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昌 |
東湖、楚河漢街、武昌江灘等
華中地區
|
武昌,隸屬於湖北武漢市,武漢三鎮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市科教文化中心。
它位於長江南岸,與漢口、漢陽隔江相望。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武昌市、武昌府存在,後與漢口、漢陽合併為今之武漢,現與漢口、漢陽並稱武漢三鎮。其主要景點有黃鶴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東湖、楚河漢街、武昌江灘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武昌城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該城方圓僅二、三里,實為地形險要的軍事堡壘。武昌自古而今都是縣、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1]。歷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幾經變遷。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稱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於城內。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為武昌軍節度使,改建鄂州城,原來的夯土結構改成甓磚結構 。
武昌城第二次大規模的改建並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時任江夏侯的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周圍二十餘里,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據《湖廣圖經志書》載,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文化建築遍布,文人學士薈聚,儼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觀,為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垣。
革命中心
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因辛亥革命在 武昌首義一槍打響,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1927年武昌城開始拆除,保留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起義門一小段城牆,其餘在1929年全部拆完。
武昌是首義之地。近代中國進步的閘門從武昌開啟。在新文化運動、國內北伐戰爭和抗戰初等時期的革命中心。
主要城區及景點
武昌區
武昌區位於武漢市東南部[2],長江南岸,與漢陽、漢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接壤,西臨長江,東擁東湖。總面積107.76平方千米[3]。
主要景點:黃鶴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東湖、楚河漢街、武昌江灘等。
青山區
青山區西起羅家港,經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與武昌區相連;東至武漢化工區八吉府街,隔江與新洲區陽邏街相對;南與洪山區和平街、東湖高新花山街接壤,傍東湖風景名勝區;北沿長江,面對天興洲,隔江與江岸區諶家磯街相望。
青山十景:青山江灘、青山公園、和平公園、戴家湖公園、武豐閘濕地公園、桃園古井、紅房子風貌街區、棚改新貌、建二商圈、武鋼博物館。
洪山區
洪山區位於武漢市東南部,東與鄂州市隔長江相望,南鄰江夏區,西北環抱武昌區、青山區,版圖面積480平方公里,剔除託管到東湖開發區、風景區、化工區的區域後,實際管轄面積為2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9萬人,戶籍人口65萬,轄9街1鄉。
智力密集區
轄區內有著名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131所大專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漢分院為代表的48所國家、省、市級科研機構,擁有10多萬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校大學生12萬人,每年產出800餘項科研成果[4]。
占地120畝的武昌寶安科技創新園入孵企業已達58家,建設中的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中部)基地和1.5平方公里的武昌科技工業園將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武昌是全省的教育大區,有中小學131所,在校學生12萬人,擁有多所省市級重點名牌學校,例如華中師大一附中、湖北省實驗中學等,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可塑人才。
洪山是聞名的大學城和科技城。轄區內有高等院校38所,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省部屬以上高校14所,國家重點學科6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省以上科研機構35個,有兩院院士54名,在校大學生近50萬人。
金融商貿區
自古以來,武昌就是商業繁盛的大都會,是長江沿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東漢時期,武昌就成了重要商埠,直至清末,十里「長街」商賈雲集,成為繁華的商貿市場。建國50多年來,武昌的商貿金融業得到空前發展,第三產業占了地區國民經濟的85%,轄區內近6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形成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均扎堆武昌,形成現代商貿新業態。規劃中的中南商貿中心區、 徐東現代商貿區、 徐家棚現代物流區, 解放路商業步行街等正在建設中[5]。
旅遊資源
旅遊概況
武昌是一個美麗的城區,依山傍水,文化歷史厚重,集中了武漢市主城區70%的風景名勝和革命勝跡,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的黃鶴樓,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皇家寺院、佛教勝地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歷經了2000餘年的滄桑;關公勝景——卓刀泉寺;有2500年歷史的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的 長春觀,每逢慶典之日,祈禳活動甚為壯觀;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戰國出土文物古編鐘,更飽蘸了濃郁的楚文化風韻,成為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標誌;在大革命時期由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由毛澤東同志實際主持工作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現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發生在1911年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的新篇章,給武昌留下了辛亥起義鄂軍總督府、起義門、工程營、 楚望台軍械庫、黃興拜將台、伏虎山辛亥革命烈士墓群、黎元洪墓等一大批首義遺址和勝跡,武昌被稱為「首義之區」,辛亥起義鄂軍總督府(紅樓)被稱為「民國之門」。新的辛亥革命博物館也在規劃建設中。
武昌正着力建設「首義文化區」,賦予「首義」更新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和活力。武昌還匯集了洪山體育館、湖北大劇院等大型文化體育設施及一批高檔酒店,構成旅遊的配套功能。
主要景點
辛亥革命博物館
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5個基本展廳、1個多功能展廳,另設有學術報告廳、辦公、服務、藏品庫房、設備用房和地下車庫等。平面布局為變形的三合院形式,與同樣三合院形式的紅樓遙相呼應。上部岩石象徵着封建的桎梏,中部玻璃象徵着革命的新興力量,下部基座象徵着革命的基石。隱喻新舊勢力的交鋒,象徵着衝破封建桎梏的革命精神,體現了推翻封建頑石、求新求變的 首義精神。建築造型提取了中國傳統建築中「「雙坡屋頂」飛檐」、「翹角」等造型元素,表達出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意味。以「破土而出」的氣勢,體現求新求變、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
湖北省博物館
籌建於1953年,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屬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點)。湖北省博物館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
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占地面積達 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件(套)。
寶通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420年—479年),初名東山寺。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年—1236年)更名為崇寧萬壽禪寺,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淨土宗、禪宗、密宗,多宗會聚,在歷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護持,是最具典皇家寺院。寺內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層疊有致,隱現自然,古樸莊嚴,方圓150畝,面積最大。文物薈萃,宋鍾、元塔、須彌座、明獅;古蹟繁多,摩崖石刻,洪山八景,最具佛教文化內涵。我國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年在寶通禪寺復辦,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視頻
武昌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武漢「三鎮」,搜狐網
- ↑ 武昌區介紹,博雅地名網
- ↑ 武昌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介紹,人民網,2017-06-21
- ↑ 在武昌生活這麼久,你有用心了解TA嗎?(歷史篇)_,搜狐網
- ↑ 城市發展 ,武昌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