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水信義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信義線,線路編碼為R,線路代表色為紅色,是台北捷運一條運營中的高運量線路。依興建期間與階段運營所使用的線路名稱,此線路又可再細分為淡水線和信義線兩路段,兩線以中正紀念堂站為分界,以北為淡水線,以東為信義線,其中淡水線是台灣首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線路[1],其前身為台灣鐵路管理局已經停止運營的同名支線鐵路線—台鐵淡水線。除了主線外,淡水信義線在北投地區尚設有一條支線—新北投支線,目前台北捷運有意將此支線更改回原始設計的主線運營模式,未來其運營區間可能將為「新北投-大安」。另外除了淡水至象山站之間已經通車運營的路段外,也正在興建象山站東延至廣慈/奉天宮站的延伸線。

2016年10月11日台北捷運頒行新版線路編號作業,以「線路顏色英文字首」為編碼原則,賦予淡水信義線代表紅色的「R」字代號。但在2014年11月15日(松山線通車時)至2016年10月11日間,曾短暫使用過以數字作為線路編號的規則,當時淡水信義線是稱為2號線。

簡介

淡水信義線北起淡水站,沿台二乙線、台二線與淡水河岸間路廊過關渡隧道至關渡,接着大致沿中央北路南側至北投,之後大致沿東華街與西安街間路廊至士林,穿過基隆河後,沿玉門街轉入地下,沿線型公園下方至台北車站。之後,線路再沿公園路至中正紀念堂站,接着沿羅斯福路、愛國東路南側、杭州南路、信義路、福德街向東延伸至廣慈博愛園區一帶,全長32.3公里。

雖然淡水線是台灣第一條通車的高運量地鐵線路,但此線路實際上是採用地下、高架與地面線路等多種方式混合配置,在圓山站以南進入民權西路站後皆為地下線路,以北至北投站為高架線路;北投站再以北轉為平面線路至紅樹林站,但盡頭站淡水卻為高架車站型式。至於較晚通車的信義線,則採用全線地下化的方式施作。

本線路除了信義線(東門站-象山站)皆裝設全高式屏蔽門以外,其餘車站(淡水站-中正紀念堂站)皆裝設站台安全門。成為台北捷運路網中第二條全線都裝設屏蔽門的高運量捷運線路。

在台北捷運開通至2014年的早期路網時代,淡水線曾長期與屬於綠線的新店線及屬於橘線的中和線採用貫通運營方式運營,因此當時常被稱為「淡水新店線」或「北投南勢角線」。2012年9月30日東門站通車後新蘆線與中和線直通,取消「北投-南勢角」的運營模式,改為「北投-台電大樓」的區間車型態。2013年11月24日信義線通車後,「北投-台電大樓」運營模式改為「北投-象山」[2],「淡水-新店」則繼續直通運營至2014年11月14日松山線啟用前一天為止。由於台北捷運的線路系統在松山線通車後不再有重大變革,配合松山線的通車,台北捷運公司於2014年10月11日宣布重整運營線路的名稱與編號,回歸初期規劃時的原始設定。除了正式確定「淡水信義線」的線路名稱外,也另行增加數字編號稱為2號線。2016年台北捷運公司宣布於10月開始分階段進行車站站名增加編號作業,以「線路顏色英文字首」加「車站序號數字」為編碼原則,原2號線調整為編號「R」。

除了主線外,淡水信義線在台北市北緣的北投一帶還設有一條支線——新北投支線。新北投支線的前身為台灣鐵路管理局新北投線,台北捷運利用鐵路支線拆除之後的用地修築捷運線路。此支線與淡水線主線同樣屬於高運量系統,當初設計時為淡水信義線的主線端點站,但因為沿線彎曲過大,以至於噪音問題沒有解決,最終僅以支線方式且一組三節車卡運行,全線皆為高架線路。線路自淡水線北投站向東北分歧,全長僅1.2公里,且除了與主線共用的北投站之外,全線僅有終點新北投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