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禧太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Opt對話 | 貢獻
行 2: 行 2:
 
|名稱=孝钦显皇后葉赫那拉氏
 
|名稱=孝钦显皇后葉赫那拉氏
 
|身份=[[清朝|大清]]慈禧皇太后
 
|身份=[[清朝|大清]]慈禧皇太后
|畫像=
+
|畫像=慈禧太后.jpg
|說明=慈禧太后.jpg
+
|說明=1905年由荷蘭畫家華士(Hubert Vos)所繪。PHOTOGRAPH BY AKG/ALBUM
 
|姓=[[那拉氏]]<ref name="qsl1"/><ref name="nara2"/>  
 
|姓=[[那拉氏]]<ref name="qsl1"/><ref name="nara2"/>  
 
|穆坤= [[葉赫那拉氏|葉赫]],{{noteTag|name=mukvn}}<ref name="dangan"/><ref name="qingshigao"/>一说为[[苏完那拉氏|苏完]]{{noteTag|name=mukvn}}<ref name="autogenerated1"/>
 
|穆坤= [[葉赫那拉氏|葉赫]],{{noteTag|name=mukvn}}<ref name="dangan"/><ref name="qingshigao"/>一说为[[苏完那拉氏|苏完]]{{noteTag|name=mukvn}}<ref name="autogenerated1"/>

於 2018年12月13日 (四) 03:37 的修訂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
大清慈禧皇太后
前任: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母后皇太后)
繼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嘉順皇后)
慈禧太后.jpg
1905年由荷蘭畫家華士(Hubert Vos)所繪。PHOTOGRAPH BY AKG/ALBUM
那拉氏[1][2]
杏貞
封號 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慈禧(聖母)皇太后→慈禧太皇太后→孝欽顯皇后
位號 貴人→嬪→妃→貴妃→貴太妃→皇太后→太皇太后→追尊皇后
徽號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旗籍 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
世居地/穆坤 葉赫[註 1][3][4]一說為蘇完[註 1][5]
出生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
(1835-11-29)1835年11月29日
大清
婚年 咸豐元年(1851年)
婚姻名份
逝世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廿二
1908年11月15日(1908-11-15)(72歲)
22x20px 大清京師中南海儀鸞殿
諡號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墳墓 菩陀峪定東陵[4]
親屬
父親 惠徵[4]
母親 佟佳氏
咸豐帝
夫之父 道光帝
夫之母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元配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夫之繼室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側室 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
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玟貴妃徐佳氏
婉貴妃索綽絡氏
璷妃那拉氏
禧妃察哈拉氏
吉妃王氏
慶妃索綽羅氏
雲嬪武佳氏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
璹嬪那拉氏
玉嬪那拉氏
兄弟 桂祥
照祥
福祥
姊妹 葉赫那拉氏(夫醇親王奕譞
同治帝
養女 榮壽固倫公主
繼女 榮安固倫公主
其他親屬 外甥光緒帝、侄女隆裕皇太后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滿語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ᡳᠩᡤᡠᠵᡳ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
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太清hiyouxungga gingguji iletu hvwangheu[6]),那拉氏[1][2](清代《玉牒》、民國《清史稿·后妃傳》均作葉赫那拉氏[註 1][4]),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豐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旗滿洲鑲黃旗[7]。同年與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勢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後,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之妹所生)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慈禧與慈安繼續垂簾聽政。1898年,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與慈禧發生矛盾。同年,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隨後臨朝稱制,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得以返回北京。此後慈禧開始推行庚子新政,廢除科舉制度。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包括前面與慈安太后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長達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乾隆帝。統治掌權時長不僅超越唐朝武則天[8]漢朝呂后[9]且超越大多數帝王;統治期間發動政變三次,立皇儲兩次。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生平

早年至入宮產子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父親為惠徵(1805年-1853年7月8日),惠徵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原為吏部筆帖式,咸豐二年(1852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官居四品。史料沒有記載她的出生地,與中國其它名人故里之爭類似,關於出生地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長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說法。

1852年(咸豐二年),康慈皇太妃懿旨咸豐帝選秀女。慈禧參加了二月初八、初九的選秀,被選中。相關報道轉述[10]內務府奏銷檔》記載: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監傳諭旨,封惠征女葉赫那拉氏為蘭貴人,命於五月初九日進宮」。《清史稿·后妃傳[4]》和《清實錄[11]》則記載那拉氏的貴人封號是懿貴人。當時,慈禧的父親惠徵被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慈禧選中入宮後,惠徵忙於此事,直到將女兒送走後,才於咸豐二年七月到蕪湖上任。

五月初九,慈禧和日後的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同時被送入圓明園。他他拉氏則被封為麗貴人。慈禧和莊靜因為相貌柔美,同時受到咸豐帝的寵愛。與其他嬪妃相較,慈禧具有較高水準的文化修養,能書寫漢文,擅於書法與繪畫。咸豐帝體弱多病,而當時國家又值多事之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的侵略;咸豐帝開始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政治意見,使得慈禧逐漸有了政治歷練與資本。咸豐帝有兩個兒子,皇次子憫郡王剛出生便死去了,慈禧所生的皇長子載淳成為咸豐帝唯一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使懿貴妃在宮中的地位越發顯貴。

咸豐駕崩,登位太后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年)八月,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破大沽口,占領天津。隨後在八里橋擊潰了清軍的精銳,京師危在旦夕。9月22日,咸豐帝率包含慈禧在內的一干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英法聯軍在北京大肆搶劫後,10月18日將包括圓明園在內的皇家「三山五園」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隔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年僅30歲。[12]臨終前,咸豐帝令其年僅5歲的獨子載淳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嗣君,人稱「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莊居喪期間,奉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奉生母那拉氏為太妃,而後過一天傳帝令,加封為「聖母皇太后」尊號慈禧,住在西暖閣;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別被稱為「東宮太后」和「西宮太后」。

垂簾聽政

政變成功後,恭親王奕訢以功獲封議政王,慈禧又授意恭親王及大臣,使他們上書建議兩宮聽政。於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慈禧許諾:「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自此,每日都召恭親王、軍機大臣討論政治。內外奏章,兩宮太后閱覽之後,由恭親王擬旨,翌日,恭親王進呈,由兩太后審閱之後,分別蓋上咸豐帝賜同道堂小璽鈐作為標識,然後以同治帝的旨意頒示。慈安太后對權力並不感興趣,日常朝政事務由慈禧處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慈禧仍要去徵求慈安的意見。慈禧在垂簾聽政之後,便採納了御史徐啟文的意見,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評時事的過失;又採納御史鍾佩賢的意見,崇節儉、重名器;採納御史卞寶第的意見,嚴賞罰、整肅吏制、慎薦舉。又命令內直翰林整理前朝歷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簾聽政的事跡,將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同年,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雖然在北伐西征中失敗,但其勢力仍然很強大。捻軍活躍於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陝、甘地區以及西南雲南地區,都發生了回族民變。兩宮太后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員,最終分別於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滅了太平軍和捻軍這兩股勢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鎮壓雲南回變陝甘回變。在兩宮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亂的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史稱同光中興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太后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開始排斥維新派,並因此利用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13][14];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15]。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義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但看到「民氣可用」;而且當時號稱上百萬的義和團民已經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擔心鎮壓義和團會促使其矛頭轉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大規模進入京畿,並且殘殺「教民」、攻擊外人、甚至殺死德國日本外交官等人員的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來源請求]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處死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隨即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16]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15日,聯軍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占領全城;慈禧攜光緒帝等宮眷自德勝門逃出京師,經過宣化大同太原,於九月到達西安。慈禧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與西方列強議和,並於翌年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和光緒帝都下詔罪己。端郡王載漪失勢,溥儁也被廢除大阿哥頭銜,以公爵頭銜遷出宮。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重新下令改革,是為庚子新政。這次改革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慈禧決定效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下令「預備立憲」,[17]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國考察。


身後之事

慈禧的陵寢菩陀峪定東陵,營建過程前後持續了14年,耗銀227萬兩,金碧輝煌、極盡奢華。1928年6月,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對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和乾隆帝裕陵進行大規模盜掘。盜墓者將定東陵內的珍寶洗劫一空,甚至連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雞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轟動全國的「清東陵盜寶案」。在清皇室的呼籲下,民國政府派員調查此事。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寓居天津溥儀只得派人將挖出的遺骨重新斂葬。後來溥儀在其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指宋美齡),讓他耿耿於懷。

評價

慈禧掌權將近47年,兩次聽政、一次訓政,發動兩次政變,大清皇帝的指定權也掌握在慈禧手中,破壞了從清朝雍正帝以來所建立的秘密立儲的規定。除此之外,使用砒霜毒死光緒帝,加上其導致清朝的覆亡,守舊及拒絕。

慈禧掌政初期與慈安共同推動洋務運動,在位期間重用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中興的功臣,讓洋務運動順利推行,創造了同光中興。掌政中期默許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人物,但後來因威脅其權勢,最後強制中止。掌政晚期推動清末新政,啟用奕劻載澤載灃張之洞袁世凱等新政功臣,廢除科舉、廢除殘忍的刑法、建立新軍、廢除女性纏足、推動立憲。慈禧對於晚清的改變,除了是推動者外,更是改變清朝的重要女性之一。

中國唐朝以來,就常以天朝自居,因此對於外國或外邦來朝,都認為他們是來進貢的,因此皇帝對於外邦的東西不敢興趣。清朝乾隆帝以來,施行更嚴格的閉關自守政策,儘管英國曾派遣馬加爾尼使團來面見乾隆帝,乾隆帝依舊把馬加爾尼使團列為只是向大清朝貢並來祝賀乾隆帝60大壽的使節團,而雙方因禮儀問題,也鬧得不歡而散。清朝以天朝自居的狀況,直到慈禧掌權後發生了變化,外國使臣與使節可定期到北京面見皇帝,向皇帝朝賀,也不再強調禮儀的問題。這是大清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慈禧掌權後第一次外國使臣與使節到北京祝賀,是在同治帝親政後,由恭親王奕訢帶領外國使臣祝賀同治帝親政。在慈禧訓政時期,慈禧同光緒帝還親自接見外國使臣、使節夫人,並親自招待外國使臣與使節夫人遊歷慈禧居住的頤和園

清朝立國以來,外朝依舊是男性為主的社會,女性不得前往外朝,更不能拋頭露面,儘管是皇帝年幼,也只能在幕簾後聽政。慈禧雖掌政多年,從未到外朝接見官員,只有在內朝發表她對國政的看法及批閱奏章。不過慈禧在訓政時期改變了這樣的做法,與光緒帝一同面見外朝官員,其中在戊戌政變後,慈禧還與光緒帝一同面見外國使臣與使節夫人,讓外國使臣、使節夫人一窺慈禧的樣貌。慈禧掌政時期,將西方科技如照相機汽車引進紫禁城,因此現代人可看到晚清慈禧、光緒帝等多位皇室與官員的相片,將太后、皇帝、皇后的真實樣貌呈現出來,改變了過去只能透過宮廷畫師所繪畫的皇帝、皇后畫像來看皇室成員。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黃龍旗,也是清朝第一面國旗,也是慈禧掌政時期所確立。

慈禧在戊戌政變後,打算廢光緒帝,另立皇帝的做法,引發列強批評。再加上重用義和團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進行慘無人道的燒殺,引發八國聯軍之役,讓慈禧的執政留下汙點,自己也難堪逃離北京。慈禧貪錢也貪權,導致清朝的覆亡,慈禧也將自己的後事辦得相當盛大,將許多珍寶跟她一起埋葬在清東陵,但也埋下了日後她的陵墓被盜的遠因。

傳說軼事

  • 傳聞清末重臣榮祿少年時代,與選秀入宮前之慈禧為情侶,故當慈禧成為皇太后並掌權之後,對於榮祿大力提拔,寵信有加。此說,見於前清宮中女官裕德齡原以英文出版、亦發行有中文版之小說體作品《愛戀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為台灣中視電視連續劇《戲說慈禧》所採用。然而此說並無任何實際依據、與當時的社會常理相悖並且不符合邏輯。實際上榮祿為人非常能幹而且主張改革,所以為慈禧太后重用。
  • 清史稿》記載,慈禧去世時仍然在批摺子,可見她的勤政。涂良軍推薦的古裝劇《戲說慈禧》亦如實拍攝。
  • 大英帝國外交官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爵士曾出使清朝,據其著作《太后與我》所載,慈禧在滿五十歲之前,嗜好房事,數度祕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18]然而該著作被拍內容極為離奇荒誕,對於該書的指責,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不實」,一是「色情」,其文學價值大於史料價值。[19]
  • 有關光緒帝之死因傳聞與慈禧有關聯,其遺骨及衣物經現代法醫技術鑑定後,確認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兇手極有可能為慈禧。[20]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 民間傳說稱,葉赫那拉氏先祖布揚古被努爾哈赤殺害前詛咒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巧合的是清朝最後兩位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均為葉赫那拉氏,而且一個被認為治國無能導致國力日衰,另一個在位時清朝滅亡。然此說法最早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且從未出現在之前的史料當中,可能為後人穿鑿附會之說。

根據野史記載,慈禧在進宮之前,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美人,當地的惡少早已對她垂涎三尺,於是有一次趁慈禧太后獨自一人外出之際,便企圖將其強姦,恰好榮祿路過此地,便趕跑了這群惡少,使慈禧太后免遭這群惡棍的侮辱。 從此以後,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一直保持着曖昧關係,即便慈禧太后進宮之後,兩人還經常私通淫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後,更是將他們的關係公然暴露於公眾的眼球之下,這從慈禧太后聽政之後榮祿的平步青雲之中便可以看出來。 榮祿只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後第一個公開的寵男,除此以外還有其它許多沒有公開的被慈禧太后寵幸過的男人。 3、安德海和李蓮英 據民間傳言,慈禧太后除了恭親王和榮祿之外,還與當時的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有染,儘管太監沒有生理能力,但是他們可以給慈禧太后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由於這兩人很會在這個方面迎合慈禧太后,因此他們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萬般寵愛 [21]

注釋

  1. 1.0 1.1 1.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mukvn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參考文獻

引用

  1. 1.0 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qsl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 2.0 2.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nara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dangan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 4.0 4.1 4.2 4.3 4.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qingshigao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autogenerated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6. 《漢滿詞典》,劉厚生、李樂營等主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頁。(ISBN 7-105-06386-6)
  7. 《清穆宗實錄·卷131》: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
  8. 武則天自660年起臨朝聽政,但唐高宗仍擁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二人地位平等,直至唐高宗683年去世,這時期相當於慈禧太后掌權時間前期與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武則天經廢立中、睿二帝後直接掌權及稱帝,到705年退位時,共在位二十二年,連同唐高宗時臨朝聽政,共在位四十五年。
  9. 自前195年漢高祖去世後臨朝聽政,操縱廢立皇帝,至前180年去世,共在位十五年。
  10. 探秘"鳳凰巢"桂公府:慈禧不是弟桂祥的家門. 中國新聞網,來源:北京晚報. 2009-12-24 [2017-08-27] (簡體中文). 
  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qsl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2.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1987, p. 44
  13. 次日朝罷,榮相請獨對,問太后曰: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太后曰:無有也。事果可行乎?榮曰: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行者。(《崇陵傳信錄》)
  14. 榮曰: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承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崇陵傳信錄》)
  15. 榮曰: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者?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懼也。(《崇陵傳信錄》)
  16. 1900年慈禧太后為什麼對八國聯軍宣戰. 《文史雜誌》 2010年03期.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中文(簡體)‎). 
  17. 《從晚清「仿行立憲」談憲法的概念———興盛時期話憲政之二》. 北京大學法律在線. [2010-06-29]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18. 慈禧太后情史:秘密招幸外交官 一夜歡好五次. 鳳凰網. [2012年] (Chinese (China)). 
  19. 英國巴恪思爵士《太后與我》近日出版. 新浪網. [2011年12月26日]. 
  20. 主要見於《清室外記》、《清稗類抄》和《崇陵傳信錄》。
  21. http://bbs.tiexue.net/post2_12198217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