72. 《宋元學案·卷五》 .國學導航
  73. 北宋·張耒·《續明道雜誌》
  74.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六》
  75.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九十三》
  76. 南宋·文天祥·《御試策》
  77. 《王弇州崇論·卷四》 .殆知閣
  78. 明·茅坤·《蘇文定公文鈔引》
  79. 《史傳三編·卷三十三·名臣傳二十五》 .國學大師
  80. 《十朝詩乘》 .古籍文獻網 2016-11-24
  81. 《中國文學史·第三章·北宋》 .文學史系列書籍合集
  82. 劉乃昌 ,《蘇洵、蘇轍文學簡評》,《齊魯學刊》,1985年06期
  83. 蘇洵·《名二子》:「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84. 蘇轍與章淳在雷州遭遇異同 .湛江日報 2013-12-25
  85. 《欒城後集·卷五·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並引〉》
  86. 《孫公談圃·卷下》:子由嘗為黃白術,先治一室,甚密,中置大爐,將舉火,見一大貓據爐而溺,須臾不見。子由以謂:「神仙之術,天使濟貧乏,待其人然後傳,予非其人。」遂不復講。
  87. 《欒城遺言》:公歸自江南,過宋,聞鐵龜山人善術數,邀至舟問休咎。云:「此去十年如飛騰升進,前十年流落已過,然尚有十年流落也。」
  88. 張松輝,《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04月第1版,第94頁
  89. 《東坡先生墓志銘》:世居眉山,曾大父諱杲,贈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國太夫人。
  90. 《蘇廷評行狀》:公諱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蓋趙郡欒城人也。
  91. 《東坡先生墓志銘》:大父諱序,贈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國太夫人。
  92. 《東坡先生墓志銘》:考諱洵,贈太子太師。妣程氏,追封成國太夫人。
  93.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君(蘇洵)娶程氏,大理寺丞文應之女。
  94.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軾,今為殿中丞、直史館;轍,權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
  95. 《蘇潁濱年表》:三子:遲,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閣待制,紹興二十五年卒;適,字仲南,官至承議郎、通判廣信軍,宣和四年卒;遜,字叔寬,官奉議郎、通判瀘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
  9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子:遲、適、遜。
  97. 《蘇潁濱年表》:五女,文務光、王適、曹煥、王浚明、曾縱其婿也。
  98. 三蘇祠(上):故居·祠堂 .新浪網
  99. 文豪歸宿三蘇墳 .河南日報.200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