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魏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延
汉中太守
前任:(魏)夏侯渊
继任:前军师→邓芝;汉中太守→吴懿王平
前军师、假节、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国家 东汉蜀汉
主君 刘备刘禅
文长
封爵 南郑侯
封号 征西大将军
封地 南郑
逝世 不详
汉中石马坡
一部曲→牙门将军→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丞相司马/领凉洲刺史→前军师、假节征西大将军

魏延(?-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中期重要将领,作战英勇、并有将略、屡立战功,深得蜀主刘备信任、丞相诸葛亮重用。于诸葛亮北伐时期出任前军师,主理北伐时前线战事之决策。

生平

初露锋芒

211年,魏延以私兵身份跟随主君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拜为牙门将军。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在决定重地汉中的守将时,众论都以为此职必在张飞,张飞亦以心中自许之。不想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全军震动;[1]为此,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后,欲如何应对?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如果曹操举天下大军而来,请让我为大王您阻挡它;如果派遣偏将领十万之众到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吞了它。)刘备称好,群臣亦对他所说的话感到很有魄力。刘备称帝,再被升为镇北将军,成为蜀汉独当一方的大将。

重门之计

据《洋县志》记载,魏延在防守汉中时长期布署了“重门之计”,于汉中险要之地,东、南、北门、等各路关口、隘口,设下大型防御工事,皆以强将锐卒守御,工事中弩兵可强弩齐发,隘口下可轻骑疾行,并可相互救援、接应,以精锐部队进行防御反击的策略。230年,曹真由斜谷,张郃由子午,司马懿由西城,兵分三路欲攻拔汉中。汉军坚守于城固赤阪,因遇上下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被逼撤退。

“重门之计”,并非重于城门的防守。而是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形,于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派遣精锐部队并利用防御工事进行防御、反击战的策略。

北伐大将

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

230年(建兴八年),曹真上表认为蜀汉多次犯境,建议攻伐蜀汉。魏明帝接纳,曹真于是从长安出兵,从子午道入;司马懿经汉水进军,另外有部分于斜谷入,从多路进攻蜀汉,但因大雨而罢兵。[2][3][4] 同年,魏延与关中都督吴懿率军西入中,并在阳谿大破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魏军,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再受领前军师、迁征西大将军、授假节、封爵南郑侯。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魏军大败。此战汉军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还保营。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兵权之争

234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军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令费祎去端倪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在。只需丞相府上亲近之官属便可将丞相遗体还而葬之,我当自率领诸军击贼(魏军),怎么能以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前军师)是何等人物,居然还得要为(长史)杨仪所部制约,为其断后!”

因此留费祎一同留下率领部分,并令费祎与自己连名,告知以下诸将。费祎刚开始对魏延道:“当为君抓住杨长史(杨仪)及其手下一干文吏,以散杨长史之军权,必不违背命令。”费祎出门后便骑马奔驰而去,魏延寻思,并为此感到后悔,但欲追之已经不及。

同时魏延亦派人探之杨仪动态,得知杨仪已经依亮成规,诸营帐皆陆续引军而返。魏延大怒,趁著杨仪所部还未进发,先率领自所部南归,并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归之路。

之后,魏延、杨仪皆上奏对方叛逆之意,一日间都飞缴致成都。后主以之问侍中董允、留营长史蒋琬,两人都怀疑魏延而保杨仪。

杨仪等人经由山谷通道,日夜并行,亦追迹于魏延之后。魏延先至并占据了南谷口,遣兵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人遂命讨寇将军王平(何平)在前抵御。

王平对魏延及其先行部队骂道:“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部下将士认为曲翘在延,不敢为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于是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谴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并带回其首级,杨仪起脚踏之:“庸奴!复能作恶不?”遂诛灭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行数十里,听闻魏延已死,问其原委,乃旋而归返。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原来,魏延之意不北降魏而南归者,但是欲除掉杨仪及其手下等人。虽魏延平日就与诸将不同调、但当时的议论却也期待他必可以代亮(北伐)。本意如此。不能说他有背叛的意思。)

晋书·天文志》曰: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怨,多相诛残。

晋书·宣帝纪》曰: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则提到: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魏略》曰:诸葛亮患病,告诉魏延等人说:“我死之后,但谨慎自守,更不要遣人来探视我。”令魏延行己事,密持丧而去。魏延遂隐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魏延不和,见到魏延已摄军事,惧怕为其所害,乃张言魏延欲举众北附(魏),遂率其众攻之。魏延本无此心,不战率军而自走,被追而杀之。

遗计护汉

244年春(魏延死后十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十多万步骑攻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当时汉中兵力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守将王平决定采取魏延长期在汉中所布署的“重门之计”,护军刘敏也赞同王平之举,遂立即实行。汉军撑到由涪城和自成都出发的费祎之援军,逼使魏军不得不退还。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为蜀汉守著各路的关所、要地。魏延的“重门之计”于其死后仍持续守护著主君刘备所托付的汉中。[5][6]

地位

  • 史载之名声、功绩,与赵云相近或略胜之。而在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时,魏延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赵云迁翊军将军领中护军。后主年代建兴元年,魏延为镇北将军,封都亭侯,赵云则至镇东将军、封爵永昌亭侯(亭侯)。建兴八年,魏延更至征西大将军、封爵南郑侯(县侯),此时赵云已殁。
  • 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先后授假节,魏延则是后主刘禅建兴年代第一位被授予假节的高级官员。唯,黄忠、赵云二人是否有被授予假节,并无明确纪录。

人物形象

  • 魏延既是善于培育士卒,又是勇猛过人。以武勇、知略为己任,身为将者弥足贵重。然而其性格高傲而矜持,平日就常与诸将不同调,众人皆知避其锋芒。惟独杨仪仍不认同魏延,魏延因此至为愤怒,两人有如水火之势。每逢军议时两人每次争论不休,军师魏延尤其与长史杨仪与相恶,魏延有几次甚至愤怒到举剑刃恫吓杨仪,杨仪因此数度吓到哭泣。[7][8]
  • 魏延初随主君刘备时,地位不过是一私兵(部曲)。之后所以能受付重任,非因古参之德,犹如汉初三杰的韩信,乃因才干出众而获得提拔,但也因此造成群臣震惊。尔后其武勇、知略得以批露,乃因刘备有识人之明。

评价

  • 陈寿:“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以勇略任,并咸贵重。平日诸将素不同,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魏文长:“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 孙权:“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 张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 裴松之:“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
  • 李苗:“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
  • 魏元忠:“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然知己难而所遇罕。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也。”
  • 何去非:“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
  • 程公许:“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
  • 胡寅:“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 洪迈:“魏延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 陈普:“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
  • 陆文圭:“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 王夫之:“魏延请从子年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奇兵也。高帝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势散,拊其背而震惊之,而魏异是。”
  • 王萦绪:“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长安之计不用,纸上谈兵者几以为千古恨事。然劳师袭远,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敌武侯而不足,以之敌诸将而有余。即以街亭之事观之,谡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违节制,即败于张郃。况千里袭人,万一有张郃其人者,或拒于前,或断其后,岂不损国威而败乃公事乎?延之计,所谓行险以侥悻者也。”
  • 冒鹤亭:“魏延之反,亦冤辞也。其人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故诸葛卒后,曰(延语上已引,此处略)。盖欲遣行者护丞相丧归,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其才不及诸葛则有之,其兴复汉室之心,与诸葛同也。而杨仪素与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诸营相次还,延于是怒,先仪南归,烧绝栈道,使仪归不得。此则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矣。陈寿于延传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横加延以反名,长城自坏,仪之肉宁足食哉!”
  • 郝经:“(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轶事

反骨之相

  • “反骨之说”源自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该书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正是以后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故而斩之”。之后魏延在刘备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并获得重任,但与诸葛亮之间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三国演义》安排这一情节,可能是为了证明诸葛先生具有识人先识骨的本领。但,小说没有描绘魏延具体的骨相,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有将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骄傲矜持,持才傲物,正是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要刻意压抑魏延,致使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谓“脑后有反骨”为不忠,其实是一桩冤案。《资治通鉴》在魏延被杀后,就明确指出:魏延“实无反意也”。这就显示了骨相具有政治标签作用,常被政客当作逼害敌对势力的工具。[来源请求]
  • 由于蜀汉无专职史官,对魏延与杨仪兵权之争的脉络细节有所记述不周的遗阙,加上后世戏曲与演义凭空捏造的情节普遍大为流行,使得在大众留下不正确史观认知。
  • “反骨”是泛指在古代封建社会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因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在对现实本质缺乏了解的时候,开始倾向于宗教或迷信,开始倾向于这些玄乎的说教,一度时候,甚至把它作为了重大选择的指南。粤语中的“反骨仔 ”就是这个意思。
  • 在现代社会中,反骨成为勇于开创,思维敏捷的象征,即“反骨精神”。有一说:头有反骨,万中无一,热播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李大本事即有反骨,被算命先生称为奇骨,五百年出一个,他日必成大器,纵然不能登基坐殿,也是一代王侯。按照风云子相法:脑后有反骨.将来能登科.传说李世民李自成便生有反骨。

梦麒麟

  •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被任为前锋,驻扎在十里之外,一日梦到自己头上生角,于是请赵直解梦,赵直说:“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敌人即将不战自破的征兆啊!”等魏延离开后却对其他人说:“角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刀下用,在头上用刀,其凶甚矣。”[9]

非所不用

  • 因异道会师潼关之谋(《魏略》载为计出子午谷),不为亮所用。故魏延常说诸葛亮怯事,叹恨己才不能用尽。(227年)[10]
  • 话虽如此,亮仍提拔魏延为前军师,主理北伐时前线战事之决策。(230年)

阴谋论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称:“魏延于蜀国的权力只亚于诸葛亮,而雄壮难以猜御,蒋琬未曾参与军旅之任,而且缺乏威望,假如魏延先回军并且挟持弱主(刘禅),蒋琬当然无法与之争权,蜀国大权必然落入魏延手中。只有令大军撤退,使魏延不能孤立于外,杨仪先入军而魏延不得为主帅于军中,虽然这样会造成蜀国将士激愤甚至几乎成乱,但只需一人(王平)就能制服。”

  • 此属于王夫之个人臆测,与史料之间不尽相符。(蒋琬时任留府长史统领宿卫诸营,史载亦称魏延无反乱之心。)

无罪之叹

冒鹤亭称:“魏延的反乱,亦是词冤而已。其为人虽然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欲遣行者护丞相归丧,而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其才虽不及诸葛,其兴复汉室之心,则与诸葛同。而杨仪素与延不睦,仪不欲居其下之,便引诸营相次还,延于是怒,先仪南归,烧绝栈道,使仪归不得。此则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矣。陈寿于延传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由此可知。蜀中人才本少,横加延以反名,长城自坏,令人愤恨欲食杨仪肉!”

郝经称:“(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退师之道

在南郑县西北,昔日赵云退师时,烧毁赤崖以北阁道百馀里,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退师复焚之。即南郑县治中七十里有一主山高大数百里其顶如平台,山中有瀑布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声者为金炉岑,西有蝶烛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层积如,凌空而下视者谓之名碑,碑口燃烧时沉土坟起,如星罗排列,人称之七谷堆皆山中最美丽的地方。[11]

纪念

魏延祠

  • 位于四川梓潼卧龙山景区,供人祭祀,右侧门柱上书“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相传曾是魏延驻军之处。

魏延墓

魏延墓传说以“魏延墓在汉中城北门外石马乡”最为流行。

如今此古墓已经不存在,但古墓前尚馀两座石马跪姿,一残破、一完整,故此地被称为“石马乡”,两匹石马已在1973年被移送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据当地传闻,原本墓前还有一文官石像手持汉中地图低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相传文官石像便是杨仪(另说为讽刺诸葛亮)。还有传闻说两头马跪姿,分别暗指害死魏延的马岱、杨仪。

关于此墓为何修建于石马乡,说法有二。

一、由魏延手下亲兵所建。

魏延在军队溃散后,带领亲兵逃到南郑的虎头桥(今汉中市城北环城路与车站之间的刘家巷)[12],被马岱追上斩杀魏延的一些忠心士卒冒著生命危险为他收尸,葬在距虎头桥两里外的荒野中,即现在汉中城北门外的石马乡,然后定居下来为魏延守墓。

二、为蜀汉朝廷建墓。

这种说法也认同魏延是被斩于虎头桥,但在解释建墓原因时有所差异。该说法认为:“修魏延墓的不是魏延的亲兵,修墓也不是暗中进行的,而是由蜀汉朝廷正式营建的。”因为蒋琬等人在仔细分析“魏延谋反事件”后发现魏延是冤枉的。再加上魏延既是宿将,又有战功,当然应该“追述前劳”, “以礼收葬”。蜀汉朝廷其实已知“魏延谋反事件”的真相,但为了面子,不能自打嘴巴,所以只能用修墓这种办法变相为魏延“平反召雪”。

这两种说法在当地非常流行,也确实有部分历史文物被保留了下来。然而两种说法都缺乏史料佐证,详细之真实情况有待考察。

计出子午谷

支持论

立论:《魏略》蜀军大将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年少,娇生惯养、怯而无谋。今日假若我魏延领精兵五千,背负粮草五千,直由山道深入,寻秦岭而向东,到达子午再往北行。不过十日就能抵达长安。夏侯楙见我军突然出现,必然乘船而逃。如此一来,长安城内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而已。长安北门有散民之谷,足以供应我军粮食。而由东方相会合,需要二十日,届时丞相您在由斜谷赶来,必定可以在此与我会师,这么一来,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

每读《蜀书》,看见魏延请出兵长安,诸葛不许,叹息亮无奇计。

兵行诡道而求胜,魏延之计可用甚明。但孔明不用此计。或许可以说孔明善于治国而缺乏将略;也或许是因孔明质疑魏延而不敢委任。

反对论

立论:同见《魏略》诸葛亮认为,魏延之计过于冒险。还不如安顺大道而行,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虑,所以不用魏延之计。

魏延请兵由子午谷直捣长安,是正兵;诸葛绕过山路而出祁山,趋秦岭、陇地,是奇兵。汉高祖舍弃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势散,再扰其背侧而震惊之,诸葛亮对魏之攻略也是采用同样的策略。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是怯弱的。但说到用兵,必然要了解敌方君主的能力,知敌军之将为何人物。远观不用延计者,多祐魏主之明。而司马懿更非等闲之辈。亮欲取陇右,且不如志。何况是想趁著侥幸的机会,一举平定咸阳以西呢?

他策论

立论:《三国志》载魏延每每向诸葛亮“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

蜀师每出兵,魏延常请万兵以为奇兵。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令延深感愤怒惋惜。孔明出师六次,未曾一用其奇矣。声称由斜谷而攻打祁山,可出魏人不意。一次连降三郡,关中及三辅地区大震。但随后便以自己的失律而自丧其师(指马谡失街亭)。出奇兵之谋不可废于兵家更是如此!而孔明却不务于此,这如同拥有精锐之师,却仍以为徒智名者为可用者,呜呼! 远远不及汤武之师,而已恶夫(马谡)出奇以败丧其众者,岂能一错再错呢?

魏延骁勇,欲以奇兵异道与大军会合,如果孔明信用其说,怎么能知道三秦不归汉呢?

魏延故里

魏延故里—河南桐柏

三国名将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234年),字文长,豫州义阳人”。《辞海》:“魏延,三国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

魏延故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固县镇魏家小河。固县镇的魏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庄。村庄内留有魏家祠堂遗址和栓马桩等遗迹。且有大量民间传说可考。

魏延故里魏家小河地貌古奇壮丽,是河南湖北两省交界一颗绿意盎然的风景明珠,与湖北省随州红石桥乡仅一河之隔,南鄂北豫,鸡鸣听两省,山青水秀幽雅古朴。

墓地

魏延被杨仪遣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就地葬在今汉中城北2公里石马坡(或名石马堰)。墓早已为平地,仅存墓前物石马1匹,1973年移存汉中博物馆。石马原在汉中市石马镇黄家塘村唐姓房前约150米处,有枣树1株为记。

视频

诸葛亮死了,魏延说现在还有谁敢与我为敌,结果被马岱斩了

shinee 诸葛亮死了,魏延说现在还有谁敢与我为敌,结果被马岱斩了

魏延大战文聘, 张飞赵云在旁观战, 堪称三国经典之最!

shinee 魏延大战文聘, 张飞赵云在旁观战, 堪称三国经典之最!


民间艺术

戏曲形象

  •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魏延的角色,面谱为紫十字门花脸。

三国志通俗演义

  •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登场时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刘备军为曹操所迫,走至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进城。当时魏延就挺身而出,大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可是刘备为免惊扰百姓而决定不进城。后来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长沙太守韩玄。之后关羽攻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韩玄认为黄忠战斗不力而要将黄忠处斩,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一方面激于义愤,便率吏民杀掉韩玄,投降刘备。但甫到刘备营中,便被诸葛亮认为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此后魏延随刘备军东征西讨,入蜀建功,后来被封为汉中太守。刘备死后,参与南征北伐,为蜀军的主力战将。可是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决裂,最后被杨仪、马岱等人配合诸葛亮遗计杀害。
  • 《三国演义》中,曹操欲招降魏延,结果反遭魏延痛骂,魏延并一箭射中曹操。曹操落马,满口鲜血,原来这一箭正中曹操人中,当场射落曹操两颗门牙。但有部分电视剧改写此箭为黄忠所射。

动漫作品

电玩游戏

影视形象

参考书目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2. 《三国志·曹真传》: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3. 《三国志·后主传》: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坂,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4. 《晋书·宣帝纪》: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䏰,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5. 《三国志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6. 《三国志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7.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8.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9. 《三国志·魏延传》: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10. 《三国志/卷40/魏延传》: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11. 王行俭. 南郑县志.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大学. : 引文的起讫页码 = 105. 赤崖山府志在县西北蜀汉赵云退师,烧毁赤崖以北阁道百馀里,后诸葛孔明卒于五丈原,魏延退师复焚之。即此一番台山山府志在县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为县治之一主山以旧记山高大数百里,中岩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声者为金炉岑,西有蝶烛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层积如碑,凌空谓之名碑,口土肺坟起如星罗列,谓之七谷堆皆山中苛胜 
  12. 王行俭. 南郑县志.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大学. “汉中府城北门外里许,有虎头桥,平地列数石,其下并无沟渠,殊不成桥,而流传久远,且立碑焉。询之居人。云:三国时魏延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