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族
黎族

黎族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起源和歷史 [1]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

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

宗教信仰[2]

自然崇拜在形式上是直接對自然物體進行崇拜,實質上是對各種各樣的自然「鬼神」進行祭拜,以保持其自然宗教的原始特徵。天崇拜。黎族地區不少地方春旱夏澇,人們靠天吃飯。為了收穫,黎族的先民拜天求雨。他們認為,雲、霧、雷、風、雨等天體現象都有一種不滅的「靈性」。其中,比較普遍而且認為最可怕的是雷公鬼、太陽鬼、風鬼等。人頭痛發燒生病時,認為是因為觸犯了雷公鬼和太陽鬼;患瘧疾病,是因為觸犯了風鬼;莊稼遭受蟲害、風災是雷公鬼作祟;打雷閃電要閉目,否則留下痕跡的話那就大病將至了。雷公鬼(天神)威力強大無比。因此,黎族人對天十分敬畏和崇拜。

服飾特點[3]

黎族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繡」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採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誇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採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乾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着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建築特點[4]

黎族傳統住房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兩種,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    黎家人的船形屋:黎村為適應自然環境,大多依山傍水。住房除了金字屋、干欄式的之外,抬頭眺望,映入眼帘的均是一幢幢、一排排整齊的船形屋。相傳,黎家的祖先是從大陸沿海乘木船漂洋過海而來的。他們靠岸後,由於到處荒涼、沒有人煙,只好將船翻過來,覆蓋在地面上當住屋。他們的後人為紀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樣子建造自己的房屋。這種屋,遠遠看去,與船一模一樣,故名船形屋子。    船形屋柱子以木為主,桷子以屋脊為中心向兩邊彎到地面,蓋上茅草或葵葉當兩面「牆」,風牆用竹編成。屋內較少隔房,客廳、廚房連在一塊。家具多是木製,木板架上鋪有竹片或藤條片,地板上有賓主臥室,地板下可養禽畜。遠遠看去,仿佛是一隻覆蓋着茅草的獨木舟。    船底形屋又有鋪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鋪地形的地板以石頭墊高,離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樁支撐,離地面6尺,上面住人。

傳統節日[5]

黎族的民族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鮮明突出的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情操和愛好,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小年(過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牛節、禾節。

春節    是黎族比較隆重的節日。黎族民間過春節稱為過舊年,從除夕至初四止。黎歷把元月稱為年月,是過年的休閒月,是一年的開始。春節節日的本意,在於除舊布新,送往迎來。黎族各家老少都會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歡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黎族習慣不在異地過年,大年三十都要回家吃年飯。

小年(過年仔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黎族的小年,這一天家宴豐盛,全家大小齊集,共商新年的生產活動或家裡一年要辦的事情。

清明節   

是日殺雞買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攜酒、飯、菜到祖墳上祭掃,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掃墓通常是新墳祭祀3年不再掃墓,稱為「封山」,如今有的和漢人一樣每逢清明都掃墓;有的依舊「封山」。

端午節   

黎族人民在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在節日裡家家包粽子,部分黎族人民還舉行一些形式活潑的娛樂活動。

禾節   

黎族認為稻米有靈魂,豐收靠稻魂。每年晚稻收割的龍日(黎族曆法),村首擺席集眾舉行招稻儀式,通宵達旦敲鑼打鼓,歡跳招魂舞蹈,祝願來年大豐收。

三月三   

三月三原是東方昌江樂東瓊中等縣黎族人民喜慶新生、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從1984年起,保亭縣黎族苗族人民也過「三月三」節,每年農曆「三月三」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


飲食文化[6]

黎族的主要農作物以糧食為主,而糧食中又以大米為主。包括粘稻、粳稻和糯稻等,其次是番薯、木薯和包麥(玉米)。山欄稻中的香米是黎族做竹筒香飯的主要米種之一,可謂是黎族地區的特產,歷史上早已聞名遠近,煮成的飯味香可口。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讚譽。    黎族進食的習慣是一日三餐,由於天氣炎熱,愛稀不愛干。早上吃完早飯才外出,到下午兩點左右才吃午飯,晚上入黑以後約八時左右吃晚飯。早上把一天的飯量煮熟,用冷水泡稀來吃,每吃一次便添一次冷水。一般沒有喝開水的習慣,渴時就近喝溪水和米湯。

炊具和食具的都很簡單。灶具分用石頭砌抹稻草泥和「品」字灶(即用三塊石頭擺成「品」字狀)兩種。    黎族食用的蔬菜有南瓜、葫蘆瓜、水瓜、木瓜、冬瓜和後來才從漢區傳入的白菜、蘿蔔、豆角、蔥、姜、蒜、芫荽等野菜。水果有香蕉、酸豆、菠蘿、菠蘿蜜和芭蕉樹芯等。另外,煙酒和檳榔是黎族男女的嗜好品。尤其是用山欄糯米釀成的甜酒,更是喜歡喝。客人來也用此甜酒相待。黎族喝酒喜歡用碗,由主人先喝一碗以示敬重客人。

相關視頻

黎族舞蹈《祝酒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