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
西晉(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乃於265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兩京制。
目錄
歷史
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的世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馬師官至大將軍、父親司馬昭官至相國,都是曹魏時權傾一時的權臣,權勢超過君主。而在西晉建立前,曹魏已先於霸府司馬氏控制下在263年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篡魏自立改國號「晉」。西晉代魏後,期間發生西陵之戰。西晉於279年發動晉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一家,是形成霸府政治的世族權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武力控制曹魏朝廷,並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同時又頒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擁有田地的面積和數量。
特色
西晉乃魏晉南北朝中唯一處於統一的時期。由於魏晉以來世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地位遠超帝王(如司馬氏篡曹魏正是),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憑藉其威望,又先後分封宗室郡國並都督諸州和實行占田制、蔭客制,稍微限制世族的無限擴張。當晉武帝死後,發生八王之亂,失去了維系統一的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同時西晉另一特色是大量遊牧部落內遷。東漢以來,大量遊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占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為例子)。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形成割據勢力,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
西晉時期以仿鑄青銅器高溫燒制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1]
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卒,太子衷嗣位,是為晉惠帝。惠帝甚愚,無法擔當治國重任。之前很多大臣鑑於太子「不慧」希望武帝傳位於其弟、素有賢能之名的齊王攸。武帝也一度考慮廢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寵臣的勸阻下改變了主意,並勒令齊王攸離京前往封國,攸發憤病卒。惠帝終於即位。
動亂的前期表現為宮廷政變。晉武帝臨終,命其岳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南風夙有干政野心,與宗室楚王司馬瑋合謀,於元康元年(291年)發動政變殺楊駿及其家屬親黨,以輩份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輔政。不久,賈后唆使楚王瑋殺亮,然後又以專殺之罪殺瑋,這樣大權就落到了賈后手中。此後數年,儘管地方上連續出現流民及內遷諸民族的暴動,朝廷尚相對穩定。元康九年(299年),賈后廢黜惠帝後宮所生的太子司馬遹,並於次年將他殺害,此舉使西晉統治集團的內部衝突大為激化。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后,隨後又廢黜惠帝,自即帝位。趙王倫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諸王的普遍反對,政變開始演變為內戰。在12外任都督的齊王冏(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時鎮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間王顒(時鎮關中)起兵討伐趙王倫,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
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皆已敗死,東海王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懷帝。八王之亂遂結束。[2]
衣冠南渡
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亂。晉建武年間,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衣冠南渡。晉渡江後,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稱東晉。
封爵大臣
皇族:
大臣:
重要人物
註解
參考文獻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西晉 Wayback|url=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3FSUBJECT_ID%3A300018399 |date=20111219053326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 ↑ 張帆 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08頁 isbn=9787301047705
延伸閱讀
- 辻正博:〈西晉的諸王封建與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