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是中國浙江省麗水市下轄的一個自治縣。位於浙江西南部、洞宮山脈中段,屬浙南中山區。東接青田縣、文成縣,南連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鄰慶元縣、龍泉市,北連雲和縣,東北毗蓮都區。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有着「中國畲鄉」、「養生福地」的美稱。是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地方,也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地[1]。
目錄
歷史溯源
景寧縣境西周屬越。春秋仍屬越地。
三國是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永嘉、臨海二郡,置處州設立括蒼縣(含景寧地域)。
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撫孫原員以「山谷險遠,礦徒嘯聚」為由始置景寧縣,屬處州府。清沿其制。
辛亥革命(1911年)後,屬處州軍政分府。
1914年,屬甌海道。
1927年,直屬浙江省政府。
1935年9月,屬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7月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2日,景寧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寧縣人民政府,屬麗水專區。
1952年,麗水專區撤銷,改屬溫州專區。
1960年,併入麗水縣。
1962年,劃麗水縣原雲和縣、景寧縣轄地置雲和縣,屬溫州專區。
1963年5月,麗水地區復設,轄雲和縣(含景寧)。
1984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以原景寧縣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縣人民政府在駐地鶴溪鎮舉行盛會,慶祝中國第一個畲族自治縣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下轄5個鎮、19個鄉,4個社區、4個居民區、283個行政村:
鶴溪街道、紅星街道、渤海鎮、東坑鎮、英川鎮、沙灣鎮、大均鄉、澄照鄉、梅岐鄉、鄭坑鄉、九龍鄉、大漈鄉、景南鄉、雁溪鄉、鸕鶿鄉、梧桐鄉、標溪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和家地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質
景寧地處浙南山地中部,洞宮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峰巒聳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2]。地形複雜,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於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里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境內海拔高低懸殊,最高的大漈鄉海拔1020米,最低的陳村鄉海拔80米。
氣候特點
景寧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因地形複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水文狀況
景寧畲族自治縣內有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處於浙南山區,流域範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其水文性質也較好。
景寧縣水位有以下四個特徵:一是水位漲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漲陡落。有較大的洪水,自起漲到峰頂不會超過10個小時。但洪峰滯留時間短,甚至轉瞬即退,長則達幾小時。落水1-2天便到常見水位。二是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雨季4、5、6三個月的徑流量約占徑流總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個月僅占年總量的65%左右。三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徑流量要比枯水年徑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較小,水質好。由於流域內工業經濟欠發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人為工業污染,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及許多小支流水質均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小溪、北溪集諸山之水匯入甌江、飛雲江。
交通
235國道過境。
S34 麗溫高速過境
自然資源
土地類型豐富。根據2000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全縣土地總面積193859.47公頃,全縣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屬,1552餘種。植被以馬尾松、杉木等會葉林為主,夾雜着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竹林,灌叢、草甸等。林相多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福建柏、香果樹、銀杏、厚朴等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雲豹、金雕、短尾猴等44種。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1目,78科,272種。其中:獸類8目,20科48種;鳥類15目40科162種;爬行類3目9科30種;兩棲類2目5科18種;魚類3目4科40多種。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域內已發現或探明的礦種有:鐵、錳、鉛、鋒、銅、鉬、鎢、金、銀、葉臘石、瑩石、硫鐵、高嶺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崗岩等20餘種,產地100多處。其中:鉬礦的儲藏量占全省的首位,為本縣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保證。
濕地資源全縣境內有三個較為集中的高山濕地群,望東洋高山濕地、大仰湖濕地、仰天湖濕地,總共濕地面積約1200多畝。最為突出的望東洋高山濕地,海拔1230米,面積達600多畝,濕地內的江南愷木林屬省內罕見,絕無僅有,國內也屬鳳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濕地群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在省內至今仍是空白。
人口民族
風景名勝
2003年旅遊資源普查報批旅遊資源單體212個。有五級單體2個:景寧畲鄉風情、時思寺;四級單體8個:畲族婚俗表演、望東洋高山濕地、魚漈坑原始森林、惠明茶、金獎黑木耳、大漈柳杉王、大均漂流、九龍灣陰陽界穹狀火山熔岩;三級單體21個:畲族茶道表演、中國畲鄉風情節、四幕風情歌舞劇《畲山風》、畲族服飾、畲族山歌、山哈寨、畲族祭祖表演、上標百丈漈、飛雲峽、大仰湖、惠明寺、封金山、草魚塘森林公園、上標漈雲海、龍門峽、雪花漈、石將軍、烏陰漈、群獅戲水、標溪小三峽、大赤坑廊橋。另有普通級旅遊資源二級單體89個、一級單體90個。
畲鄉風情
畲族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字來歷甚古,原義火耕。南宋末年,史書出現畲民(she)人(she與畲同音,意在山間搭棚居住)的族稱。《宋季三朝政要》稱閩、粵、贛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裝為(畲軍)。元代以後,(she民)、(畲徭)、(she徭)同時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寧縣誌》均設(畲民)一目。(1929年)夏,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上海同濟大學教師李化民到景寧畲鄉考察,撰寫了《浙江景寧縣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對景寧畲族的族稱、姓氏、風土人情等作了介紹,也是研究民族學的史料。畲民自稱「山哈」,表明是外地遷往山裡的客戶。景寧漢族稱以畲客,畲族稱漢族為「民家人」。解放前,由於民族歧視、壓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稱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譜有「徭人」或「徭家」的別稱。
民族文化
1951年,貫徹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後,畲民要求確定族稱。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於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學專家施聯珠為組長的畲族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小組,在浙江省景寧縣東弄村、福建省羅源縣八井村、漳平縣山羊隔村作了為期3個月的畲民識別調查,寫出《浙江景寧縣東弄村畲民情況調查》等資料。1956年12月,國務院認定畲族為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
1984年8月,浙江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會議在景寧舉行。1987年6月,景寧畲族自治縣政府與省博物館聯合在杭州舉辦畲族文物展覽。1987、1990年,麗水電視台先後攝製畲鄉專題片《畲鄉風情》、《畲鄉風》,在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播放。1992年12月,首屆景寧畲鄉文化節在鶴溪鎮舉行,展現了豐富的畲族文化。
2009年3月28日,國家文化部授予浙江景寧為中華民族藝術之鄉[3]。
歷史名人
從歷代看,宋明年代,景寧地域有進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學士。景寧畲族自治縣誌記載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
北宋後期潘翼,精通經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賦》、《星圖證驗》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
明代潘琴殿試賜進士出身,為官29年,作《招鶴辭》,著《竹軒集》、《山居錄詠》,終年90歲,齒德俱尊,為東南重望,嘉靖年間,縣人建亞魁坊、進士坊、達尊坊紀念。
宋紹興十五年進士湯思退,在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參知政事,掌管軍機,官至岩僕射。曾罷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復用為相,九月,晉封岐國公。
名優特產
特產豐富
歷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間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圍栽植茶樹,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種植歷史。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時獲得金獎。香菇,據食用菌專家張壽橙、賴敏易編著的《中國香菇載培歷史與文化》記載,香菇栽培源自中國浙江龍泉、慶元、景寧三縣連成一片的以創始人吳三公住地龍巖村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區。龍、慶、景三縣還世代傳頌香菇是皇封專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寧包坑口,建菇神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起連續十天為菇神香期,延續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種為浙江省的重點基地之一[5]。
美食菜名
龍風呈樣,是景寧縣畲族一道別具風格的傳統名菜。「龍風呈樣」是一種象徵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創造這道菜時,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烏米飯
農曆三月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每逢節日,福建十邑地區畲民便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
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10日,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獎。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視頻
景寧畲族自治縣相關的視頻
參考文獻
- ↑ 景寧畲族自治縣概況,景寧畲族自治縣政府門戶網站,2019-09-27
- ↑ 打通農村司法服務「最後一公里」,民主與法制網, 2017-3-20
- ↑ 70年征程看麗水丨景寧:打造民族自治縣「小康樣本」 ,浙江新聞網,2019-09-29
- ↑ 古今人物傳記——序言,景寧新聞網,2010-03-17
- ↑ 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省最落後的縣,網易網,2017-08-21
- ↑ 文化和旅遊部公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搜狐網,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