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鲍勃·迪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鲍勃·迪伦
原图链接
鲍勃·迪伦年轻时照片
原图链接  

鲍勃·迪伦英语: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唱作人艺术家作家

生平

鲍勃·迪伦上高中时曾参加乐队,在大学,他正式改名为鲍勃·迪伦,这是因为当时的民歌手都要有一个与他们身份相符的名字,而鲍勃迪伦立志成为一名“著名的民歌手”,改名也就很正常了。也是在那时候,鲍勃·迪伦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在当时的美国,一些黑色幽默小说,如梅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而垮掉一代的文学和思想也已经渐渐发展,成为最具震撼力的新文学流派。金斯堡克鲁亚克伯罗斯作为垮掉一代的最杰出代表,鲍勃·迪伦深受他们的影响。尤其在他的歌词中,受垮掉一代的影响很大民权、反战成为主流。

1961年,鲍勃迪伦在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的帮助下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鲍勃迪·伦1962年的最初专辑《Bob Dylan》(鲍勃·迪伦)是以翻唱黑人蓝调老歌为主,以自己创作为辅的。[1]

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长达六分钟的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由于其使用摇滚元素亦受到了民谣运动中一些人士的批评。

迪伦早期受到了美国创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乐人伍迪·盖瑟瑞罗伯特·约翰逊汉克·威廉斯的歌词的影响,并在后来发展及个性化了既有的音乐风格。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乡村福音音乐摇滚乐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摇摆乐。迪伦通常的演奏乐器为吉他键盘乐器口琴。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鲍勃·迪伦画作
原图链接  
鲍勃·迪伦画作
原图链接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连自己的专辑封面都自己画。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2]

时代之声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于1941年5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杜鲁斯,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的移民,十九世纪末从立陶宛乌克兰移民到美国[3]。他的父母是犹太人[4][5][6]。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中长大[7][8]。13岁时,他接受了犹太教的成年礼(Bar Mitzvah)仪式[9][10][11]。并且,他参加了犹太人夏令营[12]。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机前听广播里的蓝调乡村歌曲中度过;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乐队,最早已知的录音John Bucklen Tape[13],是他于1958年与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迪伦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于1959年高中毕业,并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他在大学时代,渐渐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他还发现了一名叫Dylan Thomas的诗人,并从其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在那之后的某一天里,Bob Dylan这个名字如同天启般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从此Robert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鲍勃·迪伦。一年后,大学第一年没读完,他从大学辍学,提着旅行箱和结他,一路搭便车,他那段史诗般的征程也就此开始。[14]

在1961年的一次从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的途中,迪伦改变主意,前往纽约,去探望自己的音乐偶像、当时已患亨廷顿氏舞蹈症的伍迪·盖瑟瑞,并在其面前演出。在一些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俱乐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渐脱颖而出,获得了以Robert Shelton为首的乐评人的好评,并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传奇星探约翰·哈蒙德所注意,于当年10月与该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唱片合约,为期五年,并于1962年推出了名为《鲍勃·迪伦》的处女专辑。这张专辑里,只有《Song To Woody》与《Talking New York》是迪伦自己的创作,其馀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谣圈子里向其他歌手学来的歌曲。

他于1963年发行第二张专辑《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专辑中十三首歌都是迪伦自己的创作,并因其受到伍迪·盖瑟瑞而影响,以演唱抗议歌曲而出名,他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后的反战和民权运动中被反复传唱,而很多人也是透过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琼·贝兹对这首歌的翻唱而认识迪伦。

琼·贝兹和鲍勃·迪伦,1963年
原图链接  

迪伦许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为别人的翻唱才广为人知,例如被人们称为民谣女皇的琼·贝兹彼得、保罗和玛丽英语:Peter, Paul and Mary),不仅翻唱过迪伦的歌曲,更是迪伦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琼·贝兹与迪伦彼此相知相惜,遂产生一段秘密恋情,两人开始交往。

自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1963年8月28日,两人曾于著名的“进军华盛顿”这场大规模的民权运动游行中,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与《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这两首歌曲[15]。正是在这次大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在这个过程中,迪伦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1963年底,在甘迺迪总统被刺杀不久之后,他前往接受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仪式,他带著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在此之后,他逐渐远离民权运动和抗议歌曲。

民谣叛徒

他曾经于1963年和1964年,两次在新港民谣音乐节(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谣音乐界,对于摇滚乐的出现与盛行普遍感到不满,迪伦却在1965年7月25日,于当年的民谣音乐节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电吉他,在观众的掌声和嘘声中,他仅仅演唱了三首“插了电(Plugged)”的歌曲,随即被愤怒的听众赶下台,负责主持场面的Peter Yarrow向台下的迪伦哀求:能不能再唱一首。Peter对台下观众喊:“大家冷静,鲍勃去拿他的木结他了”。迪伦的第一反应是,质问Peter:“你为什么这样对我”(What have you done to me)

带著木吉他返回现场的迪伦,再唱了三首歌。迪伦唱到“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时,两颊已经有泪水悄无声息滑下,只不过声音依旧平静。最后一首《Mr. Tambourine Man》结束后,迪伦再没有回到新港民谣音乐节,直到2002年。

这被认为是其从民谣转向摇滚乐的转折点。关于为什么迪伦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电吉他,从而让许多他原来的民谣听众认为他是一个叛徒,一直有著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这次表演也被认为是民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代表著即使是对迪伦这样的继承传统的音乐家来说,民谣再也无法再满足迪伦的需求了。

1965年迪伦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摇滚专辑《重访六十一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迅速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二名、英国排行榜第四名,后来并被滚石杂志列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曲,直到今天,在滚石杂志的评选中,鲍勃·迪伦仍然占据着歌词作者的首把交椅。[16]在专辑出版之后,迪伦开始在美国国内巡演,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歌迷要求他放弃摇滚乐,改回到民谣的原声吉他中。

1966年春,迪伦开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亚欧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谣表演,另一个部分则是用电吉他的摇滚乐表演。在巡演过后他回到纽约,但却依然面临著巨大的压力。当年7月29日,他在纽约的伍德斯托克附近驾驶摩托车中,由于刹车错误而摔了下来,脖子受伤,暂时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1968年1月20日于伍迪·盖瑟瑞的纪念音乐会中才再次在公众面前出现。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几年内,迪伦的音乐则开始向更具思考型发展,并受到了那什维尔乡村音乐的影响。

远离议论

当迪伦与与哥伦比亚的第二张合约期满之后,双方无法达成新约定,于是他在1973年与格芬唱片签了一份发行一张专辑的合约,即Planet WavesPlanet Waves;为了推销这张唱片,迪伦于1974年与长年的老朋友The BandThe Band一起进行北美巡回演出,巡回演出结束后不久,与妻子的关系开始恶化。

1975年,迪伦探望了深处囹圄中,因种族歧视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王“飓风”罗宾·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并创作了一首长达八分多钟的《飓风》("Hurricane")为他声援。同年10月30日,他展开一场名为“Rolling Thunder Revue”的巡回,与琼尼·米歇尔Roger McGuinnRoger McGuinn、诗人Allen Ginsberg一起演出,甚至琼·贝兹这位在民权运动后期,因为与迪伦意见不一而分道扬镳的昔日情人,也加入巡回。

1979年,迪伦成为一名再生基督徒(Born Again Christian),影响到他从1979年到1982年的创作,这段时间的三张专辑,Slow Train ComingSlow Train ComingSavedSavedShot of LoveShot of Love都带有浓重的基督宗教气息。

80年代以后,迪伦的唱片得到的评论和市场的反应比较不一,1988年他入选了摇滚名人堂

1988年6月7日,迪伦在美国加州的 Concord 展开了一场名为Never Ending TourNever Ending Tour的巡回,此后以每年一百场上下的次数,在全球各地演出。至2010年底,这场巡回已演出超过两千三百场[17]

九十年代

鲍勃·迪伦回忆录
原图链接  

进入90年代,迪伦出版唱片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四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18]。1995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1997年初,由于突然心脏病发作,当年的欧洲巡回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19]。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Time out of Mind,距离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迪伦发行Love and Theft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作为计画中三部分的自传的第一部,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出版,译名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亦已由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曾经导演过《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了迪伦的自传性电影No Direction HomeNo Direction Home,讲述了从出生到摩托车事故之前的迪伦;片中有大量的访谈与实况演出的影像,包括迪伦当时的亲密战友琼·拜亚、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彻斯特那著名的吼声(Judas!)。

2006年8月底,迪伦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张冠军专辑,是三十年前的"Desire"。

首度在中国登台

2010年4月,由于中国政府拒绝发出上海、北京的演出许可,迪伦宣布取消亚洲巡回演唱会,包括香港、台湾等地[20]。中国政府与迪伦的经纪人皆否认这个说法,并指出这是布洛克兄弟的片面之词。

2011年4月8日,鲍勃·迪伦在上海大舞台
原图链接  

2011年4月6日、8日,鲍勃·迪伦分别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这是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内地登台,70岁的迪伦嗓子比年轻时沙哑很多,即便如此,4月6日的工体还是座无虚席。这两场演出成为当年的“文化事件”,还吸引了白岩松左小祖咒等人。

演出当晚,白岩松做了一档直播节目《答案在风中飘扬》,白岩松说,为什么非要等待迪伦?因为他是一个符号,是众多歌迷没法绕过的部分。不过同时,白岩松认为,人们在想象中给迪伦附加了太多内容,当他真的来到身边,觉得就是那么回事,只是一场演出而已。而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鲍勃·迪伦也拒绝承认自己是某个时代的“代言人”。

左小祖咒看过迪伦演唱会后如此评价:“迪伦的演出跟我想象的差不多,严格地说比我想象的要极端,鬼哭狼嚎,不说谢谢,不苛求掌声,充分体现了一个卓越诗人的尊严。他让我睡了四觉,他成功了!如果不是这样,我会有些失望。”[21]

2016年5月20日,75岁的鲍勃·迪伦发布了第37张录音室专辑,《Fallen Angels》,曲目上基本都是白人爵士歌王Frank Sinatra的老情歌。这是鲍勃·迪伦第六次发布的翻唱专辑。[16]

主要音乐作品

  • 1962年的最初专辑《Bob Dylan》(鲍勃·迪伦)是以翻唱黑人蓝调老歌为主,以自己创作为辅的。唱片中有一首歌可以让我们对这时候的鲍勃·迪伦有个很好的认识,这首歌是他自己创作的“Song to Woody ”(献给伍迪的歌)。据说鲍勃·迪伦从家乡来到纽约著名的格林尼治村就是为了能追随民歌传奇人物伍迪·格斯力(Woody Guthrie),那是他心目中的圣地和英雄。所以迪伦的音乐风格也和伍迪·格斯力很相象。
  • 1963年《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正式发行,专辑以其浓郁的文学气息和优美流畅的民谣风格一下子触动了年轻人的心。“Blowin'in The Wind”(风中逝去)是当时美国校园中,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时至今日,仍然久唱不衰。鲍勃·迪伦在歌中唱道:“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大山还要矗立多久,才能遇到海浪的冲刷,人民还要受多少煎熬,才能得到早已承诺的自由?那些凌驾众人之上的人要有多少次回头躲避,徉装看不到他们的罪恶?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A Hard Rain's Gonna Fall”(大雨将至)和“Masters Of War”(战争的主人)也是反战的歌曲。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年轻人陷入对战争的不解和对政府不听从民意的不满已及对美古之间导弹危机的恐慌。迪伦用这三首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成为年轻人的真正喉舌。另外还有象“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方城市来的女孩)这样的描述爱情的歌曲。它们都是这张专辑中的亮点。
  • 1965年,《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席卷而归)发行了。专辑中对英国摇滚乐队大加赞赏,而且很多歌曲中间都要加上一段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的歌曲。表现了鲍勃·迪伦改变自己风格的决心。专辑中的一首“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深藏的思乡布鲁斯)和“Mr.Tambourine Man”(打手鼓的先生)大获成功。但鲍勃·迪伦的歌迷们也开始渐渐分化开来。有不少人对他的新尝试表示不满。但鲍勃·迪伦并没有停下步子,他在这一年有发行了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重返六十一号公路),为了表示对滚石乐队的敬意,鲍勃·迪伦写下里了那伟大的“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块滚石)。这首歌在那一年名列排行榜第二。它为鲍勃·迪伦赢得了更多的歌迷。此外,鲍勃·迪伦的音乐编排也变得稍微丰富了一些。这和阿尔·库迫(Al Kooper)等著名乐手的帮助分不开。尤其对于“像一块滚石”这首歌的宏大气势上,风琴成为重要的因素。专辑中鲍勃·迪伦又发行了双张唱片《londe on Blonde》(无数金发女郎)这两张专辑的发行,标志着鲍勃·迪伦音乐事业高峰的来临。也标志着鲍勃·迪伦当仁不让的成为民谣复兴运动的领袖。
  • 1967年《John Wesley Harding》(约翰·维斯立·哈丁),鲍勃·迪伦好象又回到了民谣时期的音乐风格。专辑最后的两首歌“Down Along The Cove”(沿着小河岸走)“I'll Be Your Baby Tonight”(今晚我将是你的宝贝)。是可以代表这张专辑的歌曲。1969年,滚石乐队的灵魂人物之一,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死在了自家的游泳池里。为了纪念这位摇滚英雄。鲍勃·迪伦在专辑中重新演唱了“Like A Rolling Stone”歌词中有这样的话:“这感觉如何?感觉如何?孤独一人,没有家的方向,像一个陌生人,像一块滚石。”这是一首影响一代人的歌曲。有无数的年轻人因为听到鲍勃·迪伦的吟唱才开始抱起吉它,吹响口琴,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之后,鲍勃·迪伦用《Nashville Skyline》(纳什维尔天空的轮廓)和《Self Portrait》(自画像)两张专辑继续了这种风格。
  • 1973年的《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是一张电影音乐唱片。鲍勃·迪伦演唱了著名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响天堂的大门)。“妈妈,把徽章从我身上拿掉。它对我已经毫无意义。我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我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只感到我正在敲响天堂的大门。妈妈,把我的枪埋到土里。我无法用它射击。浓浓的乌云阴沉沉的,铺天盖地的压下来。我只感到我正在敲响天堂的大门。”[1]

获奖

迪伦在其音乐生涯中获得过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金球奖及1尊奥斯卡金像奖。其亦被引入摇滚名人堂、纳什维尔作曲家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0年5月,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授予迪伦保拉音乐奖[22]。2008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授予其一特别奖,以表彰其通过作词及作诗对流行音乐及美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23]。2015年2月,国家录音艺术科学学院授予迪伦音乐关怀年度人物奖,以表彰其在慈善事业及艺术领域做出的社会贡献[24]。2013年11月,法国教育部长安瑞莉·菲里佩提授予迪伦荣誉军团勋章[25]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授予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26][27][28]。但委员会起初数日始终未能联络到迪伦本人,也不知他会否出席颁奖,颁授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基本上已经放弃联络迪伦[29]。直到10月29日,迪伦终于打破沉默,致电瑞典学院,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诺奖[30]

迪伦一开始的态度,似乎是对这个奖项十分冷淡,学院通知他领奖后数个星期都没有回应,直至接受传媒访问时他才表示:“嗯,我就在这里。”这个答案使得瑞典学院院士派尔·韦斯特拜瑞(Per Wastberg)大骂他" 傲慢无理"。迪伦之后道歉,说学院的决定对他来说是一个惊喜。许多迪伦的支持者都认为,这种“不羁”、“反建制”的做法正正是他的性格,也是他所创作的歌曲的特色。

瑞典的主要报纸《每日新闻报》(Dagens Nyheter)一名乐评人就表示,迪伦数十多年来的创作生涯中都喜欢反其道而行。

最后,鲍勃·迪伦没有出席2016年11月的颁奖礼。代表人代为宣读他的讲稿,他说得奖的感觉“超越言语能够形容”,他能获奖的机率几乎“和站上月球一样”。

在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近半年后,鲍勃·迪伦在2017年终于领取了他的奖章。他在于斯特哥尔摩举行演唱会之前,先在该城市的一场私人活动上领取奖项,颁奖礼是“小而亲密”的氛围。依照鲍勃·迪伦的要求,没有媒体在场。[31]

迪伦事后于2017年6月4日,以音档形式向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传送了他的得奖演说,符合了获颁800万瑞典克朗奖金,得奖人六个月内演说得奖感言的要求,瑞典学院也乐见这段鲍勃·迪伦历险小插曲完结。鲍勃·迪伦在他的得奖感言里提到:

“假如一首歌让你感动,那就够了。我不用知道一首歌的意思,我为自己的歌写过很多很多东西,但从来不担心要说的到底是什么。” “歌曲不同文学,它们是要来唱的,不是读的。”

他在演说一开始表示,当初知道自己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一时也搞不懂自己的歌曲跟文学扯上什么关系。之后,他开始反思这问题。他说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是因著美国摇滚歌手巴迪·霍利(Buddy Holly)的音乐而改变了,自从听了巴迪·霍利的歌,他立志要写歌,又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歌跟别人不一样,而因著从书本文学上得来对世界、生命,以至人性的种种看法印象,形成了他独特的歌词风格。

“这个演讲非常特别,一如众人预期,非常动人有力。得奖感言既然已经发表,狄伦的这段冒险圆满落幕。”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尔斯(Sara Danius)事后在网志上表示。[32][33]

个人生活

1965年11月22日,迪伦同莎拉·劳登成婚,次年1月6日产下初子杰西·拜伦·迪伦。此后两人亦有三名子女:安娜·莉亚(1967年7月11日生)、萨缪尔·伊萨克·亚伯拉罕(1968年7月30日生)和雅各布·卢克(1969年12月9日生)。迪伦亦领养了莎拉上一段婚姻中的女儿玛丽亚·劳登(1961年10月21日)。二人于1977年6月29日宣布离异[34]。1988年玛丽亚同音乐人彼得·希默曼成婚[35]。1990年代,雅各布成为墙花乐队主唱,并以其闻名。杰西为电影导演,并在商界颇有成就。

1986年1月31日迪伦同其伴唱歌手卡洛琳·邓尼斯产下一女,名德西蕾·加布里埃尔·邓尼斯-迪伦。1986年6月4日迪伦同邓尼斯正式成婚[36]。两人于1992年10月离异。这段婚姻(及其结晶)在迪伦自传于2001年出版前鲜为外界所知[37]

在非巡演期间,媒体认为迪伦主要居于加利福尼亚州马利布海岸的杜姆角。其亦在世界其他地方拥有地产[38][39]

相关评价

鲍勃·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被滚石评为史上第二伟大的艺术家,仅次于披头士[2],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鲍伊娄·里德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等人,时代杂志选他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40]

演唱会开场白

先生女士们,让我们一起欢迎摇滚乐的桂冠诗人,六○年代亚文化梦想的代言人。他逼民谣上了摇滚的床,在七○年代化过一脸浓妆,而后在药物滥用的迷雾中销声匿迹。接著他重现人间,信了耶稣。八○年代末期,他被当成过气角色一笔勾销,却又忽然改弦易辙,在九○年代末开始推出他毕生最强的若干作品——先生女士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艺人,巴布狄伦!’ 这段装腔作势的滑稽宣言,摘自二○○二年八月《水牛城新闻报》一篇谈论狄伦的文章。一个星期之后,狄伦演唱会的开场白就改成了这个版本。[41]

注释

  1. 1.0 1.1 鲍勃·迪伦——欧美音乐的灵魂  . CCTV 文娱频道.   [2019-03-15] (中文). 
  2. 2.0 2.1 奥斯卡、格莱美、普利策和诺贝尔都包了!他让村上春树输的心服口. 每日头条. 2016-10-14 [2019-03-15] (中文). 
  3. Bob Dylan’s Jewish Odyssey. Aish.com. March 12, 2016 [May 20, 2018]. 
  4. Down the Highway - The Life of Bob Dylan.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0, 2018]. 
  5. Bob Dylan wins Nobel literature prize. The Jewish Chronicle. October 13, 2016 [May 20, 2018]. Dylan was born Robert Allen Zimmerman to Jewish parents in Hibbing, Minnesota in 1941. 
  6. Walsh, John. The Big Question: Why does Bob Dylan keep touring and is he still the. The Independent. April 23, 2009 [June 5, 2018]. 
  7. Dreier, Peter. The Political Bob Dylan. Huffington Post. May 25, 2016 [May 20, 2018]. 
  8. Bob Dylan: 'Prophet' and Medal of Freedom recipient. Jewish Journal. May 21, 2012 [May 20, 2018]. Born Robert Allen Zimmerman to Jewish parents and raised in Hibbing, Minn. 
  9. How Bob Dylan embraced Jesus in a born-again period lasting 3 years. The Independent. November 1, 2017 [May 20, 2018]. 
  10. Green, David B. This Day in Jewish History 1954: Shabtai Zissel Is Bar Mitzvahed, and Turns Out to Be Bob Dylan. Haaretz. May 21, 2015 [May 20, 2018]. 
  11. Frankel, Glenn. DYLAN'S DOLDRUMS.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9, 1987 [June 5, 2018]. 
  12. Bob Dylan’s life and work examined in new exhibit. JTA - Jewish news. April 13, 2016 [May 20, 2018]. 
  13. John Bucklen Tape 的简介. Skipping Reels of Rhyme. 
  14.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背后的故事,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日头条  . 2016-10-13   [2019-03-15] (中文). 
  15. 1963-08-28 该场公开演出的曲目. A Ballad of a Thin Ma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16. 16.0 16.1 鲍勃·迪伦:时代之声和民谣叛徒. 每日头条. 2016-10-17 [2019-03-15] (中文). 
  17. Bjorner's Still On The Road: Mashantucket, Connecticut, 27 November 2010. bjorner.com. November 29, 2010 [December 7, 2010]. 
  18. 三十周年纪念演唱会的曲目. DVDylan.com. 
  19. 在教宗面前演唱的曲目. Bill Pagel. 
  20. 鲍比狄伦取消亚洲演唱行联合报,2010年4月4日
  21. 来源:解放日报. 2001年,他曾在外滩夜跑. 凤凰网. 2016-10-14 [2019-03-15] (中文). 
  22. Dylan awarded Polar Music Prize. mtv.com. 2000-12-01 [2016-10-03]. 
  23. President Obama Names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Recipients. whitehouse.gov. 2012-04-26 [2012-04-27]. 
  24. Sisario, Ben. At Grammys Event, Bob Dylan Speech Steals the Show. The New York Times (ArtsBeat Blog). 2015-02-07 [2015-02-08]. 
  25. Gibsone, Harriet. Bob Dylan awarded French Legion of Honour. theguardian.com. 2013-11-14 [2016-10-03]. 
  26. Claire Armitstead, Richard Lea, Alison Flood. Bob Dylan win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6. The Guardian. October 13, 2016. 
  27.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6 (PDF). Nobelprize.org. October 13, 2016. 
  28. Bob Dylan wins Nobel Literature Prize. BBC News. 13 October 2016 [13 October 2016]. 
  29. Nobel panel gives up knockin’ on Dylan’s door. theguardian. 2016-10-17 [2016-10-17]. 
  30. Bob Dylan: Nobel Literature Prize left me speechless. BBC. 2016-10-17. 
  31. “迟到”近半年 鲍勃·迪伦终于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BBC  . 2017-04-02   [2019-03-15] (中文). 
  32. Bob Dylan终于发表得奖感言:歌曲跟文学不一样,是要来唱的. The New Lens 关键评论  . 2017-06-06   [2019-03-15] (中文). 
  33. Bob Dylan delivers 'extraordinary' Nobel lecture – in the nick of time. The Guardian  . 2017-06-05   [2019-03-15] (英语). 
  34. Gray (2006), pp. 198–200.
  35. Himmelman turned down an invitation to perform on The Tonight ShowThe Tonight Show when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 performance would fall on the Jewish holiday Sukkot. Peter Himmelman Puts Family Before Rock 'n' Roll. npr.org. October 12, 2010 [August 8, 2011]. 
  36. Sounes, pp. 371–373.
  37. Dylan's Secret Marriage Uncovered. BBC News. April 12, 2001 [September 7, 2008]. 
  38. Junod, Tom. Seven Questions for Bob Dylan. Esquire. 2014-01-23. 
  39. Adams, Guy. How did Bob Dylan upset his neighbours?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9-03-18. 
  40. 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时代杂志 (英语). 
  41. Bob Dylan为甚么酷?. The New Lens 关键评论  . 2016-10-14   [2019-03-15] (中文). 

音频

Bob Dylan 2016 Nobel Lecture i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