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泉下院观音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泉下院观音寺
图片来自itsfun

龙泉下院观音寺,俗称“象坊桥观音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93、9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原为北京南城的龙泉寺的下院,现为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简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记载,清朝末年,1905年北京佛教界成立“中国佛教学务总公所”,僧长是光明寺住持东山,发起人有北京各佛寺住持:广善寺住持达远、广化寺住持灵山、慈因寺住持吉安、龙泉寺住持道兴、象坊桥观音寺住持觉先

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政府指民国六年(1917年)章嘉等人请立的“中华佛教会”抵触法令,遂废止,并且重申要实施民国四年(1915年)的《管理寺庙条例》。北京龙泉寺释觉先,因《管理寺庙条例》而反对释谛闲,中国南方的“鄞县五邑佛教会”也发表声明反对,并且推释竹溪释太虚到北京请愿,寓居法源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虽然没能撤销《管理寺庙条例》,但是释太虚因此和北京的名流及学者广泛接触,其中包括梁漱溟林宰平毕惠康殷人庵梁家义范任卿胡适之黎锦熙等人。张仲仁等人遂发起“己未讲经会”,推举庄蕴宽夏寿康担任会长,请释太虚在象坊桥观音寺讲《维摩诘经》。王虚亭(陆军部部员)、杨荦哉马冀平(京津铁路段段长)、陶冶公倪谱香周秉清胡子笏等人均自此信佛。武汉的绅士李隐尘陈元白,得知释太虚在北京讲经,特地从武汉到北京听讲,待《维摩诘经》讲完,陪释太虚游北京西山各个名胜,李隐尘由此信佛。随后,吴璧华熊希龄、李隐尘等人发起续讲《大乘起信论》,听众很多。释太虚这次在北京的讲经,不但开启了中国北方的学佛之风,而且带来了中国南方的佛教革命思想。

民国九年(1920年),释觉先在象坊桥观音寺创办《觉世日报》,该报办十馀年而止。

民国九年(1920年)3月,释圆瑛应邀到北京广济寺讲经,此后回到宁波,方获悉华北五省大旱,释圆瑛遂与释太虚等高僧通电提议,1920年9月在象坊桥观音寺创办“华北五省佛教灾赈筹备会”,筹备赈济灾民。发起人有释圆瑛、释现明、释觉先、释明净、释文成、释全朗、释范成、张一麐(仲仁)、马君实(冀平)、林志钧(宰平)、徐文蔚(蔚如)、蒋维乔(竹庄)、梅光羲(撷云)等40多人。释圆瑛把此前在广济寺讲经法会所得的供养钱全都捐给了华北五省佛教灾赈筹备会。发起人里的释范成,时任象坊桥观音寺住持,和释倓虚是在天津清修院结识的。

民国九年(1920年)春二月,画家齐白石带三子齐良琨、长孙齐秉灵到北京学习。来到北京后,由于城南的龙泉寺交通不便,所以迁居宣武门石镫庵。不久,直皖战争爆发,郭葆生租到帅府园六号的数间房屋,邀得齐白石带着齐良琨、齐秉灵一起去避难。帅府园靠近东交民巷使馆区,所以较为安全。战事很快停止,齐白石迁回西城。因为石镫庵中的老和尚饲养了不少鸡犬,鸡犬之声不绝,齐白石早就想迁走图个清静。恰好齐白石的侧室胡宝珠托人找到象坊桥观音寺,齐白石遂迁居观音寺。但观音寺佛事多,佛号和钟声比石镫庵更多。所以没住满一个月,齐白石便又迁居西四牌楼南三道栅栏六号。

民国十四年(1925年)起,陶佐文(1876年-1968年,通州人)即寓居在位于北京国会街的龙泉寺下院观音寺,直到逝世,他和曾住该寺的金石家陆和九、画家齐白石都有交往。陶佐文是“文”字鸽哨的制作者。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