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1]。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于19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本文统称琴。

概述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2]

历史起源

先秦时期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

甲骨文中迄今没发现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记录为周朝初期古铜器上刻的古文。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86号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琴。其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似人形,由整木斫成,髹黑漆。龙龈处存在过弦痕迹,岳山嵌入琴体,有弦孔。

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则出土了十弦琴与筑,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3]。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

而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人附会作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两汉时期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

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桓谭等。

魏晋时期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阮瞻等。

南北朝时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出于此代,即南北朝隐士丘明的《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柳恽等。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为唐朝皇室斫造的“九霄环佩”和“大圣遗音”皆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论及古琴形制,古有“唐圆”之说,“圆”虽确是唐琴的特征之一,但并不准确,并不是所有制形浑圆的琴都是唐琴。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日本。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

宋元时期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宋朝的琴以“扁”著称,在清朝初年被与唐琴合称“唐圆宋扁”。 北宋宋徽宗御制名琴松石间意在2010年以1.3664亿元拍卖,成为当时拍卖价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贵乐器之一[4]

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即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创始人是郭沔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苗实等。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

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众多古曲。

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参与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大明永乐琴书集成》,宁王朱权撰现存最早的刊印减字谱《神奇秘谱》, 徽王朱厚爝撰《风宣玄品》、藩国保定王朱珵撰《五音琴谱》、潞王朱常淓撰《古音正宗》。而同时又出现了“四王琴”,按《琴学丛书》所说为宁王朱权、衡王朱祐楎、益王朱祐槟、潞王朱常淓这四位会弹琴的王爷托人斫制的琴,此外庄王朱厚燆等其他一些与四王有关系的王爷也被包含在内。

四王琴中以潞王琴数量最多,其次为益、宁、衡王琴。明朝后期,斫琴技术开始衰落,相较以前髹以鹿角灰和八宝灰的琴来说,这一时期的琴以瓦灰底为主流。 整个清朝连琴艺也处于退步。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澂徐常遇乾隆等。

近代时期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36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次年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1977年,现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作为中华音乐的代表入选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上载有的旅行者金唱片中,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入太空。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2006-5-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

琴乐

琴是东亚重要的礼乐乐器之一,在礼仪音乐,特别是雅乐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画作《雍正祭先农坛图》中记录有人奏琴。古琴的音色清、微、淡、远。琴箫合奏是目前常见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箫是一种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箫。当代演奏家和作曲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现在已经有埙、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与琴合奏的试验性作品出现,也出现了琴和大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按照目前通用的正调定弦法,古琴的常用音域为一弦散音C到七弦一徽泛音d3,共4个八度加1个大二度。琴在全部音域范围内音色良好,既能保持均匀,又能形成对比。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传统琴学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征“天地人和”。

弹琴方法

通常置于专用的琴桌上弹奏,无桌时放在盘腿上;琴额向右,琴轸悬垂于桌外,用右手在岳山与一徽间拨弦出声,左手则按弦取音。琴演奏通常用真甲,右手拨弦手指留有适度指甲,以利发音清晰,左手则不留指甲,便于按弦。

古琴的出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

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

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琴有119个常用泛音。

按音又称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继而左手揉弦以产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

右手指法

右手拨弦有8种基本指法:

内向指法(向身体一侧拨弦)

擘(大指)

抹(食指)

勾(中指)

打(名指)

外向指法(向徽一侧拨弦)

托(大指)

挑(食指)

剔(中指)

摘(名指)

右手的组合及特殊指法:

历:快速连挑2弦

小撮:同时挑、勾2弦

大撮:同时托、勾2弦

轮:快速连续摘、踢、挑

背锁:踢、抹、挑顺次弹奏

短锁:抹、勾、踢、抹、挑顺次弹奏

长锁:抹、勾、踢、抹、挑、抹、勾顺次弹奏

双弹:快速连踢、连挑相邻2弦

拨剌: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向内拨相邻两弦为“拨”、反向为“剌”

滚拂:从高音到低音连摘数弦称为“滚”,从低音到高音连抹数弦称为“拂”

左手指法

左手按音常用拇指和无名指,低音弦用中指和食指。左右手指法可以进一步组合形成固定节奏型的“掐撮三声”等。[39] 按弦走音指法:上、下、绰、注、吟、猱 左手拨弦发声指法:

罨:大指击弦出声

掐起:大指按弦撤离出声

带起:无名指按弦撤离出声

共有大约1070种有名或无名的指法,现代有50多种指法在演奏中常用。关于罕用指法和文字谱的资料散见于古代琴谱和琴书,近代则出版了几种整理性的论著。

走手音

走手音是古琴音乐的重要特征。走手音所做出的滑音和吟音产生一种韵腔,是中国音乐的重要审美特征。长的走手音产生的擦弦音能创造出“空”、“虚”之感。

一些琴人认为自然的擦弦音是古琴音乐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现代有琴人将长句的走手音中某些音弹出,以避免节奏过于松散。

明代之前的琴曲,右手指法繁复,左手吟猱较少,形成“声多韵少”的特色,代表性曲目有《广陵散》、《酒狂》等。明代之后,右手指法大大简化,左手吟猱则变化多端,形成“韵多声少”的特色,如琴曲《平沙落雁》、《良宵引》等。

泛音

大量使用泛音亦为古琴音乐的重要特征,而且常使用同一个音在不同弦上的重复。这种演奏法使得同音重复保留了余音共鸣,产生和谐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很多琴曲中以不同的形式运用,为琴音乐增加一种和谐美,以《神人畅》为代表。

琴曲

《谿山琴况》

琴曲通常由几个段落连缀而成,长度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没有严密的格式。除了演奏古代作品外,个别演奏者也会作曲或是即兴演奏。琴曲多以山水寄情(《洞庭秋思》、《潇湘水云》、《渔樵问答》等),亦有闺怨(《长门怨》)、叙事(《广陵散》)等传统诗词题材的作品,有具儒家思想的作品(《文王操》),有改编自民歌小调的《四大景》等。多数琴曲有明确的标题,提示了作品的内容和意境。表现佛家感情的曲目极少,仅有《普庵咒》等几首。

古代琴书中有对于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称为声像,以解释琴曲中表现的情绪或主题的单字。声像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只有4种,有人认为是13-16种,也有人认为总共超过24种。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是用来描述琴音乐的代表性声像。在某些琴谱中对每种声像都有详细的描述,如琴学著作《谿山琴况》对24种声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其中解释了演奏技法、装饰音和音乐本身,并阐述了演奏者和乐器之间的联系,以及演奏者是怎样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琴歌

琴音乐中另外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琴歌,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关山月》、《凤求凰》、《古怨》和《秋风词》等,其中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姜夔的《古怨》。

律调

古琴7根空弦音所组成的音阶,称为弦式。大多数琴曲使用正调弦式;1950年代后古琴界倾向于将正调为F大调:一弦至七弦为C-D-F-G-A-c-d,首调唱名为sol-la-do-re-mi-sol-la。

按十二律,以第一弦为黄钟,第3弦为仲吕(作五声音阶的宫音),一弦至七弦音名为“下征、下羽、宫、商、角、征、羽”,正调弦式又称“仲吕均”。

而在正调弦式上可以“借调”演奏其他宫调的作品。为使散音适应不同调的作品和按音音位演奏方便,可以在正调弦式基础上,通过调高(“紧”)或调低(“慢”)部分弦,改变宫音位置和弦间音阶关系,成为另一个音阶弦式。

例如,紧五弦使五弦升高半音,得到C-D-F-G-A♯(B♭)-C-D,称为无射均弦式或紧五调。独奏定弦时,通常只要校准7弦间的相对音高即可;与其他乐器合奏时,则将正调的五弦定为A。

美国作家罗伯特·坦普尔所说,琴在中国人理解音乐本质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古琴音色产生的原因而作出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声音的本质是振动这个事实的理解。”这类对音色、泛音和谐声的研究最终使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

琴谱

古琴谱是用来收录琴曲乐谱的书籍,到1960年代为止,查阜西已发现超过130部琴谱曾经出版,包含超过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传,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已经有几百年无人演奏了。琴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简谱、五线谱和混合记谱。

文字谱

《碣石调·幽兰》

文字谱是最早的记谱法,是用文字详细叙述全部演奏指法动作,因此是一种指法谱。现存仅有的文字谱是抄写于唐代的《碣石调·幽兰》,传自隐士丘明。丘明先生是会稽人,梁朝末年隐居在九嶷山,擅长弹奏楚地曲调,尤其《幽兰》一曲更是精妙绝伦。

其唐代抄本百年前藏于日本国京都神光院,近年移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日本“国宝”,列品号码为TB1393。1884年,黎庶昌在日本编录的《古逸丛书》曾依唐本影抄该谱,现东京大学有3册分藏于3间图书馆。杨时百《琴学丛书》中有从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翻译的减字谱。

著名琴曲

主要分儒家琴曲与道家琴曲

十大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渔樵问答

5.阳春白雪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醉渔唱晚

保护现状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东南大学为古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视频

古琴相关的视频

中华文化遗产纪录片 世界遗产在中国之古琴篇
南一先生古琴演奏《凉凉》很有韵味!
世界军运会闭幕式:弹古琴的小姐姐太美了 军运会闭幕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