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軾

朱軾(1665年-1736年),若瞻可亭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艮下村(今屬高安市村前鎮)人。

生平

朱軾自幼苦讀,「束身勵行,通經史百家」,[1]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撫吏部尚書,有惠政,居官廉潔,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諸生至宰相,食不二味,衣不鮮華,而愛國忘家,唯民休戚是念,凡所學必以身踐之」。雍正命朱軾在懋勤殿設講壇,教育弘曆,被譽為「帝師元老」。[2]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雍正賜詩:「忠豈唯供職,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為國福蒼生。」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七日卒於京城,諡文端。次年歸葬故里。

簡介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陝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諡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註解、周禮註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並傳於世。

影響

高安市村前鎮艮溪朱村,村莊雖小而普通,卻在清朝康熙四年誕生了一個普通而出眾的人物,這個人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皇帝賜譽其為「朝堂良佐」,高安採茶戲《南瓜記》便是以他為模特兒創作的,這個人就是朱軾。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出身於高安的一個農家。《朱氏宗譜》上曾記有北宋元豐年間,蘇軾曾在赴筠州(後改瑞州)看望弟弟蘇轍的途中,慕名遊覽過艮溪里,於是,流經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蘇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艮溪里人以蘇軾游此而認為是一大殊榮,對蘇軾推崇備至。這種尊崇,也給朱軾以極大的影響。為此,他把學名取為朱軾。

朱軾自幼苦讀寒窗,通曉經史百家,是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躋身相位,當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賞識、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

朱軾一生秉承「皇權專制加道德教化」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為官之道。在他出任潛江知縣之治,認為教民易俗莫如聖諭十六條,即援用楚中鄉語,注為訓解,每月朔望,宣講四鄉。無論他在何處為官,都必強調教育的重要,辦書院崇尚儒學。他三主會試,以「讀對賢書而能發明其義蘊」為選才標準,在浙江任上刊印頒發了《大戴禮記》、《儀禮節略》以及《張子全書》、《顏氏家訓》、《溫公家訓》等書,使浙江風俗為之一變。

朱軾為官清廉剛正、望正朝端。時,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他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朱軾還主張「民本」,「民可載舟,民可覆舟」。他在潛江,下車伊始,即下免粍之令,正供之外無絲毫多取。朱軾關心民生,對於營田水利各節,籌劃舉措,都事必躬親。他在浙江督修海塘,多所創造,海寧、上虞等縣常患海潮,朱軾採用「木櫃法」作堤基,從而堤塘堅固,潮患免除,民則安之,所以人言「朱軾所修不塌」。  康熙五十九年朱軾擢左都御史。六十年,山西、陝西大旱,朱軾差往山西勸糶給賑。他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富戶、紳士捐獻糧錢,救濟災民。他還組織勞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課稅,以利糧食流通責任地方官設廠醫治患病災民。此後疏請山西建立社倉以備荒歉;大興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元年,御賜「朝堂良佐」匾和題詩扇面,轉遷吏部尚書,晉加太子太保,又加太子太傅,雍正視其為左右手。

在朱軾的家鄉高安市,至今還在上演着以朱軾為模特而創作的高安採茶戲《南瓜記》。《南瓜記》講的是南昌縣惡霸地主王壽庭勾結官府,橫行霸道,強搶窮秀才丁文選之妻杜蘭英為十房夫人。適為回高安與老母拜壽的宰相朱軾所聞,並設下巧計救出杜蘭英,依法嚴懲了王壽庭和一班貪官污吏。為表感激之情,丁文選挑擔南瓜去與朱母祝壽。這個節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江西人民廣播電台中播放,成為家喻戶曉的採茶戲。

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朱軾積勞成疾,病逝於京都。二百多年過去了,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人們只能從他留下的文稿,他的手書,以及碧落橋連同他的墓地等為數不多的文物中來憑弔這位為民興利,為國選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朝堂良佐」。詩人袁枚有《朱文端公墓下之作》:「鵷鷺曾居第一班,衣冠常惹御香還。獨將經術勷三聖,自起清風播九寰。玉魂騎箕蒼昊上,石麟沐雨翠微間。尋思幾滴西州淚,仰止松揪不忍攀」。朱軾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從採茶戲《南瓜記》里唱下去 。  據史料考證,朱軾一生居官廉潔,剛正不阿,處事公正,執法嚴明,賑濟災民,廣施惠政,被百姓稱為「大清官」,他巡撫浙江,政績更著,時稱「軾持風謙,以身作則,境內之治,號通國第一。」是列入清史的顯赫重臣和著名政治家之一。查同治《高安縣誌》記載,雍正皇帝曾於1723年賜與朱軾「朝堂良佐」御匾一塊,以表示當朝皇帝對他的器重和信賴之情。

朱軾不但是歷史上對政治有重大建樹之傑出人物,而且還是一位博學多才、著述豐富、潛心教育、善育英才的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家。他曾先後被雍正、乾隆皇帝召充為《聖祖實錄》、《世宗實錄》總裁,其傳世之作《周禮註解》、《周易註解》、《文端公集》以及《春秋鈔》、《歷代名臣傳》、《歷代名儒傳》、《儀禮節要》等至今在我國文史學術界影響甚大。乾隆帝在給朱軾的祭詞中稱「朱軾學術端醇,器資凝厚,早登詞苑,蜚聲著作之庭」。

在教育上朱軾不但培養出了乾隆皇帝這一文武兼備、治國稱雄的傑出人才,而且在振一代文風、嚴格科舉制度、興辦各類書院、選拔優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此,雍正帝曾將一面優質蘇州摺扇貢品賜給朱軾,並在扇面上題詩一首以表彰。詩云:高岳生良佐,興朝瑞老臣。南昌持藻鑒,北斗重權衡。忠豈唯供職,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為國福蒼生。

這把御扇一直被朱軾後裔珍藏下來,「文革」前捐獻給當地人民政府,現收藏在高安市檔案館,高安市博物館存有複製件。

朱軾御扇現僅存扇面,該扇面淡煙黃色底,灑金「皇榜紙」質,白宣精工裱托,色澤清麗。扇面橫長54.5厘米,縱28厘米,右起豎書翰墨13行,題詩一首計字五十個於上,每字2—2.5厘米見方,書法圓潤秀髮,似仿松雪體,每行字數不一,疏密有致,頗具美感。題詩首字旁鈴長條朱文印,詩後署「御筆賜尚書朱軾」一行,並鈴雍正帝朱文御印2方。整個扇面完整無損,字跡清楚,印文可辨。據有關文物專家鑑定,確認此扇面為國家珍貴文物,對研究朱軾生平及其清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朱軾後裔在捐扇時介紹了這面御扇記載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雍正朝某年科考,皇帝欽定朱軾為主考官,侍郎劉碧為副主考官。

開考前一天,雍正帝密召兩主考官定下考題。當天下午,國舅命其親信給正副主考官各送來黃金、錦緞等貴重禮品,意欲請主考關照他的兒子,與此同時,刑部、工部、戶部等一些官員也分別送來不少禮品,均請求主考官關照其親朋好友。劉碧貪財將考題泄露,朱軾卻連夜帶全部禮單、禮品進宮稟告皇帝,雍正大怒,立即要治罪劉碧和國舅等官員。朱軾則請雍正帝暫不處理人事,先將考題重新出過。結果考後國舅等送禮官員親屬子女名落孫山,而考中者盡為文章錦繡、見解獨特的優秀人才。雍正帝為此讚賞朱軾「盡撥佳文、摒除弊端」,並賜題詩御扇於朱軾,以示獎賞。從御扇題詩首句「高岳生良佐」與雍正帝曾賜朱軾御匾「朝堂良佐」這一語氣分析,此御扇為雍正帝賜贈朱軾完全可信。

乾隆帝師

帝師,皇帝的老師。帝,本文指的是清代為帝60年、創「乾嘉盛世」的乾隆皇帝,在這指的是乾隆皇帝的老師高安人朱軾。在高安,至今流傳着和乾隆的故事。朱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擔任大臣,是三朝元老。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初入學,雍正命朱軾為師,在懋勤殿設講壇,行拜師禮。朱軾對弘曆的要求很嚴,連雍正也覺得過分了,就對朱軾說:「教也為王,不教也為王。」意思是說,對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這麼嚴格呢?朱軾答道:「教則為堯舜,不教則為桀紂。」意思是說,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堯舜那樣的賢君,不教好他,就會成為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雍正見說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乾隆做了皇帝後,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師,曾親自到高安來問候朱軾,朱軾用四盤二碗宴請皇帝,菜譜是:臘肉、肉皮、粉絲、閩筍四盤豬腳或凍魚,肉圓子或薯粉圓子為二碗。這種筵席,一直在高安流傳下來,人們稱為「朱公席」。朱軾崇尚節儉,以南瓜接待地方官為母賀壽,除暴安良的故事,同樣膾炙人口,《南瓜記》演唱其事。

佚事

清稗類鈔》載其「河目海口」。[3]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2017年整理】金板搭銀橋豆丁網
  2. 袁枚《神道碑》: 「公奉世宗詔,侍皇上青宮最久。皇上登極未一載,仁言聖政,重累而下,九州八陔,靡不異音同嘆,慶堯舜復生,然則公啟飫之功可以想見。」
  3. 《清稗類鈔·卷六十五》:朱文端河目海口 高安朱文端公軾,字若瞻,生而宏聲廣顙,雙顴插髩,大口長目,步闊二尺。二十三歲入學,二十九中鄉試,主司宋大業見之,即曰:「河目海口,惟吾先公。今復見子。」大業,文恪子也。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