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 (北京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濟寺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為古代皇家寺院,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和直屬寺院。廣濟寺是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寺初名西劉村寺,明天順初年重建,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命名"弘慈廣濟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1]
廣濟寺現任方丈是明晹法師,現任監院是演覺法師。
歷史沿革
始建於金代,初名西劉村寺;元代改稱報恩洪濟寺,後毀於兵燹。
明天順初元年(1457年),山西僧人普慧、圓洪等法師於廢址上重建寺廟,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營造了一座莊嚴佛剎。明憲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詔命名為「弘慈廣濟寺」。萬曆十二年(1584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整修,增建御製碑文匾額和御臨米芾的「觀音?」,並增塑了釋迦牟尼等鎏金佛像。
民國年間,廣化寺兩次遭火災,又兩次重建。1921年毀於火,1924年重建,1934年1月又發生嚴重火災,正殿和後殿燒毀,明代經典和國外進貢白檀釋迦牟尼立像俱焚,次年重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會址便設在北京廣濟寺。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1984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 廣濟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及收藏
廣濟寺座北朝南,總占地面積35畝。現存建築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中路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和多寶殿(舍利閣),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淨業堂和雲水堂,東路有法器庫、延壽堂等。寺內珍藏許多珍貴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造像,康熙時建的漢白玉戒台,乾隆年間的青銅寶鼎等。
在中軸線上從山門至後殿共四進大殿,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圓通殿(觀音殿)、藏經閣(舍利閣)等,此外還有西路院,其中有三層漢白玉戒壇。廣濟寺的山門有3座,每座門之間有牆相連,中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石券拱門,門上有匾額:
匾額上書寫着「勅建弘慈廣濟寺」。
東西旁門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歇山頂石券拱門,東門額書「毗廬性海」,西門額書「華藏玄門」,兩側有八字牆。
山門內為第一進院,左右是鐘鼓二樓。正面為天王殿,面闊3間,灰筒瓦歇山頂,石券門,內供銅鑄彌勒佛坐像,四大天王左右排列,背後是韋馱像。
天王殿東側有門進入第二進院,院中有大雄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筒瓦單檐歇山頂,殿前有一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鑄造的銅寶鼎,高約兩米,鼎身鑄有佛教八寶(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花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湛,是珍貴的藝術珍品。殿內共供有「三世佛」像和銅質十八羅漢像。佛像背後有清乾隆年間畫家溥雯的指畫「勝果妙音圖」,高5米,寬10米,描畫釋加牟尼靈山說法的故事。
第三進院落種坐落着圓通殿,大殿面闊5間,供奉觀世音菩薩。
第四進院是二層的後罩樓,上為舍利閣,綠琉璃瓦頂,下為多寶殿,黃琉璃瓦檐,陳列國際佛教友人所贈珍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舍利閣曾於1955年-1964年供奉靈光寺「佛牙舍利」,現為藏經閣,珍藏佛教經書10萬餘冊,並藏有房山雲居寺石經拓片。藏經閣內還有1721年—1753年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經》,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貴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寫佛經更為珍貴。
西院有持律殿、淨業堂和雲水堂。寺廟的西北隅是戒壇殿和漢白玉砌成的戒壇,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至今保存完好,這是廣濟寺保存的最古建築物,今稱「三學堂」。寺中舊有古樹一棵,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製《鐵樹歌》。
參考文獻
- ↑ 中國佛教協會官方網-北京廣濟寺. www.chinabuddhism.com.cn. [201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