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尼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山區。

起源和歷史由來[1]

哈尼族的歷史淵源,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①東來說;②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③紅河兩岸土著說;④「氏羌系統」南遷說。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採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

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遊牧部落與雲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複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

宗教信仰[2]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着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社會中,神靈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這些神靈是須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時祭祀。"龍樹"被認為是人類的保護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個村寨都有公共的龍樹,有的地方如紅河南岸一帶還有家族自己的龍樹。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內死人,野獸進寨,狗爬屋頂,發生火災等也都認為是忌日,必須停止生產,進行祭祀活動,以避免災禍降臨。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遊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

服飾特點 [3]

哈尼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 

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適應於梯田農耕勞動,具有共同的刺繡圖案、裝飾物品和審美色彩,是哈尼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哈尼族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聖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還承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射,也是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緬懷和記述。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1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哈尼族的服飾文化五彩斑斕,生生不息,體現着哈尼族人的勤勞勇敢與智慧。

居住特點[4]

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稱為「土掌房」的土木結構住房。這種住房有堅實的土牆,厚重的草頂。這草頂不僅遮風擋雨,更為重要的是使住房內冬暖夏涼,通風乾燥。一般為三層樓房。由於哀牢山區濕度較大,地氣嚴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層不宜人居住,多用於關養牲畜;第二層則住人。住人房層中有火塘,在樓板上用土築成方形,有的人家還在火塘邊築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該層內靠牆隔出數室供人居住,一般為房主夫婦及幼兒居住。第三層,堆放糧食及貯藏食物,該層是為頂樓,蘑菇形房頂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糧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濕宜於保存。哈尼族人家一般都建有耳房,建有雙耳房的建築形成四合院。

傳統節慶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活瑟瑟: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萬象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杆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五,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飲食文化

哈尼族日食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食乾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着與醃肉一起吃。

哈尼族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大塊朵頤,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盡歡而散。村裡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麼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給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鮮剩餘的豬肉、牛肉製成別具風味的火熏臘肉和乾巴,常年儲備以待客。

哈尼族喜飲酒,酒節特多。如祭母節、老人節、黃飯節、命名節,祭龍節、認舅節等。逢節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與歌的戀愛宴會。

相關視頻

哈尼族的舞蹈《樂作舞》

參考資料

  1. 哈尼族的起源和歷史由來 第一星座,2015-08-10
  2. 哈尼族人的宗教信仰 中國網,2008-08-03
  3. 哈尼族服飾 博雅特產網,
  4. 哈尼族民居具體都有哪些特色? 快資訊,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