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樹達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85年6月1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 |
逝世 |
1956年2月14日 (7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長沙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
經歷
|
楊樹達(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號積微,晚年號耐林翁。男,湖南省長沙縣人。中國語言文字學家。
目錄
主要成就
歷史文獻學
楊樹達先生熟讀古籍,精於校讎,終生從事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工作,丹黃所施,不但遍及四部典籍,而且涵蓋彝銘石刻與殷周卜辭。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史部志乘。楊樹達先生治史,有很好的家學淵源。他父親精熟史籍,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大部頭書都能夠背誦。楊先生七八歲時,就跟着父親學習《通鑑》與《史通》等史學名著,從此便與乙部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他又師從王先謙、梁啓超、葉德輝、蘇輿等史學名家,受到了更為系統的史學訓練。
對於編年體的《春秋》和三傳、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他都反覆地校讀過,並寫有專著。在雜史、別史方面,曾輯有《說苑》、《新序》二書疏證;又校理了《逸周書》,並寫有讀書札記。不過,他研治的重點還是紀傳體的前後兩漢書,尤其是對班固的《漢書》下的工夫最多,他積三四十年精力專此一書,最後寫成巨著《漢書窺管》,為歷來班書的研究作了全面的總結。關於這點,留待下節詳述。
第二是先秦及兩漢諸子。楊先生整理的先秦諸子有《荀子》、《老子》、《莊子》、《商君書》和《呂氏春秋》,有的作校釋,有的輯古義,花了不少心血。此外,據郭沫若《管子集校·校畢書後》說,《管子集校》的二校校樣一部分曾請楊先生校閱,他也「有所揭發,其說已為錄入」。對於兩漢諸子,楊先生主要整理了《淮南子》和《鹽鐵論》。1924年初,因受朋友吳承仕、邵瑞彭的影響,始治《淮南子》。後來陸續研治,到1936年已寫成《淮南子證聞》初稿。抗戰時期又結合教學對書稿進行多次修改,1942年續成。解放後又對它進行反覆訂補。
楊先生少好《鹽鐵論》,1911年留日歸國後便開始校釋是書,在長沙期間已初具基礎。1920年北游舊都,至1924年寫成《鹽鐵論校注》。以後又反覆訂補,直到1956年才最後成書,並改名為《鹽鐵論要釋》。對於此兩書,先生花的精力最多,校釋也十分精審。王充的《論衡》,他也校注了一部分。其時是1918年,因為兵荒馬亂,只好半途而廢。解放以後,楊先生精神煥發,幹勁倍增,決心以著述報國。他立下宏願,要將周秦諸子全面地、系統地重新整理一遍,可惜只奮鬥到1956年初,病魔便奪走了他的生命,這個志願沒有完全實現,使人深感痛惜。
第三是儒家經典與文法字書。儒家經典是楊先生幼年時就開始揣摩的古籍,自然讀得精熟。經楊先生整理的經書有《周易》、《論語》和《尚書》等。《周易》重在輯古義。《論語》先輯古義,後擴充為《疏證》,直到1955年才正式出版。此書研治時間很長,疏證十分精密。《尚書》的校讀成果則以札記和論文的形式出現。
此外,先生對《爾雅》、《孟子》亦有研究。小學舊為經學的入門之基,它和文法修辭都是楊先生的特長。特別是對許慎《說文解字》的研究整理,前後長達數十年,從多角度、多層面梳理是書,其成就之大,可與餘杭章氏比肩。他早年校讀《馬氏文通》,便從十個方面對原書進行刊誤,雖重在糾正文法,然馬氏誤讀古書之處,亦匡正不少。此外,楊先生還寫了《釋名新略例》、《古書疑義舉例續補》等論著,也是他校讀古文獻的心得體會。
第四是鄉邦文獻。楊樹達先生所整理的集部典籍主要集中在湖南地方文獻。這個工作始於1947年。當時的湖南文獻委員會擬修省志,聘請楊先生主修藝文志。他接受任務後,便於1947—1948年一口氣撰寫了湘賢著述提要數十篇,後來相繼發表在《湖南文獻匯編》第一輯和第二輯上。其中第一輯刊錄《桓令君(三國魏長沙臨湘桓階)集》、《劉令君(三國蜀零陵蒸陽劉巴)集》、《谷儉集》、《葵園先生(清長沙王先謙)著作述所聞》等提要八篇。第二輯收錄王船山、鄒漢勛、郭慶藩、王闓運、王先慎、皮錫瑞等人著述提要52篇(參見《積微翁回憶錄》1949年6月16日)。
此外,楊先生早年還撰有《湘人詩集提要》一書,後來先生自以為評詩非其所長,不必存留此稿,因而毀去,實在可惜(參見《積微翁回憶錄》1948年9月9日)。各地的方言俗語也是重要的鄉邦文獻,但某些方言土語往往可以口說而無法筆之於書,因而亟須加以整理。有鑑於此,楊先生便於1931年作《長沙方言考》一書,疏釋長沙方言125則。1935年又有《長沙方言續考》一書,收錄長沙方言119則。這兩部書的寫作對於甄錄方言詞語、稽考古代文獻都有重要的價值。
第五是彝銘石刻與甲骨卜辭。楊樹達先生「平生喜為經史諸子校勘之學,私獨好高郵王氏所著書,嘆為絕業」,並且採用高郵「王氏校書之法治彝銘」(參見《積微居金文說自序》),可見他整理吉金銘文,同樣屬於校讎學的範疇。其代表作是《積微居金文說》,此書考釋了314件青銅器的銘文,為史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材料,為初學金文者提供了一部很有價值的工具書。他整理的石刻有碑、磚等,考釋論文散見於其所著小學、金石諸書。
楊樹達先生研治卜辭起步較晚,而寫作的論文最多,出版的專著有《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耐林廎甲文說》和《卜辭求義》四種。這些書的內容有識字者,有說義者,有通讀者,有說形者,有考史者,有讀書札記與心得體會,可以說,它們都是考釋與應用相結合的著作。在博考故書雅記與甲骨金石刻辭互相參驗來闡明史實方面,楊先生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楊樹達先生繼承了乾嘉考據學派的傳統,從小就喜歡校釋古籍。當他還只有17歲時,便纂輯了第一部專著——《周易古義》。從此以後,整理古文獻的工作便一直沒有中斷,直到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校釋桓寬的《鹽鐵論》。他一生在古文獻的園地上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考訂著作主要有《漢書補註補正》、《漢書窺管》、《漢代婚喪禮俗考》、《淮南子證聞》、《鹽鐵論要釋》、《積微居讀書記》、《周易古義》、《老子古義》、《論語古義》、《論語疏證》等,不下數百萬字。楊先生校理古文獻的心得,還散見於他的其他著作。比如《積微居小學述林》卷六「故書古史雜考之屬」40篇、卷七「序跋書札雜文之屬」39篇,《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卷五「經史考證序跋之屬」59篇、卷六「考史金石之屬」12篇,合計150篇,其中絕大多數是古文獻爬梳考訂之作,特別是對《詩經》、《尚書》、《爾雅》等的校讀心得為多。
此外,他還編有《漢地理志今釋》,對漢103郡國和1500多個縣道國邑都有古今地名對照,極便人們研究漢史。又用剪貼的辦法,依聲類和古韻對《經籍纂詁》進行改編,今存21巨冊。這些書稿雖未付梓,但他花的精力是相當大的。楊先生勤於考訂校釋歷史文獻,著述等身。他在整理古文獻時,往往獨具慧眼,能運用近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涉故書雅記,甄審古今學者的著述,或博觀約取,擇善而從;或鈎稽紕漏,糾正謬誤;或在周密考釋的基礎上獨生新解,多發前人之所未發。他為我國歷史文獻的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漢語語法
他著有《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兩卷,家刻本,1924年)、《中國語法綱要》(商務印書館,1928年)、《高等國文法》(商務印書館,1930年)、《詞詮》(商務印書館,1928年)、《馬氏文通刊誤》(商務印書館,1931年)及《中國修辭學》(世界書局,1933年,增訂後更名為《漢文言修辭學》科學出版社,1954年)等。其中《中國語法綱要》是仿英語語法而寫的一本白話文語法書,目的是為教學的需要而分析白話文的語法結構。
《高等國文法》是作者積多年教學與研究的經驗於30年代寫成的一部博採眾家之長的古漢語語法著作。該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訂正了《馬氏文通》的一些錯誤,樹立了以劃分詞類為中心的語法體系,揭示了文言語法的一些規律。《詞詮》是《高等國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該書仿《經傳釋詞》的體例,解釋了472個虛詞,是當時同類著作中收詞最多的一部。克服了清代人講虛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結合文法來講解,從而使文言虛詞的研究從清代的訓詁學提高到科學的文法研究的高度。
該書集《馬氏文通》以來虛詞研究之大成,多有精闢見解,頗具學術價值。在文字學等方面,他著有《積微居文錄》(商務印書館,1931年)、《古聲韻討論集》(好望書局,1934年)、《古書句讀釋例》(商務印書館,1934年)、《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商務印書館,1937年)、《積微居金文說》(科學出版社,1952年)、《積微居小學述林》(科學出版社,1954年)、《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科學出版社,1954年)、《耐林廎甲骨文說·卜辭求義》(群聯書店,1954年)等。
文字學研究
他研究文字學是起源於對章炳麟的「形聲字聲不含義」觀點表示極大的懷疑。認為「形聲聲類有假借,同義字往往同源。」其研究方法是「循聲類以探語源,因語源而得條貫。」在方法上受到了歐洲語源學的影響,因而研究獨具特色且成果超過了前人。他的文字學研究中富有創意的基本論點是:形聲字中聲旁往往有意義;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現象;意義相同的字,其構造往往相同或相類;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會意三書往往有後起的形聲字。晚年從事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學術年表
- 1885年 1歲 4月9日生於長沙北門正街宗伯司臣坊側之賃居。
- 1890年 6歲 從其父楊孝秩(字翰仙)讀書。
- 1898年 14歲 8月,戊戌政變,時務學堂解散。
- 1900年 16歲 入求實書院學習經史及算學。
- 1902年 18歲 求實書院肄業。仿阮元《詩書古訓》體例,始輯《周易古義》。1902年求實書院改為湖南大學堂。
- 1903年 19歲 湖南大學堂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先生去院家居,問經學於胡元儀。5月,應湖南省院試,名列第一。入校經堂肄業。
- 1905年 21歲 湖南巡撫端方派留學生赴日本,與伯兄楊樹穀同被錄取。9月,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冢分校普通第二班學習日語。
- 1907年 23歲 11月,宏文學院普通中學畢業。
- 1908年 24歲 入正則學校學習英語。3月,考取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
- 1909年 25歲 3月,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畢業。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
- 1911年 27歲 武昌起義,清廷官費停發,被迫退學回國,任湖南教育司圖書科科長。
- 1912年 28歲 改任湖南圖書編譯局編譯員,兼任楚怡工業學校英文教員及湖南高等師範學院教務長。
- 1913年 29歲 9月任湖南第四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
- 1915年 31歲 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 1916年 32歲 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 1918年 34歲 3月輯《老子古義》。
- 1919年 35歲 始撰《馬氏文通刊誤》及《中國語法綱要》。
- 1920年 36歲 9月,至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任職,兼任北京師範學校國文法、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日文教員。撰寫《國語辭典》之「編輯大例」、「採集方法大要」及有關辭條。10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女子補習學校國文教員。12月,撰《韓詩內傳未亡說》。
- 1921年 37歲 2月,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始撰《高等國文法》。3月,始撰《古書疑義舉例續補》。9月,始輯《説苑》、《新序》疏證。
- 1922年 38歲 4月,始撰《詞詮》。11月,始撰《長沙方言考》。《老子古義》出版。12月,任教育部編審員。
- 1923年 39歲 3月,任北京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教員。6月,《國文法講義》編訖。9月,教育部改為名譽審定員。
- 1924年 40歲 3月,任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10月,取《荀子》「積微」二字名其居。
- 1925年 41歲 2月,任教育部編審處編審員。3月,《漢書補註補正》出版。6月,《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刻成。
- 1926年 42歲 9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2月,撰《孟子學說多本子思考》。
- 1928年 44歲 1月,草《古書校讀法講義》。10月,《詞詮》出版。11月,《老子古義》增訂本出版。
- 1929年 45歲 1月,梁啓超在京病逝,次月以弟子禮執紼送葬,並撰《時務學堂弟子公祭任公師文》。10月,撰寫《漢史探》。
- 1930年 46歲 1月,撰《國文中之倒裝賓語》。《周易古義》出版。6月,日本學界以庚子賠款邀請,先後參觀日本及朝鮮各大學和圖書館,並會見學界同人。7月,《高等國文法》出版。
- 1931年 47歲 2月,《馬氏文通刊誤》出版。3月,編次《長沙方言考》。6月,始草《漢俗考》。11月,撰《端方陶齋藏磚記跋》。
- 1932年 48歲 4月,撰《漢書所據史料考》。5月,增補《古書之句讀》為《古書句讀釋例》。
- 1933年 49歲 4月,《中國修辭學》出版。11月,《漢代婚喪禮俗考》出版。12月,《古聲韻討論集》出版。
- 1934年 50歲 3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4月,《論語古義》出版。
- 1935年 51歲 6月,「大學叢書」本《高等國文法》出版。10月,始撰《長沙方言續考》。
- 1936年 52歲 6月,始寫《漢書窺管》。章太炎病逝,撰輓詞哀悼。
- 1937年 53歲 2月,《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出版。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舉家返湘。8月,應邀任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0月,隨湖大疏散至湘西。
- 1939年 55歲 7月,始撰《春秋大義述》,闡述《春秋》「復仇」、「攘夷」大義。
- 1940年 56歲 11月與曾運乾、黃子通發起《文哲叢刊》雜誌。
- 1941年 57歲 1月,《文哲叢刊》出版,首期載其《讀<甲骨文編>記》。2月,整理《漢書窺管》。
- 1942年 58歲 4月,獲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著作二等獎。9月,為教育部部聘教授。
- 1943年 59歲 2月,始著《論語疏證》,至4月初稿撰訖。8月,校《文字學講義》。11月,校補《文字學》。12月,《論語疏證》石印本出版。
- 1944年 60歲 1月,《春秋大義述》出版。11月,始寫《甲文蠡測》。
- 1945年 61歲 2月,《甲骨文蠡測擷要》講義本撰成。4月,兼職國立圖書編譯館。
- 1947年 63歲 7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議決部聘教授續聘。11月,湖南省文獻會擬修湖南省志,聘請撰寫《藝文志》。
- 1948年 64歲 3月,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決定楊樹達古文字研究得二等獎。至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訪問講學。9月,赴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紀念會及院士會議,會晤陳垣、傅斯年、余嘉錫等舊友。11月,赴中山大學作短期講學。
- 1949年 65歲 5月,自廣州返抵長沙。8月,教授會推舉先生等三人往見湖南省代主席陳明仁,促進和平。9月,人民政府接管湖南大學。應《民主報》之邀撰《實事求是》一文紀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
- 1950年 66歲 2月,整理《金文說》粗訖。9月,始寫《積微居回憶錄》。10月,湖南省文物委員會聘為委員。中國科學院聘為語言文字組專門委員。
- 1951年 67歲 1月,《回憶錄》寫訖。9月,始重訂補《文字形義學講義》。當選新史學研究會理事。
- 1952年 68歲 3月,校《甲文說》。6月,《中國語文》雜誌社聘為特約撰稿人。11月《積微居金文說》出版。12月,以人民代表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整理《積微居讀書記》,補撰《漢書窺管》。
- 1953年 69歲 1月,任湖南省文史館館長。調至湖南師範學院任教。10月,校《卜辭瑣記》及《小學述林》。11月,獲《歷史研究》編委提名。中國科學院擬調進京。12月,《淮南子證聞》出版。
- 1954年 70歲 2月,辭謝中國科學院進京之請。4月,《積微居小學述林》出版。6月,《積微居甲文說》出版。9月,校《高等國文法》。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在京召開,被選為委員,因病未能出席。《耐林廎甲文說》、《詞詮》相繼出版。
- 1955年 71歲 1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中國修辭學》出版。2月,列席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當選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湖南省人大會議。3月,《論語疏證》出版。6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出席湖南省人大六次會議。7月,《漢書窺管》出版。8月,《中國修辭學》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再版。任高教出版社特約編審。10月,在京參加國慶觀禮。參加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舉辦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接受哲學所《鹽鐵論校注》、語言所《說文今語疏證》項目。11月,離京返湘。12月,箋釋《鹽鐵論》。
- 1956年 72歲 1月,箋釋《鹽鐵論》。2月《鹽鐵論箋釋》初稿撰訖。14日,病逝。[1][2][3]
著述要目
專著
- 《中國語法綱要》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1925年家刻本。後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補註補正》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叢書》。
- 《詞詮》192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為《楊樹達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老子古義》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訂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書之句讀》1928年文化學社出版。
- 《高等國文法》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大學叢書》,1935年改訂出版,1955年重版。後收入《漢語語法叢書》,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版。
- 《周易古義》1930年中華書局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馬氏文通刊誤》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學出版社校訂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文錄》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中國修辭學》(《漢文文言修辭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再版時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1969年台灣世界書局以《中國修辭學》之名出版。1980年中華書局以《漢文文言修辭學》一名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一,仍題《中國修辭學》,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聲韻討論集》1933年好望書店出版。
- 《漢代婚喪禮俗考》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群書檢目》1934年好望書店出版。
- 《論語古義》1934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句讀釋例》即《古書之句讀》增訂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校訂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增訂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 《春秋大義述》1943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
- 《積微居金文說》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增訂本。
- 《淮南子證聞》1953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述林》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耐林廎甲文說·卜辭求義》1954年群聯出版社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論語疏證》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窺管》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鹽鐵論要釋》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讀書記》196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
論文
譯著
- 《兒童個性之研究》1920年出版。
評價
外界對楊樹達的評價
- 黃侃:「北京治國學諸君,自吳檢齋、錢玄同外,余(季豫)、楊二君皆不愧為教授」[5]
- 陳寅恪:「漢事顓家,公為第一,可稱『漢聖』」「當今文字訓詁之學,公為第一人,此為學術界之公論,非弟阿私之言。」「論今日學術,公信為赤縣神州文學、音韻、訓詁學第一人也。」[6]
- 劉半農:「近來研究中國文法者,當以楊樹達為第一。」[7]
- 錢玄同:「君治學語必有證,不如湖南前輩之所為。而做人則完全湖南風度也。」[8]
- 郭沫若:「就整個言之,我兄於文字方法體會既深,涉歷復博,故所論列均證據確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9]
魯迅有兩篇文章提及「楊樹達」,分別是《記楊樹達的襲來》和《關於楊君襲來的辨證》,卻非本條目的主角。文中指出:「原來是一個和教員的姓名完全相同的學生」。
楊樹達對其他學者的評價
- 對陳寅恪,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陳寅恪寄示所著《元白詩箋證稿》,連日閱之。既博且精。詩家箋注從來未有也。」「閱《嶺南學報》陳寅恪說唐詩文字,鞭辟入裡,令人解頤。」[1]
- 對黃侃,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季剛於《說文》爛熟,然其所推論之孽乳先生多出於懸揣,不足據信。大抵此君讀書多而識解不足,強於記憶而弱於通悟。」「季剛受學於太炎,應主於實事求是,乃其治學力主保守,逆轉為東吳惠氏之信而好古。……世人皆以季剛不壽未及著書為惜,余謂季剛主旨既差,雖享伏生之年,於學術空無多增益也。」「無周公之才,既驕且吝;受章君之教,不皖而吳。」[10]
-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文史研究館第一任館長符定一,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京中設文史館,鄉人某任館長,某乃妄人,不識一字。果有其事,亦足輕朝廷,羞天下之士矣!」[11]
- 對於曾經同在湖南大學教書的楊榮國和譚丕謨,楊樹達在回憶錄中寫道:「本校文學院長楊榮國發布文字於《新建設》雜誌,引金文、甲文錯誤百出。」「譚丕謨並《中蘇條約》極淺之文字看不通,亦評六級。余提議應減,無人見信也。平心論之,余評最高級,決不為少;而與楊榮國、譚丕謨同級,則認為一種侮辱也。」[12]
親屬
- 父:楊孝秩
- 妻:吳氏(1920年10月病逝,生三子,為楊德洪、楊德驤、楊德鑫)、張家祓(字毅君,繼室,婚於1921年。其父為張訓欽。張家祓生三子兩女,三子為楊德豫、楊德慶、楊德嘉)
- 兄:楊樹穀
- 子(6人):楊德洪(1912年8月生)、楊德驤、楊文玄(楊德鑫,1919年3月生)、楊德豫(1928年12月12日─2013年1月23日[13])、楊德慶(?年10月10日生)、楊德嘉(1933年)
- 女(2人):楊德嫻(丈夫袁久堅)、楊德純(丈夫周鐵錚)
- 侄:楊伯峻 ……
- 孫:楊逢彬……
- 曾孫:楊柳岸……[14][15][16][17][18][19][20][21]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積微翁回憶錄》
- ↑ 楊逢彬:《湖湘文庫·積微居叢書》前言
- ↑ 《楊樹達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余嘉錫 楊樹達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桑兵 《歷史研究》1999年03期
- ↑ 《書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楊逢彬: 陳寅恪和楊樹達的一些信函
- ↑ 錢玄同參與《劉申叔先生遺書》編纂始末發微
- ↑ 《積微翁回憶錄》一九三九年廿一日條
- ↑ 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上48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日記里的楊樹達
- ↑ 楊樹達兒輩們遭遇的「革命」
- ↑ 楊樹達的屈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1-16.
- ↑ 知名翻譯家楊德豫去世,新京報2013年1月24日
- ↑ 楊德嘉,楊樹達兒輩們遭遇的「革命」,文史精華2005年第4期
- ↑ To philomathes的人
- ↑ 楊逢彬,楊樹達先生之後的楊家(一),東方早報,2010-01-17
- ↑ 楊逢彬,楊樹達之後的楊家(二),東方早報,2010-02-21
- ↑ 楊逢彬,楊樹達先生之後的楊家(三),東方早報,2010-03-21
- ↑ 楊逢彬,楊樹達之後的楊家(四),東方早報,2010-06-20
- ↑ 楊逢彬,「天下第一班」及其他,東方早報,2011-04-24
- ↑ 楊逢彬、楊柳岸,近世訓詁學巨子 ———記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楊樹達,世紀2008年4月總091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