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車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東京站(日语:東京駅〔東京驛〕/とうきょうえき〔とうきやうえき〕 Tōkyō eki)或東京車站,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內一丁目,為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東京地下鐵的鐵道車站。開業於1914年,是日本多條鐵路幹線的端點站,也是東京主要交通樞紐之一。
目录
簡介
東京站使用中的線路有東北新幹線、山形新幹線、秋田新幹線、上越新幹線、長野新幹線、東海道線、中央線(快速)、總武線(快速)、橫須賀線、京葉線、山手線、京濱東北線、成田特快、 東海道新幹線、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
JR東日本車站的三字母代碼為"TYO"。不但是日本全國新幹線路網(九州新幹線除外)最重要的列車始發站,同時也是東海道本線、中央本線、東北本線等日本主要在來線(傳統鐵路)幹線的起點站,可不轉乘直達32都道府縣[1]。每日從東京站出發與到達的列車班次約4000班,居於全日本首位。
東京站被譽為東京的「表玄關」(在日文的本意為房子的正門,也常被引申為形容一個都市或國家的主要出入地。),具有首都核心車站的地位,其為分上下兩層月臺的複合型車站,站區總面積相當於3.6個東京巨蛋,站內的月台數量為日本第一,包含在來線9座18線(地上5座10線、地下4座8線)、新幹線5座10線、以及地下鐵1座2線。
目前擁有丸之內、八重洲、日本橋等3處出入口,身為最早使用的丸之內側站房是由明治時代建築家辰野金吾設計的仿西式磚造建築,1914年完工啟用,2003年獲日本政府登錄為重要文化財。東京站也是關東車站百選入選站之一。
由於新幹線乘車券與特別急行券單價較高的緣故,主要作為新幹線、特急列車等長距離列車出發與到達據點的東京站,來自於旅客乘車的收入額同樣也是日本第一。 東京站的日均客流量在2018年為467165人,排名全日本第三,但新宿站仍為東京最大的車站(包含私營鐵路)。 但是每逢4月「黃金周」、暑假、年底至新年開始等返鄉與長期旅行旺季,東京站的利用人潮卻又未必少於其他大型轉乘站。 此外,東京站四周多為辦公大樓群聚的區域,有別於新宿站、池袋站與澀谷站周邊,皆有綜合型態商圈(繁華街)存在的情形。
為紀念東京車站開業100周年, Tokyo Station City 運營協定會2014年與動畫製作公司 A-1 Pictures 合作推出紀念動畫短片《時季輪轉~TOKYO STATION~》。
預定於2024年發行的改版一萬日圓紙幣之背面,將會有東京站丸之內口建築的圖案[2]。
停站路線
本站可搭乘JR新幹線與在來線各線(後述)、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JR東日本車站的3字母簡寫為「TYO」,而丸之內線車站編號為「M 17」。另外,本站JR線與東京地下鐵大手町站之間僅有東西線可進行連絡運輸[3]。
JR的正式路線名稱分別為新幹線的東海道新幹線與東北新幹線2路線,在來線的東海道本線、東北本線、總武本線、京葉線4路線。東海道本線是本站在來線的所屬線。管轄公司方面,東海道新幹線由JR東海管理,東北新幹線等其他路線由JR東日本管理。所有路線皆以本站為起點,站內亦設有0公里距離標。
旅客資訊使用的是後述的運行系統名稱。旅客資訊上的「東北(本)線」意指中長距離列車,過去因在上野站開出,本站並不使用。現在上野東京線通車後,多使用在東海道新幹線車內廣播的轉乘資訊中。而中央本線過去雖以本站為正式起點,但為了解除本站-神田間與東北本線重複的雙重戶籍路段,JR成立後將中央本線起點改為神田站。但現在站內依然有0公里距離標。
JR將東京站視為「中央車站」,從其前身日本國有鐵道(國鐵)時代起,列車行進方向的「上行、下行」就是以東京站為基準點。而做為「中央車站」的東京站也是東京都區內與東京山手線內各站計算JR線長距離乘車券車費的里程數基準站(前者:201km以上,後者:101~200km)。
歷史沿革
1872年通車的日本首條鐵路,以及該路線延伸而成、於1889年全線通車的官設鐵道東海道本線,原本是以坐落於現今汐留一帶的新橋停車場做為東京端之總站。另一方面,日本鐵道(私營鐵路;1906年國有化)設置於上野的端點站,也在1883年隨著通往東北地方的本線通車而啟用。為了實現以鐵路直結新橋與上野的構想,在1889年定案的「東京市區改正計畫」中,即規劃新建直結兩地的高架鐵道線。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在新線中段興建「中央停車場」的方案。
後來受到日俄戰爭影響,高架新線與中央停車場的實際建設作業被迫中斷。
高架新線於1908年恢復興建;中央停車場則由辰野金吾、葛西萬司於1906年12月開始著手設計(丸之內側)站房,並於1908年3月動工。
1910年9月,高架新線通車至中央停車場建地附近時,曾經設置「吳服橋臨時站」(東京站啟用後即廢止)。1914年12月14日(大正3年),車站興建工程全部完成;12月20日正式啟用。
當時設有電車用月台(電車線,短距離電車用)、汽車(列車線,非電化中長距離列車用)用月台各2座,9條正線,以及客車調車場和蒸氣機車庫。原本因為站房位置被設定為正對著宮城(皇居舊稱)而得名的中央停車場,也在啟用前不久改名為「東京站」(東京驛)。
1914年東京站啟用之初,於東京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平均一天僅約9,500人次,站區周圍的其他交通設施(像是當時作為都市運輸主力之一的路面電車)也尚未設置完備。不過,隨著中央線、東北本線的服務範圍延伸至東京站,以及京濱線(後來的京濱東北線)、山手線區間營運型態的確立,利用東京站的旅客數量快速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丸之內,也逐漸成為辦公大樓雲集的繁榮商圈。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人流與物流更加頻繁。1960年代以降,新幹線的開通與列車直達,以及區域性在來線的延伸、相互直通與新建,擴張了東京站的服務區域範圍。為了因應車站設施擴增與列車班次增加的需求,東京站在空間使用上也朝向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體化」方式發展;此外也不斷進行站內結構、設施的改良或調整。
車站結構
地上
東京站地上主體建築,大致分為站區西側的丸之內側站房(丸之內口),與站區東側的八重洲側站房(八重洲口),JR的高架軌道與月台區即位於兩座主體建築間的廣大腹地,約略呈南北向並排分布。
高架軌道與月台區之下,則有位於一樓的三條東西向通路—北通路、中央通路與南通路,於付費區內連結丸之內側站房、八重洲側車站大樓與各高架月台;另外,北通路北側也有位於付費區外,單純供民眾通行於兩座主體建築間的北自由通路。
出入口部分,丸之內口與八重洲口又各自分為北口、中央口與南口三個出入口;另外還有位於站區東北側,設有乘客進出新幹線月台專用驗票閘門的日本橋口。
丸之內側站房為辰野式「赤煉瓦」紅磚造建築,為三層樓高之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轟炸毀損後復建為兩層樓高,南、北兩側的八角狀屋頂,以及中央部份加上三角梯形屋頂則維持為三層樓高,至2012年修復工程竣工後恢復舊貌。
現已拆除的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則為地上十二層、地下兩層的高樓建築。
地下
東京站的地下部分,主要包括位於丸之內側站房前方(西側)廣場地下第四、五層,呈東北—西南向的JR總武線、橫須賀線車站(第四層為穿堂層,第五層為月臺層),以及位於地下第二層,呈 南北向的東京Metro丸之內線車站;另外還有位於主要站區南邊較遠處,鍛冶橋通(接近有樂町)地下第三、四層,呈東西向的JR京葉線車站(第三層為穿堂層,第四層為月臺層) 。
三處地下車站間皆透過位於地下第一層的自由通路,於付費區外相互連結,該自由通路亦與位於一樓北自由通路底下,連結丸之內側地下車站、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地下一樓的北地下自由通路(同樣位於付費區外),以及大手町一帶的地下通路連通;同樓層的JR總武線、橫須賀線車站付費區內,也有位於一樓中央通路底下,連結兩側地下付費區的中央地下通路。八重洲側車站大樓地下一樓付費區外,也與位於車站大樓前方(東側)廣場地下第一層的八重洲地下街相連通。
連通東西站房的付費區內通道分為北、中央、南共三條通道,分別對應丸之內側、八重洲側的地上3處剪票口。丸之內側地下與八重洲中央口亦有剪票口,丸之內側通往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與丸之內大廈、新丸之內大廈方向,八重洲側通往八重洲地下街方向。
此外,在高架軌道與月台區之下的一樓付費區內,較接近八重洲側車站大樓的新幹線南轉乘口驗票閘門南側,也有同樣位於付費區內,長度約500公尺的八重洲(地下)連絡通路,連結主要站區與JR京葉線車站;該連絡通路還設有一條電動步道,通路兩端也都設有電梯和電扶梯。
JR東日本
JR東日本站區共設9座18線月台,是JR各公司車站中月台數目最多的車站。
JR東日本月台為多層立面布局,分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月台均位於高架上,為貫通、盡端混合佈置。 其中,在來線部分面積30000平方公尺,新幹線部分(含JR東海)面積46000平方公尺。
地下部分包括位於主要站區南邊較遠處,鍛冶橋通(接近有樂町)地下第三、四層,呈東西向的JR京葉線車站;丸之內側站房前方(西側)廣場地下第四、五層,呈東北—西南向的JR總武線 、橫須賀線車站(第四層為穿堂層,第五層為月台層)。另外車站於地下第二層連接呈南北向的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車站。
新幹線轉乘口(中央、南。附轉乘窗口、精算所業務)、丸之內地下北口、京葉地下丸之內口、日本橋口業務已經委託給JR東日本車站服務管理。除此之外,新幹線還有日本橋等剪票口。
在來線空間十分寬廣。1樓有豐富的付費區內商業設施。多年以來,地下1樓設置許多投幣式置物櫃而缺乏商業設施,但在2007年10月25日JR東日本商業設施「GRANSTA」(グランスタ)開幕後人潮爆增。知名會面地點「銀之鈴」也進行更新,並新設電扶梯連接1樓與地下1樓。
相對地,新幹線空間就不夠寬裕,僅有月台上有商業設施。方向指示看板在以前是使用綠底配上各在來線路線色表示「月台編號、路線名、方向」,自2005年12月10日改點起,僅使用月台編號表示20~23號月台,同時剪票口、月台的資訊顯示器全面改用全彩LED(部分LCD)顯示「列車名、發車時刻、目的地、下班列車、停靠站與現在時刻」。
車站大廳多由JR東日本管轄,店鋪與餐廳等可使用Suica以及互通的交通系IC卡。
JR東海
JR東海站區月台為高架設計,位於JR東日本新幹線東側(八重洲側),,僅有東海道新幹線經過。站區的標識、廣告等都採用JR東海的樣式。採島式月台3面6線設計。14、15號月台在設計時預定連接東北、上越新幹線,因此近神田一段向丸之內側方向彎曲,但連接計畫最終沒有實現。
JR東海直營的綠色窗口與JR東日本不同,直接標示為「新幹線、JR全線售票處」。站內也有JR東海系列的東海KIOSK。專用剪票口有八重洲剪票口以及與JR東日本新幹線並排的日本橋剪票口等。丸之內側可經由JR東日本在來線付費區進入。包含八重洲口在內的出口、站房皆屬JR東日本所有,呈現兩方共用的型態。部分剪票口沒有自動驗票閘門。
新幹線中央轉乘口、新幹線南轉乘口包含窗口業務在內已委託給東海新幹線維護執行。
站內北端可透過地下通道前往東京地下鐵東西線。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的島式月台位於地下第二層,共有1座月臺、2線軌道。深度較淺。若要前往八重洲須由北側自由通道通過JR站區。1990年12月中正式導入自動驗票閘門。1993年11月,將御茶之水站的定期券售票處移至本站。
2008年春季,月台側壁加上由2名女子美術大學兼任講師所設計的藝術牆「自由行走的丸之內線」(自由に走る丸ノ内線)。該藝術牆以「融合歷史與自然的潮流」為概念,在下方重現營團500形電車使用的銀色正弦波。
車站週邊
丸之內口
丸之內側站房周圍緊臨歷史性與代表性兼具的丸之內商業區,近年來持續進行局部再開發。沿著丸之內中央口正前方的行幸通西行,即可到達皇居外苑。丸之內側站房的西北邊,則為眾多大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匯集的大手町。
丸之內北口與南口前方,皆有東京都交通局都營巴士轉運站;另外也有前往成田機場的「Airport Limousine」(利木津巴士)路線,繞行於皇居、銀座和丸之內的「SKY BUS 東京」(スカイバス東京),丸之內區域免費循環巴士「丸之內Shuttle」(丸の内シャトル),以及乘車處設於南口南側的定期觀光巴士「HATO BUS」(はとバス)。
丸之內側站房除了作為車站設施用途的一樓之外,二樓還設有同樣歷史悠久的東京車站飯店(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ホテル),著名作家如江戶川亂步、川端康成與松本清張都曾投宿於此。
同樓層接近丸之內中央口處另外也設有東京車站畫廊(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ギャラリー),由東日本鐵道文化財團負責經營。旅館與畫廊在丸之內側站房復舊工程期間暫停營業或開放,至2012年復舊工程完成後重新恢復運作。
日本天皇前往東京車站搭乘火車時,都會從皇居出發坐車到丸之內口進入車站。另外,各國駐日大使抵達日本履新後,會由外務省安排從東京車站丸之內口搭乘宮內廳準備的皇家馬車或轎車進入皇居,向天皇呈遞到任國書。
八重洲口
八重洲口周邊是東京站高速巴士路線的發車集中地。八重洲南口前設有「東京站JR高速巴士總站」(東京駅JR高速バスターミナル),為東京站起讫的長距離JR巴士路線之總站;其他的巴士業者,則分散在八重洲中央口交叉口、八重洲北口(鐵鋼大樓 )、鍛冶橋停車場等3大地點。
此外,也有前往成田機場、羽田機場和東京城市航空總站(T-CAT)的「利木津巴士」路線。八重洲北口北側則有繞行至日本橋區域的免費循環巴士「Metro link 日本橋」(メトロリンク日本橋)。
八重洲口原建有車站大樓,稱為「鐵道會館」,一樓與地下一樓除了作為車站設施用途的空間以外,部份剩餘空間連同二樓以上所有樓層,皆以租賃方式出租給大丸百貨供其進駐;其他剩餘空間則設置商店街(地下一樓的「東京站一番街」)和多個美食街。
隨著八重洲口再開發計畫的展開,鐵道會館在2007年10月31日停止使用,並拆除改建為綜合設施「GranTokyo」(又譯為「大東京大廈」),分為43層的北塔與42層的南塔,兩棟大樓之間另以樓高4層的平台式建築「GranRoof」相接。
日本橋口
日本橋口最主要的功能,在於便利乘客透過專用驗票閘門,進出新幹線月台。沿著日本橋口外的永代通向西行進,即可到達大手町;向東行進則可到達日本橋。日本橋口北側與永代通之間,則設有JR高速巴士的到站停車場,專供高速巴士乘客下車。
其他
東京站內高架軌道與月台區之下的一樓付費區內,除了一般的車站設施外,還有多間小型站內店舖(以餐飲店與「Kiosk」小型販賣店居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東京站內有兩處略具特色的等人、相約場所: 「銀之鈴等待處」位於中央地下通路接近八重洲地下中央口驗票閘門處,以一個銀色大鈴鐺為中心。原本鈴鐺吊掛於八重洲中央口大廳,1994 年之後搬移至現在的位置陳列。
「動輪廣場」位於丸之內地下北口驗票閘門北側,北地下自由通路西端出入口旁,有一道以三個C62-15型蒸汽機車(過去普遍運行於東海道線)的大車輪作為裝飾的牆。
年表
開業前
- 1888年(明治21年)8月16日:東京市區改正條例公布,決定興建連結新橋與上野的高架鐵道與中央停車場。
- 1889年(明治22年)5月20日:根據東京府告示第37號公佈市區改正設計。
- 1890年(明治23年)9月17日:內務省指示鐵道廳長官在連結新橋與上野的高架鐵道中間建設中央停車場。
- 1893年(明治26年)8月5日:日本鐵道申請上野-新橋營業執照。
- 1896年(明治29年)
- 2月4日:第9回帝國議會通過有關中央停車場的預算。
- 4月28日:成立新永間建築事務所負責市區高架線與中央停車場的建設。
- 1900年(明治33年):市區高架線開工。
- 1902年(明治35年)7月:中央停車場站內的高架橋工程開工>。
- 1903年(明治36年)12月:辰野金吾擔任站舍設計。
- 1908年(明治41年)3月25日:站舍基礎工程開工>。
- 1909年(明治42年)
- 6月17日:站舍基礎工程竣工。
- 10月1日:鋼架製作。
- 1910年(明治43年)
- 9月15日:臨時站吳服橋站 開業。位於此站北側300公尺(近神田站)。
- 8月1日:安裝站舍鋼架。
- 12月:站舍設計作業完成。
- 1911年(明治44年)
- 4月20日:牆體與樓板工程開工。
- 7月31日:鋼架製作竣工。
- 9月12日:站舍鋼架安裝工程竣工。
- 1912年(明治45年)5月17日:屋頂與內部工程開工。
- 1913年(大正2年)5月18日:牆體與樓板工程竣工。
- 1914年(大正3年)
- 3月19日:屋頂與內部工程竣工。
- 12月5日:根據鐵道院總裁達第113號,公佈中央停車場的正式站名為東京站。
- 12月15日:全部工程竣工。
- 12月18日:舉行開業紀念儀式。
- 12月20日:東京站開業(旅客站)。成為東海道本線的起點。吳服橋站廢除。京濱線電車開始運行。
- 12月26日:京濱線電車暫時停運。
開業後
- 1915年(大正4年)
- 1919年(大正8年)
- 1月16日:電車下車口設置電車區間的出站所。
- 1月25日:電車下車口改為電車口,供出入雙方使用。
- 3月1日:本站成為中央本線起點。開始與山手線電車以「の」字型直通運行。本站的中央本線列車僅有近距離電車,中央本線長距離列車繼續維持在飯田町站起訖。
- 1921年(大正10年)
- 1923年(大正12年)
- 7月1日:東京-下關間以三等車連結的特別急行列車開始運行。
- 9月1日:受關東大地震影響停運,直至9月21日方恢復營業。
- 1925年(大正14年)
- 4月26日:中央線與山手線停止以「の」字型直通運行,各自在東京站折返運行。
- 9月15日:第1、第2月台延伸並建造下車通道的樓梯,電車口封閉。
- 11月1日:東北本線(電車用複線)延伸至此並成為該線起點,山手線開始以環狀運行。
- 12月13日:東海道本線東京-國府津間與橫須賀線大船-橫須賀間完成電氣化,橫須賀線開始以電氣機關車牽引試運行。
- 1926年(大正15年)
- 8月2日:橫須賀線電氣機關車開始營業運行。
- 8月25日:東海道本線電氣機關車試運行。
- 1927年(昭和2年)7月1日:東海道本線列車全面以電氣機關車替代。
- 1928年(昭和3年)4月1日:東京-上野間增設的列車用複線開通,此站至上野之間四線化。
- 1929年(昭和4年)
- 4月15日:町名改變,所在地由永樂町改為丸之內。
- 9月15日:一、二等特急列車的愛稱定為「富士」,三等特急列車的愛稱定為「櫻」,開始運行。
- 12月16日:開設八重洲口,只供電車區間乘客使用。
- 1930年(昭和5年)
- 1933年(昭和8年)
- 10月31日:東京車站酒店解除精養軒的營業委託。
- 12月27日:東京車站酒店改組為鐵道省直營的東京鐵道酒店,恢復營業。
- 1934年(昭和9年)
- 10月13日:發生東京站收入扣押事件。
- 12月1日:丹那隧道開通,「燕」由電氣機關車牽引。新設行李電車月台。
- 1937年(昭和12年)
- 4月1日:指定為特別一等站。
- 此年,第5月台開工。
- 1939年(昭和14年)
- 6月10日:移動與八重洲口連結的跨線天橋。
- 11月:將車站站區內車輛基地的一部分機能轉移到品川客車操車場。
- 1941年(昭和16年)11月1日:為了紓解人潮,電車口以中央口之名再開。
- 1942年(昭和17年)
- 1944年(昭和19年)
- 1945年(昭和20年)
戰後
- 1946年(昭和21年)
- 3月10日:丸之內側站房修復工程開始進行。
- 3月20日:連結東京站與丸大樓的的地下道開設臨時的東京丸之內旅館。
- 7月15日:往札幌的盟軍專用列車 「Yankee Limited」開始在東京發車。
- 1947年(昭和22年)
- 3月15日:丸之內口站舍修復工程完工。考慮到安全性,南北圓頂部分的3層建築物部分改為三角狀,站舍也自3層縮小至2層。
- 5月1日:RTO事務室與候車室主要建設工程完成。
- 11月20日:八重洲外堀回填工程完成。
- 1948年(昭和23年)
- 6月20日:車站站內廢除單向通行動線限制,丸之內側的乘車口、下車口開放乘客出入。
- 11月16日:八重洲口站舍完工啟用。
- 1949年(昭和24年)
- 4月29日:八重洲口站舍失火,最後燒燬。
- 5月10日:八重洲口修復工程地鎮祭。
- 9月15日:戰後首輛特急「平和」開始運行。
- 1950年(昭和25年)
- 1月1日:特急「平和」改名為「燕」。
- 3月1日:東京-沼津、伊東間的湘南電車開始運行。
- 5月11日:特急「鳩」開始運行。
- 1951年(昭和26年)
- 1月17日:東京鐵道酒店改為東京車站酒店,重建工程開工。
- 11月15日:東京車站酒店再次恢復住宿業務。
- 12月1日:列車用拖上線啟用。
- 1952年(昭和27年)
- 4月1日:RTO廢除,臨時事務處結束運作。
- 7月1日:東京站內的地面留置線全數廢除,八重洲側的大規模小包裹處理辦公室完工啟用。
- 9月1日:連結八重洲口的跨線橋新通道啟用。
- 10月14日:八重洲站舍新建工程舉行開工儀式,舊八重洲口改名為八重洲北口、新八重洲口改名為八重洲南口。
- 1953年(昭和28年)
- 1月6日:中央通道延伸工程開工。
- 7月1日:第7月台(14、15號月台與回送用16號月台)啟用,10、11、12號月台停用。八重洲名店街開業。開設八重洲乘車口、八重洲北口。第1自由通道開通。
- 9月1日:開設八重洲中央口與南口>。第6月台(12、13號月台)啟用、第4月台(7、8號月台)與9號月台停用,10、11號月台恢復使用。
- 11月1日:9號月台恢復使用,第3月台(5、6號月台)停用。
- 1954年(昭和29年)
- 1955年(昭和30年)7月20日:八重洲站舍與第7月台之間的頂棚完工,設置候車室與商業設施等。
- 1956年(昭和31年)
- 1957年(昭和32年)
- 1958年(昭和33年)
- 1959年(昭和34年)
- 3月10日:第2自由通道啟用。
- 11月1日:丸之內側的乘車口改名為丸之內南口,下車口改名為丸之內北口,中央口改名為丸之內中央口。
- 1960年(昭和35年)11月12日:東海道新幹線開工。
- 1961年(昭和36年)
- 1963年(昭和38年)6月:八重洲地下街的工程開工。
新幹線開業後
- 1964年(昭和39年)10月1日:東海道新幹線的本站至新大阪間路線開業,同時新幹線車站完工。第8、9月台,17、18、19號月台啟用。
- 1965年(昭和40年)
- 6月:八重洲地下街1期工程完成。
- 10月:新幹線用的16號月台增建工程開工。
- 1966年(昭和41年)10月1日:營團地下鐵東西線大手町站開業,兩站開放步行轉乘。1956年(昭和31年)7月20日該站丸之內線通車至之後東西線通車為止,距離此站相當遙遠。第2月台向北側延長21公尺,京濱東北線開始以10節運行。
- 1967年(昭和42年)3月10日:東海道新幹線16號月台啟用,第8、9月台延長約70公尺以停靠16節編組列車。
- 1968年(昭和43年)
- 1月10日:東京地下站(總武本線、橫須賀線用)工程開工。
- 6月30日:八重洲口站舍(鐵道會館大廈)增建至12層。
- 1969年(昭和44年)
- 2月10日:八重洲地下商店街開始營業。
- 4月10日:八重洲吳服橋口完成。
- 6月10日:新設東京站八重洲南口的東名公路巴士站。
- 1972年(昭和47年)
- 7月15日:總武本線地下月台開業,總武本線改以本站為起點。
- 10月12日:丸之內側地下通道牆壁的「天地創造」的彩色玻璃首次亮燈。
- 1973年(昭和48年)4月1日:第7月台(14、15號月台)停用。隨之,連結東北、上信越的「初雁」「朱鷺」等一部分特急列車與中距離列車停止直通。湘南電車改用7、8號月台,橫須賀線改用9、10號月台,優等列車改用12、13號月台。
- 1975年(昭和50年)
- 3月10日:地下4號月台啟用。
- 7月18日:新幹線用的第7月台與15號月台啟用。
- 1976年(昭和51年)
- 6月26日:東海道新幹線月台設置廣告看版。
- 10月1日:橫須賀線的地下線開通至品川,總武本線的電車延長運行至品川。
- 1977年(昭和52年)
- 3月16日:東京都知事美濃部亮吉與國鐵總裁高木文雄進行會談,提及考慮將東京站(丸之內口)重建。
- 10月21日:日本建築學會提出要望書,希望慎重考慮東京站處理事宜。
- 1979年(昭和54年)
- 4月1日:中央通路擴建工程完成,寬25公尺。
- 12月1日:東海道新幹線開始使用14號月台。
- 1980年(昭和55年)
- 4月1日:新幹線16號月台停用(至9月30日)。
- 9月30日:中央地下通道開通。
- 10月1日:橫須賀線與總武快速線開始直通運行<。與此同時,13號月台廢除。優等列車的到發改在9、10號月台。
- 1981年(昭和56年)3月1日:北口自由通道開始使用。
- 1986年(昭和61年)11月1日:開始停靠中央本線的特急列車「梓」。
國鐵改制JR後
- 1987年(昭和62年)
- 4月1日:伴隨國鐵分割民營化,東海道新幹線車站由JR東海繼承,其他國鐵線車站由JR東日本繼承。
- 7月13日:復元丸之內站前廣場的井上勝像。
- 7月21日:舉辦第1次「東京站演唱會」。
- 12月11日:日本建築學會向JR東日本社長提出「有關東京站丸之內口站房的保存要望書」。
- 12月12日:「愛着赤練瓦的東京站市民之會」成立。
- 1988年(昭和63年)
- 3月13日:第6月台(12號月台)廢除。
- 4月1日:東京車站畫廊開館。
- 1990年(平成2年)
- 3月10日:京葉線地下月台開業。南口新通道開始使用。
- 4月20日:開始引入自動檢票系統。
- 1991年(平成3年)
- 1992年(平成4年)
- 10月4日:停止使用8號月台,第4月台縮窄工程開工。
- 12月1日:中央線重層高架化(再高架化)工程開工。
- 1993年(平成5年)7月4日:8號月台再次使用(臨時),9號月台停用,臨時第5月台建設工程開工。
- 1994年(平成6年)4月10日:9號月台再次使用(臨時),10號月台停用,臨時第5月台開始使用,第5月台停用,轉換為新幹線月台工程開工。
- 1995年(平成7年)
- 7月2日:中央線重層高架化工程開始使用,新設的第01月台(1、2號月台)開始使用。
- 10月29日:京濱東北線北行切換為第1月台的舊1號月台(新3號月台)。
- 11月5日:山手線內環切換為第1月台的舊2號月台(新4號月台)。
- 12月17日:山手線外環切換為第2月台的舊3號月台(新5號月台)>。
- 12月24日:京濱東北線南行切換為第2月台的舊4號月台(新6號月台)>。
- 1996年(平成8年)
- 6月23日:第3月台開始供東海道線使用,開始使用新的7、8號月台,臨時設置的8、9號月台停用,臨時第5月台停用。
- 11月17日:中央線高架橋桁開始拆除工程。
- 1997年(平成9年)
- JR東日本車站獲選為關東車站百選。選定理由是「大正3年誕生,真正歷史故事的復興風格的赤煉瓦製造站舍」(大正3年誕生、真に歴史を物語るルネッサンス風の赤煉瓦造りの駅舎)。JR東海、營團地下鐵車站不在選定對象。
- 3月1日:第4月台恢復使用,東海道線用的10號月台復舊,9號月台停止使用。
- 9月7日:9號月台恢復使用。
- 10月1日:伴隨北陸新幹線(高崎-長野)開始營業,上越、北陸新幹線開始只使用20、21號月台。此時的12、13號月台改稱22、23號月台。
- 1998年(平成10年)3月17日:東海道新幹線的剪票口引入自動檢票機。
- 1999年(平成11年)10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與JR東日本社長松田昌士會談達成共識,確定丸之內站舍將復原成原貌。
2000年後
- 2000年(平成12年)11月9日:最後一次舉辦「東京站演唱會」。
- 2001年(平成13年)
- 2002年(平成14年)
- 2003年(平成15年)
- 2月:JR東海的丸之內中央大樓開業。
- 4月18日:丸之內側的赤練瓦站舎獲文化審議會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 5月30日:公告丸之內站舍成為重要文化財。
- 2004年(平成16年)
- 2005年(平成17年)12月10日:根據JR東日本的時刻表改正,20-23號月台不再區分東北、山形、秋田、上越、北陸新幹線方向列車,停止過去20、21號月台與22、23號月台按方向使用的方式。
- 2006年(平成18年)
- 2007年(平成19年)
- 3月8日:日本橋口「薩皮亞塔」開放。
- 5月30日:丸之內側的赤煉瓦站舍開業當時的3層建築開始進行「復原」工程。
- 10月25日:中央地下大堂站內商業設施「Gransta」開放。
- 11月6日:八重洲口「GranTokyo北塔」與「GranTokyo南塔」開放。
- 2009年(平成21年)3月13日:寢台特急「隼」「富士」停運。本站不再有機關車牽引的定期客車列車。
- 2010年(平成22年)
- 3月28日:剪票口內1樓的站內商業設施「ecute東京」開放。
- 11月25日:京葉線聯絡通道站內商業設施「KeiyoStreet」部分開放。
- 12月4日:剪票口內1樓站內商業設施「Gransta Dining」開放。
- 2011年(平成23年)
- 2012年(平成25年)
- 2013年(平成25年)
- 3月19日:與美國紐約的大中央總站締結為姊妹車站。大中央總站在2013年、東京站在2014年分別迎來開業100周年紀念。
- 9月20日:八重洲口的大屋頂完成。
- 2014年(平成26年)
- 2015年(平成27年)
- 2016年(平成28年)3月26日:北海道新幹線新青森站至新函館北斗站間開業,同日起與東北新幹線開始直通運行。從此,東京站成為唯一可搭乘新幹線列車直達新幹線3島(本州、北海道、九州)的車站,也是唯一可搭乘鐵路定期列車直達日本本土4島的車站。
- 2017年(平成29年)
- 12月7日:東京站丸之內站前廣場啟用。
- 12月8日:東京站丸之內站前廣場舉行大使呈遞國書儀式。
參考資料
- ↑ 除福井、三重、奈良、和歌山、德島、愛媛、高知、佐賀、長崎、熊本、大分、宮崎、鹿兒島、沖繩外,其中德島、高知、沖繩以外各縣在過去曾有直通列車
- ↑ 日將全面更換紙鈔 防偽升級「偉人」換人當 蘋果日報 2019.04.09
- ↑ [JR東日本 2社にまたがる連絡定期券の発売範囲 乗り換え駅 JR東日本 2011.03.12
- ↑ JR東日本、東京駅「記念Suica」で思わぬボロ儲け 170万枚で利益十数億円はいく?.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 ↑ 大パニック起きた東京駅記念Suicaついに再販!ところが新たな問題が….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2).
- ↑ 洪美秀. 新竹、東京百年車站 締姐妹站. 自由時報. 2015-02-13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Chinese (Taiwan)).
外部連結
- 車站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