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畿七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畿七道

图片来自kotobank

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划制度,乃效仿唐朝行政区划的产物。五畿效仿唐朝京畿都畿的设置,是位于今近畿地方的五个令制国的统称,又称畿内。七道效仿唐朝贞观十道,按照从畿内通往全国的七条驿道的走向,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区分地域的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天武天皇在位时该制度正式确立[1]。另外,1869年北海道成立,随之产生了“五畿八道”的说法。

五畿

五畿包括山城大和摄津河内和泉等五国,此五国是大和王权及后来日本朝廷统治的中心。日本皇室在定都平安京以前经常迁都,但迁都选址基本上不会超出五畿范围,如元明朝平城京圣武朝难波京等。

五畿在地方行政上与其余令制国有着显著差异。例如租庸调制度方面,五畿的居民享有免除庸、减免调的优惠待遇。又例如出行方面,京都贵族未经朝廷批准不得离开五畿领土,行动自由受到限制。

五畿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七道

七道包括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西海道南海道。每个道都以辖区内的主干驿道得名。

驿道

七条驿道当中六条皆从畿内起始,唯独西海道从筑前国太宰府起始,且自成路网。771年以前武藏国属东山道,以后属东海道。

  • 东海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今京都府京都市)→近江→伊势→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相模→武藏→下总→常陆国府(今茨城县石冈市)。
    • 支路:近江→伊贺、伊势→志摩、伊豆→甲斐、下总→上总→安房。
    • 联络道:常陆→陆奥。
    • 771年以前主干道相模以下走向:相模→上总→下总→常陆。
  • 东山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近江→美浓→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国府(今宫城县仙台市多贺城市)。
    • 支路:美浓→飞驒、陆奥→出羽。
    • 联络道:信浓→越后。
    • 771年以前主干道上野以下走向:上野→武藏→下野→陆奥。
  • 北陆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近江→越前→加贺→越中→越后国府(今新潟县上越市)。
    • 支路:近江→若狭→越前、加贺→能登、越后→佐渡。
  • 山阴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丹波→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国府(今岛根县滨田市)。
    • 支路:丹波→丹后→但马、出云→隐岐。
    • 联络道:石见→长门。
  • 山阳道,大路,每驿备马2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摄津→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国府(今山口县下关市)。
    • 支路:播磨→美作。
  • 西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筑前太宰府(今福冈县太宰府市)→丰后→日向→大隅国府(今鹿儿岛县雾岛市)、筑前太宰府→筑后→肥后→萨摩→大隅国府、筑前太宰府→肥前→肥后国府(今熊本县熊本市)。
    • 支路:肥前→壹岐→对马、丰前→丰后、肥后→丰后、肥后→日向。
    • 联络道:筑前→丰前→长门。
  • 南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河内→和泉→淡路→阿波→赞岐→伊豫国府(今爱媛县今治市)。
    • 支路:伊豫→土佐。

行政区划

806年,平城天皇下令除东山道以外六道效仿唐制设置观察使,次年东山道及畿内也增设观察使。不过因为平城天皇退位后与其弟嵯峨天皇的政治斗争,观察使制在810年即被废除。

七道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影片

【地名】五畿七道をゆく!中国地方の“中国”ってあの中国?日本の街道について[ゆっくり历史话] 三原一太の【いちペディア】

参考文献

  1. 虎尾俊哉. 律令国家の地方支配. 吉川弘文馆. 1995年: 121–122. ISBN 4-642-02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