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集集广盛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集集广盛宫
图片来自okgo

集集广盛宫,旧称天上宫,当地俗称妈祖庙妈祖宫,是一座位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妈祖庙

历史沿革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集集当地垦户杨东兴发起建庙,向里的居民募款得两千馀元(银圆),以土确(泥[1]建造庙的主体于今天的位置,供奉天上圣母,称作“天上宫”。

1835年(道光十五年)随后当地街区发展迅速,原来的位置因而变得比较狭窄,于是,庄里居民再度发起募款,迁移庙体至清水溪北岸重建,于此年完工。

1856年(同治六年) 因为信众进香时必须穿越溪水,造成不便,于是,在这年洪水泛滥后,由信徒再度发起募款,将庙体重建回到最早的位置,也就是今天所见之位置。

1892年(光绪十八年)夏季,庙体因台风来袭而墙壁倒塌,由于当时樟脑产业发展兴盛,因此由各脑馆,例如沈鸿杰、林天龙、林荫动、高拱辰等人募款重新整修。

1894年(光绪二十年)整修完成,庙中有一面于光绪廿十年重修时所立的“荷德如山”匾额,即是记载此事。

1896年1月1日,日本台湾宪兵队奉命在集集堡集集街设立宪兵屯所,本庙被征收充作宪兵屯所临时事务所及宿舍,同年6月29日拂晓受到抗日人士五、六百名围攻,日本宪兵队15名据守庙内。后抗日军占据庙宇东侧德国人之樟脑馆“东兴号”,自窗户向庙内射击,并爬上庙宇屋顶掀瓦投入点火的煤油瓶。宪兵曹长久间友太郎认为无法固守而率众向山中撤退,在溪岸遭到伏击,共宪兵12名及马丁2名被杀,几乎全灭,仅上等兵杉永幸事身中二弹逃脱,此役也使得本庙几近焚毁。

1917年(大正六年) 因为日本时代初期集集街上日渐萧条,庙体经久失修,再由何怀、杜成罗等人募款重建。

1935年(昭和十年),汤奇木募款重新扩建,并改名为“广盛宫”。

1969年(民国五十八年)再次整修。

1999年(民国88年)倾毁于921大地震,妈祖金身左肩亦遭毁损。后来在各界捐赠与政府补助下,按照原先格局完成重建。但是,因为地震后庙体材料大多毁损,而且考量到桧木材料取得不易,于是以钢筋水泥结构为基础,外表仿照原来的模样建造。

2003年(民国九十二年)7月11日举行新庙落成入火安座大典。

建筑艺术

现在的广盛宫为两进(前后两栋主建筑)闽南庙宇格局,三川殿屋顶造型属于硬山单檐式,屋檐上有陶像与剪黏装饰。三川殿正脊正中央是妈祖千里眼顺风耳两将军的陶像,两侧则有将军乘龙像。位于下方的正脊脊堵同样也是以八仙贺寿为题材,以汉锺离李铁拐为首的八位神仙各自乘坐异兽,手持专属法宝前来谒见南极仙翁,隐含有“大显神通”的意义。两条规带前方的排头封神演义的故事为题材,姜太公乘坐四不像,手持宝剑庞太师。外侧两道垂脊排头同样也是以民间著名的武戏戏出为主,例如穆桂英迎战杨宗保

三川殿檐下的装饰部分,两旁墀头有精致的交趾陶像,搭配背后的山水画作显得生动活泼。下方的立面刻有对联:“天护台疆德被群黎昭日月,后安集镇恩沾百姓壮乾坤”。门口则有一对大型石狮,两者造型相同,差别只在于其中一只下方还有一小狮。[[封檐板正中央下方悬挂著“广盛宫”宫牌。门口有一对双龙柱,是近代庙宇常见的龙柱形式。上方的木雕竖材旗球戟罄将军像。进入三川殿后可抬头欣赏看梁下方的画作,这是来自台南匠师庄春波的作品,主角是一对孔雀,旁边题诗道“喜爱四君子美德,更爱牡丹花富贵”,两侧也有题诗:“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诗书千载经纶事,松竹四时潇丽心”。整座三川殿的装饰以石材为主,正门门楣雕刻双龙抢珠图,下方对联题著“广地参天万物丛生蒙覆载,盛朝称后千秋祀典受褒封”,说明妈祖于康熙年间受封天后的典故。两侧门堵的主题为著名的妈祖传说故事─矶上救亲,以及飞升受封海神后四位海龙王前来朝谒。屋身立面部份还有一句特别的对联:“集成日月明潭发电能昌隆”,所指应是位于南投县水里乡的车埕的明潭水力发电厂

进入庙内,三川殿前拜殿空间虽然不大,但抬头还是可以看见精致的藻井艺术,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广盛宫的藻井是长方形而非圆形。层层堆叠而上的斗拱,每个接点都有一位天神雕像,最上方的顶心明镜为两条金龙正在盘旋抢珠,龙足拥有五只脚爪则是因为妈祖受皇帝封为天后。前拜殿正上方的寿梁上也有传统彩绘,以八仙聚会为主题,有李铁拐上仙正祭出法术吕洞宾较量,而剩下的其他六位神仙正在观战中。在寿梁上方正中央处有个斗座装饰,主题是鲤鱼以及芦草,“芦”音同“胪”,这份作品有“传胪有馀”之意:古代皇帝于殿试上传唤应试士子之名称之为“传胪”,因此这个作品有“取得功名”的象征意义。两侧回廊看梁同样也有彩绘,主题为常见的三请孔明成汤聘伊尹,都是以诚心感动他人的故事,也因此暗示前来参拜妈祖的信徒一定要带著一颗虔诚的心。在大通上同样也有以妈祖故事为题材的彩绘,例如“湄峰祈雨”、“化草为木”等。下方与四点金柱衔接的斗拱颗有四种动物:喜鹊、鹿、狮子、鹰,象征“喜事得禄”与“英雄夺锦”。

经由两侧回廊可通往拜殿与正殿。而廊道与三川殿、拜殿围起的空间为天井

再往正殿走去,镇殿妈祖高坐于神龛之中。除了镇殿妈祖,神龛前的神桌上还有许多神像:观世音菩萨清水祖师顺天圣母中坛元帅王爷千岁等。正殿前方同样矗立著千里眼、顺风耳两位将军。正殿两旁陪祀注生娘娘福德正神,两侧的墙堵上则有大型木雕作品,以天官赐福财子寿为主题。由于只有两进,广盛宫并没有后殿,正殿就是最里面的空间,两侧有通道通往信徒休息室与办事处。

另外,庙中收藏有“海晏河清”和“坤德配天”等多面古匾,庙前也有两座“长济义桥”及“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石碑[2]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3]。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土确厝 - 潜龙国民小学
  2. 广盛宫两块古石碑何去何从 集集镇协调修复. 台湾好新闻-yam天空新闻. 2014-05-06 [2014-05-06] (Chinese (Taiwan)). 
  3.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