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鐵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鐵路,亦稱為劉銘傳鐵路,是台灣清治時期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籌建的鐵路,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為今日縱貫線北段之前身。構想是終點為台南,但新竹以南僅築路堤至崎頂,余段皆未動工,屬未成線。

由於此條鐵路路線標準較差、加以橋樑屢遭大沖毀,在日治時期後改由一系列改良線取代。原本的部分路線(台北至桃園間)改為公路運輸使用,名為「台北台南道路」,也是後來的省道台1線舊線(台一甲線)。

簡介

台灣鐵路興築於清朝光緒年間,由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路。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台北車站亦座落於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軌距則為3呎6吋(1,067mm)並沿續至今。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當時稱為竹塹)。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春動工,到1890年(光緒十六年)8月完成,全長235米,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1888年(光緒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之大木橋竣工,是今台北大橋之前身。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但主要是劉銘傳構工[1]

路線原計劃興建至台南府城,而根據日本人後來的探查,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之遺蹟。另外,舊港亦有興建一條材料搬運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p137),完工後便廢棄不用。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鐵道隊員板倉勝文踏查舊線跡後提出報告。

後續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路線標準極不理想,數座大橋又屢修屢壞,且劉銘傳所建的鐵路之軌道材質、設計施工,均不符使用需求。日本當局即着手一連串改線工事,在改線工程完工前由於大橋不通,台北--新竹間一度於大橋畔設立數個臨時車站、分段營運。

稍後完成內南北縱貫鐵道之計劃[2]。改線工程中又以台北=桃仔園(今桃園市桃園區)間變動最大,海山口(今新北市新莊區)、龜侖嶺(今桃園市龜山區)之清代舊線因坡度陡峻而放棄,進入日治第六年(1901年)即改為經由枋橋(今新北市板橋區)、鶯歌石(今新北市鶯歌區),日後各市鎮之發展衰微也與鐵路密切相關。

視頻

台灣鐵路 相關視頻

台灣鐵路各種列車集體出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