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歙縣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歙縣古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歙縣古城,是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着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更是在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基本內容

面積:2212平方公里

行政區類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政府駐地:徽城鎮

着名景點:許國石坊、徽園、徽州府衙、斗山街、漁梁老街

機場:黃山機場(4D)

方言:徽語績歙片

別名:徽州古城

下轄地區:徽城鎮

電話區號:0559

地理位置:黃山南麓

火車站:歙縣站、歙縣北站

車牌代碼:皖J

基本內容

中國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歙(shè)縣位於安徽省南部,西鄰黃山市區,西南與 休寧縣相連,北接 績溪縣,東及東南與浙江省毗鄰。2010年末常駐人口40.9萬人。全縣轄13個鎮、15個鄉: 徽城鎮、 深渡鎮、 北岸鎮、 富堨鎮、 鄭村鎮、 桂林鎮、 許村鎮、 溪頭鎮、 杞梓里鎮、 霞坑鎮、 岔口鎮、 街口鎮、 王村鎮、 坑口鄉、 雄村鄉、 上豐鄉、 昌溪鄉、 武陽鄉、 三陽鄉、 金川鄉、 小川鄉、 新溪口鄉、 璜田鄉、 長陔鄉、 森村鄉、 紹濂鄉、石門鄉、 獅石鄉。

地處皖南山區南部,西北有黃山聳立,東至東南被天目山、白際山屏蔽。境內清涼峰海拔1787米,為天目山主峰,海拔高度在安徽省僅次於黃山。中部多為低山、丘陵及河谷盆地。新安江自徽州區入境,納練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東南流,於街口流入千島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礦藏有石煤、蛇紋岩、鎢、鉬、螢石、水泥灰岩、瓷土、硯石等。經濟作物以茶、菊花、林和毛竹為主,名茶有黃山毛峰、黃山銀鈎、頂谷大方、珠蘭花茶、黃山綠牡丹、草青(屯綠)等品種。特產有「三潭」(漳潭、綿潭、瀹潭)枇杷、「三口」(正口、溪口、街口)蜜橘、上豐雪梨、金絲琥珀蜜棗等。

皖贛鐵路、杭徽高速和215、324省道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京福、黃杭高鐵從縣域通過。歙縣是國家文化歷史名城,自宋至清,商業繁榮,教育發達。許國石坊、棠樾石牌坊群、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安碑園石刻、漸江墓、長慶寺塔、太平橋、南譙樓、忠烈祠坊、聖僧庵壁畫、黃賓虹故居、貞白里坊、新州石塔、方春福宅、張林福宅、方士載宅、豐口四麵坊、殷尚書坊及大司徒坊、潘氏宗祠、吳氏宗祠、風雨廊橋、東譙樓、敬本堂、曹氏二宅、稠墅牌坊群、天心堂、棠樾古民居、員公支祠、周氏宗祠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還有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徽州古城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歙縣雄村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簡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shè)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東經118°15′~118°53′,北緯29°30′~30°7′,屬於中亞熱帶與 北亞熱帶過渡區。東北與績溪縣和浙江省臨安市交界,東南與浙江省 淳安縣、 開化縣毗連,西南與 屯溪區、休寧縣相鄰,西北與徽州區、 黃山區接壤。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積約占總面積95%。境內 河溪縱橫,森林茂密,生物多樣,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北倚世界着名風景區黃山,東鄰浙江杭州,南連千島湖,是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全縣轄28個鄉鎮,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人口50萬。

這裡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着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更是在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孕育了宋代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畢升,農民起義領袖汪華、方臘,明代着名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許國,清朝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等文人名仕;祝確朱熹的外祖父)、江元、吳養春、鮑漱芳、江春、葉天賜等着名歷史徽商和吳榮壽、程霖生、王致和等着名近代徽商;制墨大家曹素功;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清代着名畫家和書法家汪士慎、現代國畫大師黃賓虹;近代經學大師吳承仕和經濟學家王茂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樂家張曙,文學評論家葉以群,黨和國家領導人職業革命家柯慶施等一大批歷史名人。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築、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文學及徽戲、徽墨歙硯徽菜等都閃耀着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獨樹一幟。

歷史沿革

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縣。據《舊唐書·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因境內高山環抱,峰巒起伏,河流縱橫,縈迴曲折,故以為名。

歙縣古城

本縣設立於秦始皇26年(前221年)。秦漢時,本縣境域包括今浙訌淳安、遂安、安徽休寧、屯溪、 績溪、 黃山風景區,以及江西婺源一部分。

漢建安十三年(208),吳取黟、歙,分歙東鄉地置始新縣(今淳安),分歙南鄉地置新定(今遂安)縣,分歙西鄉地置休陽(今休寧)縣、黎陽縣(今屯溪)。

梁大同元年(535),分歙北華陽鎮地置良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本縣併入海寧縣;十一年復置,以相湖嶺與海寧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罷良安縣,其地仍屬歙;永徽五年(654),邑人蔣寶起兵響應睦州清溪陳碩真農民起義,事平後,分歙東竦口地置址(音盪)野縣;大曆元年(766), 分歙西、休東八鄉地置歸德縣,並分歙縣華陽鎮地置績溪縣。

大曆五年(770),廢址野縣,其地復屬歙縣,並廢歸德縣,其地歸屬休寧。

此後直至清末,境域基本穩定,據民國《歙縣誌》所載為:東至昱嶺關浙江昌化縣界六十公里,西至長充鋪(今槐源)休寧縣界十八點五公里,南至街口浙江淳安縣界五十公里,北至箬嶺關太平縣界四十公里,西北至湯嶺(關)太平縣界六十公里,東北至界牌嶺績溪縣界十七點五公里,西南至危峰嶺(危峰關)浙江遂安縣界四十五公里,至相湖嶺休寧縣界十五公里。

建國後,1949年10月,本縣璜尖鄉劃屬休寧縣。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劃屬 本縣;本縣上源、茶源鄉劃屬績溪縣,黃口村劃屬屯溪市,旃田、呈田劃屬休寧縣。

1955 年12月,坦頭、大源兩鄉劃屬績溪縣。1956年元月,本縣溪頭鄉的溪東、洪塘、汪村,竦口鄉的江村環村劃屬績溪縣;同年4月,本縣金坑鄉劃屬績溪縣;11月,休寧縣白際鄉的結竹營劃屬本縣,本縣旃田鄉的湖駕劃屬休寧。

1964年3月,休寧縣柿樹嶺生產隊劃屬本縣。

1973年3月,本縣草市大隊劃屬屯溪屯光公社。

1984年元月,本縣黃山鄉(含黃山風景區)共154平方公里範圍,劃屬縣級黃山市(原太平縣)。

1988年1月歙縣篁墩鄉劃屬屯溪區;並劃出歙縣洽舍區所屬富溪、楊村、洽舍所,岩寺區所屬岩寺鎮、羅田、呈坎、潛口鄉和鄭村鄉瑤村,成立黃山市徽州區。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行政區劃

歙縣轄13個鎮、15個鄉: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經濟概況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億元,增長22.7%;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達17億元,增長3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2億元,增長3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111元,增長18.4%;農民人均純收入4978元,增長2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億元,增長23.8%。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呈現「四大亮點」:

一是工業經濟顯着提升。「工業發展效益年」活動成效明顯,全縣規上工業企業新增15戶,達到108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14戶,新增6戶;納稅超百萬元企業達30戶,新增10戶;規模以上工業入庫稅收總額達1.06億元,同比增長50%。

二是旅遊品牌更加打響。旅遊目的地建設加快推進,雄村4A級景區創建成功,我縣被評為「2008中國最佳旅遊品牌目的地」,旅遊接待量和綜合收入分別突破300萬人次和20億元。

三是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全縣10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4億元,同比增長46.9%。其中,政務新區順利搬遷,張曙音樂廣場基本建成並對市民開放,投資1億多元的四星級賓館歙縣飯店竣工並試營業,宣黃高速歙縣段、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四是社會事業亮點頻現。投入2.3億元紮實推進20項民生工程建設。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明縣城」、「全省首屆文明縣城」、「全省首批教育強縣」等稱號。

自然環境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東經118°15′~118°53′,北緯29°30′~30°7′,屬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東北與績溪縣和浙江省臨安市交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毗連,西南與屯溪區、休寧縣相鄰,西北與徽州區、黃山區接壤。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積約占總面積95%。境內河溪縱橫,森林茂密,生物多樣,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境內早元古代期,為沉積數千米的淺海碎屑岩地槽區。呂梁地質運動後,地殼褶皺隆起,形成走向北東的褶皺基底構造層。印支期、燕山期境內造山運動強烈,伴隨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漿活動,形成黃山、許村、徽城、佛嶺等地花崗岩體;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陽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紋岩等地火成岩體。第四系新構造運動中,地層發生強烈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級和三至四級階梯,漸江、豐樂河、布射河、富資河、揚之河、練江兩岸分布有第四系紅色粘土,近代河流沖積物分布於河谷兩岸階地和河漫灘。境內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層形成,特點是南部地層古老,北部較為年輕。境內地層比較齊全,岩石種類繁多,岩性差異很大,地貌景觀各異。

人口構成

民族

本縣居民歷代均為漢族,抗日戰爭後始有少數民族遷入。 1964年,全縣有少數民族46人,其中回族36人,苗族1人,朝鮮族1人,滿族7人,侗族1人。漢族417 081人,占總人口99.99%。1982年,全縣有少數民族137人、其中回族103人,苗族2人,壯族9人,蒙古族3人,布依族8人,朝鮮族4人,滿族5人,水族3人。漢族576 077人,占總人口99.97%。1987年,全縣漢族678 706人,占總人口99.98%,少數民族109人。2000年,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4364人,占99.9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29人,占0.05%。

性別年齡

一、性 別 清光緒三十年(1904),全縣人口194 857人,男104 407人,占53.58%;女90 450人,占46.42%;性比例為115。民國17年(1928),全縣人口343 574人,男181 352人,占52.78%;女162 222人,占47.22%;性比例為112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359 306人,男172 367人,占47.97%;女186 939人,占52.03%;性比例為92 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17129人,男205 973人,占49.38%;女211 156 人,占50.62%;性比例為9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昔查,全縣人口576 215人,男291 714人,占50.G3%;女284 501人,占49.37%;性比例為103人(詳見附表)。1987年,全縣人口578 815人,男294 618人,占50.90%;女284 197人,占49.10%;性比例為104人。 2000年,全縣常住人口為454593人,男性為230651人,占50.73%人;女性為223942人,占49.27%。性別比為102.96。

二、年齡 民國36年全縣人口年齡分組。 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0~14歲人口187 915人,占總人口32.61%;15~64歲人口35 717人,占總人口61.99%;65歲以上人口31120人,占總人口5.40%。最高年齡,男性為96周歲,女性為98周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0-14歲的人口為105210人,占23.14%; 15-64歲的人口為306842人,占67.50%; 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2541人,占9.36%。

婚姻家庭

一、婚 姻 古時,盛行早婚。女子結婚年齡為十四、五歲左右,男子為十七、八歲左右。聯姻形式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國後,普遍實行婚姻自主,雙方自願,結婚年齡多為二十歲以後。 1975年,全縣女性初婚人數3 385人,其中晚婚人數1 968人,晚婚率58.1%。1980年,女性初婚人數3 275人,其中晚婚人數3 103人,晚婚率94.7%,為歷史上最好的一年。1985年,女性初婚人數4 599人,晚婚人數1 729人,晚婚率37.6%。1987年,女 性初婚人數5 103人,晚婚人數2 344人,晚婚率45.93%。1999年,全縣新婚育齡婦女2941人,晚婚率為53.5%。 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15周歲以上人口為388 300人,其中未婚116 269人,占29.94%,有配偶236 372人,占60.87%,喪偶33 087人,占8.52%,離婚2 572人,占0.66%。

二、家 庭 古代境內居民聚族而居,數代同堂的大家庭屢見不鮮。南朝鮑安國,兄弟10人,宗族300餘人同居。明代汪通保,五世同堂,100餘人同居。 建國後,宗族觀念日趨淡薄,子女完婚後,大多自立門戶,創業持家。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家庭戶133 988戶,集體戶1 175。家庭戶人口554 928人,集體戶人口21 287人。每一戶家庭為4.14人,比1964年增加0.3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家庭戶143802戶,家庭戶人口為443667,占常住人口的97.59%,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0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5人減少了0.57人。

文化職業

一、文 化 據省檔案館資料記載,民國28年(1939),全縣不識字人口257 126人中,女性為162 785人;識字人口81 306人中,女性為6 737人;受過初等教育的15 745人,女性為1403人,中等教育2 946人,女性為176人,高等教育334人,女性為40人。 1964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1.93人,高中文化程度16.26人,初中 文化程度50.97人,小學文化程度344.22人,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人占總人口36.01%。1982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擁有大學畢業生2.73人,大學肄業為0.34人,高中為43.47%人,初中為171.32人,小學為434.81人,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占總人口22.93%。 2000年,全縣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6259人,占1.38%;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0183人,占6.64%;接受初中教育的151013人,占33.22%;接受小學教育的190403人,占41.88%

二、職 業 民國8年(1919),在業人口240 420人,其中,農業161 040人,占在業人口66.98%; 工業24 136人,占在業人口10.03%;商業55 244人,占在業人口22.98%。民國36年(1947),在業人口201 525人,其中,農業173 850人,占在業人口80.64%;工業725人,占在業人口0.34%;商業區8878人,占在業人口4.12%;交通運輸389人,占在業人口0.18%;公務164人,占在業人口0.08%;自由職業8321人,占在業人口3.86%;人事服務137人,占在業人口0.06%,其他職業9061人,占在業人口4.20%。無業人員14075人。 1982年人口普查,在業人口數340197人,其中,農業287783萬人,占在業人口 84.59%;工業、運輸業29585人,占在業人口8.69%;商業、服務業6402人,占在業人口1.88%;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5620人,占在業人口1.66%;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768人,占在業人口3.17%;不便分類的其他塋得39人,占在業人口0.01%。

景點簡介

歙縣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 練江中,壩南端依 龍井山,北端接 漁梁 古鎮老街,窄窄的 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漁梁壩壩長143米,底寬27米,頂寬6米,高約5米,壩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有專家認為,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稱作「江南都江堰」。

漁梁古鎮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樓內為新安碑園,陳列有帖刻《余清齋》、《清鑒堂》。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太白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

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

(3) 現存的南譙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而且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

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裡面展出了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南譙樓,俗稱24根柱。據地方志記載,此樓建於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 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 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 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 貞節坊」等等。 

(5) 素有「 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 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 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痴絕處, 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 徽州古城。

自然地理

境內早元古代期,為沉積數千米的淺海碎屑岩地槽區。呂梁地質運動後,地殼褶皺隆起,形成走向北東的褶皺基底構造層。印支期、燕山期境內造山運動強烈,伴隨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漿活動,形成黃山、許村、徽城、佛嶺等地花崗岩體;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陽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紋岩等地火成岩體。第四系新構造運動中,地層發生強烈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級和三至四級階梯,漸江、豐樂河、布射河、富資河、揚之河、練江兩岸分布有第四系紅色粘土,近代河流沖積物分布於河谷兩岸階地和河漫灘。境內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層形成,特點是南部地層古老,北部較為年輕。境內地層比較齊全,岩石種類繁多,岩性差異很大,地貌景觀各異。

歙縣旅遊景點

雙節孝坊——徽州最小的牌坊;是為繼妻和小妾立坊。

冰寒玉潔坊——節孝坊;

雙壽承恩坊——全國唯一一座夫妻百歲老人壽坊;(明代) 三朝典翰——汪倫的後代汪德章,出生三日就被封為翰林;香姑到香妃的故事。(明代)

薇省坊——明代布政使許琯的牌坊;

五馬坊——明初抗倭寇儒將許伯升,明代早期建築標誌「哺雞獸」;

大郡伯第坊——精美細膩磚雕着稱;「百葵圖」(明代)

大邦伯坊——粗獷豪放、氣勢宏偉着稱;「百象鼻圖」(明代)

八角許國石坊

高陽廊橋——結構精巧、依然遺夢的元代廊橋;(明代)

汪氏貞節坊與松谷亭(在溪頭鎮藍田村);

大觀亭——明代磚木結構,八角形樓閣式建築,經典建築教材範例;(明代)

觀察第——安徽首家村級歷史博物館

雲溪堂帖——尚存有王安石、董其昌、許國、申時行等名人手跡十五塊碑帖(明代)

大邦伯——氣勢宏偉的明嘉靖建的大祠堂,52隻木象、99根木柱,又稱長壽堂。

(革命聖地:方志敏紅十軍團的軍部舊址)

許社林宅——明代民宅、經典的木雕蓮花托。

許家澤古居——清末兩淮鹽運使民宅。

儀耘小學——民國初,許家澤建的私立免費小學。

牌坊之鄉

素有「牌坊之鄉」美稱的歙縣,明清時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縣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這些古牌坊成了立體的史書,每個石坊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向遊客們講述了曾經在這裡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樂,讓大家了解這個古鎮的文化和歷史。 在這些牌坊中,比較成規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等。

歙縣枇杷節

每年5月下旬 歙縣是我國四大枇杷產區之一。主要產地在新安江的漳潭、綿潭、瀹潭三個相鄰大潭的兩岸群山上。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個大味美,堪 稱上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間三潭枇杷」之譽。

文化名城

長慶塔

地處 黃山腳下的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歙縣,自隋以後的1300多年間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後徽商的發展更帶來文化繁榮。 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拔萃醫林, 徽派藝術技藝精湛, 徽派建築納徽四雕於一體,在古建藝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寶中有「兩寶」: 徽墨和 歙硯出自歙縣,還有 徽菜、 徽劇、 徽派版畫、 徽派篆刻、 徽派盆景……都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 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鮮活的課題,「 徽州學」已成為與「 敦煌學」、「藏學」比肩並立的三大地方學之一。

太平橋

如今的古徽州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壩、古樓、古坊,交織着古樸的風采; 四鄉村鎮,處處有「 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明清時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隨處可見。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築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 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歙縣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於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來,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和風格。

新安理學:中國思想史上起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是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們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黃山市屯溪區篁墩)。新安理學重視對理欲、心物、義利、道德、天人及其關係的邏輯論證,着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

新安畫派:新安繪畫源遠流長。其代表人都是出生於黃山腳下處於改朝換代之際的遺民畫家,他們深懷蒼涼孤傲之情,主張師法自然,寄情山水,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體現出超塵撥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新安畫派」的領袖是江韜,現代後繼者中名聲最大的首推黃賓虹大師。

徽派版畫: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是徽籍畫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麗精工,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明中葉以後,隨着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徽派建築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

名鎮名村

二千多年的縣建制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不僅在城鎮而且在 歙縣的鄉村,到處可以尋覓到深厚的歷史。由於歷代戰火波及較少,歙縣很多千年以上建制的村,仍然古韻猶存。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歙縣境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許村鎮、漁梁村、棠樾村。

許村鎮位於歙縣西北部,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曾是古徽州通往安慶、池州的必經之地。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築200餘處。2006年,在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的名錄里,許村古建築群名列其中,包括了高陽廊橋、五馬坊、大觀亭、薇省坊、觀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處元明清古建築。

漁梁村位於歙縣徽城鎮,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唐代已具雛形,整體建築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色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村落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是頗具特色的古徽州商業街巷。

棠樾村位於歙縣鄭村鎮,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牌坊群聞名於世。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幾乎全部採用石料築成,是體現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作,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尤為精緻,近年已修復如舊。

歙縣還有大量未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千年村鎮,如溪頭鎮 藍田村、曄岔,石潭村、杞梓里、雄村等都很有特色,在這些村莊仍然保留着千年古貌,可以看到不少的明清建築,不失為懷古探幽的好去處。

住宿

歙縣的賓館很多,也有縣委、縣政府的招待所。但當地的農家旅社也是有的,價格不錯。供食宿服務的有很多地方,主要集中在汽車站,徽園等地區。

坐落在練江大橋旁的徽州大酒店是於2007年做成的4星級酒店。不過最好的還是2009年新做的17 層的歙縣飯店,它位於新車站背後;披雲山莊等2-3星級的賓館。

風俗

歙縣傳統上分東鄉(桂林-溪頭)、南鄉(三陽-霞坑)、西鄉(鄭村-岩寺)、北鄉(富褐-許村)四鄉,風俗迥異,除了共同的節日以外,各地還有不相同的風俗節日,西鄉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潛口的「六月二」等,民間都要籌集款項,建台演戲,四鄉的農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雲集到村鎮上來交流銷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如今,還保留着這些傳統的風俗節日,不過內容更加充實,真正變成了規模很大的物資交流會。

東鄉也有風俗節,如大谷運的「六月一」、汪滿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嶺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稱「保熟節」、「慶熟節」。在這些節日裡,有的用麵粉做鹹淡麵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為的祈求風調雨順,五穀大熟。並有用麵包、米果、粽子互送親戚,以示「撒福」,相互祝願。南鄉和北鄉的許多地方,還有社節,俗稱「土地節」。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為一年中的「二、八」社節。過去,人們要去社公祠、土地廟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還要剪些寸長的麥杆與黃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謂之「炒蟲」。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頭,謂之「除蟲窩」。意思是祈求無蟲無病,五穀豐登。

特產

歙縣物產豐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徽墨,歙縣名茶和貢菊被列為國家珍貴禮品,還有着名的三潭枇杷和徽州雪梨。

歙硯和徽墨

歙硯是硯中之上品,它的珍貴在於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風格,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刀法剛健、花式多樣。它的圖案多取於黃山勝境、新安風光、小橋流水、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

歙縣更有「墨都」的雅稱,無論是鬧市還是鄉村,出售徽墨、歙硯的店鋪比比皆是,它們在店堂里懸掛的名人字畫的映襯下,令人耳目一新。

徽墨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

徽墨品種繁多,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 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在工業製圖、裝潢美術、印刷、醫藥、描瓷等許多方面,徽墨也有廣泛應用。 徽墨製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徽州府志》記載,徽墨始創於唐末,易州(今河北)着名墨工奚超因避戰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這裡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見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不久,他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後主李煜視為珍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的地球墨就是歙縣墨店的珍品。當代以來,徽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恢復了茶墨、青墨、 硃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產,並增添、開發了新的品種。1989年, 歙縣老胡開文墨廠生產的「超漆煙墨」獲國家金質獎。

徽州貢菊

「徽州貢菊」是從菊花群體中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原產於歙縣金竹嶺一帶,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用功能。據民間傳說,「徽州貢菊」原是宋朝徽商從浙江德清縣作為觀賞藝菊引進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許多人得了紅眼頭痛病,有人採用鮮菊花泡水降火,十分靈驗。

以後人們經常用鮮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醫治目赤羞明、膽虛心燥等病。從此,這一帶農家門前屋後廣種菊花,為了久藏又特意烘製成干菊花,金竹嶺由此聞名遠近。清光緒年間,北京紫禁城裡也流傳紅眼病,皇上下旨,遍訪名醫良藥,徽州知府獻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後眼疾即愈。於是徽菊名氣大振,被尊稱「貢菊」。「徽州貢菊」的製作十分講究,鮮菊採下後,先用竹簟陰置晾乾,然後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後的貢菊以朵大色白者為佳。「徽州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能,可治傷風感冒、疔瘡腫毒、血壓偏高及動脈硬化等症。用它調配其它藥物可以製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藥和菊花晶等飲料。「徽州貢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飲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淨五臟,排毒健身」,起到延壽美容的作用。飲用過的菊花曬乾後充作枕芯,使人清涼降火,明目醒腦。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因產於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帶群山環抱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終年雲霧縈繞,雨量充沛,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並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三潭枇杷」有20多個品種,在國外享譽的是「大紅袍」和「光榮花」。「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 綿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

枇杷營養成分除含有較多的果糖外,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7,這是一種防癌營養素。在葡萄糖注射液問世前,我國中醫常施用枇杷汁以維持不能進食者的生命。鮮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於健康。

歙縣名茶

歙縣的茶葉產量高居全國之首。「黃山毛峰」、「頂谷大方」、黃山銀鈎、「黃山綠牡丹」、「錦上添花」、「海貝吐珠」等極品名茶列為國家珍貴禮品,大谷運茶葉近年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此外,歙縣民間藝術的瑰寶「磚」、「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家具等,也都獨具特色。還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絲琥珀蜜棗、徽州雪梨、問政山筍、金竹貢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黃山綠牡丹

特種工藝茶。「黃山綠牡丹」產於歙縣大谷運鄉海拔1400餘米的南雲尖。南雲尖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極利於茶樹的生長。這裡茶葉不僅芽壯葉肥,葉質柔嫩,而且由於芳草遍地,蘭花繁茂,茶葉別具香味。清明採摘茶芽,經過殺青輕揉,初烘整形、選芽、理條、裝簡、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綠色牡丹就製成了。

上等的綠牡丹茶呈花朵狀,一芽一葉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勻齊,圓而扁平,白毫顯露,峰苗完整。沖泡後.那一股股帶熟板栗香氣的茶香撲鼻而來,杯中花茶或懸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猶如一朵盛開的綠色牡丹。細品一口,頓覺清香綿綿,回味甜潤悠長。茶葉專家評價道:「黃山綠牡丹,色綠、顯毫、香高、湯清、味甜、形美,開湯後如盛開的牡丹花,既是飲用上茗,又可藝術欣賞,為茶中一創新。」

旅遊貼士

歙縣雖然屬於古鎮,但銀行服務還是比較到位。遊客不必攜帶太多現金。

中國工商銀行:在歙縣府城許國石坊,即徽園出口的工行營業廳外;

中國建設銀行:在歙縣新安路鴻基商貿城對面的建行營業廳外;

中國銀行:新安北路48號;解放路和勝利路也均有分理處;

中國農業銀行:在歙縣新安路古關商貿城對面的農行營業廳內;

中國郵政儲蓄:在歙縣新安路的郵局營業廳外。

歙縣的所有ATM機均已加入銀聯網,可以全國通取!

交通

高速公路

歙縣境內有G56杭瑞高速經過,有歙縣出口或經G3京台高速潛口出口。

公交

1路 火車站——南源口

2路 泊仕山莊——影劇院

3路 連川——二中

4路 牌坊群——桂林鎮

鐵路

歙縣站站址在安徽省歙縣徽城鎮,郵政編碼245200。建於1981年,離蕪湖站224公里,離貴溪站326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南京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危險貨物僅辦理農藥、化肥發到。該站為四等站規模,三等站管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