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鵬翮 | |
---|---|
|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人 。清代第一清官、治河專家、理學名臣。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身仕康熙、雍正二朝。歷任刑部主事、蘇州知府、兗州知府、河東鹽運使、通政司參議、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撫、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學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江南江西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等職,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時人稱其為"遂寧相國"。
曾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準備。1700年任河道總督,主持治理黃河10年,治清口,塞六壩,築歸人堤,採用逢彎取直、助黃刷沙的辦法整治黃河,為著名河臣。
雍正三年(1725)於任上上病逝,歸葬遂寧。諡"文端",祀於清朝賢良祠、遂寧鄉賢祠。
張鵬翮工詩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信陽子卓錄》《治鏡錄》《奉使俄羅斯行程紀略》《兗州府志》《遂寧縣誌》《治河全書》《關夫子志》《三國蜀諸葛忠武侯亮年表》《諸葛忠武志》等書。後人為之輯有《遂寧張文端公全集》。
人物生平
張鵬翮,字運青,出生於四川遂寧。
據《清史稿》、民國本《遂寧縣誌》、民國本《遂寧張氏族譜》、胡傳淮《張鵬翮研究》《張鵬翮簡譜》等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張氏在其入川始祖張萬帶領下,遷居四川省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至張鵬翮已經傳到第九代。
張鵬翮曾任刑部尚書、兩江總督等,頗有廉名。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華殿大學士。時黃河決口,再往治理。雍正三年(1725年),於相位上病逝,諡文端,葬於遂寧縣慶元山(今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慶元山)(有張鵬翮之墓及碑文)。雍正帝親為其撰寫碑文。
1689年,張鵬翮任浙江巡撫,抵任後即退還室內華麗陳設,生活儉樸,勤理政務,革除陋規惡習,嚴懲貪官污吏。重視教化以正民風,禁止攤派減免賦稅,賑濟災民保其生活穩定。社會穩定,百姓豐足。
1694年,張鵬翮升兵部右侍郎,離浙時,百姓感恩戴德,攔路阻轎涕泣挽留,後繪其像於竹閣之上,要子孫後代"勿忘我公之惠政"。
1694年,張鵬翮任江南學政,當時科舉考試營私舞弊甚重。他鐵面無私,公正嚴明,使一些考生雖持有京城權貴的親筆推薦信卻不敢呈交。他秉公主持科考,所選之才不少為貧寒有識之士。康熙褒獎他為"天下第一等人"。江南士子亦深念其節操,"每言及輒欷噓流涕"。
1713年至1722年,張鵬翮任吏部尚書近10年。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均歸吏部負責。為了對付有人來說情、請託,張鵬翮在府邸的廳堂上,樹了一尊關聖帝君塑像,周倉持刀威嚴旁立。神座的側面,擺一書案。每逢親朋好友有私事請託時,他便指着塑像說:"關帝君在上,豈敢營私徇隱?"有些交誼甚篤的人,硬要求得一好的差使,張鵬翮微微一笑,詼諧地說:"周將軍手中的青龍偃月刀很鋒利,你不懼怕嗎﹖" 打消登門請託者的邪念妄想。
1698年,張鵬翮任刑部尚書,由於他公直廉明,"不避權貴,人皆憚之",凡有重大的案件,總是派他去處理。他就任刑部尚書不久,總督噶禮誣告蘇州知府陳鵬年,說陳所作《重遊虎丘詩》是反詩,康熙帝派張鵬翮查處此事。當時張鵬翮的兒子系噶禮的部下,專橫暴戾的噶禮揚言:"張鵬翮若整到我的頭上,我就殺了他的兒子?"但剛正不阿的張鵬翮並沒有被噶的威脅所嚇倒,照樣作出"直鵬年而曲噶禮"的實事求是的結論。
1699年,陝西巡撫布喀彈劾川陝總督吳赫等侵蝕挪用百姓的糧食和銀兩。康熙帝又命張鵬翮等前往陝西查處此案。張鵬翮秉公執法,嚴懲貪污,督撫以下有違法都皆按法律治罪。康熙帝對此很賞識,諭大學士曰:"鵬翮往陝西,朕留心訪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
1700年,張鵬翮任河道總督,正值黃河泛濫,水患連年。張鵬翮鑽研治河理論,總結前人經驗,博考輿圖,仔細勘察,提出"開海口,塞六壩"的治河主張和"借黃以濟運,借淮以刷黃"的治河設想,採取"築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康熙倚重張鵬翮治河,稱他得治河秘要,諭大學士曰:"鵬翮自到河工,日乘馬巡視堤岸,不憚勞苦。居官如鵬翮,更有何議?"
2014年8月,江蘇省二河閘管理所為"二河始挖者、天下第一廉"張鵬翮製作了全身坐姿塑像,既進一步提升了二河閘的文化氛圍,又增加了一處廉政教育的景點。
1688年5月,張鵬翮奉命為副使,隨索額圖所率使團到俄商定中俄邊界。一行人進入荒漠時,常遇風暴,滴水皆無,有人渴死途中,張鵬翮兩腿被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艱難前行。他在家書中寫道:"願效張騫,以身許國,予之志也。"經過克魯倫河時,恰遇兩個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戰事,張鵬翮主張派使者前去說明路過原因,以免誤會,但未被採納。結果遭襲擊被俘去先鋒。使團眾人驚惶欲退,張鵬翮厲聲阻止說:"事出危險,正臣子捐軀效命之時,公等皆怯,某獨當之!"後按張鵬翮意見派人前往解釋原委,方消除誤會,額諾德認錯謝罪,放了先鋒,讓出通道。同行者無不嘆服張鵬翮的義勇和膽識。這次深入漠北,顯示了清王朝捍衛邊疆的決心,為次年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作出了積極貢獻。張鵬翮更是"揚名中外,以清節著"。他曾為眉州三蘇祠撰聯: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代楹聯家梁章鉅《楹聯叢話》雲:"眉州三蘇祠中,楹聯林立,殊少佳構。惟大門有張鵬翮一聯,最為大雅。"可見,張鵬翮一聯,是清代三蘇祠楹聯中寫得最好的一聯,實為三蘇祠楹聯之冠軍。
學術著述
《遂寧張文端公全集》
《遂寧張文端公全集》,張鵬翮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八冊,半頁九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扉頁題"遂寧張文端公全集",卷首有李星根序,末有其孫張知銓跋,俱為光緒七年(1881)作。每卷末左下署"裔孫知銓、後學歐陽紹同校字"。卷首為張希良《河防志序》,次為《國朝名臣傳》本傳、張知銓編《遂寧張文端公年譜》。卷首為一組治河論文,由論、志略、圖說三部分組成,卷一、卷二、卷三為奏章,主要奏報修築河道事宜。卷四為雜文。卷五為七言律詩、五言律詩,卷六為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多紀事。卷七為雜記,主要記述入朝為官後的一些事情,包括與皇帝對話,與同僚往來,所思所感等,內容不一,採取雜記體逐條記載。卷末附親朋友好所記張氏生平事跡之文。全書標註八卷,正文其實只有七卷,故有書目着錄為七卷。此集雖名為全集,然張氏很多著述都沒有收入。就此集內容看,主要是詩文,冠以全集,似為不妥。鈐印有"江油張氏珍藏圖書"。《遂寧張文端公全集》七卷首一卷,清光緒七年刻本,收錄入《清代詩文集匯編》第一七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主持編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出版。
詩學成就
張鵬翮工詩善文。清中葉四川學者李調元《蜀雅》雲:"文端論詩,以性情為主",並稱讚其《自嘆》詩"恬退實從肺腑中流出,不愧曲江(唐詩人張九齡)風度"。清末四川學者孫桐生《國朝全蜀詩鈔》雲:"文端平生居官以清節重,揚歷中外,早著循聲。詩亦純實簡質,自是正聲。"民國總統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詩話》雲:"文端為治河名臣,行役之作,意境獨超。"清詩研究專家錢仲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也對張鵬翮之詩作了中肯評價。
張鵬翮現存詩600餘首,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語言清新,格調剛健。七言律絕,佳句絡繹。諸如民間疾苦、旅思羈愁、離懷別緒、英雄肝膽、兒女柔情、山川景色、鄉土民俗、歷史人文、異域風光等在其詩中均有呈現。尤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張鵬翮出使俄羅斯,往返百餘日,寫下不少紀行詩,表現出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毅頑強的意志,詞精句美,詩意濃郁,氣格高亢,盛世英氣,勃勃有聲;俄羅斯異國風光,歷歷在目,這在整個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也是前無古人的。
張鵬翮論詩主性情,開清代性靈派先聲。張鵬翮比清代性靈詩派主將袁枚早60餘年,其詩論主張直接影響到其玄孫性靈派大詩人張問陶。著名學者吳庚舜說:"張問陶的詩歌理論一般文學史只着眼於袁枚對他的影響,而忽略了他的高祖張鵬翮對他的直接影響"。由此可見,張鵬翮對後世詩歌的影響是不小的。
人物評價
張鵬翮歷官五十餘年,立志遠大,以身許國,品行高尚,作風嚴謹,一生精覃,清操自矢,才幹非凡,政績卓著,名滿天下,時稱"賢相"、"清官"。
康熙帝對他的評價是:"天下廉吏,無出其右"。
雍正帝讚譽他:"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評價之高,無出其右。集政治家、水利專家、詩人、文學家、外交家、教育家於一身,為清代四川人中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文端遺蹟
四川省遂寧市張鵬翮紀念館
張鵬翮紀念館位於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鏡園百廉廣場北側,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按照川中民居院落風格設計。主廳展示清代康熙帝褒之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鵬翮的史料。張鵬翮一生功績主要在"四治",即在治國、治家、治河、治學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這"四治"中,又具體落實到了一個"勤"字。治國做到了"勤政廉潔",治家做到了"勤儉和睦",治河做到了"勤勉科學",治學做到了"勤奮嚴謹"。張鵬翮紀念館為國家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湖北省麻城市張鵬翮紀念館
張鵬翮祖籍湖北省麻城市,其先祖張萬於明代洪武初年遷居蜀中遂寧黑柏溝。為了紀念張鵬翮,湖北省麻城市龍池橋街道辦事處白塔河社區建立了張鵬翮紀念館,供人們參觀。
御書樓
御書樓為遂寧張文端公鵬翮故居,位於遂寧市船山區小東街。民國時火毀。今於船山區海琪古鎮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