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不加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不加點
wén bù jiā diǎn

近義詞一氣呵成

反義詞咬文嚼字

出 處禰衡鸚鵡賦序

體 裁成語

釋 義: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文不加點漢語成語,拼音是wén bù jiā diǎn,意思說是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1]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一氣呵成 倚馬七紙 倚馬千言一揮而就手不停揮 [2]

反義詞:咬文嚼字才竭智疲江郎才盡

示例

北史·卷二六·杜銓傳》:「又試官人有奇器,並立成,文不加點。素大嗟之,命吏部優敘。」

陳善捫虱新話·文貴精工》:「 楊大年 每遇作文……以小方紙細書,揮翰如飛,文不加點。」

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九:「 陳其年 作儷體,文不加點,信筆直書。」亦作「 文無加點 」。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南史·傅縡傳》:「時 陳文帝 使 顏晃 賜 陽 雜物, 陽 託 縡 啟謝,詞理周洽,文無加點。」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也作「文無加點」。

援筆一揮,文不加點。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吊諸葛》。

唐才子傳·王勃》載:「……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夸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舉座大驚。」

黃庭堅詞全集》序:「因以金荷酬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成語出處

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3]

成語典故

來由:「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 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4]

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曹操劉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裡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成語的意義是指作文章水平極高,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筆下的這一千古名句,點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觀的一處精華所在。鸚鵡洲,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十分有名的賦體作品———禰衡的《鸚鵡賦》而知名的景點,加上崔顥等歷代名人學士的吟詠,千百年來,它已成了黃鶴樓長江岸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禰衡(173—198年)不僅為後世留下《鸚鵡賦》這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文不加點」這則成語。

漢獻帝興平年間,避難於荊州。建安初年,受孔融楊修等人引薦,曹操欲見他。華歆等謀臣對禰衡十分忌妒,獻讒於曹操,曹操因此怠慢他。禰衡知道後十分氣憤,大罵華歆等人。曹操裝得很大度,不想背上殺賢的罪名,就在大堂上讓禰衡擊鼓,藉此羞辱他。禰衡就在大堂上脫光衣服,一邊擊鼓,一邊罵曹操。曹操仍很大度,把禰衡送到荊州劉表處。不久,劉表也接受不了他,又把禰衡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其文辭章華麗,情懷慷慨。但由於在宴會上禰衡頂撞了黃祖,黃祖一怒之下殺了禰衡。

禰衡死後,好友黃射將其厚葬。現今武漢市漢陽鸚鵡洲上有禰衡墓,清光緒26年(1900年)曾予重修,墓為石結構,方形,甚為古樸、別致,人們對這位性格耿介、才華出眾的文學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欽敬。

外文翻譯

英語 Write well, fast and without need of revision ; never blot a line in writing;have a facile with unimprovable style

日語 文章が少しも足りない

參考文獻

  1. 文不加點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4
  2. 文不加點的解釋_漢語詞典_詞典網 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 朱據, 據 令賦一物然後坐, 純 應聲便成,文不加點...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回復:文不加點漢語 快速查詢。新華字典 康熙字典...
  3. 文不加點介紹_歷史知識_詞典網 文不加點歷史詞典解釋: 《文選.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初學記》十七引漢.張隱《文士傳》:「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驃騎將軍...
  4. 文不加點的解釋_在線詞典_快學網 《初學記》卷十七引 漢 張衡 《文士傳》:「 吳郡 張純 ,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 朱據 ,據 令賦一物然後坐, 純 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宋 陳善 《捫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