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寨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贵州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1]

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雷山县,南边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边都匀市、麻江县,北边凯里市

全县面积938平方公里,丹寨县辖3镇4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排调镇、龙泉镇、兴仁镇、扬武乡、雅灰乡、南皋乡、长青乡,县政府驻龙泉镇。2015年人口17.8万,其中苗族人口比例超过四分之三。全县通用丹寨话,属于汉语西南官话。

丹寨县有很多值得骄傲的称号。“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锦鸡文化之乡”、“中国芒筒芦笙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因为拥有7项国家级、17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誉为“非遗之乡”。

历史渊源

隋朝属牂牁郡。

唐朝属黔中道应州地。

宋朝为夔州路绍庆府所领56羁縻州南部东段地带。

元代始有建置。至元年间,今县境为都云安抚司和定云府间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内始有建置,朝廷在坝干置夭坝长官司,管理今县境及巴榔、阳基等地苗疆土务。

洪武七年(1374年),夭坝长官司归顺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为苗夷长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为蒙囊直隶夭坝安抚司,仍管理原境土务。

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隶都匀府,将巴榔等地划入都匀。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厅,厅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贵州通志》载其时厅辖境为:“东至黎平府古州杨条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匀县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独山州三角(脚)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黄土寨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都江通判底览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匀县普安司界五十五里,东北至丹江党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

厅辖4个土司:夭坝司,驻夭坝,领今岩英、兴仁、咸宁(今属麻江县)、烧茶、龙泉、鸡贾(今属都匀市)、金钟、交梨(今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计60寨;扬武司,驻朱砂厂,领今扬武、长青、龙塘、党早、复兴一带,计43寨;排调司,驻排调,领今排调、方胜、加配、羊巫、永乐(今属雷山县)、柳乌(今属雷山县)一带,计39寨;永安司,驻卓佐,领今新华、大兴、南皋一带,计51寨。

此后厅辖地域有所变动,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州巡抚爱必达编纂的《黔南识略》载,厅治亦西迁约5公里设在龙井塘今县驻地。

八寨厅建制一直沿至民国初年。

1941年4月,国民政府撤丹江县(雷山),其西南部并入八寨,取丹江与八寨各一字,称“丹寨”至今。

1949年12月4日,丹寨县城解放。12月6日,建立丹寨县人民政府,隶于独山专区(1952年11月改称都匀专区)。同时建立城关办事处和扬武、兴仁区人民政府及龙泉镇人民政府。

1956年4月18日,国务院以(56)国设司第30号文件批复,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

1957年1月,改称丹寨县。

1959年1月,撤销丹寨县建制,与炉山、雷山、麻江合并建为凯里县

1961年8月,恢复麻江县雷山县建制,原丹寨县建制分别划归麻江县和雷山县。

1962年10月,恢复丹寨县建制。

1990年,全县有3个区、一个区级镇、20个乡(镇)、157个村(街)。

1992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泉、排调、兴仁3个区;将龙泉、金钟、合心3乡(镇)并建龙泉镇,排调、岔河、孔庆、加配、羊巫、方胜、党早7乡(镇)并建排调镇,兴仁、烧茶、岩英、新华4乡(镇)并建兴仁镇,扬武、复兴2乡并建扬武乡,长青、龙塘2乡并建长青乡,雅灰、麻鸟、排路2乡并建雅灰乡,南皋、大兴2乡并建南皋乡。

地理环境

地处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940平方公里,与雷山、三都、都匀、麻江、凯里5县(市)相邻。

丹寨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东部的加配乡牛角山主峰,海拔1693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的雅灰乡叮冬村境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河口处,海拔370米,一般海拔在700~1100米之间。地貌类型有4类,以低山地貌为主,占47.12%,低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次之,中山地貌仅占2.38%。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发展多样化农业提供了条件。

丹寨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分为温暖、暖和、温凉、冷凉4个气候亚区。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季均温21.0~36℃,冬季均温2.0~7.0℃,年平均气温12.6~17.2℃,无霜期228~283天。平均降水量1259.7~1508.4毫米,为贵州省多雨县份之一,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丹寨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0条,年均径流量7.94亿立方米,其中往南注入柳江的河流有排调河、猴子河、鸡家河等11条,向北注入清水江的河流有南皋河、摆泥河等9条。

自然资源

根据凯里水文中心站编绘的等值线,丹寨县境内每年平均陆面蒸发500-630毫米(丹寨气象局为605毫米),水面蒸发920-960毫米(丹寨气象局为953毫米),计算出县境多年平均径流深885毫米,相应的处径流量为7.937亿立方米(含地下水年总量1.8亿立方米)。由于境内径流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所以各地径流差异较大。

丹寨县森林木本植物有栲、松、杉、油桐、山苍子、楠等97科519种,森林覆盖率30.70%。常见天然牧草品种有35科222种。县境古老濒危珍稀植物种类较多,已知的有24种,其中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国家保护树种14种,占全省42种的33%。主要有银杏秃杉黄枝油杉柔毛油杉穗花杉翠柏福建柏银鹊树杜仲白栎树香果树白辛树闽树楠木十齿花马尾树檫木小叶红豆杉金钱械青钱柳野黑豆野菜豆野饭豆野红皮豆等。药材资源有川桂杜仲黄柏金银花香麝朱砂等166科518种。

丹寨县野生动物:豹猫野兔白面獐松鼠飞鼠竹鼠狐狸水獭蝙蝠旱獭等。鸟类主要有野鸭布谷鸟麻雀猫头鹰猴面鹰乌鸦野鸡锦鸡竹鸡韩鸡鹌鹑画眉喜鹊啄木鸟白鹤等。县境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鳙鱼马口鱼红袍白甲鱼泉水鱼铜鱼麦穗鱼乌鳢角鱼花鱼蛇螈等7科26种。节肢动物有,两栖动物有蟾蜍、岩蛙(石蚌)、大鲵等。

丹寨县由于地层发育和地质构造的有利因素,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汞、铅、锌、铜、锑、金、煤、铁、磷、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高岭土和铀、硒、钒等矿种。

人口民族

2016年全县年末总人口177244人,比上年末减少1452人。其中,男97116人,女80128人。城镇人口58845人,乡村人口118399人。少数民族人口154976人。常住人口12.33万人。

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

丹寨县下辖3个镇、4个乡:

龙泉镇、兴仁镇、排调镇、扬武乡、雅灰乡、南皋乡和长青乡。

经济

丹寨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起,万达集团定点扶贫丹寨,斥资14亿元,在丹寨县实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扶贫模式,建立旅游小镇,后建立扶贫茶园。

旅游业

龙泉山-岔河风景名胜区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2016年全县有省级名胜风景区1个(龙泉山-岔河风景名胜区),2016年全县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65.82。接待游客总人数90.34万人次,增速43.1%;旅游总收入5.48亿元,增速48%;外省游客39.13万人次,增速38.9%;境外游客6540人次,增速13.7%。景区计划建设项目共16个,计划总投资22650万元,已完成投资4484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97%。其中投资6.5亿元的云上十八湾丹寨旅游小镇(万达民族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2亿元。投资7800万元连接石桥景区和龙泉山景区三级旅游公路(凯里舟溪至三都普安),石桥步行吊桥、石桥河道清淤、石桥村风貌整治等项目。

社会事业

2016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382万元,同比增长10.9%。通信业务收入7738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681万元, 同比增长4.3%;移动业务收入5326万元,同比增长7.4%,联通业务收入731万元,同比下降6.5%。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稳步增长。


2016年全县有各类学校共122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25所、幼儿园91所。全县在校生3553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303人,职校在校生3112人,初中在校生7186人,小学在校生14802人,幼儿园在园儿童7135人。全县在职教职工2850人,其中幼儿园807人,小学1122人,初中581人,高中238人,职中102人。

2016年,乡镇文化站6个,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成功举办了“云上丹寨·百姓舞台”群众文化广场活动演出6场及“云上丹寨 大美非遗”传统舞蹈大赛和传统器乐大赛。文化馆、民族文工团在墨西哥北京青海石家庄贵阳凯里独山等地及县内各乡镇、村等进行文艺演出、文化下乡、文化交流、灯光音响指导等群众文化活动200场次,对外文化交流29场。

我有半亩园

贵州省丹寨县开启“我有半亩园”电商进村精准扶贫活动省丹寨县电商扶贫项目“我有半亩园”正式启动,县内居民只要在微信公众号“丹寨半亩园”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挑选土豆红薯辣椒、青蒜、白菜等各式各样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小园的菜被认筹后,农户直接采摘,电商人员入户现场结算,经过统一打包、快递扫码、装车等各种工序,由统一的物流车辆发往易商数码在县城的分拨中心进行分捡,再由快递及易商数码物流直接送至购买者家里,农户自产蔬菜当天采摘当天送达,真正是新鲜便宜方便又快捷。

在当地探索并首创的“互联网+订单农业”的新模式扶贫,旨在通过扶贫新途径增加当地贫困户的收入。让当地的贫困户在足不出户和无需深入了解电商技术和知识的前提下,将自己种植的蔬菜迅速销往县城及周边地区,达成了同城及周边地区的O2O配送,为贫困户增值创收。

公共文化

2013年,丹寨县文化推介对外影响扩大,成功举办2013年中国·贵州丹寨蚩尤文化系列活动及民族歌舞史诗《图腾鸟》大型文艺演出[2]

交通

丹寨县地处东经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距省会贵阳市210公里。

2016年全县境内公路线路里程1183.5公里,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54269万吨公里,上年同期为3975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5%。其中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112万人次,上年同期为1099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客运周转量68460万人公里,上年同期为61955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5%,货运量482万吨,上年同期为402万吨,同比增长20%,货运周转量47423万吨公里,上年同期为3356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1%。

民族文化

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地处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七个乡镇,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锦鸡舞、芒筒芦笙舞、木(铜)鼓舞给哈舞板凳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曾多次参加省、州及国家举办艺术节比赛获得最高奖。民间工艺蜡染古法造纸剪纸织锦挑花刺绣等独秀一方。

苗族锦鸡舞

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他们居住在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锦鸡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2007年,在贵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赛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上,丹寨《锦鸡舞》首夺最高奖金黔奖,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被评为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

丹寨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

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蜡染能手王阿勇曾于1983、1984年两次赴美国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赞誉为“来自东方的艺术家”,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引入苗族蜡染传人杨芳,打造蜡染小院

蜡染工艺在丹寨地区源远流长,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史诗”,于2006年7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寨扬武镇排倒村的杨芳便是是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早在2004年,她便在丹寨创办了蜡染专业合作社,覆盖了6个村寨,是带领当地苗族妇女致富的“蜡花小姐”[3]

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蔽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树猕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引入古法造纸传人潘玉华,打造古法造纸小院: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全国仅剩40户人家掌握的古法造纸技术,潘玉华便是其中之一,他是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丹寨万达小镇的打造找到了这位丹寨石桥村的传承人,以非遗为线,围绕古法造纸技艺,打造古法造纸小院“纸会唱歌”[4]

苗族服饰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苗族口头经典“贾”

“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贾”分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苗年

(苗语“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动,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等。

苗年广场占地1500平米,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斗牛活动,以牛头拼花纹样作为标志施以地面铺装,铺装材料同样取材当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图腾柱与牛头纹样设计交相呼应,广场整体色调亦与小镇风格相辅相成。

旅游

自然景观

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有素有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5];绿色宝库猫鼻岭森林公园;还有温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人文景观

丹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历史建筑万寿宫;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白皮纸(国画纸)作坊—石桥;有中国蜡染艺术之乡-排倒莫。贵州省人民政府已将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视频

丹寨县相关视频

航拍贵州山区的一个县城云上丹寨,城市建设优美,很具有发展潜质
我的家乡叫云上丹寨
贵州丹寨山歌(苗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