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愬
出生 773年
國籍 唐朝
別名 字符直
知名於 雪夜下蔡州,平李師道叛亂
知名作品



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李愬有謀略,善騎射。因門蔭任協律郎,歷官衛尉少卿、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及坊、晉二州刺史等職。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山南東道節度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寧節度使,大敗平盧叛軍,連戰皆勝。元和十五年(820年),改任同平章事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

長慶元年(821年),新任成德節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病逝,獲贈太尉諡號"武"。會昌六年(846年),配享憲宗庭廟。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愬早年因父親的恩蔭封官,任太常寺協律郎,後升任衛尉少卿。他的生母早逝,由晉國夫人王氏撫養,到王氏去世後,李晟因為李愬不是王氏的親生兒子,命他穿緦麻服(為關係相對疏遠者所穿喪服)為王氏服喪。李愬哭叫着不願,李晟被他感動了,因此讓他穿齊衰服(為生母所穿喪服)服喪。

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李愬和二弟李憲在墓邊搭棚住着守孝,唐德宗李适怕會讓他們傷身而不讓,下詔命他們回家。過了一夜,李愬光着腳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變他的意願,就允許他服滿喪期。喪期滿後,李愬被任命為右庶子。後調任少府監、左庶子,又出京任坊、晉二州刺史。因政績優異,獲加金紫光祿大夫。又任庶子,多次升遷後任太子詹事、宮苑閒廄使。李愬不僅治政有方,且有謀略,擅長騎射。

征討淮西

自元和九年(814年)起,一向有志於削平藩鎮的唐憲宗李純便對淮西用兵,討伐擁兵自立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但卻久戰無功,至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大敗於鐵城,又命袁滋掛帥,袁滋也無戰功。李愬上疏自薦,願到前線效力。宰相李逢吉也認為他的才能可堪任用,於是在同年十二月任命他為左散騎常侍兼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 為西路唐軍統帥。

當時,西路唐軍承戰敗之後,士氣低落。李愬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就不整理練軍。有人說部隊渙散,他說:"叛軍正對袁尚書的無所作為感到放心,我不想讓他們加強戒備。"於是假裝告訴各軍說:"天子知道我慈愛並忍耐心強,所以讓我來安撫調養你們。至於作戰,不是我的事。"兵將們相信了並很高興。他又遣散樂妓,不曾設宴奏樂,兵將受傷的,他親自去探望。叛軍因曾打敗高霞寓、袁滋二人,且因李愬的名聲地位不高,因此未增戒備。

李愬沉着勇敢、擅長謀略,以誠待人,能利用劣勢出敵不意,以發動襲擊。他就職不久後,便策劃襲擊蔡州,上表請求增派兵力,憲宗頒詔將昭義、河中、鄜坊的步、騎兵兩千人撥給了他。元和十三年(817年)二月初七,李愬派十將馬少良率騎兵十餘人巡迴偵察,遇到吳元濟的捉生虞候丁士良,與他交戰,將他擒獲。丁士良是吳元濟手下驍將,經常危害唐州、鄧州等地。大家請求將其丁士良剜心處死,李愬答應。不久,李愬把丁士良叫來,當面責問他,丁士良並無恐懼的神色。李愬說:"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便命令為他鬆綁。丁士良主動請求為李愬效力,被任命為捉生將。 丁士良大為感激,遂向李愬獻計,以擒獲文城柵守將吳秀琳的謀主陳光洽,來逼其就降。李愬聽從了他的建議,丁世良於二月十八日將陳光洽生擒而歸。

三月初五,李愬由唐州移兵屯駐宜陽柵。 不久,吳秀琳率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軍隊向李愬投降。二十八日,李愬領兵來到文城西面五里,派唐州刺史李進誠率兵士八千人來到城下,召呼吳秀琳,城中箭石密集如雨,大家無法上前。李進誠回來後報告認為吳秀琳是詐降。李愬說:"這是等候我前去哩。"便立即來到城下,吳秀琳收起兵器,一頭伏在李愬的馬前,李愬撫摩着他的脊背,好言安慰,收降了吳秀琳的三千人馬。並起用其勇將李憲,為他改名為李忠義。並將文城各將的女眷全部遷移到唐州。唐鄧軍中的士氣便又振作起來,人人都有準備打仗的決心。前來投降的敵軍在道路上一個接着一個,李愬便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一一安置。得知歸降者家中有父母需要照料的,便發給糧食與布帛,打發他們回去,還說:"你們都是朝廷的百姓,不能丟下親屬不管。"大家都感動得哭起來。 二十九日,李愬派山河十將董少玢等分別出兵攻打各處柵壘。當天,董少玢占領馬鞍山,攻克路口柵。夏四月初二,山河十將馬少良占領嵖岈山,擒獲淮西將領柳子野。 不久,李愬的山河十將媯雅、田智榮攻克冶爐城。初七,山河十將閻士榮攻克白狗、汶港兩處柵壘。十四日,媯雅、田智榮攻破西平。五月初二,李愬派柳子野李忠義襲擊朗山,擒獲了守將梁希果。十八日,李愬派方城鎮遏使李榮宗攻克青喜城。

李愬每當得到淮西歸降的士兵,一定要親自領來詢問淮西的底細,因此他對敵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李愬謀取蔡州,問計於吳秀琳。吳秀琳以為欲攻取蔡州,非驍將李佑不可。李愬設計生擒李佑,並力排眾議,免其一死,加以優待。當時,李愬準備掩襲蔡州,謀劃更為隱秘。李愬準備掩襲蔡州,謀劃更為隱秘。他單獨叫來李佑和李忠義,屏退外人後才進行交談,有時談話一直延續到夜半,別人都不能夠參與商議。眾將擔心李佑製造變故,往往規勸李愬,而李愬待李佑更為優厚。士兵們也不高興,各軍每天都有文書聲稱李佑是淮西的內應,而且說是聽敵方奸細講的。李愬擔心誹謗事先傳到朝廷,自己來不及搭救李佑,便握着李佑的手哭泣着說:"難道是上天不願意平定這伙賊人嗎?為什麼你我二人相互了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夠制服眾人的議論呢?"因而,李愬對大家說:"既然諸位懷疑李佑,請大家讓他到天子那裡接受死刑吧!"於是,李愬給李佑加上枷鎖,將他送往京城,事先暗中上表說明情況,並說:"如果殺了李佑,就無法成功。"憲宗頒詔釋放李佑。李愬見到李佑後,非常高興,任他為散兵馬使,讓他帶着佩刀,巡視警戒,在自己的帳中往來。有時,李愬與他一同就寢,秘密交談,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帳外暗中偷聽,只能聽到李佑感動的哭泣聲。當時,唐、隨二州節度使牙衛隊三千人,號稱六院兵馬,都是山南東道精悍勇銳的軍隊,李愬又任命李佑為六院兵馬使。

原先的軍令規定,對留宿敵方奸細的人,要屠殺他的全家。李愬除去這一軍令,讓人們優待敵人的奸細,奸細反而將實情報告給李愬,李愬愈發了解敵人的情況。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朗山失利。大家即惆帳又惱恨,只有李愬歡快地說:"這正是我的計策啊!"他募集了敢死之士三千人,號稱突將,天天親自教練他們,讓他們經常做好出發的準備,李愬打算以這支軍隊襲擊蔡州。適值多日落雨,到處積滿雨水,這一計劃沒有實現。

七月,憲宗因對淮西用兵四年,饋運疲弊,民力睏乏,深以為患,遂任命主戰最力的宰相裴度兼領彰義軍節度使、淮西宣慰招討使,赴前線督戰。

八月,裴度到達郾城,上表請求阻撓諸軍作戰的宦官監軍,憲宗准其所奏,諸將至此得以獨斷專行,在隨後的作戰中多立功勞。李愬也就得以不受阻攔地發揮其才能。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準備攻打吳房縣。諸將都說:"今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啊。"李愬說:"我們兵馬為數較少,正面作戰,兵力不夠用的,適於採取出其不意的行動。敵人因今天是往亡日便不會戒備我們,這正是可以進擊的時候。"便率軍前往,攻克了吳房外城,斬首一千餘級。剩下來的吳房兵馬防守內城,不敢出戰。李愬率兵馬撤回,以便誘使吳房兵馬出動,淮西將領孫獻忠果然率領驍騎五百人追擊。大家驚惶失措,準備逃走,李愬跳下馬來,靠在胡床上,下令說:"有膽敢退卻的,一概斬殺!"大家回軍盡力作戰,孫獻忠陣亡,淮西兵馬這才撤退。有人勸說李愬乘勝攻打吳房的內城,一定能攻克。李愬說:"這不是我的計策。"便率軍回營。

李愬先後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嵖岈山、冶爐城和西平等據點,與北線郾城一帶的唐軍兵勢相接,連成一氣。他還遣將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諸城柵,切斷了蔡州與申、光二州的聯繫。其主力進駐距蔡州僅六十五里的文城柵,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襲基地。

雪夜入蔡州

主詞條:蔡州之戰

元和十三年(817年)九月,李佑見奇襲的條件已經成熟,向李愬進言說,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邊境,守衛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虛直搗其城,出其不意,一舉擒吳元濟。李愬深以為然,派人赴郾城將奇襲計劃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讚賞,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風雪交加,叛軍放鬆警戒。李愬利用了這有利於奇襲的天氣,命史旻留鎮文城,命李佑等率訓練有素的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自己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城率三千人殿後。軍隊的行動十分秘密,除個別將領外,全軍上下均不知行軍的目的地和部隊的任務。李愬只下令說向東。東行三十里後,唐軍在夜間抵達張柴村,乘守軍不備,全殲包括負責烽燧報警士卒在內的守軍。待全軍稍事休整和進食後,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柵,防備朗山方向之敵,另以五百人切斷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橋樑,並下令全軍立即開拔。諸將問軍隊開往何處,李愬才宣布說,入蔡州直取吳元濟。諸將聞說皆大驚失色,但軍令如山,眾將只得率部向東南方向急進。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張柴村以東的道路,唐軍無人認識,人人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眾人都畏懼李愬,無人敢於違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軍強行軍三十五里,終於抵達蔡州

接近蔡州城牆的地方,有一處雞鴨池,李愬令士卒驚擾雞、鴨,以掩蓋行軍之聲。自從吳少誠(德宗時淮西節度使,自他以後,吳氏三代割據淮西長達三十年)抗拒朝命,唐軍已有三十餘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無戒備,未發現唐軍的行動。四更時,李愬軍到達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發覺。李佑、李忠義在城牆上掘土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頭,殺死熟睡中的守門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讓他們照常擊柝報更,以免驚動敵人。

李佑等既已得手,便打開城門,迎納大唐軍。接着,又依法襲取內城。雞鳴時分,雪漸 止,李愬進至吳元濟外宅。這時,有人覺察情形有異,急告吳元濟官軍來臨。吳元濟高臥未起,笑着回答說:"俘囚作亂,天亮後當殺盡這些傢伙。"接着,又有人報告說:"城已陷。"吳元濟仍漫不經心地說:"這一定是洄曲守軍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後,吳元濟聽到唐軍傳令,響應者近萬人,才感到恐懼,率左右親隨登上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後,一面派人進攻牙城,一面厚撫在洄曲的淮西大將董重質的家屬,並遣董重質之子前往招降。董重質單騎至李愬軍前投降 ,吳元濟喪失了洄曲守軍回援的希望。 十二日,唐軍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爭先恐後地負柴草助唐軍焚燒牙城南門。黃昏時分,城門毀壞,吳元濟投降。申、光二州及諸鎮兵二萬餘人亦相繼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奇襲的成功並非出於偶然。就主觀而言,李愬治軍有方,奉己儉約,待將士豐厚,能得士心;又明於知人,敢於重用降將,能得敵情;他見機能斷,敢於抓住蔡州空虛的時機,實施奇襲;又長於謀略,善於麻痹敵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氣。這些,都使他能利用風雪陰晦,烽火不接的天氣,孤軍深入,置全軍於死地而後取得奇襲的勝利。從客觀來說,唐憲宗裴度始終未改其平定淮西的決心,又能集中力量對吳元濟用兵,甚至撤去監陣中使,而北線唐軍則牽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這都為奇襲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李愬平定淮西後,各藩鎮恐懼不安: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 (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盧龍(今北京市)鎮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亦上表求自新, 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並請朝廷任命其餘諸州錄事以下官吏。後來,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又挾平定淮西之聲威,收復淄(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青州)等十二州。藩鎮割據的局面因之暫告結束,唐朝又恢復了統一。

吳元濟被抓獲後,李愬不濫殺一人,那些給吳元濟管事帶兵和管理膳食馬匹的人,都被恢復了職務,使得他們安心 。十一月初三,憲宗下詔任命李愬為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及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加勛上柱國,並封爵涼國公 ,食邑三千戶(實封食邑五百戶),一個兒子封五品正員官。

此戰後,鄭澥專門撰寫了《涼國公平蔡錄》一卷 。唐憲宗特命韓愈撰寫一篇《平淮西奉敕撰》,歌頌這次大捷,並在蔡州汝南城北門外刻石立碑。由於碑文甚少提到李愬的事跡,李愬心中感到不平,其妻韋氏也頻頻為此申訴。李愬部下石孝忠"作力推去其碑,僅傾移者再三",將《平淮西碑》砸毀 ,官兵來抓人時,石孝忠還把人打死,事情鬧到了憲宗那裡。憲宗於是又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寫平淮西戰爭的經歷。

再平師道

討平淮西之亂後,憲宗想要收復隴右故有疆域,於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任命李愬為鳳翔、隴右節度使,詔書要求他從京城經過。他尚未出發,適逢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再次反叛,憲宗下詔田弘正(魏博軍)及義成、宣武等軍征討李師道,並於此前的七月調李愬任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接替其兄李願。兄弟倆交換鳳翔、武寧兩處節鎮,李愬十天以內接連擔任父兄的職務。他到了徐州後,治軍有方,頗多計略。當時,董重質被貶為春州司戶,李愬上奏請求寬恕董重質並賜給他,以便在軍中任用。憲宗立即下詔,把董重質徵調回來派到武寧軍 。李愬與叛軍連戰十一次,俘獲叛軍將領五十名,俘殺叛軍上萬名,並攻克平盧重鎮金鄉。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壬辰日,李愬又攻陷魚台縣。 二月,又敗平盧兵於沂州,攻陷丞縣。 不久,都知兵馬使劉悟擒斬李師道,叛亂平息。

改鎮魏博

此後,朝廷又準備征討燕、趙。於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朝廷任命李愬為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 ,在長安興寧里賜其宅院一所。十月,王承宗去世,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移鎮鎮州。李愬到潞州,四月,又被改任魏州大都督府長史、魏博節度使

返京逝世

長慶元年(821年),幽州、鎮州又發生了叛亂,新任成德軍節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聽說後,身着素服對全軍發令說:"魏博人民之所以富裕人多而且能服從朝廷管轄,是田公治理得好。陛下因為他仁德又愛護人民,派他去治理鎮州。田公是從魏博去的,治軍七年,鎮州軍人一時胡來,就敢於這樣殘害,他們認為魏博沒有勇士了嗎?你們的父兄、子弟們受田公恩惠的,應怎樣報答呢?"眾人都痛哭。他又將玉帶、寶劍交給深州刺史牛元翼,並派使者對他說:"我父親曾用這把寶劍立下大功,我又用這把寶劍討平了蔡州叛賊,如今鎮人(成德軍)叛亂,您也用這把寶劍討平他們。"牛元翼受命後,情緒激動,用寶劍和玉帶在軍中動員,並稟報李愬說:"願率軍聽令,竭盡我的全力。"

但在準備出兵時,李愬卻突然發病,不能處理軍務。 穆宗派田弘正之子田布接替李愬,任命李愬為太子少保,李愬回到了洛陽。同年十月,李愬在洛陽去世,享年四十九歲。穆宗聽說後非常悲痛,命助喪財物增加一等,追贈太尉諡號"武"。

人物評價

高鉞:李愬勛臣節將……。 (《舊唐書》引)

白居易:在建中歲,泚賊叛逆,惟太師(李)晟實仗大順,剪而誅之;在元和朝,蔡寇充斥,惟爾愬實奮奇策,虜而戮之。父子之功,書於甲令,俱為第一,焯(闕)當時。矧爾一登將壇,六換(闕)鉞,坐論岩廊之道,臥理保傅之事,方深倚望,奄忽淪謝。是用當食累嘆,視朝三輟,豈不以爪牙之威缺於外,股肱之痛軫於中者乎? (《李愬贈太尉制》)

李純:宗臣之允,王國克生,毅勇蓄深,溫良煦外。《禮》、《樂》戰攻之器,默識其源;《詩》、《書》義理之府,洞窺其室。雖早升朝序,而未展將材。頃以懸弧滔天,宿兵既久,方城壓境,易帥頗頻,永懷韜略之家,必有弓裘之嗣。將執金鼓,載持干旄,果副眷求,克揚威令。緝傷夷之後,振怯為雄;制密邇之間,保危成固。推忠厚以感物,本信惠而和人,一其斫心,勵厥死力,乘虛徑襲,負雪兼行。風驅如合於百神,雷發若出於九地,堅城立潰,狡豎坐擒。遺甿安堵以知歸,餘黨釋甲而請命,古之良將,其孰過焉? (《授李愬山南東道節度使制》)

孫簡:伏以蜀、蔡之功,實皆超卓,勛力雖等,艱危則殊。……至於李愬之所立,適當伐蔡累年,旁有包荒數鎮。元濟襲父業而成邪計,凶黨皆為其致命,同惡懼齒寒而為陰援,軍須必從以有資,是故垤窟益深,毒爛不誅。愬於此時,獨能善貸行權,竄謀沈斷,跳驅閒道,乘凌堅壁。不俟拔幟而坐失金湯,未暇請纓而已累俘虜。斯實軍鋒之冠,萬夫之將。由是言之,代蜀當專征之始,眾銳且同於楚金;攻蔡承連兵之餘,群疑頗同於魯縞。及成功而雖一,在出奇而尤高。……儻聖慈以格言所著,德宜有鄰,武功之中,功皆難掩。則愬居第一,崇文次之。 (《李愬高崇文配享次序議》)

王建: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贈李愬僕射二首》)

李忱:頃李愬有平蔡之績,高崇文有收蜀之功……。 (《令議武臣配享憲宗廟廷詔》)

劉昫:①作善遺慶,諸子俱才,元和平賊之功,(李)聽、(李)愬居其半。父子昆弟,皆以功名始終,道家所忌之談,李氏以善勝矣。 (《舊唐書》)②愬事章武(唐憲宗),誅蔡平齊。凌煙畫圖,父子為宜。 (《舊唐書》)

宋祁:愬得李佑不殺,付以兵不疑,知可以破賊也。佑受任不辭,決策入死,以愬能用其謀也。佑之才,待愬乃顯,故曰平蔡功,愬為多。 (《新唐書》)

蘇洵: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顏而不備愬,愬自文成破張柴,疾馳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濟。此用奇道也。 (《權書上》)

王安禮:淮西,三州爾,有裴度之謀,李光顏、李愬之將,然猶引天下之兵力,歷歲而後定。 (《宋史》引)

何去非:唐李愬之入蔡以取吳元濟也,以其有李佑之為鄉導故也。使其無應聽之主,則愬亦何能乘危而僥倖也? (《何博士備論》)

惠洪:淮陰北面師廣武,其氣豈只吞項羽。君得李佑(佑)不肯誅。便知元濟在掌股。羊公德行化悍夫,臥鼓不戰良驕吳。公方沉鷙諸將底,又笑元濟無頭顱。雪中行師等兒戲,夜取蔡州藏袖底。遠人信宿猶未知,大類西平擊朱泚。錦袍玉帶仍父風,拄頤長劍大梁公。君看齁橐見丞相,此意與天相始終。 (《題李愬畫像》)

張預:孫子曰:"用而示之不用。"愬示卑弱而有馬鞍之勝。又曰:"出其不意。"愬以往亡日而擊賊。又曰:"我專而敵分。"愬不取吳房,以分其力。又曰:"卒善而養之。"愬不殺降將而皆得其用。又曰:"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愬坎墉登城而禽元濟。又曰:"全國為上。"愬平蔡而不戮一人是也。 (《十七史百將傳》)

徐鈞:雪夜平吳自一奇,功成猶守分尊卑。櫜鞬道左躬迎帥,此禮藩方久不知。 (《李愬》)

胡三省:①裴度既入蔡,李愬還軍文城,此皆是識體統處,又非諸帥怙功欲奪地為私利者比也。 (《資治通鑑》注)②余按李愬入蔡,誠為奇功。 (《資治通鑑》注)

楊孟載:淮陰北面師降虜,其氣早已吞項羽。君得李佑釋不誅,早把元濟弄掌股。 (《蔡州詠李愬》)

羅貫中:①李愬能分聖主憂,天兵赫赫下神州。平生報國心如火,不斬樓蘭誓不休。 (《隋唐兩朝志傳》)②李愬之論,凡智將皆能之,而其所不能者有二:失忌敵,恆情也,彼獨厚結李佑以圖其成;爭功,常態也,彼獨拜迎裴度以敦其讓。蓋李晟乃仁義之將,而愬為其子,家法流傳;況其籌略,尤克肖乃父者乎! (《隋唐兩朝志傳》)

黃道周:唐憲宗時,元濟據蔡。霞寓袁滋,屢討屢敗。李愬自求,因用為帥。欲示無能,事事忍耐。元濟不知,提防果懈。蔡之英雄,李佑無賽。愬獲降之,最親最愛。眾恐懷奸,請誅至再。愬只不聽,愈加客待。捧檄統軍,嗚咽感戴。因而請兵,直入侵隘。鵝鴨亂軍,風雪壓界。元濟成擒,請裴受拜。方知將軍,才高力大。 (《廣名將傳》)

蔡東藩:①兵法留言攻不備,將臣制勝在多謀。試看雪夜行軍日,大好岩城一旦休。 (《唐史演義》)②若李愬之忠勇,不亞光顏,而智術尤過之。當其籠絡降將,駕馭將士,處處不脫智謀,至雪夜往取蔡州,尤能為人所不能為。出奇方能制勝,但非平日拊循有道,紀律素嚴,則當風雪交下,宵深奇冷之時,孰肯冒死急進?恐文城未出,亂幾已先發矣。智者沈機觀變,養之有素,故能好謀而成,非侈談謀略者,所可同日語也。 (《唐史演義》)

軼事典故

鬼神傳說

李愬征戰數年,收復許多城池,但他為人治軍都以寬容仁義為第一,從來沒有錯殺一人,且待人接物十分講求信義,一片至誠,深得民心。長慶元年秋天,他在魏博任節度使,並得到左僕射、平章事的官職。這時,皇帝召他回京城,剛要進洛陽時,他手下一個已在洛陽的衙將石季武作了個夢,夢見李愬從北面登上京城的天津橋,自己擔任儀仗前導。李愬的隊列儀仗前面喝道,後面護衛十分威嚴,就像宰相出行一樣。忽然有八個道士騎着馬,持着迎貴賓的節幡從南面要上橋。李愬的前導就大聲呵斥,讓道士們閃開。道士說:"我們是來迎接仙公李愬的,不知道什麼宰相不宰相!"道士招呼石季武,石季武就趕緊打馬迎上來。持節幡的道士說:"我有幾句話,你聽後要記住,然後轉告李愬。道士吟了一首詩,大意是:"騎着高頭大馬奔向金鑾殿,乘上華麗的金車直入星漢。世上的浮名有什麼可留戀,怎比得了騰雲駕霧羽化登仙?"石季武是個不識字記性又很差的人,但隨道士念了兩遍便記住了。道士說:"你既然已經記住了,就轉告李愬吧!"說到這裡,石季武驚醒了,出了一身大汗。他高興地想:"在世間當宰相的還能成仙,像我這樣的普通官吏大概也能成仙得道吧?"三天之後,李愬果然從北面登上天津橋,石季武為前導,並在天宮寺休息。一個多月後,李愬去世。人們都知道他為人仁恕誠實,合乎天道,卻不知道他是被天上貶到人間的神仙,在人間期滿了,自然要返回天界了。

拜相示尊

李愬平定蔡州以後,將叛徒吳元濟押送到京師,自己將軍隊住紮在球場,等待招討使裴度來檢閱。裴度進入營地時,李愬武裝出迎,在路邊拜見。彼此官職不相上下,裴度想迴避。李愬說:"蔡人性情頑強叛逆,不知上下尊卑的分別已經幾十年了。我們這樣做,就是要顯示朝廷的威嚴,希望藉此訓示他們,使他們知道朝廷的尊貴。"裴度於是接受了李愬的致敬。 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此舉"其意甚遠"。

後世地位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十月,李愬、高崇文作為武臣的代表,與文臣的代表裴度杜黃裳一同配享唐憲宗庭廟。

北宋時期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愬位列其中。 而在明代黃道周編篡的《廣名將傳》中,李愬亦位列其中。

親屬成員

先祖 五世祖:李芝,贈隴州刺史。

高祖:李嵩,贈澤州刺史。

曾祖:李思恭,官至隴右軍裨將。贈幽州大都督。

祖父:李欽,官至隴右軍裨將。贈太子太保

祖母:王氏,贈代國夫人。

父母 父親:李晟,中唐名將,官至太尉中書令、三鎮節度使,封西平郡王。卒贈太師,諡號"忠武"。

母親:生母名不詳;繼母王氏,封晉國夫人。

同輩 兄長 李願,官至檢校司空兼河中尹、河中節度使。 李聰,早卒。 李總,早卒。 李愻,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 李憑,歷任諸衛大將軍。 李恕,官至太子洗馬、少卿監。 李憲,官至檢校左散騎常侍、嶺南節度使。 弟弟 李懿,官至渭南縣尉。 李聽,官至太子太保,封涼國公。卒贈司徒。 李惎,官至右龍武衛大將軍。 李殷,官至嵐州刺史。 李侗,早逝。 李伷,早逝。 李偕,早逝。 姐妹 李氏,嫁工部侍郎張彧。 李氏,嫁刑部侍郎崔樞。 配偶 韋氏,唐德宗李适外孫女,母為韓國貞穆公主。封魏國夫人

子女 兒子 李玭,官至鳳翔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卒贈太保

女兒 李紘,封隴西縣君,嫁慈州太守謝觀。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紀五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紀五十七》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

後世紀念

李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渭濱鎮香柏里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