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條氏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條氏康

圖片來自zhihu

北條氏康(1515年-1571年10月2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武將大名。他以第三代家督的身份,領導後北条氏室町幕府關東管領上杉氏山內上杉家扇谷上杉家越後守護長尾氏甲斐守護武田氏駿河大名今川氏,以及關東地方和周邊諸侯爭鬥,在與甲斐之虎武田晴信越後之龍長尾景虎東海道第一弓取今川義元爭鬥分庭抗禮時,立於不敗之地,被人稱為相模之獅,使北条家在關東地方逐漸壯大。[1]

生平

氏康元服前,幼名為與父祖相同的「新九郎」,象徵他嫡男——未來家族繼承人的身份。成年後,襲任從五位上、「左京大夫」、「相模守」等官位

氏康的祖父北條早雲原名伊勢盛時,出自歷任室町幕府要職的世家;1467年應仁之亂時,盛時響應駿河(今靜岡縣中部)守護今川義忠率軍「上洛」之舉,而與之結好。後來盛時的姊妹(北川殿)嫁義忠為妻,生下今川家嫡男「龍王丸」(即後來的今川氏親);1487年,盛時離開京都,前往駿河,擁立外甥氏親,然後憑著機運及謀略,從伊豆國(今靜岡縣東部的半島部份)發跡,成為一介戰國大名。

盛時(宗瑞庵早雲)的嫡男氏綱繼承家業後,附會鎌倉幕府執權北條氏的故事,改氏「北條」,史稱後北條家;氏綱一代改以位在相模國(今神奈川縣)西部的小田原城為根據地,朝甲斐、武藏(今東京都埼玉縣)等鄰國攻略。氏綱有女(芳春院;氏康胞妹),由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收為側室,生下次男義氏;日後,小田原城方面即以義氏為傀儡,試圖掌握統攝關東的名義。另外,氏綱命三子為昌(氏康胞弟)出任位在相模國東部的玉繩城主;而有一出自駿河福島氏的武將拜為昌為養父,並娶氏綱之女(大頂院殿)為妻,繼承了玉繩北條家,此人即為後來的名將北條綱成

由於今川北條兩家淵源,氏康以氏綱嫡男身份,迎娶了今川氏親之女(「瑞溪院」)做為正室

氏康子女眾多,男子長大成人者包括後來繼任家督的氏政氏照氏邦氏規、氏忠、氏光,以及過繼予越後(今新潟縣)國主上杉謙信為養子的三郎景虎等;女兒則包括嫁與今川氏真正室)的「早川殿」(法名「藏春院」),以及嫁與武田勝賴繼室的「桂林院」等。

生涯前期

1515年(永正12年)北条氏康誕生於後北條氏的本城小田原城,母親為二代當主氏綱的正室「養珠院」;作為氏綱的嫡男,他在重臣清水吉政的指導下成長。

當時在氏綱的領導下,北條家迅速擴張勢力,連敗山內、扇谷兩上杉家,支配武藏國大半領地,並出兵北鄰甲斐郡內地方及東鄰的「總州」。1530年(享祿三年),氏康於小澤原之戰「初陣」,擊敗扇谷上杉家督朝興;後於1535年(天文四年)甲斐山中湖畔之戰(對抗甲斐守護武田信虎)、1537年(天文六年)河越城攻略(對抗繼承了上杉朝興的朝定及其家臣),以及1538年(天文七年)第一次國府台之戰(對抗「小弓公方」足利義明和房總半島新興勢力里見義堯)等,均參陣並立下戰功。

天文6年(1537年)7月,與父親共同在鎌倉鶴岡八幡宮的社領寄進、天文8年(1539年)6月,獲得將軍足利義晴所贈的巣鷂(雛鷹)。


然而,1536年(天文五年)以後,由於今川家家督之爭(「花倉之亂」)的影響,今川家新主義元改與武田信虎聯手,北條家乃轉為與之敵對,以富士川以東的駿河國土為戰場多次交兵(「河東之亂」);第一次國府台戰後,原本倚賴北條氏綱支持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也開始忌憚北條家獨大,而轉與兩上杉家聯手。北條家因而陷入四面受敵的困境。據歷史學家推測,氏康於1538年至1541年間繼任家督;天文10年(1541年)氏綱死去、擔任家督成為第3代當主。一説為天文7年(1538年)氏綱隠居,並將家督讓給氏康,自己擔任後見人。氏綱死前留下5條家訓。

勢力擴大及三國同盟

1545年(天文14年)氏康在駿河東部與今川義元軍對陣之際,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當主上杉憲政,聯合上杉朝定及古河公方足利晴氏,集結號稱8萬大軍,包圍僅有3000北條軍駐守的河越城。義元是為了奪回之前被北条氏綱占據的東駿河而出兵(第二次河東ㄧ亂)。氏康自駿河急行退兵之際,今川軍隨即攻陷吉原城及長久保城,狀況非常不利北条。經由甲斐新國主武田晴信(日後的「信玄」)的斡旋,氏康割讓東駿河的河東之地為條件與今川義元和解,從而氏康得以回師關東,全力對抗足利上杉聯軍。

1546年(天文15年)氏康親率8千軍勢馳援河越城,首先去信兩上杉與足利:「此前所占據的土地ㄧ概歸還。」以麻痹圍城軍。並與守將北条綱成協同展開夜襲,一舉擊潰軍心渙散的足利、上杉聯軍,甚至擊斃上杉朝定,致使扇谷上杉家絕嗣而亡,上杉憲政流亡上野平井城,足利晴氏遁走下總。河越夜戰北条軍以絕對劣勢之兵力取得全勝,被譽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此役之後,北條家不僅支配武藏全境,天文19年(1550年)並攻入上野國(今群馬縣)境內,天文20年迫使上杉憲政逃離居城平井城,流亡常陸(今茨城縣)、越後等國。

1554年(天文23年)出兵下總,控制自1455年享德之亂以來關東公方的駐在地古河御所,逼退足利晴氏,將其幽禁於秦野,代之以由「芳春院」所出的次男義氏,並以氏照繼承大石氏、氏邦繼承藤田氏,藉由實質的門眾,氏康樹立了北条家關東霸主的地位。同年,利用今川義元出兵三河,趁隙攻入駿河,與今川及武田援軍對陣。然而,通過今川家重臣太原雪齋的仲介,氏康終與今川義元、武田晴信達成協議(傳說中的「善德寺會盟」),以迎娶晴信之女(黃梅院)為嫡男氏政正室,並將女兒(藏春院)嫁與義元嫡男氏真做為正室等條件,締結了「甲相駿三國同盟」。

對抗上杉謙信和反北條勢力

三國同盟成立後,氏康加緊關東支配的步伐,與里見義堯爭奪上總領地;然而1555年(弘治元年)三浦三崎之戰,北条水軍敗於里見水軍,氏康在房總半島的擴張受挫。1557年(弘治三年),足利晴氏的嫡男藤氏趁機起兵反抗北條家,結果失敗,與上杉憲政同樣流亡越後,投靠春日山城主長尾景虎(即日後的上杉謙信)。

1559年(永祿二年)將家督之位讓予氏政,隱居於小田原城,被家臣稱為「御本城様」,仍掌握家中軍政大權。

1561年(永祿四年),從流亡越後的上杉憲政處繼承上杉宗家家督名份的上杉政虎(由長尾景虎改名),以擁護正統關東公方足利藤氏為名義,大舉出兵關東;關東各地原上杉家臣及反北條勢力紛起響應,集結成號稱超過十萬的空前大軍,壓制包含古河御所在內的諸多據點,並以藤氏取代義氏為關東公方。上杉連合軍包括上野的白井長尾氏、惣社長尾氏、箕輪長野衆、沼田衆、岩下斎藤氏、金山横瀬氏、桐生佐野氏。下野的足利長尾氏、小山氏、宇都宮氏、佐野氏。下總的簗田氏、小金高城氏。武蔵的忍成田氏、羽生廣田氏、藤田衆、深谷上杉氏、岩付太田氏、勝沼三田氏。常陸的小田氏、真壁氏、下妻多賀谷氏、下館水谷氏。安房的里見氏。上總的東金酒井氏、飯櫃城山室氏,以及佐竹氏。

北条氏則包括上野國館林赤井氏、武藏國松山上田氏。下野國那須氏。下總結城氏、下總守護千葉氏、臼井原氏。上總國土氣酒井氏。常陸國大掾氏等人。守備方面,玉繩城為北条氏繁、瀧山城及河越城為北条氏堯、江戶城、小機城及由井城為北条氏照、三崎城為北条綱成、津久井城則為内藤康行,氏康、氏政父子則率軍固守小田原城。由於城堅糧足、全軍戰志堅定,加上當時發生「永祿的饑荒」,武田信玄在信濃川中島所築的海津城也完工。終使來襲的上杉軍無功而退。政虎於鎌倉鶴岡八幡宮正式就任關東管領職後,在攻小田原城不克、諸將失和、糧草不濟,以及武田信玄煽動越中國一向一揆反叛等等不利狀況下,不得不收兵北返;北条軍趁勢追擊,取得局部勝利。上杉政虎自關東撤退後,北條家聲威復振,在關東支配權的爭奪中,逐漸佔得上風。其中,謙信就任關東管領時,自北条方叛離的下總國千葉氏、高城氏再度歸參,氏康自謙信歸國前的6月開始,試圖逐步奪遭上杉氏奪取的領地,9月時攻滅武藏國三田氏,領地授予氏照,此外,為奪回氏邦所繼承的藤田氏的領地,攻略秩父日尾城、天神城,順利奪回武藏北部。

之後,武藏國的小田氏、深谷城的上杉憲盛也再度歸參,也順利寢返上野國的佐野直綱及下野國的佐野昌綱,但昌綱不久再度向謙信降伏。氏康向武藏國進軍,11月27日爆發生野山之戰,北条氏康擊退剛歷經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的上杉勢,北条趁勢向上野武藏進軍,成功使得秩父高松城降伏,完全收復氏邦的領地。 1562年(永祿5年)北条軍再度壓制古河御所,足利藤氏被擄往小田原城,終焉不明。

1563年(永祿6年),於第飼次川中島之戰獲得戰略性勝利的武田軍,攻向上杉家在北武藏的據點松山城;里見義堯應上杉輝虎(由政虎改名)之邀,派嫡男義弘領兵馳援,雖突破北條軍封鎖進入武藏國境,卻因松山城陷落而只得退兵。翌年,1564年,為支援反叛北条家的江戶城守將太田康資,義弘率軍1萬2千進佔上總武藏邊境的國府台城;氏康、綱成等領兵2萬與之對抗,隨然兵力佔有優勢,但里見家精銳盡出,北条在失去遠山綱景等有力將領下苦戰而勝(第二次國府台之戰),里見退回安房國,嗣後北條家勢力深入上總。

永祿8年(1565年),氏康進攻關東中原據點關宿城,該城位於利根川等水系之要地,氏康非常重視,但遭到城主簗田晴助激烈抵抗,北条軍無奈撤退(第一次關宿合戰)。之後,由於謙信攻略臼井城及和田城失敗,以及箕輪城陷落等因素,造成武藏國成田氏、深谷上杉氏、上野國由良氏、富岡氏、館林長尾氏、下野國皆川氏、上總國酒井氏、土氣(土岐)氏、原氏、正木氏等豪族均向北条氏降服。

1567年(永祿10年),氏康策動上杉家臣上野厩橋城主北條高廣(與後北條氏並非同族)反叛,重挫上杉謙信的關東經略。然而,同年的三船山之戰,由氏政、氏照指揮的北條軍進攻安房國里見家,但由於正木氏等國人眾與里見氏內通,因而敗於由義弘指揮的里見軍,北條家喪失上總國南部地區,對房總半島的影響力再度受挫,女婿太田氏資更於此戰陣亡。

轉折

當北條武田聯手在關東地方及北信濃(今長野縣)對抗上杉的同時,東海道(範圍包括今愛知、靜岡、山梨、神奈川、埼玉、千葉茨城等縣及東京都)形勢大變,導致甲相駿三國同盟瓦解,牽動東日本勢力重整。1560年今川義元於尾張(今愛知縣西部)桶狹間戰死後,三河(今愛知縣東部)岡崎城主德川家康獨立,今川家東海道霸權的地位開始動搖。武田信玄為趁機奪取今川家領地,不惜逼死嫡男義信,終於1568年(永祿11年)發兵一萬二千攻入駿河;德川家康也由三河發兵攻入遠江(今靜岡縣西部)。今川家新當主氏真雖與上杉謙信結盟,且動員有一萬五千兵力,仍難獨力抵擋武田、德川兩軍交相入侵,今川軍與武田軍作戰後敗北,同時德川軍侵攻掛川城,氏真除派出援軍外,也向北条家求援,由於氏真是北条家的女婿,於是氏政親率4萬5千大軍強力干預,於薩多峠與武田軍對峙,方迫使兵力居劣勢的武田軍(一萬八千)退兵。

氏康預期信玄與德川之間也互不信任,於是與德川締結密約共同夾擊駿河。此時,富士信忠於大宮城擊退武田軍的進攻,信玄有鑑於兵鋒受挫並考量駿河難以防守,於是從駿河國退回甲斐。北条氏順勢奪取興國寺城、葛山城、深澤城等東駿河領地。自此,氏康與信玄轉變為敵對關係,甲相同盟出現破綻,以此為契機,北條家與上杉謙信和解,以氏康七男成為謙信養子(日後的上杉景虎),上杉方由謙信家臣柿崎景家之子晴家至北条家擔任人質為條件,雙方於永祿11年(1569年)締結「相越同盟」;北條高廣又復仕於上杉家。根據「相越同盟」,謙信承認氏康外甥足利義氏為關東管領之主,成為古河公方,氏康、氏政則承認謙信為公方的執事,亦即關東管領,且上野、武藏北邊等地區為上杉氏領有,謙信則承認北条氏領有相模、武藏大半的領地。

1569年(永祿12年)9月,武田軍入侵武藏國,但氏邦據守鉢形城,氏照據守瀧山城,武田軍於是撤退,同年10月,武田信玄率軍2萬攻向小田原城,氏康、氏政父子決定籠城守備;武田軍攻至城下,見無法破城,4天後於城外放火撤退。氏政親率軍勢2萬餘追擊,並命分別負責守備甲州街道及秩父地方的氏照、氏邦集結另2萬兵力,意圖前後夾擊退卻的武田軍;不料氏照、氏邦所部先在相模北境的三增峠隘口與武田軍交戰,雖然討取武田家譜代家老淺利信種,但仍遭武田軍擊敗,氏政聞訊隨即收兵返回小田原城(三增峠之戰)。武田軍返國後再次出兵進攻駿河,今川家於是在武田、德川兩家夾擊下滅亡;北條家聯合上杉、今川以制衡武田的戰略構想從而落空。此役受挫,刺激北條家加強對甲斐方面的防務,著名的環繞小田原城方圓九公里之「總構え」(環繞外郭及部分城下町的最外圍防禦工事),以及八王子城築城等工程,據信均由此而發。

相越同盟成效不如預期,常陸佐竹義重等反北條大名甚且改與武田聯手,依然繼續對抗北條,徒然提升武田信玄在關東的影響力;有鑑於此,氏康乃決定重新檢討其同盟策略,但氏康於元龜元年(1570年)8月左右中風,元龜2年(1571年)5月10日發出最後的文書,隔年,1571年10月21日(元龜2年舊曆10月3日),氏康於小田原城病逝,享年57歲,留下「放棄相越同盟、與武田家和解」的遺命。不久,氏政遵照父命,於12月27日重新與武田家結盟,接受武田家支配駿河的事實;關東自此又再回到北條武田聯手對抗上杉的格局。

評價

個人軼事

氏康年輕時曾有懦弱之名;但經素富勇名的師傅清水吉政教育,終於成長為堅強果敢的能將。第五次河越城之戰北條軍大勝之際,氏康親自領軍追擊敗逃的敵軍;部將多目元忠為免主將涉險,擅發號令收兵,事後氏康未加責備,反予褒獎。

氏康文化造詣頗有名聲,尤其長於歌道,堪稱「文武相兼之名將」。此外,戰國亂世常有因爭嗣而起的內亂;但氏康諸子團結、傳承順利,亦見其治家之功。

氏康曾在一次用餐時,看見嫡子氏政在吃茶泡飯時須重覆加茶水,便感嘆連吃飯時拿捏茶水份量這種小事都作不好,恐怕北條氏就要敗亡在氏政這一代,一語成讖。

領國治理

後世對氏康的領國治理評價甚高,而有「戰國第一民政家」之譽。

氏康當政的1542年(天文十一年),北條家在其勢力範圍內(包括伊豆、相模兩國全境,以及駿河武藏兩國部分地區)實行檢地;此外,實施制改革、推行以「永樂通寶」為統一貨幣,奠定了後北條氏政權殷實的統治基礎。

氏康時期除建立起小田原「評定眾」、「傳馬」等軍事制度外,在他隱居之際,還下令調查家臣領地收入及軍備負擔等狀況,由奉行安藤良整編成《小田原眾所領役帳》,以利動員管理;又頒布「德政令」,與民生息,使小田原城下町發展成關東首屈一指的繁榮市街,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文化人及各種工藝職人。此外,「目安箱」(供領民直接投訴用)、官僚評定,以及明定田賦「四公六民」等制度,也發揮了攏絡領民、監察家臣的功能;由於成效良好,這些制度後來都被統治關東的德川家康採納,沿用至江户時代

軍事外交

在軍事方面,氏康領導北條家擊破山內、扇谷兩上杉家及古河公方等傳統勢力,又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等名將周旋,立於不敗之地,博得「相模之獅」之名。

善戰之餘,氏康外交手腕務實、靈巧,也是北條家能在強鄰環伺中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他放棄前代自「河東之亂」以來奪取的東駿河領地,而與強鄰今川義元化敵為友,終能達成消滅兩上杉家,奪取武藏、上野等國領地的戰略目標;與今川、武田共同締造三邊同盟,確定彼此勢力範圍後,又利用上杉謙信、武田信玄兩強相爭的局面,扮演有效的平衡者,在避免決戰的狀況下保全了北條家在關東地方的大部分擴張果實。

影片

『戦国完璧超人』北条氏康について

參考文獻

  1. 北條氏康,zh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