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德里 |
中文名称 : 新德里 外文名称 : NEW DELHI 别 名: “强暴之都” 方 言: 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英语 机 场: 巴兰机场,甘地国际机场 著名景点 : 姆拉斯广场;印度门;泰姬陵 行政区类别: 首都 所属地区 : 印度 地理位置 : 东经77度,北纬28度 经 纬 度 : 北纬28°37' 经度:东经77°13' 电话区号 : 910 邮政区码 : 91 +11 面 积 : 1482平方公里 人 口 : 1280万(2011年) |
新德里——印度共和国首都 。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这个国家的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 Indian Gate),印度门以南为新德里[1]。,印度门以北为老德里。
新德里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2]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
目录
历史沿革
德里有着光荣的过去和悠久的历史,作为古都和文化名城,深深的吸引着无数各地来的游客。
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班度族曾在此建都。
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
8世纪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于古代诸侯割据,征战不休,德里几经兴衰,历尽沧桑。
公元前1世纪,孔雀王朝的王公拉贾·迪里在此立国,构筑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
新德里又是印度历史上7个王朝的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可以说是印度历史文物的宝库。现在的旧德里是最后一座保存下来的城市。在城区和郊外还保留着不少古城的断壁残垣,至今还能辨认的古城有6座。其中有:
1060年印度教王国阿里南格帕尔国王时期建造的拉拉科特;
1304年卡尔吉王朝阿拉·乌德·丁国王时期建造的西里城;
1321年杜洛拉克王朝时期建造的杜洛拉特巴德;弗罗兹·夏·杜洛拉克时期建造的弗罗兹巴德;
16世纪莫卧尔王朝时期建造的普拉纳奎拉等。遗留下来的旧德里,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帝王夏杰罕下令在1638年动工兴建的。
新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
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
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穆斯林开始在这里建都。
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到此,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七个德里城中的最后一座,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
17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从阿格拉迁都到此,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七个德里城中的最后一座。
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
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随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开始兴建一座城并于1931年完工,这就是新德里[3]。
如果说旧德里展现了印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化,新德里则是印度近代摆脱贫困独立前进的影子。
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新德里位于北纬28°37' 经度:东经77°13'
气候特征
新德里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气候温和。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凉季平均气温在14度左右,热季平均气温38 度左右。
城市人口
2011年,新德里人口1280万人,比2001年人口普查下降25%。其中Connaught Place人口27,638人,Chanakya Puri人口51,309人,Parliament Street54,766人。性别比811女子(每千名男子)。识字率89.4%。
经济发展
新德里早已是印度共和国的工商业中心。新德里作为首都的职能,许多方面都得到优先发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的主要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化工、炼铁、木材加工、印刷和食品工业等。德里的手工艺品也闻名于世,特别是宝石、金银细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更是著名。印度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
交通建设
德里现已成为印度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通过火车、汽车和飞机与全国各地和国外一些城市相通。德里市郊的巴兰机场现已成为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机场。
公交汽车
公交巴士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担全市大约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国有Delhi Transport Corporation公司运作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动力环保客车队。因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车要一律改用天然气代替旧能源。
城市铁路
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铁路系统几乎覆盖整个印度国家首都辖区,它拥有六条线,总长189.63公里,142个站点,其中35个位于地下。其线路结合了高架铁路、地面铁路与地铁,轨距有两种。平均每天有150万乘客搭乘该铁路火车;每天从当地时间6:00始到23:00终止,共发出约2700班列车。德里城市铁路线的建设规划提出于1984年,印度政府于1995年成立专门公司负责,1998年动工,2002年第一条线路建成通车。
机场介绍
机场内景见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前身为Palam Airport,建于二战时期,初为军用机场,后逐渐为民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扩建,1986年并改名为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以纪念被刺身亡的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该机场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数计算,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实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已达4600万,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亿。新建成的3号航站楼系全球第8大航站楼,还将增加3400万人次的吞吐量。
嘟嘟车
嘟嘟车(auto rickshaw,港译“笃笃”)由tuk-tuk音译,是在南亚、东南亚洲、中南美洲非常普遍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比例是作为出租车使用。这是传统的人力车的机动化形式,一种二轮或三轮小型由一个人和velotaxi操纵,伦敦唐人街的街上也可以见到少量的自动人力车,主要为游客而非本地人服务。自动人力车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的tuk-tuk和以及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的Bajaj有关,在泰国也称作(samlor 意为三轮车),而在英国布赖顿,自动人力车称为tuctucs。
嘟嘟车通常包含乘客拖车和摩托车部分组成。
嘟嘟车在摩托车的座位中后方加装一个金属架子,与摩托车相连的地方通过一个能够加锁的轴承相连。当不营运的时候,可以将锁打开,司机就能方便驾车。最常见的摩托车是本田的。
乘客拖车通常能够坐4个人。向前的座位有靠背。反向的座位则通常是一个简易的座椅,更窄也没有靠背。拖车顶上有能打开的遮雨棚。下雨的时候,将棚子放下,可以挡雨。通常都都车还有建议的四个扶手在车顶。开车的时候帮助乘客掌握平衡。
嘟嘟车司机有的穿浅黄色马甲上面有出租车标记[4]。
主要景点
德里城内宗教气氛浓厚,古代建筑众多,用红砂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宫红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库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景点列表:德里皇宫、康诺特广场、天文台——疆塔尔曼塔尔、吉祥天女——纳拉亚那庙、“伊斯兰力量”清真寺、阿育王柱、胡马雍陵、莲花庙、甘地陵、总统府——莫卧儿花园、新德里国会大厦、印度门、印度国家博物馆、国立现代美术馆、国立铁道博物馆、甘地博物馆、瓦腊纳西、泰姬陵、胡马雍陵、红堡等。
旧德里的名胜古迹很多。在城东北角有一处著名的古迹,这就是印度的“紫禁城”——德里皇宫。因其围墙是用红色砂岩建成,故被称为红堡。
凡到过德里的人,都要去游览这座闻名遐迩的宫堡。它于1639年动工,历时10年建成。整个建筑呈八角形,有5个城门,临河一面的城墙高达30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城内的内殿都是用大理石与红砂石砌成。石柱和墙壁刻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窗棂用大理石镂空,嵌镶有各种宝石,灿烂夺目,富丽堂皇。数百年来,红堡几经战火浩劫,幸存的有觐见宫,这是一座三面敞开的殿宇,只有东墙,墙上原镶有宝石,拼成色彩绚丽的图案,1857年民族大起义时被洗劫一空了。另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殿宇,叫枢密宫,是红堡最豪华的建筑,有“尘世天堂”之誉。堡内还有御浴室、国王私室、珍珠清真寺以及楼台亭榭等建筑,保护得比较完好。
孔雀王朝兴建的旧堡遗址和阿育王石柱,在这里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建于13世纪的库塔布塔,风格别致,造型美观。塔基的直径大约有14米,塔身分为5层。前3层全部用红砂石建造,每层外表有凸起的竖立的装饰性折纹,第一层的折纹是角形和半圆形相间,第二层全都是半圆形,第三层是角形。最高两层的塔身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耸立在德里城东南的大铁柱,是一个古代冶金的奇迹,铁柱高7.1米,重60吨,铁柱裸露在荒野中,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任凭风吹雨淋,从不生锈。经化验证明,它的成分除了铁之外,还有碳、硅、磷等,这说明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人民就掌握了先进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可以算作冶金史上的一项成就[5]。
在德里皇宫附近,耸立着一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米清真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迹。远远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圆顶和两支高耸的尖塔,其形象的魁伟和气势的雄壮,令人起敬。
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中,还有新德里东南的莫卧尔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市南郊还有12、13世纪的库瓦特——乌尔——伊斯兰清真寺的遗迹等等。
与老德里浓厚的历史感不同,新德里充满了现代气息。新德里是1911年—1931年间按设计图施工而建成的新城,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总统府。总统府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总统府为宫殿式建筑,坐西向东,采用红砂石建造,半球形圆顶反映出莫卧儿王朝的遗风。
总统府内有一处依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格调而建的“莫卧儿花园”。花园分为形态各异的方园、长园和圆园,有成千上万的名花异草[6]。正对总统府正门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国家大道”,直通印度门。印度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高48.7米,拱门高42米、宽21.3米,巍峨雄壮。它是为纪念一战中英国和印度的7万名阵亡战士所建。
国家大道两侧是大片的草地,其间点缀着九个面积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这里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国庆游行,可容纳数十万之众的印度人来此观礼。
总统府的左侧是国会大厦,采用的是圆盘形状,主体四周围以白色大理石巨型圆柱,为典型的中亚细亚式建筑,外表雕饰则纯为印度艺术,内部墙壁上是一幅幅记载印度历史的壁画。
国家大道两侧草坪之外是外交部、国防部等各部大楼,这一带楼群大都是用红砂石所建,各建筑之间搭配默契,浑然一体。再向外延伸则是一些整齐有序的白色、淡黄色、浅绿色的楼群。总统府南约1公里处是外国使馆区,一幢幢富有各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坐落其间,位于和平大街50-D号的中国驻印大使馆则是其中的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
康诺特普莱斯是新德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居中为一个中央公园,公园外围有三层圆环,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盘。在德里的中国人都称这个地方为“大圆盘”。从大圆盘有八条大道向八个方向散射而去。
中央公园下面是一个占地面积相当大的地下商场,由分门别类的专门店组成,同样排列成让你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几层圆环。康诺特普莱斯是印度人和外国游客购物最为集中的地方。
新德里也不尽然都是现代气息,同样也点缀着古老的色彩。有不少各种风格的寺庙,甚至还有几百年前的遗迹。在新德里街头,人们同样可以看到旁若无人的神牛在昂首漫步,骑着人的大象悠闲地在东张西望。这就是新德里,一个不失传统的现代之都。
饮食文化
主食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贾巴迪”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7]。
调料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至今笔者也没弄明白这些调料究竟含有什么成分。
饮食习惯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早餐
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餐具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甜食
印度的甜食可谓“名副其实”,甜得发腻。甜食种类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应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无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数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发胖,大概与嗜食过多的甜食有关。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副其实,最早的在晚上8点左右,晚的在10点左右。吃完饭不久就上床睡觉,不发胖才怪呢。
午茶
由于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国人一样,有喝午茶的习惯。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掺水煮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沸后用小筛子把茶叶滤出,加糖后即可饮用。
城市特色
动物地位
新德里人宽容喜爱动物。许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后,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给牛或者狗等动物。据说如果路边的动物吃了某家的食物,就会给这家人带来好运气。记者居住的小区有不少野狗,一位邻居在大门口设计了一个水龙头和小水池,专门为它们提供饮水。各种动物在这里与人和睦相处,不但丝毫没有被打扰的惊恐,倒更像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神圣动物
要给新德里街道上的动物画像,第一幅当然是黄牛了。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不可宰杀,因此牛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了。据估计,新德里市每天在街道上闲逛的牛达35000头,它们或立或卧,或行或停,有的在专心致志啃食路边的青草,有的吃饱了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有的三五成群在道路上游荡,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万牛图”!
印度政府有一个“牛奶计划”,希望把牛奶带进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实行鼓励养牛的政策,这也是新德里地区牛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这一政策的好处是,新德里的居民享受到了价格低廉的牛奶。大大小小的牛奶站遍及新德里市区的每个角落,一升的袋装牛奶只要12个卢比(约合2元人民币),印度的家庭主妇往往一次能买上好几袋。
然而这么多牛聚集在马路上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少“非凡”的挑战。首先是交通问题。南德里交通大动脉外环路沿线,有五个集中的“牛圈区”,聚集了很多养牛“专业户”,因而这一地区成了德里交通的主要“瓶颈”。记者住处附近有一个叫姆尼卡的著名“牛圈”,在两个半车道的外环马路上,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往往占去一条车道,随处可见的牛群又占掉半个至一个车道,如再有一辆公共汽车出站,后面的车辆就只好耐心等候了。
这些牛群不但白天聚集在道路上,晚上也是它们的家。新德里市实行了在市区禁止使用汽车远光灯的规定,但由于市区30%以上的路灯基本不工作,所以在晚上开车总令人提心吊胆。有时开着开着突然眼前闪现一个巨大的黑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安然入睡的牛横卧在马路中间。
在新德里马路上的数万头牛中,除了个别的,绝大多数牛是有主人的。不少牛的后腰上烙有字母的印记,表明归哪个农场主所有。那么为什么它们还被放到马路上来呢?据向当地有经验的同行了解,这主要是一些非法农场主不愿建规范的“牛棚”,同时将牛放到马路上还解决了大部分的饲料问题。这后一点又带来了另一个担忧,即这些“马路放养”的牛生产的奶的质量问题。马路上的牛除了吃路边的草皮、树叶,还经常光顾菜市场、垃圾堆等“食物丰富”的地方。记者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亲眼见到,一头雄壮的公牛从一个水果摊上将切开的半个用来作展品的西瓜一口抢了去,摊主也似乎并不惊奇或生气,只挥挥手,又回到座位上看电视了。吃水果还应该算好的。如果见到垃圾堆边聚集的成群觅食的奶牛,那场面恐怕要让人担心到昨天早晨喝过牛奶的胃里去。
野狗
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壮观的风景是成群结队的野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超过20万只野狗生活在马路上,有大狗,有小狗,有黄狗,有黑狗,有花狗,据记者观察,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体形比纯种狗略小些,往往都有一根向上卷曲的尾巴。
同牛相比,马路上的野狗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它们饿了就在路边拣食各种吃的,困了就在马路中间一躺,浑然无外物一般,醒来有精神的时候,除了对其它侵占地盘的野狗吠两声,就是追逐马路上的汽车摩托车。七八月份,新德里英甘地国内机场曾一度临时关闭了一个小时,其原因是一些附近的野狗把飞机跑道当成了玩耍的场地。
20万只野狗在城市的街道上跑来跑去,从医疗卫生安全上也是个不小的隐患。新德里市政府只有7辆专门的捕狗车,用来对野狗进行结扎和免疫注射,这同狗的数量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猴子
关于猴子的故事也不少。
2003年8月15日早晨,顶着蒙蒙细雨,瓦杰帕伊总理在老德里的红堡广场上作印度独立以来第56个独立日的演讲。站在总理身后最侧近位置的,除了政府要员、达官贵人,还有一位虽不知名但身份重要的人物--捕猴师。因为在这一带地区猴子比较猖獗,经常扑到人身上,争抢食物,撕咬衣物,对于总理如此重要的国事演讲,当然要有备无患,马虎不得。
猴群主要集中在德里市中部政府办公楼集中的地区以及新老德里交接的地方。
象轿
大象是受到印度人爱戴的动物之一,印度著名的吉祥神加奈什就是一个象面人身的形象。新德里的大象数量并不多,大约有30多头,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雅姆纳河沿岸,为驯象人所看管。
偶尔也有野生的大象闯入城市的领地。去年冬天,一头怀孕的母象在深夜被超速的卡车撞倒,由于伤势严重,两天后母象不得不被注射药物“安乐死”,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5月份,新德里当地的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免费为每头大象提供四个夜间可以反射灯光的圆形标签,贴在大象的臀部,以便夜间行驶的司机能够容易辨认前方的物体。
在印度人结婚等喜庆场合,请象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庆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国庆阅兵游行的队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8]。然而经营象轿却是一个又脏又累赚钱不多的生意。新德里市政府规定,当地大象的主人只能在当地从事象轿生意,并且不能将大象转让。许多大象的拥有者抱怨道,这实际上是为这个本来已经逐渐没落的行业泼了一瓢冷水。
风俗禁忌
印度是文明古国,也是宗教国家,有着不少风俗和禁忌,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1.当你希望印度人回答你“是”或“否”时,他们经常会左右摇晃脑袋来回应你——其实这表示一种不置可否的中间状态,多数时候是肯定的意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中国的习惯相反——“摇头是Yes”,“点头是No”。
2.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请不要使用左手与印度人握手,进食。
3.不要触摸印度人的头顶,这样做代表不敬。
4.印度人视鞋子为不洁之物,进入住所、宗教圣地、部分店铺及医院需要脱鞋,并且不要用脚触碰任何人。
5.印度拥有深厚的素食(VegFood)文化。印度人中有60%以上比例的人为素食者,其中不乏对于非素食(Non-vegFood)持反感态度的人。因此与素食者相处时,不要评论素食者的饮食习惯,不要谈论食用肉食的细节,不要提及除牛、羊、鸡、猪、鱼以外的“非常规”肉食,与素食者进餐时尽量不点味道较大的肉食如鱼类,不要与素食者共用餐具。另外记得鱼和鸡蛋都属于非素食。
6.进入宗教圣地时要得体着装,特别是不要穿着短裙、短裤、无袖装,最好不要穿着印有神佛图案的衣服。
7.在商店和宗教圣地拍摄时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不要拍摄神像。
8.与印度人正经交谈时,目光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躲闪他人的眼神会被视为不敬。
9.情侣在公共场所有过于亲昵的动作,包括搂抱,会被视为不妥当的行为。
10.不要问当地人有关他们种姓和肤色的问题。
11.不要公开评论宗教。
视频
新德里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相得益彰的新旧德里,光明网
- ↑ 印度 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神奇国度,搜狐网,2017-09-21
- ↑ 新德里,旅评网
- ↑ 南亚之旅第二十一章(Udaipur in India part 1),马蜂窝,amherstwu(taipei),2014-02-22
- ↑ 新德里历史文化,新浪,2008-09-08
- ↑ 莫卧儿花园景点简介,你好网
- ↑ 带上你的故事,一起来到神秘的国度,搜狐网,牛奔走天下,2018-07-12
- ↑ “印度宫廷的辉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故宫博物院,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