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北車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臺北車站
圖片來自旅遊王

臺北車站[1] [2] ,是臺鐵台灣高鐵台北捷運三鐵共構的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鐵台灣高鐵台北捷運地下化鐵道車站,與機場捷運台北車站共站;周邊則有臺北轉運站國光客運台北車站公車及公路客運站點。

簡介

臺北車站位在台北鐵道路網之地理中心,具有台北都市圈中央車站的地位,不但是臺北都會區北臺灣首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全臺灣運量最大的鐵道車站,每日進出人次約52萬以上[3],長期穩坐臺鐵各車站總運量首位,總使用人次則居於世界第25名,僅次於位於日本的第1~23名以及位居第24名的法國巴黎北站[4]


臺北車站於1891年(清朝光緒17年)10月20日設站[5],歷經多次遷移與改建後,現今站體啟用於1989年9月2日(參見「歷史」一段),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也設於此;隨著臺北捷運、台灣高鐵進駐之後,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區。車站周邊有商辦補習班聚集的臺北站前商圈,若再連結臺北轉運站、捷運北門站華山特區等周圍之「臺北車站特定區」設施,面積可達46.31公頃[6]

臺北車站由於最早僅提供火車服務,因此又被俗稱為「臺北火車站」。臺語則稱為「臺北火車頭」(臺灣話:臺北火車頭|poj=|tl=Tâi-pak Hué-tshia-thâu|方音=)或「臺北車頭」(臺灣話:臺北車頭|poj=|tl=Tâi-pak Tshia-thâu|方音=),捷運上之廣播為「台北車站」(臺灣話:台北車站|poj=|tl=Tâi-pak Tshia-tsām|方音=)。2010年代後部分網友簡稱之為「北車[7]

日治時期臺北驛音讀たいほくえき Taihoku eki」作讀音 ,英語站名亦以日本語讀音譯作Taihoku [8][9]

與日治時期不同,2018年夏季台北捷運於部分車站新增日本語到站廣播時,本站以「台北駅タイペイえき Taipei eki」為讀音做廣播。

鐵道路線

台北車站有多條鐵道路線駛入,可搭乘臺鐵縱貫線台灣高鐵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板南線,並設有連通道連接位於桃園捷運台北車站機場線

車站主體建築位於由北平西路(車站段已經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台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各級列車均有停靠,臺鐵現使用第3、4月台,第3月台為縱貫線逆行(南向)月台,第4月台為順行(北向)月台。高鐵台北站亦為所有列車皆有停靠,使用南側第1、2月台,在高鐵南港站啟用前同時是高鐵北端起訖站。

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與板南線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高運量捷運路線行車控制中心位於地下5層。由於淡水信義線、板南線月台層間並未重疊,故需經由地下2層的捷運大廳層轉乘,兩者間為共站轉乘。淡水信義線車站北端地下3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與高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以便相互轉乘。桃園捷運台北車站位於車站主體西側,與台北雙子星共構。

車站編號的部分,淡水信義線為R10,板南線為BL12,機場線為A1

車站構造

臺北車站車站主體為地上6層、地下4層、長149公尺、寬110公尺之建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南側為「站前廣場」。 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TIDS,主要使用電動告示牌)亦設於此,二樓為微風台北車站美食街,三樓以上樓層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辦公室、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地下1樓為穿堂層,北側透過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京站時尚廣場、機場捷運站、臺北轉運站連通;南側與誠品站前店連通。

台鐵、高鐵月台層位於地下2樓,共有4個島式月台、9股軌道。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共構的高鐵月台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臺鐵所使用的四個月台中,轉移其中的2個月台、4股軌道給予高鐵使用[10],現今臺鐵使用第3、4月台,南側的第1、2月台則依政府與台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由臺鐵移轉給高鐵使用。

地下3樓為臺北捷運板南線的車站、地下4樓為淡水信義線的車站,本站設有半高式月台門。地下2樓則為進、出站閘門及兩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1樓與站內地下商場連通,並有8個出入口。出口M6與壽德大樓和億公司 HOYII北車站美食商場及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誠品站前店連通。

本站與鄰近的善導寺站台大醫院站,以及中正紀念堂站均設計為民防車站,以防止空襲炸彈破壞[11]

由於其龐大而複雜的站體結構在台灣非常少見,因此又被戲稱為「全台最大迷宮」[12],台鐵甚至為此研發導航APP[13][14]

車站出口

高鐵・台鐵車站出口

高鐵、台鐵車站主體建築每面各有三個出入口,其中東二門與西二門作為進出台鐵總局之用,一般旅客不能進入,除進出演藝廳或二樓的身障電梯外其他皆不對外開放。以下為相對位置圖:

台北捷運車站出口

在台北車站周邊的捷運與地下街的出口中,位於台北捷運車站範圍內的出口編號使用藍色字體,並冠上字母「M」作為識別(取Metro之意),現有M1M8共計8座出口。出口M1、M2位於淡水線月台北端,出口M3、M7、M8位於南港線月台東端,出口M4、M5、M6位於南港線月台西端。無障礙電梯設於出口M2、M4、M8。

捷運的出口啟用共分四次,並不是同時啟用的,在台北車站未通車前,出口M1、M2已經與中山地下街一同啟用;與捷運站一同啟用的是出口M3、出口M4、出口M7;通車後不久,出口M6才啟用,啟用初期先與壽德大樓連通,後又與凱撒飯店連通;隨著出口M8的大樓工程進度,M8出口後來才進行開放;由於站前廣場與地下街工程影響,最後完工的是出口M5,之後站前廣場的地下街也完工開放。

地下街出口

站前地下街
出口編號使用灰底粉紅字,並冠上字母「Z」作為識別,現有Z1Z10共計10座出口,過去站前地下街部分啟用時,曾將站前地下街出口5(今出口Z2)編號為本站捷運出口9(當時未使用英文識別碼,捷運出口1-8即為今出口M1-M8)。
K區地下街
出口編號使用灰底橘字,並冠上字母「K」作為識別,現有K1K12共計12座出口。
台北地下街
出口編號使用灰底黃字,並冠上字母「Y」作為識別,現有Y1Y28共計28座出口。
中山地下街
出口編號使用灰底紅字,並冠上字母「R」作為識別,連通至中山雙連站

桃園捷運車站出口

現有出口17共計7座出口。

車站商場

站內商場

原為位於台北車站大樓2樓的「金華百貨」,因承租商積欠租金而遭強制結束營業,之後委外予微風廣場經營,於2007年10月26日重新開幕,名為「微風台北車站」,以「全國最大食尚伴手禮中心」為賣點,開設店家種類以餐廳為主;2011年起,商場範圍擴大至1樓與地下1樓,並擴大店家種類,例如連鎖流行鞋店「ABC-MARTABCマート」便進駐地下1樓。

地下街

利用狀況

由於台北捷運兩條大動脈板南線及淡水信義線於台北車站交會,搭乘捷運的南北向與東西向旅次主要集中於該站換車,加上其他轉乘臺鐵、高鐵、國道客運市區公車者、聚集於車站周邊眾多補習班的學生,以及站前商圈假日的人潮皆匯集於此,使得捷運車站在平日尖峰時段與例假日部分時段感覺較為擁擠,因此於2006年12月1日起啟用半高式月台門以確保乘客安全,與忠孝復興站同為台北捷運最早設立月台門的高運量路線車站。

車站周圍的道路有多達四、五十條市區公車路線行經並設站,可以搭乘前往大台北地區大部分地點。多間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原本也都在車站西側區域及北側的承德路上,設立路線端點站,曾集體遷至市民大道、重慶北路延平北路間的國道客運台北總站(國光客運台北東站、西站除外);目前全數已經遷移至位於車站主體建築北側,承德路與市民大道間的臺北轉運站

台北車站的旅客流量,皆占臺鐵、高鐵、台北捷運之鐵路系統的各車站之冠。以2019年為例,臺鐵旅客上車人數總計22,387,491,下車22,230,613,合計一年約4,461萬人次。平均一日122,242[17]人次,比排名第二的桃園車站的兩倍還要多。除此,該車站也是台北捷運系統旅運量最大的車站,Template:TRTS ridership-date平均每日進出約Template:TRTS ridership人次(尚未含未出站而在板南線與淡水信義線間轉乘的每日數十萬人潮)。若再加上高鐵乘客每日平均Template:THSR ridership、臺北轉運站(每日4.6~6萬人次[18])、地下街、京站廣場、周邊商圈的人流等,每日進出人數更高達52萬人次以上。而捷運二期路網、高鐵南港站的營運,也有分散台北車站轉乘人潮的考量。

根據2020年12月資料,台北捷運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287,812人次,在台北捷運各站中排行第1名。

根據2018年資料,台鐵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120,760,在台鐵各站中排行第1名。

車站周邊

M1出入口:
  • 夢遊:鳥人外型裝置藝術品
M2出入口:
M3出入口:
M6出入口:
M7出入口:
M8出入口:
站前地下街(Z區)出入口:
台北地下街(Y區)出入口:

停靠狀態

臺鐵

目前時刻表上之所有旅客列車均有停靠本站。

高鐵

正常時段,以下車次停靠本站內側月台(南下1B月台、北上2A月台,開啟左側車門)
  • 300次、13XX次(南港台北桃園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左營)、
  • 1334次(左營-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台中-桃園-台北)
  • 5XX次/15XX次(南港-台北-板橋-桃園-新竹苗栗-台中)
  • 6XX次/16XX次(南港-台北-板橋-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左營)、
  • 696次(左營-台南-嘉義-台中-新竹-桃園-板橋-台北)、
  • 8XX次(各站皆停)

備註:其中13XX次南下列車於本站發車後直達桃園,北上300次及13XX次北上列車由桃園直達本站,其餘車次依上述停靠模式行駛

正常時段,以下車次停靠本站外側月台(南下1A月台、北上2B月台,開啟右側車門)
  • 1XX次(南港-台北-板橋-台中-左營)、
  • 2XX次/12XX次(南港-台北-板橋-台中-台南-左營)、
  • 203次(台北-板橋-台中-嘉義-台南-左營)、
  • 1202次(左營-台南-嘉義-台中-台北-南港)、
  • 1293次(南港-台北-板橋-台中-嘉義-台南-左營)、
  • 295次(南港-台北-桃園-台中-嘉義-台南-左營)、
  • 333次(南港-台北-桃園-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左營)

備註:其中南下295次及南下333次列車於本站發車後直達桃園,北上平日1202次由台中直達本站,其餘車次則經由板橋後直達台中

上述車次停靠月台僅供參考,實際依列車到站為主,反之亦然。

歷史

臺鐵臺北車站

初代台北車站[lower-alpha 1]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位於今臺北市鄭州路(市民大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紅磚色新大樓的位置,在清代稱為「臺北火車碼頭」,而「臺北火車票房」則是指售票處。光緒17年(1891年)10月20日,隨著分別往新竹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lower-alpha 2]

日本統治臺灣後,明治29年(1896年)7月5日,由帝國陸軍臨時臺灣鐵道隊重啟營運[19]。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縱貫線改線開通及淡水線通車,作為改線後縱貫線車站以及淡水線起點的台北車站移轉到現址[lower-alpha 3]營運,即第2代車站(詳見下文#第二代車站段落),同時初代車站內改設置專營貨運的貨物站「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20]。同年10月,初代站舍租給「汽車會社」(今川崎重工業)作為工廠使用(明治41年(1908年)拆除[lower-alpha 4])。

明治35年(1902年)2月1日,「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改稱「大稻埕乘降場」兼辦客運[23],同年6月1日改稱「大稻埕停車場[24],明治36年(1903年)成為淡水線發車站[25],明治41年(1908年)遷至初代車站舊址,並且原地新建日式木造車站。

大正4年(1915年)8月17日,大稻埕停車場改為貨運站,客運由同日啟用的北門乘降場(後改稱北門停車場)接辦[26]。昭和12年(1937年)12月1日,樺山貨物驛[lower-alpha 5]落成,大稻埕停車場廢止[27],貨運由樺山接辦。

第二代車站

為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與考量日本人需求,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府城北側城牆附近(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道路」,即今忠孝西路)。

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2代車站於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臺北停車場」,車站位於臺北市北門町,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遙遙相立。隨後並於明治41年(1908年)在第2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臺灣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國與中華民國聯軍空襲,現址為新光摩天大樓)。

後車站

大正12年(1923年)3月16日,另外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啟用,當時稱為「裏臺北驛」,取代同日廢除的北門停車場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28],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灣人將裏臺北驛稱為「後車頭」(台羅:āu-tshia-thâu),或沿用日本人的「後驛」(台羅:āu-ia̍h)。

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民間原計畫發起保存後站站舍,但1989年9月23日突然被火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該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的模擬月台,及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客車[29][30]

第三代車站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昭和14年(1939年)起原地改建為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3代車站),由宇敷赳夫所設計[31]

於昭和16年(1941年)落成,當時改稱「'臺北驛'」(日语:臺北驛たいほくえき Taihoku eki ? ),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昭和5年(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臺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3代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兩座月臺。由於位處市中心,過去公路局長途客運(現在的國光客運)的臺北總站即位於前站兩側[lower-alpha 6],加上行經車站附近道路並設站的市區公車、短程客運路線越來越多,大臺北地區最大交通轉運站的地位因此逐漸確立;車站建築也成為台北市的交通地標,以及許多北上旅遊、工作或求學的中南部民眾對於臺北的重要印象。

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3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3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3月1日開始拆除。

第四代臨時車站

鐵路地下化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3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3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3代車站已經先行拆除,因此台鐵曾於第4代車站啟用前,在第3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使用,而被部分民眾認為是第4代車站。

年表
  • 1986年3月1日 - 第3代車站開始拆除,臨時車站啟用。
  • 1988年7月16日 - 台鐵淡水線因改建捷運而廢止。
  • 2000年 - 臨時車站拆除。

第四代車站

第4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為仿閩南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一樓大廳中央售票房上方則裝有兩面從香港引進的翻牌式時刻表[32]

車站併設商場,最初在二樓出租設立金華百貨,但因承租者積欠租金,經法律訴訟於2005年收回,2007年由經營微風廣場的三僑實業得標,經5億元重新裝修後改名為「微風台北車站」,以餐飲美食為賣點,在同年6月開幕,2011年,微風台北車站擴大至車站1樓與地下1樓。

台北車站大樓落成啟用後,台鐵局辦公室(原位於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與各地CTC總機室(合併後稱行控中心)也先後搬入,當時亦成為台北的新地標,但也由於建築外觀與披薩專賣店必勝客的商標相似之故被戲稱為「披薩屋」[33];室內設施佈置特別是一樓大廳,呈現明顯的對稱,加上隨著指標漸多日趨混亂,故旅客迷路事件迄今時有所聞,屢被批評為「迷宮[34],在2010年底車站改善工程時,翻新並改善動線標示;後來為防止遊民大廳不設座椅,卻意外形成民眾於大廳席地而坐的現象(地面格子黑白相間,大多人坐在黑色格子,形成特殊默契),尤其周休二日時總是有眾多的外籍民眾。

年表
  • 1989年9月2日 - 第4代車站地下化工事完成。
  • 1997年12月25日 - 捷運淡水線開業[35](p327)。(關於捷運車站歷史請見下文台北捷運台北車站段落)
  • 1999年12月24日 - 捷運板南線(南港線)開業[35](p328)。(關於捷運車站歷史請見下文台北捷運台北車站段落)
  • 2001年
    • 9月17日 - 台北車站因納莉颱風淹沒[35](pp122-124)
    • 9月22日 - 台鐵本站以西之運行重啟[36]
  • 2004年4月5日 - 正式將1、2月台與4線軌道永久轉交給高鐵使用。
  • 2007年3月2日 - 台灣高速鐵路開業。(關於高鐵站歷史請見下文台灣高鐵台北站段落)
  • 2015年12月4日 - 台鐵台北車站與JR西日本大阪站締結姊妹站[37]
車站改善工程

2010年,有鑑於臺北車站站體完成已經超過二十年,由於當年設計未有長遠考慮,其進出站動線、設施已經不能滿足捷運、高鐵、公路客運等甚至機場捷運帶來的龐大旅客需求,故配合誠品站前店地下街工程,率先完成「地下一樓東側人行通道新建工程」及「地下一樓西側人行通道貫通工程」,作為整個改善工程的開端[38]

此外,除了針對動線標示、消防設施、化妝室改善及大廳屋頂翻修外,原置於車站一樓中央的臺鐵售票設施於2011年9月19日西移,使中央區域成為開放之公共空間,並可做為展演場地之用[39]

原設於售票房上方兩面的翻牌式時刻表原本將報廢,但因其為全臺僅有具獨特性,經爭取後一面隨售票房西移工程搬遷續用,置於中央大廳西側,旁邊置有書法家董陽孜之「臺北車站」題字,另一面則拆下保存。全部改善工程至2012年6月完工,總經費約新臺幣8到9億元。

除了車站內部之外,臺北車站站體自2012年11月22日起進行屋頂翻修[40],2015年5月11日起動工進行屋頂鋪設[41],將原以混凝土鋪設的屋頂改為瓦片,於2016年7月完工[42]

此外,台鐵與承包站內商場經營的微風廣場合作,2016年10月7日於中央大廳東側啟用「嘟嘟鐘」裝置藝術時鐘,每天上午6時至午夜12時的每個整點進行長達2分36秒的報時表演,以台語民謠《丟丟銅仔》為主題旋律。中央大廳內的多媒體影音牆也會與嘟嘟鐘連動,播出台鐵的鐵道風貌[43]

西區門戶計畫

目前台北市政府亦有「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西區門戶計畫)」,計畫將台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周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併進行整體規劃。

台北捷運台北車站

第四代台北車站興建時,即已經預先建造捷運淡水線車站的穿堂與月台。最初只通車至中山站淡水線於1997年12月25日延伸營運至台北車站[35]板南線的月台則於1999年12月24日隨著板南線市政府龍山寺」段正式通車而啟用[35]

年表
  •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侵襲,為大台北地區帶來的超大雨量已經達到「四百年防洪頻率」(平均每四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洪水量),遠高於捷運地下段所能承受的「兩百年防洪頻率」。由於防洪設施出現缺口,導致包括台北車站(兩線月台)在內的數個南港線、淡水線車站嚴重淹水,行控中心緊急撤離(稍晚另成立臨時行控);接下來的數個月,高運量系統各路線地下段必須手動並分段恢復營運(淡水線列車自2001年10月4日起恢復營運,但淡水線列車仍維持過站不停於台北車站,直到2001年10月27日才恢復停靠、同時板南線列車恢復營運新埔至忠孝復興站)[35]
  • 2012年9月29日,因應捷運新莊線東門站通車,深夜模式的「台北車站-南勢角」與「北投-南勢角」營運模式皆正式走入歷史,營運模式改為深夜模式的「台北車站-台電大樓」與「北投-台電大樓」[35]
  • 2013年11月23日,因應捷運信義線即將通車,深夜模式的「台北車站-台電大樓」營運模式於隔日(11月24日)的凌晨0時19分自本站開行往新店線台電大樓站的最後列車後,「台北車站-台電大樓」與「北投-台電大樓」營運模式皆正式走入歷史。信義線通車後,原深夜模式的「台北車站-台電大樓」營運模式改為「台北車站-象山」營運模式[44]
  • 2014年11月15日,捷運松山線通車,深夜模式的「台北車站-象山」與「淡水-新店」營運模式皆正式走入歷史[45]
  • 2006年12月1日:淡水線南港線半高式月台門正式啟用,是台北捷運高運量段最先增設半高式月台門的車站。[35]
  • 2020年5月16日:本站M2出口為配合增設電扶梯工程於即日起暫時封閉。[46]
  • 2020年11月16日:本站M4出口為配合增設電扶梯工程於即日起暫時封閉,預計於2021年10月重新開放。[47]
  • 2021年2月9日:本站重置後的M2出口重新開放。
  • 2021年4月25日:本站M1號出口為配合增設電扶梯工程於即日起暫時封閉,預計於2022年2月重新開放。[48]

台灣高鐵台北站

過去鐵路地下化萬板專案」中,作為臨時線路興建的臺北—萬華段南隧道,早已經預定未來將移交高鐵使用。不過由於現有地下化的臺北車站原本規劃為專供臺鐵使用,相關單位一度認為有必要在原有的臺鐵車站之外,單獨新建高鐵車站,因此並未針對臺北車站及週邊的規劃進行修正。但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重新評估設站計畫後,卻發現難以另行興建車站(南隧道直接連結地下化的臺北車站月臺,附近的地下空間又已經用完),造成日後臺鐵必須交付臺北車站四個月臺當中,南側的兩個月台、以及相應的四線股道給高鐵使用,且松山—臺北段南隧道也必須連帶交付[49]

臺鐵認為自身運量極大,兩個月台不足以應付需求,所以只願意交付一個月台與兩線股道。但許多專家評估後認為:高鐵需要兩個月台才能正常營運。確定政府必須遵守其與臺灣高速鐵路公司間的合約後,為了降低交付月台與股道可能造成的衝擊,臺鐵先行縮減月台使用,改為現今的運用模式;此外也減少列車班次。後來受到臺鐵員工臥軌抗爭(第二次臥軌)影響,又暫時恢復為使用四個月台:南下列車由第二月台到發,北上列車由第三月台到發,第一、四月台則作為臨時月台。2004年4月5日,臺鐵正式將兩個月台與四線股道永久轉交給高鐵使用,也將原本地下一樓的付費區包含進站與出站候車室空間的一半區域給高鐵使用,為了通行方便,中央進站驗票閘門從原本靠近往一樓大廳電扶梯側移至往月台電扶梯的兩側,並切割成一通道供民眾通過。由於分割之後,月台頭尾兩端之出站電扶梯出口會變成在付費區外,目前已停止通行。

由於高鐵臺北-板橋段是由交通部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負責施作,高鐵仍需就原有設施進行改建,但大規模改建可能會影響到同區間臺鐵隧道的正常營運,高鐵車站因此延後啟用。2007年2月1日,交通部核發高鐵臺北站-板橋站段營運許可。北上列車自2月14日延伸行駛至臺北站,供乘客下車,但不開放乘車;3月2日才開放乘客於臺北站上車。

年表
  • 2007年3月2日 - 台灣高速鐵路開業。
  • 2016年
    • 7月1日 - 高鐵北端的起訖站自台北站延伸至南港站
    • 7月14日 - 半高式月台門啟用,本站為台灣高鐵首座亦是唯一一座加裝月台門的車站。

桃園捷運台北車站

其他

台鐵便當

台鐵便當本舖於本站設有1~5號店,販售多款車站便當。

電子票證

2008年6月20日,台北車站之臺鐵月台出入口部分,正式試辦啟用悠遊卡功能,位處第一段可使用電子票證區間(臺北-樹林),同年8月1起可持悠遊卡至剪票口感應進站搭乘至基隆中壢間19個車站,不限車種搭乘。

於2011年1月1日,因應臺鐵多卡通驗票閘門啟用,於本站之臺鐵月台出入口持悠遊卡通皆可使用多卡通驗票閘門,本站臺鐵部分開放使用悠遊卡一卡通icash 2.0HappyCash付費,使用範圍為臺鐵全線各站(含支線),不限車種搭乘(惟觀光、團體、郵輪式、太魯閣、普悠瑪等指定列車除外)。

穆斯林祈禱室

為友善移工,台北車站於2015年將地下1樓的憲兵隊駐紮室改成穆斯林祈禱室,並比照國際標準規格

大廳使用爭議

台北車站原先位於中央處的售票亭,於2011年遷移至西側,並將在大廳的椅子移除,理由是座椅常遭街友佔位,只在兩側通廊擺設少量簡易座椅;民眾若想坐下休息,得上二樓餐廳消費,這使得台鐵被批評「公共空間商業化」、「排除弱勢者」[50]

在移除椅子後,大廳的黑白格子地板,成為不少台灣人以及移工經常席地而坐的地方。不過在2020年初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台鐵宣佈在2月29日起開始禁止民眾在大廳坐下,到5月18日更傳出擬永久禁坐。事件引起不少市民和政治人物關注。其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臉書表示,台鐵的做法「只強調管理方便,常常成了壓抑多元的殺手」。[51]

隨後中華民國交通部在5月20日表示不會永久禁止。5月23日中午12時,網友發起「坐爆台北車站」活動,逾400人在大廳靜坐抗議,有人席地野餐、工作和玩遊戲。在場也有香港人和學生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抗議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並於現場唱起《願榮光歸香港》。

車站派出25名工作人員到場,勸離群眾並要求保持社交距離,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也一共派出30名警察維持秩序。[52][53]

部分民眾認為北車大廳是公共空間,並且是車站地標,值得保留,不認為席地而坐是有妨礙觀瞻。但也有民眾認為席地而坐阻礙動線,[54]且可維持車站大廳的乾淨度。[55]台鐵局副局長馮輝昇表示,會就大廳使用規劃徵詢各界意見。[56]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臺灣鐵路管理局
台灣高鐵
臺北旅遊網
臺北捷運公司
微風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國光客運
臺北轉運站
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

腳註

註釋

  1. 不過,由行政院文建會所出版的《臺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臺北站」章節內的變遷簡史中,則將1895年-1899年間原地改建後的第一代車站,視為第二代車站(P.71)。同一章節內的台北驛大事紀:「明治28年(1895年)-明治32年(1899年),第二代臺北車站由第一代建築整建(木造柿板山皮…343坪)」(P.96)。
  2. 亞洲只有印度鐵路及泰國華喃峰火車站車站為類似建築;至於一般所指稱的磚造洋樓建築,其實是車站附近的商「公泰洋行
  3. 位於臺北市北門町 ,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遙遙相立
  4. 明治41年(1908年)拆除,但保存屋頂的鋼製屋架。鋼製屋架的24組鋼梁鉚接組中,有11組於明治42年(1909年)成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油漆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另外13組也成為客車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昭和14年(1939年),臺北工場遷至松山後,油漆工場與客車工場皆改作為辦公室;戰後,原油漆工場於1950年拆除,原客車工場則改作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禮堂(闢建市民大道時拆除4組鋼梁鉚接組),禮堂剩餘部分已經被列為古蹟[21],正在進行修復工作[22]
  5. 戰後改名為華山貨運站,已廢止
  6. 國光客運的臺北總站分為東站與西站。臺北東站最初址位於現在的站前廣場一帶,後搬遷至忠孝西路與館前路口,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大樓的正對面,並於2010年改為台北西站A棟,現已拆除。台北西站經過整修與增建後,AB兩棟於2016年9月28日停止使用,並於10月30日拆除。

來源資料

  1. 【2021 台北車站交通攻略】 破解全台最大迷宮!台北人也不知道的台北車站 6 個小知識,時刻旅行,2021-01-20
  2. 台北車站,旅遊王
  3. 四大轉運核心. [201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4. 世界最擁擠車站大公開 日本佔前23名 台北車站排行第25. 中國時報. 2013-09-28 [201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5. 臺北記驛-臺北車站125年來的歲月情(1891-2016) (PDF).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7-04-01 [2018-09-22]. ISBN 978986051933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31). 
  6. 策略地區更新--臺北車站核心區附近再發展規劃.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1). 
  7. 台北車站不該簡稱「北車」?批踢踢鄉民又引論戰 .三立新聞網.2016-03-19
  8. 美軍臺北-松山地圖(Taihoku-Matsuyama):File:City Plans Taihoku-Matsuyama.jpg
  9.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10. 過去曾兩度評估於第五股道的通過線加建月台,但該方案最終未被採納
  11. 新店線工程 第一章 路線規劃. .sdpo.dorts.gov.tw.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12. 第一次到台北的感受? 網:北車易迷路、家中沒樓梯 .ETtoday新聞雲.2016-07-27
  13. 全台最大迷宮台北車站 導航App幫你找路 .聯合新聞網.2016-04-21
  14. 翁浩然. 台北車站通App 搞定全台最大迷宮. 聯合報. 2018-03-16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Chinese (Taiwan)). 
  15. 微風台北車站. 微風 Breeze.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16. 微風A1機場捷運站. 微風 Breeze.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17. 臺鐵各站客貨運起訖量 (PDF).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2年 [201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6). 
  18. 工程會:交九轉運站加強國門意象 盼50年收入逾250億!. 今日傳媒.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19. 鐵道省. 鐵道停車場一覽. 大正6年3月31日現在. 國立國會圖書館. 1937年12月: 頁241. 
  20. 官報第5450號臺灣總督府報告示第88號. 臺北停車場及淡水河岸貨物積卸竝ニ臺北市内貨物配達取扱. 大蔵省印刷局. 1901-08-19.  國立國會圖書館
  21. 鐵道部臺北工場通過審查 北市新增三古蹟(臺灣鐵道網). 
  22. 松山線北門站臺北工場古蹟挪移工程(臺北市捷運工程局). [200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9). 
  23. 官報第5579號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6號. 臺北淡水河岸貨物扱所改稱竝旅客取扱開始. 大蔵省印刷局. 1902-01-28: 213.  國立國會圖書館
  24. 官報第5670號臺灣總督府告示第62號. 大稻埕乘降場改稱. 大蔵省印刷局. 1902-05-20: 661.  国立国会図書館
  25. 件名:二等旅客取扱開始(鐵道部) 1903年10月11日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26. 官報第909号台湾総督府告示第92、93号. 『北門外四乘降場設置汽動車旅客取扱開始』、『大稻埕驛ニ於ケル通常扱貨物取扱廢止』.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1915-08-12: 238. 
  27. 台湾総督府交通局. 鉄道年報. 第39(昭和12年度).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 50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28. 官報第3321號臺灣總督府告示第32號. 「大正十二年三月十六日ヨリ北門停車場ヲ廢止」. 大蔵省印刷局. 1923-08-24: 564頁. ,國立國會圖書館
  29. Taipei Rear Station ~ 缺乏誠意.後火車站懷舊廣場.T.R 的台灣遊記 - Yahoo!奇摩部落格.2008-11-15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29
  30. 消失的台北後站 沒意義的懷舊廣場 .@ 擺接堡人的遊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2008-02-27
  31. 卓銀永、柏雅馨、卓盈劭. 國定古蹟臺南火車站之建築歷史研究. 臺鐵資料季刊 TAIWAN RAILWAY. JOURNAL. 台灣鐵路管理局. : 61–78 [2020-08-09]. ISSN 1011-68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32. 台北車站翻轉時刻表 留半條命. 中時電子報. 2011-01-18 [201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33. 洪致文《台灣鐵道印象(下)》頁449
  34. 全台最大迷宮:台北車站.臺灣鐵道網.2009-05-25(存檔於2014年7月14日的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徐榮崇. 續修臺北市志 卷五 交通志 捷運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5年12月: 頁121–132 [2021-06-23]. ISBN 97898604698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36. 臺鐵新聞 納莉颱風鐵路受損及搶修情形. 臺鐵. 2001-10-02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2-05). 
  37. 台湾鉄路管理局台北駅と大阪駅との姉妹駅協定締結について. 西日本旅客鉄道ニュースリリース. 2015年12月1日 [2021年6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8日) (日语). 
  38. 臺北車站大翻修 施工區小心,2011-03-05
  39. 臺北車站整容 售票區變展演廳 ,大紀元2011-02-24
  40. 李姿慧. 台北車站修屋頂 封多處入口. 台灣《蘋果日報》. 2012-11-22 [2016-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Chinese (Taiwan)). 
  41. 李姿慧. 嚴防颱 台北車站屋頂清除拆除瓦礫. 台灣《蘋果日報》. 2015-08-07 [2016-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Chinese (Taiwan)). 
  42. 汪淑芬. 台北火車站新屋頂 陶瓦走國家劇院風. 中央通訊社. 2016-07-25 [2016-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Chinese (Taiwan)). 
  43. 鄭瑋奇. 好吸睛! 台北車站大廳嘟嘟鐘亮相唱《丟丟銅》. 自由時報. 2016-10-07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Chinese (Taiwan)). 
  44. 捷運信義線即將通車 轉乘與優惠措施報你知.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3-11-18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45. 捷運松山線15日通車:新店線與淡水線正式分家.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4-11-14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6. https://www.metro.taipei/News_Content.aspx?n=30CCEFD2A45592BF&sms=72544237BBE4C5F6&s=0B4F72270597362D 配合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進行電扶梯改善工程 部分車站出口將於5月中封閉施工
  47. https://www.metro.taipei/News_Content.aspx?n=30CCEFD2A45592BF&sms=72544237BBE4C5F6&s= 配合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進行電扶梯改善工程 部分車站出口將於11月封閉施工
  48. https://www.metro.taipei/News_Content.aspx?n=30CCEFD2A45592BF&sms=72544237BBE4C5F6&s=2482558BC3452B06 配合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進行電扶梯改善工程 臺北車站M1出口4月25日起封閉施工
  49. 悠遊網:擔心權益受損,台鐵工會2/24發動大規模抗爭 .悠遊網.2003-02-24
  50. 李志銘. 台北車站大廳「禁坐令」爭議:比歧視更可怕的,是眼不見為淨的顢頇. 2020-05-20 [2020-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51. 周煊惠. 台北車站大廳禁坐? 柯文哲:方便管理變成壓抑多元的殺手. 新頭殼newtalk. 2020-05-21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52. 【港版國安法】500人台北車站席地坐奪回黑白格 唱《榮光》力撐香港. 蘋果日報. 2020-05-23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53. 台北車站大廳傳永久禁坐 逾四百人發起「坐爆」活動 現場快閃唱《榮光》. 立場新聞. 2020-05-23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54. 汪淑芬. 車站席地坐/網友發動坐爆台北車站 台鐵:防疫期間禁止群聚. 中央社. 2020-05-19 [202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55. 洪采姍. 台北車站大廳擬永久禁止「席地而坐」,是有利國際形象或忽視旅人、移工需求?. 太報. 2020-05-19 [202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56. 鄭瑋奇. 400多人坐爆北車大廳抗議永久禁席地而坐 台鐵:規劃多元需求方案. 自由時報. 2020-05-23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