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子詹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子詹事:詹事,秦官,漢因之,掌皇后太子家,秩兩千石。時,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皆屬二傅。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仆、中盾衛率等官,並屬詹事。後漢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屬少傅。魏復置詹事,領東宮之務。晉不置,至咸寧元年,復置以掌宮事。及永康中,復不置。自太安以來,又置,終孝懷之代。齊置府,領官屬。梁、陳任總宮朝。後魏有太子左右詹事。其職擬尚書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馬、舍人等官。銀印青綬,進賢兩梁冠,配水蒼玉。宋與晉同。北齊東宮眾事,無大小皆統之,領三寺左右衛二坊。後周置太子宮正、宮尹。隋開皇初,置詹事,二年罷之。大唐復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內外眾務,糾彈非違,總判府事。置少詹事一人以貳之。龍朔二年,改詹事為端尹,少詹事為少尹,咸亨初復舊。垂拱元年,又改詹事為宮尹、少詹事為少尹,神龍初復舊。

清朝太子詹事為模仿明朝之前的中國舊有機構並加以擴充功能,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以及文學侍從,品等為正三品。該官職設置於詹事府,轄下有少詹事等輔佐官職。

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基本信息

名稱 太子詹事 職能 掌內外眾務,糾彈非違
性質 官職名 設立 秦始

明朝詹事府

設置和結構

明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不久,太子居於文華堂,諸儒輪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當時,東宮官屬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贊善大夫,都以勛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贊讀等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又各設大學士。隨即又定司經局官,設洗馬、校書、正字。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因屬官太多而無所統率,才設詹事院以總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名詹事府,置詹事1人(正三品),少詹事2人(正四品),府丞2人(正六品)。主簿廳主簿1人(從七品),錄事2人(正九品),通事舍人2人。左春坊:職官有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各1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贊善(從六品)、左司直郎(從六品,後不常設)各2人,左清紀郎1人(從八品,不常設),左司諫2人(從九品,不常設)。右春坊的官員設置如在春坊。司經局:設有洗馬1人(從五品)、校書(正九品)、正字(從九品)各2人。

職責作用

詹事掌統府、坊、局之政事,以輔導太子。少詹事為詹事之副貳。明太祖對太子的教育很重視,既不隨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設一套較前代完備的東宮官,以訓導太子。《明會要·職官七》引《明通紀》: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中書及都督府議,仿元舊制設中書令,欲奏以太子為之。帝曰:"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元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效彼作中書令乎?"乃令詹同考東宮官,設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率府使、諭德、贊善,賓客等官。

這表現了明太祖的卓見遠識,詹事府官員對太子的影響最為直接,所以明太祖慎擇其人,常以勛舊大臣兼領其職。據《明史·唐鐸傳》記載,初置詹事院,太祖對吏部說:"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後,凡東宮官缺,則命廷臣推舉孝義篤行之京官兼任。英宗天順(公元1457-1464年)以前,或尚書、侍郎、都御史兼任。憲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後,例以禮部尚書、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明太祖規定宮官由廷臣兼領,其謀慮是很深遠的。據《洪武聖政記》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禮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屬,罷兼領之職,庶於輔導有所責成。帝曰:"古者不備其官,惟賢能是用。朕以廷臣有才望勛德者,兼東宮官,非無謂也,嘗慮廷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生奸謀,離間骨月(肉),其禍非細。若江充之事,可為明鑑。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東宮贊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患"。

這說明了明太祖規定"兼領"之制是接受了西漢巫蠱之禍的教訓。宮官"兼領"就可預防廷臣與宮官相構,而生奸謀,"離間骨肉"。這是明太祖調節宮廷內部矛盾的重要措施。

通事舍人掌東宮朝謁及辭見之禮。"凡廷臣朝賀,進箋進春、進歷於太子,則引入而舉案"。春坊大學士執掌太子向皇上奏請及講讀之事。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為洗馬之佐,掌繕寫裝潢並校正典籍之訛謬。明中期以後,詹事府成為翰林官遷轉之階,太子出閣的講讀之事都由其他官員充任,名實已不相符了。

清朝詹事府

設置過程

清沿明制,於順治元年(1644年)設詹事府,為輔導東宮太子之機構,同年十一月裁撤,其事務併入內三院。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復置,設詹事、少詹事,以內三院官兼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廢立皇太子後停止。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諭:"詹事府東宮僚佐,儲貳未建,其官原可不設,第以翰林敘進之階,姑留以備詞臣遷轉地耳"。自此以後,詹事府官員專備翰林院遷轉之資。

機構結構

詹事府設詹事滿、漢各1人(正三品)、少詹事滿、漢各1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滿、漢各1人(正五品),洗馬滿、左、右中允滿、漢各1人(從五品)、漢各1人(正六品),左、右贊善滿、漢各1人(從六品),主簿滿、漢各1人(從七品)、筆帖式6人。

職責作用

詹事府的職掌是:凡皇帝坐朝或秋審、朝審以及九卿、翰、科、道會議之事,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參加集議。凡纂修實錄、聖訓,詹事府詹事、少詹事例得充任副總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書史,少詹事皆得充任纂修官。此外,有些職掌是與翰林院互兼的。清初規定,凡東宮千秋節(東宮誕辰)及元旦、冬至行禮慶祝、表箋文式,由詹事府坊局官撰擬頒發。

詹事府內部機構分左右春坊、司經局及主簿廳,其職官及分掌如下:

左右春坊:設左、右庶子滿、漢各1人,左右中允滿、漢各1人,左右贊善滿、漢各1人,掌記注、纂修之事。其漢員,分別兼翰林院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銜。

主簿廳:設主簿滿、漢各1人,掌文移;筆帖式滿6人,掌翻譯。

司經局:設洗馬滿、漢各1人,掌經籍、典制、圖書刊刻的收藏。其漢員兼翰林院修撰銜。初設漢正字2人,掌繕寫講章及裝潢之事。

詹事府的機構掌章奏、文移事務,另設滿、漢主簿2人管理。

從詹事府的具體執掌看,已無本府的專職,實際上變成了翰林院的輔佐機構。所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革官制,實行"新政",便以詹事府名實不符,首先被裁撤,其事務歸入翰林院。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