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載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新覺羅·載澤
原圖鏈接

愛新覺羅·載澤(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載蕉,字蔭坪。晚清宗室大臣,立憲派的重要人物,滿洲正黃旗人。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禑五世孫。

同治七年(1868年),載澤出生於北京,其父奕棖過繼給嘉慶帝的第五子綿愉做後嗣,光緒三年(1877年)襲封輔國公,光緒二十年(1894年)晉鎮國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載澤和其他四位大臣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為出國考察政治,是為「五大臣出洋」。載澤出洋時尚未滿30歲,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們重點考察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特別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載澤出洋考察結束回國後,向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上了《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將日本的憲政體制擺在列國之首,奏請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憲政體。載澤還著有頗具史料價值的《考察政治日記》。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加貝子銜。歷任度支部尚書、督辦鹽政大臣、度支大臣。清亡後加入宗社黨,成為復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憂鬱而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同治七年(1868年),載澤出生於北京,載澤是晚清主要的宗室大臣之一,他的身份追溯到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禑,載澤為胤禑的五世孫。其父為輔國公奕棖,奕棖因清仁宗嘉慶帝的第五子惠親王綿愉的第四子奕詢無子,所以他奉旨過繼為嗣。光緒三年(1877年),載澤襲封為輔國公。

光緒二十年(1894年),載澤成婚,婚後晉封為鎮國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擔任職務,任滿洲正藍旗副督統。

然而載澤的重要政治生涯,還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憲政改革的重要性,任命他外出考察開始的。

出洋風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發布上諭,特派載澤和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為出國考察政治, 是為「五大臣出洋」。 九月二日,五大臣準備從北京正陽門車站啟行,各界人士前往送行,此時卻發生了謀殺爆炸事件,載澤輕傷。爆炸事件發生之後,國內的有識之士都很着急,生怕朝廷就此改了主意。實際上,朝廷已經不可能改主意,因為這也是當時的國際形勢所迫。這年十月,俄國沙皇頒布《十月宣言》,着手政治改革,召開國家杜馬(議會),也就是說,西方列強中最後一個專制政權也宣告結束了。光緒帝和慈禧得知這消息,立刻召見載澤,催促他們要抓緊出洋考察。

「五大臣出洋」因吳樾炸彈謀殺案而推遲了兩個月,清廷原定出國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因任巡警部尚書,商部右丞紹英在謀殺案中受傷較重,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鐸代替。五大臣出國的路線由德國駐華公使代擬和安排。

在外考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所謂憲政籌備機構。由於各種原因,出洋五大臣最終被確定為載澤、尚其亨李盛鐸戴鴻慈、端方,共分兩路,其中前三人為一路,後兩人為一路。

載澤、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於同年十二月十一日離京赴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十四日離滬抵日,後途徑美國到達英國,再赴法國、比利時,李盛鐸留任駐比利時國大使,其他兩人於七月十二日返抵上海,其正式考察的國家是日、英、法、比四國。

這次載澤和其他四位大臣出洋考察歷時半年余,其中重點考察了美、英、法、德、俄、日, 這都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其中尤其是以採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日本、英國、德國為重中之重。考察的結果實際上是為選擇君主立憲制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依據:美國與法國是民主共和政體,清政府絕得不能效法;英國是虛君,亦不能效法。所以日本無疑就成為中國的清政府效法之首選。

歸國重用

載澤出洋考察結束回國後,力主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載澤還著有頗具史料價值的《考察政治日記》。在日本考察時,載振感觸很深。除了天皇接見,日本的前首相、明治維新的元老伊藤博文還前來拜會了中國的考察團,他們之前有過一場長談。載澤一行回國後上《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將日本的憲政擺在列國之首,奏請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憲政體。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載澤任度支部尚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澤加貝子頭銜。

宣統元年(1909年),載澤任籌辦海軍事務大臣。宣統二年(1910年)任纂擬憲法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載澤任清政府新成立的「皇族內閣」(慶親王內閣)的度支部大臣兼鹽政大臣,但是載澤與慶親王奕劻的召回袁世凱的意見不和,力持殺袁世凱。

清亡之後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在奕劻等人的保舉下復出後,載澤被迫去職,暗地積極參與宗社黨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的活動。民國六年(1917年),載澤曾擁護張勳復辟。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國民政府的孫殿英盜掘慈禧太后陵墓之後,載澤代表清朝皇室到清東陵將慈禧太后的遺體重新安葬。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六月,載澤在北平窮困落魄,鬱鬱而終。

主要成就

外交方面

載澤等考察大臣出洋前後到了14個國家。每到一國遊歷結束時,都及時向清政府奏報考察經過和心得,並介紹該國的政治體制和統治得失、經驗教訓。他們考察雖以政治特別是憲政為中心,但實際調查範圍很廣,包括議會、政府機關、工廠、銀行、學校、警察、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以至監獄、浴池等,並請外國政治家、學者講解憲政原理和各種制度,還大量收集、購買、翻譯各類圖書、資料。

載澤等五大臣出洋收穫豐碩,效果顯著,推動了預備立憲的決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回國後,載澤等編輯了書籍67種146冊,並將其中30種分別撰寫了提要,進呈光緒和慈禧御覽。另將購回的400餘種外交書籍送交考察政治館備考。

政治方面

載澤向慈禧太后提交的報告《奏請宣布立憲密折》中,提出了立憲的三個好處,載澤提的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皇位永固」。對慈禧這個當權者而言,立憲讓她放棄的只是行政權,而她家的君位卻可以「萬世不改」,這正是她和平讓出行政權所可以換來的對價。

載澤的第二個理由是「外患漸輕」。這一點是從融入國際社會的角度出發的,世界列強多是立憲的民主國家。清朝如果也能立憲,就不會再被當作國際社會中的另類和威脅因素,也不會再拿什麼專制、人權出來說事了。

載澤認為立憲的第三個好處是「內亂可弭」。應該說,載澤的這一觀點非常犀利,確實打中了革命黨人的要害。

人物評價

當清廷開始政治改革時,載澤正當盛年,是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之一,態度積極,貢獻良多,以宗室重臣身份上奏宣布立憲密折,對後來的仿行立憲、預備立憲影響甚大。

從載澤的政治立場看,他在晚清屬於傾向於改革的開明皇族,但在武昌起義發生後,載澤的態度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堅定反對向南方革命黨讓步,力主殺袁世凱以謝天下。所以到了民國,載澤不是一般的政治反對派,而是暗中參與宗社黨的復辟派。

主要作品

著作 《考察政治日記》 奏摺 《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載澤等奏請以五年為期改行立憲政體折》(1905年) 《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載澤奏請宣布立憲密折》(1906年)

親屬成員

父祖 五世祖: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禑之五世孫。 父親:奕棖,因清仁宗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第四子奕詢無子,奉旨過繼為嗣,更名載澤,襲輔國公,進鎮國公,加貝子銜。 妻子 葉赫那拉·靜榮:慈禧太后二弟承恩公葉赫那拉·桂祥之長女。 子孫 子:愛新覺羅·溥偀。 孫:金承、金良 。

人物故居

載澤故居號稱「澤公府」,在北京地安門東大街89號,現臨街部分開設巴國布衣酒樓。

軼事典故

在日本考察時,載澤與日本明治維新的元老伊藤博文有過這樣一場談話: 載澤問:「我國考察各國政治,銳意圖強,應該以什麼為綱領呢?」伊藤博文答:「貴國欲變法自強,必以立憲為先務。」 載澤又問:「我國立憲,應該師法哪一國家為最好?」伊藤博文答:「各國憲政有兩種,有君主立憲國,有民主立憲國。貴國數千年來為君主之國,主權在君而不在民,實與日本相同,似宜參用日本政體。」

載澤還問:「君主立憲與專制有何區別?」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區別就是立憲國的法律必須經過議會議決,呈君主裁定,然後公布。不像專制國的法律,君主一個人說了算。法律公布之後,全國人民都得遵行,沒有一個人不受到法律的約束。」

他們還談到人民的言論自由、立憲國君主與政府的權力等。這場談話,伊藤博文全部用英語作答,由中國考察團中的隨員柏銳口譯。

當然,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同時,還帶回來很多關於西方憲政制度與思想的資料,這些促進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思想資源。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

藝術形象

年份 影視 演員

  • 2003年 《走向共和》 郝伯傑
  • 2010年 《蒼穹之昴》 隋抒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