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朝宋(英語: Southern Song Dynasty ),( 420年—47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 [1] 、國力最強的朝代。共傳四世,歷經十帝,享國59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又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為水德,故又稱水宋。
劉裕在東晉末期的亂世中趁勢崛起,先後平定孫恩、桓玄、劉毅、盧循、譙縱、司馬休之等勢力,又滅南燕、後秦。不僅統一了中國南方,同時也奪取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最終代晉建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宋前期社會安定,劉裕即位前後,大力推行改革,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打擊豪強士族,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史稱「元嘉之治」。宋後期朝政混亂,帝王更迭頻繁。公元479年權臣蕭道成奪位滅宋,建立南齊。
南朝宋是魏晉南北朝中第一個由寒門庶族建立的朝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2],文化上湧現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大家,如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松之、范曄、顏延之、祖沖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學史論在此時期發展到巔峰,《世說新語》、《後漢書》、《三國志注》等名著誕生於這一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南朝宋 | 國 祚 | 公元420年~479年 |
簡 稱 | 劉宋 | 首 都 | 建康 |
開國皇帝 | 劉裕 | 主要民族 | 漢族 |
亡國皇帝 | 劉准 | 主要宗教 | 佛教、道教 |
歷史沿革
劉裕建宋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幼年家境貧苦,年輕時,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當時的人多不能賞識他。劉裕生活的東晉後期,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鎮林立,百姓負擔沉重。劉裕後從軍,最初加入孫無終的部隊,後來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當了孫無終麾下的一名司馬,成為北府軍的一位下級軍官。隆安三年(399年),孫恩起兵反晉,朝廷官軍幾乎被孫恩的義軍全面擊潰,獨劉裕率軍,身先士卒,屢次克敵制勝,以少勝多,收編義軍,屢立大功,不到兩年就全面擊潰孫恩的數十萬叛軍,迫使其投海而死。當時的北府諸將都縱兵暴掠,塗炭百姓,唯獨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大得民心。
大亨二年(403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晉建楚,桓玄稱帝後為消除隱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次年劉裕率北府軍殘餘兵將1700餘人在京口起義,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不到四個月,劉裕擊敗桓玄,迎回晉安帝,改元義熙,從此掌握東晉政權。義熙元年(405年),劉裕從後秦手中奪回淮北十二郡。[3]義熙四年(408年),占據長江上游的桓謙被劉裕擊破,桓家餘部則於義熙六年(410年)被徹底消滅。
因之前南燕不斷騷擾邊境,劉裕於義熙五年(409年)四月從建康帶兵北伐,率舟師沿淮河、泗水,至下邳(今江蘇邳縣南),留下船艦輜重,自陸路至琅邪(今山東臨沂北)。所過之處,皆築城,留兵守之,以防南燕人斷其後路。劉裕率大軍過了大峴山天險,見燕兵沒有防備,大喜過望,說:「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餘糧棲畝,人無匱乏之憂。敵虜已入吾掌中」。劉裕進軍與南燕軍戰於臨朐南,此戰是兩軍的主力會戰。南燕几乎全軍覆沒,南燕皇帝慕容超隻身逃回廣固。次年二月,劉裕攻破廣固城,生擒慕容超,斬於建康 [4] ,滅南燕,奪下山東。盧循乘劉裕北伐時率軍攻打建康,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劉裕在義熙七年(411年)施行土斷,禁止兼併,會稽餘姚的世家大族虞亮藐視國法隱藏逃亡人員一千多人,對抗劉裕的改革。劉裕鐵腕誅滅了虞亮,罷免了包庇他的會稽內史,法辦了大批涉事的士族及官員,一時士族豪強肅然,謹慎規矩,遠近遵法守紀。
據《宋書·武帝紀》載:「先是,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專,小民薪采漁釣,皆責稅直。至是,禁斷之。」 劉裕完成政治和軍事上的措施後東晉顯然沒有繼續存在的餘地了。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國號"宋",是為宋武帝。
休養生息
劉裕即位之後,以司馬氏前車之鑑,有意削弱強藩,進行集權。有鑑於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併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戰爭結束後交回朝廷。
對於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的問題,劉裕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准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即位為帝後更派大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5]。
由於是孤寒出身,武帝知道稼穡艱辛。他平時清簡寡慾,對珠玉車馬、絲竹女寵十分節制。他平時穿着十分隨便,連齒木屐,普通裙帽;住處用土屏風、布燈籠、麻繩拂。為了警誡後人,他在宮中懸掛了少兒時使用過的農具、補綴多層的破棉襖。後來,他的孫子孝武帝劉駿看見這些東西,譏誚祖父是「鄉巴佬」。
劉裕還打算在永初三年(422年)進行全國總動員出征北魏,結果他在同年五月就病死了,北伐取消 [6] 。
少帝風波
劉裕死後,年僅17歲的長子劉義符繼位,史稱少帝;朝政由司空徐羨之、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和中書令謝晦等人主持。劉義符繼位後,嬉戲無度,不聽徐羨之等人諫阻,並大肆調任以前的世子府與東宮的舊僚屬官入職中央以及拉攏和調任有功勳的宗親劉懷慎、劉遵考等人參掌禁衛軍權,又在宮中訓練武士 [7]。於是徐羨之、傅亮、謝晦等謀廢少帝。同時,北魏趁劉裕逝世,大舉發兵侵宋。
此戰過後,宋的北部防線退至秦嶺—汝陽(今河南汝陽縣北)—潁川南(今河南許昌南)—項城(今河南項城北)—淮陽(今河南周口東)—考城(今河南商丘東北)—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東阿(今山東聊城東)—清河(今河北清河東南)—武城(今山東德州西北)—新樂(今山東寧津東)—陽信(今山東濱州陽信、無棣境內)一線,但北魏兵馬亦死傷甚重。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召另一位託孤大臣檀道濟以及江州刺史王弘入京,徵得二人同意後,以皇太后的名義,由檀道濟「領兵居前」,闖入劉義符的寢宮,廢劉義符為營陽王,不久將其殺害。七月,朝臣迎立劉裕第三子荊州刺史、宜都王劉義隆為帝,改元元嘉。[8]
元嘉之治
劉義隆即位之初,徐羨之、傅亮居中輔政,謝晦則率原領軍府所統精兵出鎮荊州,檀道濟繼續領軍出鎮廣陵。宋文帝最初隱忍不發,一面用其原荊州僚屬王華為侍中,到彥之為中領軍,以分徐羨之、傅亮的權勢,接着又成功籠絡到了王仲德、劉粹、張邵、趙倫之等開國元勛的支持,策反參與廢立的另外兩位元勛王弘和檀道濟,還使心腹王華、孔寧子等人不斷製造和散播針對徐傅謝三人弒君行為的輿論攻勢,逐步孤立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見時機已到,先後誅殺徐羨之和傅亮,又親自督檀道濟、到彥之、劉粹率軍西進,將謝晦擒殺,將軍政大權收歸己有。[9]
劉義隆即位後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 劉義隆多次下令勸課農桑,獎勵墾荒,採取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發展生產。前期20多年間,戰爭較少,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出現了「元嘉之治」的繁榮景象。
經過劉裕父子的努力,晉末以來「治綱大弛,權門併兼,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的狀況有所改善。元嘉年間確實為南朝比較安穩的時期。
宋魏戰爭
劉義隆繼位後即謀劃奪回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占領的河南諸軍事重鎮。遂於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剛與北方柔然交戰、黃河以南屯兵減少之機,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5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的舟師入黃河;又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1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3萬監征討諸軍事。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此次攻魏只為收復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魏人斂兵河北以避之,宋相繼占領滑台、洛陽、虎牢等地,一度收復了河南北部。十一月,魏人大舉南下,至元嘉八年(431年)二月下旬,虎牢、洛陽、碻傲、滑台等地再度被魏軍攻破,北魏軍逼退前往救援的宋將檀道濟[10],宋所得之地復失,第一次元嘉北伐結束,宋魏恢復戰前疆界。
北魏在統一黃河以北後想繼續向黃河以南深入。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自率步騎十萬抄掠劉宋豫西諸郡縣。同年十月,宋軍遭到了北魏的反擊,東路軍敗退,中路軍潰散。因此,劉義隆召還柳元景等西路軍。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魏軍乘勝攻彭城,徐州刺史劉駿(劉義隆子)決心堅守彭城,魏太武帝攻城不克,於是繞過彭城,率大軍南行。劉駿派嵇玄敬率軍提前進至留城,觀察魏軍的動向。魏軍後攻留城,留城守軍由於當地百姓協助,取得勝利,魏軍遭到失敗。魏太武帝於是又繞過留城,率軍南行。攻壽陽,壽陽守將劉鑠命將士燒掉壽陽四周廬舍,憑堅城固守,魏軍遲遲不能攻克。於是拓跋燾又決定繞過壽陽,渡淮南進,兵鋒直指長江。渡淮後得知盱眙(江蘇盱眙縣)城有儲糧,便猛攻盱眙。盱眙守將臧質奮力抵抗,魏軍攻城不下,又繞過盱眙[11],率軍南行直到瓜步(江蘇六合縣境),聲言要橫渡長江。宋沿江戒嚴,每戶都得出丁男來服役,王公大臣家子弟也不能免。魏兵缺糧,前面有大江,後面又有宋兵堅守城鎮,只好退走。
北魏每次作戰,總是驅迫漢民及丁零、氐、羌等族為馬前卒,鮮卑騎兵在後面馳逐,馬前卒跑慢一點就會被騎兵踏死,攻城時尤其避免用鮮卑人。不久,拓跋燾得知後方的宋彭城守軍準備斷其歸路,宋文帝又遣水軍自海入淮來攻,同時臧質還將拓跋燾給他的信,廣為公開散播給城外的魏軍中的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攻城的魏軍軍心大亂,拓跋燾遂撤盱眙之圍,忍辱退走。拓跋燾因南征失敗,在回撤途中盡情放縱自己和部下的野性,見人就殺,刺嬰兒在長矛上,舞矛以為戲樂,擄去生口一萬多人,聽說宋兵來追,把生口全部殺死。宋朝江北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都遭到北魏破壞,房屋被燒毀,變成一片白地,「邑里蕭條」,「元嘉之治」就此告終。但北魏遠征軍也損失慘重,當北魏遠征軍撤回境內時,六十萬大軍損失已過半,北魏經此一役「士馬死傷過半,國人皆憂之」[12]。
文帝被弒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在賜死其弟劉義康後,為保護太子安全,大力加強太子東宮軍隊的力量。 但不久就發現了太子劉劭和始興王劉濬通過巫蠱咒死劉義隆的事,劉義隆欲廢劉劭,賜劉濬死。但由於劉義隆遲遲決定不了新任的太子人選,更將決定實行廢太子和殺劉濬的計劃告訴了劉濬的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密告給劉濬和劉劭。於是劉劭利用東宮所統萬餘精兵,搶先一步,於當年二月二十日,趁夜起兵入宮殺了劉義隆,當日便稱帝,寵任和重用自己過去的東宮心腹將帥,更大肆清除和誅殺不歸附自己和過去有宿怨的大臣和宗室。
同年三月,武陵王、江州刺史劉駿依靠元嘉後期在雍州境內招募流民組建的雍州地方伐蠻軍的力量隨即起兵討伐劉劭,並獲得各方軍鎮的支持,先後攻克南洲,栗州等地。四月,劉駿大軍已至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直逼建康。到同年五月,劉駿率軍攻下京城建康,殺劉劭及劉濬奪位,恢復元嘉年號,大赦天下,並派遣大使巡視地方各州郡,同時改立劉義隆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 [13]
孝武繼立
劉駿即位次年改元「孝建」,其私人生活極不檢點,頗受後人詬病。但他在位時期也對當時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
孝武帝的積極政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江南的開發與貨幣經濟的深化。孝武帝在位期間雖有劉義宣、劉誕的叛亂,但都很快平定,同時孝武帝又於孝建三年(456年),實行「青冀並鎮」鞏固邊防 ,因此其統治的11年是相對安定的時期;在對外軍事上,大明二年(458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遣兵進犯劉宋青、兗二州,孝武帝以顏師伯為青州刺史,調積射將軍殷孝祖趕赴前線,又派遣司空參軍卜天生率領大軍等會師,一起抗擊北魏大軍,成功擊潰魏軍,並趁勝收復了濟水以北的部分失地。[14] 此次宋魏青州之戰,是宋自文帝的三次北伐失敗以來對北魏取得的首場大勝。
大明四年(460年),孝武帝又遣軍在北陰平一帶,再度擊潰北魏軍。孝武帝雖在其在位期間,軍事上幾次小勝北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改革舉措,但同時其本人生活上的驕奢腐敗頗受傳統史家詬病。雖然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為其死後十幾年間宗室激烈內鬥埋下隱患。[15]
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劉駿病死,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太子劉子業即位。[16]
廢帝之亂
劉子業即位初期,朝政由顧命大臣劉義恭、沈慶之、柳元景、顏師伯、王玄謨五人和內廷中樞大臣戴法興、巢尚之等人共同把持。但不久,沈慶之、王玄謨遭到輔政集團孤立排擠,戴法興與劉義恭等人結成同盟,威福自專,更打壓和貶黜吏部尚書蔡興宗。永光元年(465年),早已對輔政集團不滿的劉子業借事賜死戴法興,轉調巢尚之,削奪和架空顏師伯等人的權力。劉義恭、柳元景、顏師伯等人暗中謀劃廢立,卻被沈慶之告發。於是劉子業自率羽林兵討殺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劉義恭,並殺其四子,殺柳元景並其八子、六弟及諸侄,又殺顏師伯並其六子,又遣使誅殺江夏王劉義恭的世子湘州刺史劉伯禽。清除輔政集團後的劉子業不僅未能安定政局,反而日漸暴虐狂悖。永光元年(465年)十月,湘東王劉彧與其弟建安王劉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兒、王道隆等共謀弒君,並暗中聯絡劉子業的左右侍衛壽寂之、王敬則、姜產之等人伺機發動政變。於當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華林園趁劉子業在竹林堂前與巫師射鬼之際,將他弒殺,劉子業史稱前廢帝。劉休仁等人隨即奉迎劉彧入宮即帝位,即宋明帝。[17]
宗室內鬥
劉彧弒君稱帝之前的一個月,江州長史鄧琬和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擁戴孝武帝第三子,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劉彧搶先一步殺掉劉子業稱帝後,泰始二年(466年)二月七日,袁顗等人擁立劉子勛(時年十一歲)登基為帝,年號義嘉。劉子勛登基後,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效忠(因為當時出鎮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險惡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紛紛出兵從四面八方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宋朝宗室形成文帝系與孝武帝系兩方內鬥的局面 [18]。
劉彧即位時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經之前的孝武帝的集權改革後,此時宋的地方勢力被大大削弱,中央軍力量空前強大。於是劉彧以伐亂為名,憑藉量少質精的中央軍,採取各種積極手段:一、採用才幹名士蔡興宗的意見;二、重用吳喜、沈攸之、張永、劉勔、蕭道成等武將;三、放權給諸弟劉休仁等人積極平亂。於是上下一心、兵強將勇,先定浙東,打敗劉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尋陽,因此能成功消滅劉子勛政權並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最後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
末期衰亡
劉彧即位後延續孝武帝用寒人操縱朝政,典簽監視州鎮的政策。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他誅殺靠鎮壓劉子勛的功勞而執掌大政的弟弟劉休仁、劉休祐,其兄弟輩東海王劉褘、巴陵王劉休若也被殺,只有桂陽王劉休范因無才能而免於一死。到泰始五年(469年),宋在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兗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於北魏,北部防線基本退至淮河,宋在淮北只剩下海州,此時宋與北魏基本以淮河為界,史稱「泰始之禍」。劉彧晚年猜忌心極重,為了保證其子順利接位,在死前大肆誅除有能力的皇弟宗室、朝廷功臣和高門士族,引起朝臣惶恐不安,造成宋末期中央和地方軍鎮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劉彧病死,其子劉昱即位。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江州刺史劉休范據州起兵,率軍2萬東下進攻建康,右衛將軍蕭道成拒戰有功,升任中領軍,總帥禁軍,上升為與宰相袁粲並列的「四貴」之一,更受到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權臣阮佃夫的倚重,因此他能夠得以交結地方軍鎮都督,藉此擴張勢力。元徽五年(477年),劉昱在殺掉權臣阮佃夫之後欲親理朝政,試圖將宮中內外大權悉數收回,準備剝奪蕭道成禁軍職權,遂與蕭道成發生激烈衝突,同年七月,蕭道成收買劉昱的侍從搶先一步派人弒殺劉昱,立其弟劉凖為帝,自執朝政。此時,仍忠於宋朝的大臣袁粲、劉秉、沈攸之、黃回等先後舉兵討伐在建康弒君廢立的蕭道成,但都被殘酷鎮壓。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掃除一切障礙的蕭道成逼宋順帝劉准禪讓皇位,改國號為齊,劉宋滅亡。 [19]
開創文明
文學
文學上,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筆簡潔俊秀,記錄了魏晉人物數百位,後者無出其右,成為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之作。「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改革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史學
史學上,這一時期裴松之、裴駰、裴子野並稱為「史學三裴」。其中,以裴松之《三國志注》最為著名。《三國志注》對後世注釋史學影響深遠。同時,這一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范曄著《後漢書》,該書與《史記》、《漢書》和《三國志》並稱為「四史」。
圓周率
不過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應該是劉宋數學家祖沖之。他經過艱苦的研究,終於將圓周率推演到小數點後7位,這一傑出成就領先了歐洲1000年之久。成為中國數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參考資料
- ↑ 宋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文苑英華》七百五十四:南過交趾,西包劍閣,北劃黃河,而繞東海,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 ↑ 《波峰與波谷 : 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閻歩克編著 (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 / 袁行霈等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1
- ↑ 《資治通鑑.第一百一十四卷》:劉裕遣使求和於秦,且求南鄉等諸郡,秦王興許之。群臣咸以為不可,興曰:「天下之善一也。劉裕拔起細微,能討誅桓玄,興復晉室,內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數郡,不以成其美乎!」遂割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歸於晉。
- ↑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 《宋書·禮志二》:「宋武帝永初元年,詔遣大使分行四方,舉善旌賢,問其疾苦。
- ↑ (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永初末歲,天子負扆矜懷,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將誓六師,屠桑乾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顧相謂曰:『待夫振旅凱入,乘轅南返,請具銀繩瓊檢,告報東嶽。』既而洮弗不興,即年厭世」
- ↑ 《宋書.范泰傳》:伏聞陛下時在後園,頗習武備,鼓鞞在宮,聲聞於外;黷武掖庭之內,喧譁省闥之間,不聞將帥之臣,統御之主,非徒不足以威四夷,祗生遠近之怪。
- ↑ 《宋書.文帝本紀》: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
- ↑ 《宋書.文帝本紀》: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左光祿大夫傅亮,有罪伏誅。遣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上親率六師西征……戊辰,到彥之、檀道濟大破謝晦於隱磯。丙子,車駕自蕪湖反旆。己卯,擒晦於延頭,送京師伏誅。
- ↑ 《宋書.檀道濟傳》:虜逼滑台。加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率眾北討。軍至東平壽張縣,值虜安平公乙旃眷。道濟率寧朔將軍王仲德、驍騎將軍段宏奮擊,大破之。轉戰至高梁亭,虜寧南將軍、濟州刺史壽昌公悉頰庫結前後邀戰,道濟分遣段宏及台隊主沈虔之等奇兵擊之,即斬悉頰庫結。道濟進至濟上,連戰二十餘日,前後數十交,虜眾盛,遂陷滑台。道濟於歷城全軍而反。
- ↑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八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10-1:278-291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
- ↑ 《宋書》:二月壬子,遣運部賑恤。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時年四十七。諡曰景皇帝,廟曰中宗。三月癸巳,葬長寧陵。世祖踐阼,追改諡及廟號。
- ↑ 《宋書.顏師伯傳》:其年,索虜拓跋浚遣偽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拾賁敕文率眾寇清口,世祖......受師伯節度。師伯遣中兵參軍苟思達與孟虬合力。行達沙溝,虜窟環公、五軍公等馬步數萬,迎軍拒戰。孟虬等奮擊盡日,孟虬手斬五軍公,虜於是大奔。孝祖又斬窟環公,赴水死者千計。虜又遣河南公、黑水公、濟州公、青州刺史張懷之等屯據濟岸,師伯又遣中兵參軍江方興就傅乾愛擊破之,斬河南公樹蘭等。虜別帥它門又遣萬餘人攻清口戍城,乾愛、方興出城拒戰,即斬它門,餘眾奔走。虜天水公又率二萬人復來逼城,乾愛等出戰,又破之,追奔至赤龍門,殺賊甚眾。上嘉其功,詔曰:「虜驅率犬羊,規暴邊塞,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師伯宣略命師,合變應機,濟戍奮怒,一月四捷,支軍異部,騁勇齊效,頻梟名王,大殲群醜。朕用嘉嘆,良深於懷。可遣使慰勞,並符輔國府詳考功最,以時言上。」 ......又追虜至杜梁,虜眾多,四面俱合,平南參軍童太一及苟思達等並單騎出盪,應手披靡。孟虬等繼至,虜乃散走,透河死者甚多。既而虜更合眾大至,孟虬等又破之。世祖又遣司空參軍卜天生助師伯。張懷之據縻溝城,師伯遣天生等破之,懷之出城逆戰,天生率軍主劉懷珍、白衣客朱士義、殿中將軍孟繼祖等擊之。懷之敗走入城,僅以身免。繼祖於陣遇害,追贈郡守。又虜隴西王等屯據申城,背濟向河,三面險固,天生又率眾攻之,朱士義等貫甲先登,賊赴河死者無算,即日陷城。虜天水公又攻樂安城,建威將軍、平原樂安二郡太守分武都與卜天生等拒擊,大破之,虜乃奔退,追戰克捷,直至清口。虜攻圍傅乾愛,乾愛隨方拒對,孝祖等既至,虜徹圍遁走。師伯進號征虜將軍。
- ↑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 《宋書.孝武帝本紀》:庚申,帝崩於玉燭殿,時年三十五。
- ↑ 《宋書.明帝本紀》:既而害上意定,明旦便應就禍。上先已與腹心阮佃夫、李道兒等密共合謀。……佃夫、道兒因結壽寂之等殞廢帝於後堂。十一月二十九日夜也。事定,上未知所為。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召見諸大臣。
- ↑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第六章第二節
- ↑ 歷城並非劉宋與北魏邊界,治山茌縣的青州太原郡是當時宋魏的一個邊界地方,見《宋書.索虜傳》云:"遣從弟高梁王以重軍延驥,入太原界,攻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恬擊破之。"而北魏返回途中,仍然要"破略太原"。此條記載明顯可見北魏要先過劉宋的青州太原郡才能到達歷城,撤軍北歸仍然要從太原郡回撤。而劉宋的青州太原郡界在山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