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千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子五千文 |
中文名: 老子五千文 外文名: |
老子五千文,即《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時期的古籍,相傳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1]。《老子》為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性經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經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將《道德經》譯為梵語;唐玄宗時,尊此經為《道德眞經》。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書上下篇」,據帛書本為上篇〈德〉、下篇〈道〉;通行本為〈道〉在上,〈德〉在下。上、下篇在各版本分章不定。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最早出自劉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經三十七章,德經四十四章[2]。嚴遵《老子指歸》,德經四十章,道經三十二章。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有分章符號,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的格局[3][4]。北大漢簡本為德經四十四章,道經三十三章[5]。
《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與「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理,而多以政治為旨歸,對傳統思想、科學、政治、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後世通行的註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傳最廣。
目錄
名稱
相傳是老子留下約五千言的著作。關於本書作者,漢代以來傳統說法認是春秋末年老子所著,自民國初年疑古派學者開始,認為是戰國末期的人所作,假託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所作,馮友蘭等人持此種看法(由於郭店楚簡包括更早期版本的《老子》出土,該年代為戰國中期,因此馮等學者見解應屬謬誤);胡適等人則認為這是春秋時期的作品。[6]
《韓非子》出〈解老〉、〈喻老〉兩篇,當時或早之前,可能就以《老子》作為書名[7]
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
據稱,漢景帝尊《老子》為經。[8]稱《道德經》可能始於王弼、皇甫謐生活的魏晉時期[9]。
《老子》本書後題以「經」名者,始見於《漢書·藝文志》:「《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歷代文獻有:
- 西漢揚雄《漢志·蜀王本紀》:「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
- 東漢明帝時,淳于恭「善說《老子》……進對陳政,皆本《道德》。」(《後漢書·淳于恭傳》)
- 東漢桓帝時,邊韶作《老子銘》:「見迫遺言道德之經」。
- 葛玄《老子序》:「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
- 西晉皇甫謐撰《高士傳·老子李耳》:「作《道德經》五千餘言……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 明代焦竑《老子翼》卷七:「《老子》之稱經,自漢景帝始」。
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唐高宗尊《道德經》與《孝經》並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此經為《道德真經》。
版本沿革
原文版本
由於古時經書的傳抄與刊印時有衍奪錯植的情況,故《老子》一書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10],例如包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簡本、馬王堆漢墓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老子》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期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1號墓出土的竹簡本《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老子》年代早100多年;其他版本如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受到了學者的重視,所以現代很多學者稱《老子》應該為《德道經》[11], [12]。2009年北大書西漢竹書《老子》現存竹簡221枚,5,300餘字,其殘缺部分僅60餘字,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簡帛《老子》古本[5]。
- 郭店楚簡本,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1998年公布。為現今可見《老子》之最早版本,約在戰國中期。此摘抄本字數為通行本[13]五分之二。
- 馬王堆帛書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德經》在《道經》之前,無分章。
- 北大漢簡本,2009年1月北京大學入藏的一批寫於漢武帝前期的竹簡,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西漢古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 傅本
註疏版本
唐代以後,河上公、王弼二注作為《道德經》的主要注本一直廣為流傳。[15]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漢
- 《河上公章句》,成書於西漢至魏之間。向來為道教徒所重視而流傳日廣。唐初,官方教授的《老子》課本為《河上公章句》,至開元七年,才以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取代《河上注》(其所本經文仍為《河上注》)。[15]
- 《老子注》,漢長陵縣三老丘望之注,已佚。
- 《老子指歸》,西漢嚴遵(莊遵)注。
- 《老子想爾注》,東漢張道陵注。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老子想爾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講《老子》的注釋本。
魏晉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現代
- 《老子道德經 - 一個當代知名數據科學家的解析》2019 RM Publishing (RM 發表出版)[17]。
-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樓宇烈校釋。
- 《道德經論正》,葉原宏撰[18]。
- 《老子德道經》,熊春錦 校注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年,ISBN 9787802113220;[19]。
- 《老子德道經》,熊春錦 校注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20年, ISBN 9787512510043;
- 《[[老子<德道經>釋譯]]》,郭樹芹,王勝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年,ISBN 9787511727855
思想
宇宙觀
主條目:天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人生論
主條目:德
老子主張尚古主義,從紛亂不安的生活轉向虛靜的道,人類的文明愈進展,離道的本性愈遠。所謂仁義智慧忠孝,都是「大道廢」後的發展,古時沒有其名目,卻有其實;後世空有其名,卻離其實甚遠。老子論生活,分為修己和治人兩方面。修己方面,主張不爭、無尤、任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知足知止。治人方面,老子主張統治天下的聖人須無欲「得一」,常使民無知,棄絕智慧。[20]
有學者認為老子的說法「欠沉重」,有矛盾,治天下不能無所作為,保存生命即不能無欲,所謂無欲無為根本不能實現。老子反抗當時的文化、道德、政治,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講道德仁義人生愈亂,於是感到教育、政治、智慧都沒有功效。這種主張出現在社會極亂的時代,可說是「亂世哲學」。[21]
老子「修道而養壽」(司馬遷語),他用自身實踐來證明自己的人生觀。《史記》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中國人傳統敬老愛老,對老人的教誨特別重視,對老人的年齡也記得非常清楚,司馬遷不可能亂說。老子叫老子,不是因為他姓老,而是因為他長壽,是有名的壽星公。[22]
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有」又起源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寓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寬容、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寡慾」,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思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主條目:無為(道家)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彊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無成見而有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擅自妄為的理想境界。即主觀上去除個人私慾及妄念,配合大環境整體各類生態演化之規律,即能從中體悟出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之「道」,反對各種智巧行為創造社會環境中的矛盾對立現象,從而在各類尚賢與崇富的競爭行為中惡性循環致生許多弊端;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概念,達到主觀上「無為」,客觀環境之自然循環「無不為」之和諧運作。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大國與小國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在政治觀的體現,「小」與「寡」為使動用法,即使國家小,人民少,更利於推行清靜無為的政治。漢唐帝王們用「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道家理念,實現了文景和貞觀之治等盛世。
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憷憷;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方法論
有觀點認為老子道論可以從純粹的方法論的角度加以理解,[23] [24]其論點大致如下:
第一,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詞根meta在希臘語中即循、沿、隨,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們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論或道論,就是關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是關於人或一般「行動體」(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家企業、一支軍隊、一項在建工程所組合的集群,甚至整個宇宙系統等)為達目的該如何取道的探究;
第二,「道」的本義是指人們循着它行走以便到達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運行之所遵循」,引申為人們行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範、行為準則、處事方法,系統的組織範式、運行的程序規則,以及各種存在物的運動規律等。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怎麼走」;
第三,「德」的本義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構成,直通值、陟),是關於行動者的心境、行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裡或站在哪裡的判斷。論德是評價、對比人們「走路的水平」怎麼樣;
第四,道論就是關於道與德的論述,是圍繞着理想範式而進行的對行為的評說,是關於人或一般「行動體」該如何選擇「道路」以便更好地達成「目的地」的探究。在其中,對道的選擇指的是行動者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身外的線路的劃定;是對「走路方式」或「在途規範」的取捨,而不是對環境路況或身外之世界規律的把握。它是關於「我們應該怎麼走」的評說與勸諭,而不是關於「它們在怎麼走」的客觀描寫或具體敘事。它的着眼點在於考察行為方式—行為情態—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繼而確立一個理想範式以便一般行動體仿效、遵循,並不是討論世界或客觀存在以何方式運行的實證問題。
第五,道德經有許多後由科學家發展的方法及方法屬性概述,如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潛變量方法和精神資本等等。
觀點舉要
- 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有(或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具(或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在老子道論中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構成老子道論的基本內容。
- 老子思想的整個體系可以在一個問題情境中展開。這個問題情境就是:一個待定的行為主體(可能是一個人、一家企業、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在未知或不確定的廣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認定的目標(可能很近很具體,也可能很遠很模糊)的時候,應該採取何種「走路方式」以保證恆常行進?
- 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類推潛力。在老子道論中,一個人該如何選擇「道路」可以比擬類推出一個國家該如何選擇「道路」,宇宙系統以怎樣的運行方式而取得理想的存在形態可以比擬類推出一個社會該以怎樣的方式組成,一個社會該如何修明它的政治可以類推出一個人該怎樣修治其身,而一個人修身證道所獲得的體驗又可以引發對理想宇宙的深刻感悟。這就構成了老子之道的「一般套通性」。
- 老子之道具有廣泛的普適性。老子所討論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廣闊的領域和綿長的時間裡都值得奉行的理想範式,是行動者行進於一切「事件叢林」都值得恆常持守的普遍行為規範。它超越於對具體環境或具體對象物的具體認知之上,因而也就適用於各種可能的情境。這就是老子之道的「恆常普適性」。
- 老子道論具有「普世價值」的蘊涵。老子所主張的「應該」對各種行為主體適用也就對各國適用,它的「恆常普適性」決定它不局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不局限於特定的國情環境。當方法所服務的目標推向久遠,方法論意義上的取捨可以接近於價值取向上的選擇。一個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將廣大領域與綿長時間範圍里所有可行的目標納入一個重新加以靈活考量的框架。這可以為普世價值的探究奠定一個更為明晰可靠的根基。
老子與儒家的關係
郭店楚簡本與現在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注本)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
“ | 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25]竹簡中沒有「智慧出,有大偽」。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此三言以為史不足,或令之有所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
” |
以第十九章為例:
- 現在通行的版本(王弼注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現在通行的版本要棄絕的对象,如上所列出的,有「聖」、「智」、「仁」、「義」、「巧」、「利」;
- 郭店楚簡本作︰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 楚簡本當中要棄絕的对象,是「智」、「辯」、「偽」、「詐」、「巧」、「利」。
今本《老子》所提倡的絕棄「聖、智、仁、義」,在郭店楚簡中則是「智、辯、偽、詐」。有些學者據此主張,《老子》與儒家在倫理觀念上並不互斥,並指出楚簡《老子》沒有將「禮」與「偽」對立起來。到戰國中晚期,莊子後學才直接以「偽」指斥儒家的「禮」。[26]
道教中的地位
《老子》常被當作道教經典,但哲學的道家和宗教的道教意旨有別。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組成而言,《老子》被道教視作重要的經典,而譽為「三洞之精華,一乘之奧旨」,並以《河上公章句》和《想爾注》作為重要的講本[27][28]。作者老子被道教尊為至上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29]。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並從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30]。
美國學者唐納德·畢肖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導論》一書認為:「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所缺少的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例如,道家訴諸心靈或理性,而道教卻訴諸於人的情感、情緒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而道家卻對此熟視無睹。」[31]
外文翻譯與關注
唐朝
647年(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傳入印度。這是翻譯《道德經》的開端。
735年(唐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
近代歐美
16世紀開始,隨着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老子》一書從此傳至歐洲。
17、18世紀,歐洲哲學中開始出現老子的名字。
1817年,法國學者朱利安出版《道德經》法文譯本,勒木薩1823年作《老子傳》。勒木薩稱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有見識的倫理師、善言的神學家和形而上學家」,其風格與柏拉圖一樣崇高,「道」的概念與希臘的「邏格斯」相當。
19世紀初歐洲一些人對《道德經》的研究,包括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等對此也十分推崇。
20世紀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一生研究中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他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他相信老子、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晚年自稱是「名譽道家」、「十宿道人」。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987年《紐約時報》評選老子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1988年1月26日,美國總統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在國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經》「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名言。[32]
1993年6月15日,《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老子的忠告致克林頓》的文章。這篇不到600字的短文,引用了13句老子的經文來點評這位新上任總統的言行,老子的話約佔篇幅的三分之一。
2010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引用了「知行不殆」的名言。[32]
科學家談老子
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推崇老子哲學,他認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了未來人類文明將要達到的狀況。」他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人與自然越來越疏遠的現狀深感憂慮。[33][頁碼請求]
美國哲學學者卡普拉 著有《物理學之道》一書。他認為中國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同現代物理學高能物理現象有著深刻的相似性。[哪個/哪些?]他還在《非凡的智慧》一書中說:「在許多偉大的傳統中,中國道家為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態智慧。」
據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表示,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經》。他回憶到愛因斯坦家作客時,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就包括《道德經》的德文譯本。[34]
許多大數據科學研究者認為,老子的方法[哪個/哪些?]有一些特別的可供分析大數據的啟示,比如潛變量與指標方法[需要解釋]等[35]。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閻純德:《漢學研究》 第8期 第459頁 9 《馬王堆本〈老子〉及其文獻流傳的線索》 中華書局, 2004
- ↑ 謝守灝《混元聖紀》引《七略》:「劉向讎校中《老子》書二篇,太史書一篇,臣向書二篇,凡中外書五篇,一百四十二章。除複重三篇六十二章,定著八十一章。《上經》第一,三十七章;《下經》第二,四十四章。」
- ↑ 尹振環. 漢簡與帛書《老子》孰優孰真 (PDF).
- ↑ 寧鎮疆. 結構研究視野下的《老子》材料討論 (PDF). 漢學研究. 2006, 24 (2).
- ↑ 5.0 5.1 "北大簡"《老子》卷首發 系迄今保存最完整古本. 光明日報. 2013-02-25.
- ↑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
- ↑ 譚寶剛. 《老子》書名出現時間、異稱、分篇和分章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呂氏春秋》高誘注云「老子到,喜悅之,請著《上至經》五千言而從之游也。」馬敘倫先生以為,《上至經》為《上下經》之訛
- ↑ 明代焦竑《老子翼》卷七:「《老子》之稱經,自漢景帝始」。
- ↑ 譚寶剛. 《老子》稱「經」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10.0 10.1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08)。
- ↑ https://v.qq.com/x/page/u0936rlo0hk.html?start=0 為何《老子》應該被稱為《德道經》聽馬王堆發掘組長怎麼說 [視頻]
- ↑ http://v.qq.com/vplus/4557584a71ec5a288cd6e6189ae90664?page=video 為何《老子》應該被稱為《德道經》聽馬王堆發掘組長怎麼說 [視頻]
- ↑ 13.0 13.1 王弼本
- ↑ 14.0 14.1 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709/%E9%81%BF%E8%AB%B1%E5%AD%97.pdf 陳育民,《校勘《老子》「避諱字」二則》
- ↑ 15.0 15.1 王卡(點校),1997。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node=1159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知名數據科學家解析道德經.
-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xNZV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葉原宏《道德經論正》
- ↑ http://dedaojing.org 《老子德道經》 熊春錦校注
- ↑ 許地山:《道教史上》,頁35-36。
- ↑ 許地山:《道教史上》,頁36-39。
- ↑ 蓮龍居士:《道德經釋義》 ISBN 978-1466990517 https://www.amazon.com/%E9%81%93%E5%BE%B7%E7%BB%8F%E9%87%8A%E4%B9%89-Masters-View-Jing-Chinese/dp/1466990511/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527326050&sr=1-1&refinements=p_27%3A%E8%8E%B2%E9%BE%99%E5%B1%85%E5%A3%AB
- ↑ 廣西師大社《老子感悟》
- ↑ 知名方法論專家解析道德經.
- ↑ 郭店楚簡十六篇釋文修訂稿全文檢索
- ↑ 徐文武. 楚簡《老子》「絕智棄辯」章解續. 江漢論壇. 2004.
- ↑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五千文》包羅備周,眾經祖宗,三洞支條,先分後合,終歸道德,乃極一源也。」
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夫五千文,蓋三洞之精華,一乘之奧旨,理身理國,遣有歸無,言象莫詮,尋繹難極,而百王楷式,千劫不刊之文也。故太極左右官得道諸仙,及太玄都山聖真,常研味道德,誦詠幽玄矣。凡夫得之,清齋千日,誦之萬遍,雲龍下迎,仙童侍衛,萬劫長存之術耳。」
張伯端《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義。若不得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助其功而成其事。」 - ↑ 張超然. 《道德經》的傳授、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 (PDF). 輔仁宗教研究. 2013, 27: 63–92 [2017-10-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1-07).
- ↑ 《傳授經戒儀注訣》:「老君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
《雲笈七籤》:「三氣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爲洞神,曰太清金闕後聖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稟元皇虛皇之誥,宣三洞四輔之文,隨方應化,演教傳經,今古尊崇,萬方欽仰,自三皇以來,宣說靈寶之經,萬世度人無量,天人崇位,雙皇封尊,爲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 ↑ 孔鯡. 道家智慧一點通.
- ↑ [美]唐納德·畢肖普 主編 (編). 《中國思想導論》轉引自《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三聯書店1988年第479頁
- ↑ 32.0 32.1 治大國如烹小鮮——了解國情,科學施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11-25.
- ↑ 劉縣書. 湯川秀樹的世界. 《創造力與直覺》《旅人———一個物理學家的回憶》湯川秀樹著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9月 (《中國青年報》). 2000-12-07.
- ↑ 張奠宙; 王善平. 第7章「普林斯頓」第3節「普林斯頓的朋友們」. 陳省身傳 1. 天津南開區衛津路94號: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104. ISBN 7-310-02160-6 (Chinese (China)).
- ↑ 知名數據科學家解析道德經.
來源
- 書籍
- 許地山:《道教史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王卡 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 共330頁. ISBN 9787101010800.
- [魏] 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樓宇烈 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共210頁. ISBN 978-7-101-06392-9.
- 崔仲平. 《老子道德經譯註》.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共219頁. ISBN 7207043945.
研究書目
- Robert G. Henricks(韓祿伯)著. 《簡帛老子研究》. 余瑾 譯.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800600111.
- 熊春錦校注. 《老子德道經》.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2113220.
- 熊春錦校注. 《老子德道經》.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20. ISBN 9787512510043.
- 郭樹芹,王勝著. 《老子<德道經>釋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1727855.
外部連結
- http://www.tao-te-king.org http://www.tao-te-king.org/ |date=20181120181030
- 老子公案徹底了結
- 《老子》成書時間考與其他
- 簡帛本老子道德經
- 《道德經論正》〈先秦諸子與老子〉徵引文獻表
- 《道德經》
- 王弼、河上公、郭店、及馬王堆老子原文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郭店,馬王堆等各種資料,解讀
- 道德經 翻譯
- 老子道德經: A paragon ebook, LAO ZI most-comprehensive ebook for FREE in PDF & HTM format, contains 50 translations in 6 different layouts, by Sanmayce.
- 老子神學院
- 英譯 老子 道德經 (王弼版本)
《老子》研究
內容
- 傅佩榮:〈《老子》首章的文義商榷〉。
- 池田知久:〈《老子》的形而上學與「自然」思想〉。
- 池田知久:〈《老子》的形而上學與存在論——基於出土資料本《老子》〉。
- 池田知久:〈《老子》的「道器論」——基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本〉。
- 池田知久:〈《老子》的養生思想〉。
- 韓祿伯:〈治國大綱--試讀郭店《老子》甲組的第一部分〉。
- Hans-Georg Moller:〈《道德經》哲學思想結構〉。
- 何炳棣:〈中國思想史上一項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辯證思維源於《孫子兵法》的論證〉。
- 曹峰:〈«老子»生成論的兩條序列〉。
- 曹峰:〈論《老子》的「天之道」〉。
- 曹峰:〈《老子》首章與「名」相關問題的重新審視〉。
- 安樂哲:〈《道德經》與關聯性的宇宙論--一種詮釋性的語脈〉。
- 金谷治:〈「無」的思想之展開——從老子到王弼 http://www.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09/008.pdf |date=20180203125001 。
- 艾蘭:〈《老子》與《孟子》中的基本喻象〉。
- 熊春錦:〈《老子·德道經》帛書本校勘說明〉。
文本
- 谷中信一:〈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2011)
- 池田知久:〈尚處形成階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簡《老子》〉。
- 雷敦龢:〈郭店《老子》:一些前提的討論〉。
- 金谷治:〈關於帛書《老子》——其資料性的初步探討〉。
- 韓祿伯:〈再論《老子》的分章問題〉。
- 羅浩:〈郭店《老子》對文中一些方法論問題〉。
- 沉善增《還吾莊子》的卓特成就簡評 周錫山
- 《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葉金山.
- 近三十年來《老子》文本考證與研究方法述評——兼與韓國良先生商榷 蕭無陂
- 張峻源:老子《道德經》與《論語》的教育思想之比較
- Foreignization of Tao Te Ching Transl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 熊春錦:《老子·德道經》實踐的十善利益(2006)
- 熊春錦:《老子·德道經》附註:關於「祭」與「然」的考證關於「祭」與「然」的考證(2006)
- 熊春錦:《老子·德道經》主要參考文獻書目(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