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迟金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迟金声
著名京剧艺术家、著名导演
出生 1922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京剧艺术家、导演
知名于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
知名作品三打陶三春
沙家浜》。

迟金声,1922年生,祖籍山东蓬莱京剧老生导演。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私淑马派,曾搭李万春的永春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拜马连良为师,研习马派艺术。退休前曾是北京京剧院的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导演过《三打陶三春》、《沙家浜》等剧。为京剧音配像的导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出版专著《马连良》《马连良与马派》《今生散记》等。[1]

活动年表

2002年

4月20日,农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举行

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座谈会上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争分夺秒,咬紧牙关,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的全面胜利。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叶厚荣汇报了音配像工作的有关情况。参加座谈会的京剧演员有袁世海、李世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杜近芳、马博敏、迟金声、马崇仁孙毓敏、董圆圆、王蓉蓉、张火丁孟广禄、张克等,以及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阎德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和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王晨等以及部分京剧音配像工作者。

2006年

9月17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军张克石晓亮董玉杰崔洪集体收徒仪式举行。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2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传承京剧艺术、培养京剧人才,青年京剧团王立军、张克、石晓亮、董玉杰、崔洪喜收14名新徒。

李瑞环同志出席仪式。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肖怀远,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天津市委秘书长苟利军,老同志方放等出席。

此次收徒的演员王立军、张克、石晓亮、董玉杰、崔洪都是"百日集训"的受益者,正是有了"百日集训"和一大批老艺术家的悉心传授,他们才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赢得了掌声和赞誉。[2]仪式上,14名拜师学生集体向老师献上了鲜花并表演了《夜奔》、《珠帘寨》、《九龙杯》、《洪洋洞》等京剧选段和"武戏集粹"。他们表示,一定要在老师们的传授下,刻苦学习,刻苦训练,不辜负老师和广大京剧前辈的谆谆教诲。王立军等人则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光盘等礼物回赠学生,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前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弘扬京剧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京剧艺术家李世济、谭元寿、张春华、马长礼、王玉璞等作为王立军、张克等演员的前辈,纷纷表示要为传承京剧艺术、培养京剧人才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三代京剧演员同台的场景,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梅葆玖杜近芳、刘雪涛、景荣庆、迟金声、马崇仁、李荣威、钳韵宏、叶少兰、张学津、唐在炘、李和声、李尤婉云、李长春、钱根生、王则昭等京剧艺术家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职员代表等70余人参加收徒拜师仪式。

9月19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七日,晚: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一场

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一场。本场为复古庆典,按照1936年9月19日中国大戏院开业时候的活动安排,重温70年前的经典时刻。

演出剧目

迟金声等讲话

跳加官》(魏以刚,窦骞)

女起解》(王艳,朱锦华)

群英会·借东风》(叶少兰,邓沐玮,朱强,杨赤,王平,奚中路,石晓亮,金喜全)

11月7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十七日:牟元迪拜孙明珠为师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主办,孙明珠收徒牟元迪在北京康颐轩饭店举行。此次收徒仪式是由孙毓敏亲自搭线、亲自操办的,同时也是孙明珠首次开门收徒。

仪式由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副院长李连仲主持,在仪式上牟元迪向孙明珠老师献上鲜花,孙明珠老师则将自己的《百美图》画卷和尚派全套音配像DVD赠送给牟元迪,希望他能认认真真学戏,好好地继承尚派艺术。

此次拜师仪式尚长荣特发来贺电。亲临现场的嘉宾有:李砚秀、迟金声、周仲春、周桓、周仲博、沈福存、裘芸、赵景勃、张关正、尚长贵(佟凤翔)夫妇、杨洪义(北戏院长)、李连仲(北戏副院长)、李健(北戏副院长)、黄姗姗(北戏副院长)、胡明伟、邵钟世(北戏艺术总监)、和宝堂、香港实业家张宇、台湾马文侯等。另外,很多中青年的知名演员迟小秋、张艳红、周利、张虹、许翠、翟墨、刘铮等也纷纷到场祝贺。

2007年

7月9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五日,上午:《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表彰会举行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李瑞环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总结表彰会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京昆室、天津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历时21年,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录制剧目460部,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叶厚荣向与会者汇报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的有关情况。叶少兰代表京剧艺术家、迟金声代表京剧音配像的导演、王蓉蓉代表中青年京剧演员在会上作了发言。

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向为京剧音配像工程作出贡献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颁发了纪念牌和纪念证书。李瑞环同志向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赠送了音配像工程光盘和音配像剧本大全。

当晚,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胜利完成的晚会《我们一起走过》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获得圆满成功。

2011年

2011年1月11日,农历庚寅年腊月初八日,上午: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举行

由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主办的“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在梅兰芳大剧院多功能厅举行。

获奖的艺术家有:赵燕侠、杜近芳、吴素秋、李慧芳、王则昭、王金璐谭元寿梅葆玖李世济、张春华、李金泉、赵慧秋、李元春、李韵秋、李荣威(于颁奖前数日去世)、江新蓉、迟金声、马崇仁

2011年9月29日,农历辛卯年九月初三日,晚:大型电视晚会《功业千秋——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播出15周年》举行

由中央电视台、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大型电视晚会《功业千秋——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播出15周年》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

晚会共分三个篇章:经典再现、硕果永存和薪火相传。在各个篇章中,名家访谈、现场节目和大屏幕影像展现相互结合。在名家访谈中,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叶少兰、迟金声、马崇仁、孙毓敏、张学津等先后介绍了京剧音配像的珍贵价值和在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抢救艺术遗产的艰辛历程和深刻体验、收获,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评述了京剧音配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大屏幕播放了王金璐、尚长荣、赵燕侠、刘曾复、张春华及文化界知名人士冯骥才、李默然、王晓棠、马金凤等对晚会的祝贺。

晚会在京剧歌舞《姹紫嫣红》中开幕,接着是董圆圆、丁晓君表演的《穆桂英挂帅》,杜鹏、穆雨表演的《借东风》,王嘉庆表演的《锁五龙》,王越、裘继戎、方旭表演的《姚期》。

在第一篇章《经典再现》中,从谭鑫培、余叔岩、金少山、杨小楼到马连良、周信芳、张君秋、裘盛戎、梅兰芳的各自代表作,都得以经典再现。京剧清唱“百花争艳”中,吕洋、谭正岩、王珮瑜、王艳、杨赤、江其虎、张建国、邓沐玮、王蓉蓉、张克先后登场,演唱了《四郎探母》、《银屏公主》、《九江口》、《除三害》、《洪羊洞》等经典名段。

在第二篇章《硕果永存》章节中,倪茂才、赵秀君、王平、张幼麟、侯少奎先后彩唱了《楚宫恨》、《战宛城》、《单刀会》等片段。

在第三篇章《薪火相传》开始,晚会主办方向新闻、文博、学校等单位赠送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光盘新版全集。在接下来的“春色满园”板块中,李宏、谢子凡、李泽林、李明朗、杨宇哲等先后演唱了《大登殿》、《赤桑镇》、《铡美案》等脍炙人口的唱段。在各地票友代表演出的“遍地知音”板块之后,孟广禄、赵秀君、李军、史依弘在翩翩伴舞中,共同演唱了京歌《穿越百年》。

2015年

2015年2月,农历乙未年:《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赏析》出版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赏析》出版。该书由天津广播电视台和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编撰,整理收录了电视栏目《京剧音配像赏析》开播百期来,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对“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经典剧目的解读以及工程背后的故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赏析》一书收录了梅葆玖、李世济、迟金声、叶少兰、孙毓敏、孟广禄、张克、赵秀君、王平、陈少云、董圆圆、张建国、刘连群等20位嘉宾解读的31出大戏。书中还在每出戏赏析的前后增加了剧情介绍、原音和配唱演员信息以及原音和配像年代信息等,并配有不同时代的精彩剧照。

2015年12月18日,农历乙未年冬月初八日:纪念梁益鸣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纪念梁益鸣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风雷京剧团举行,王金璐、迟金声、马长礼以及梁益鸣先生弟子及家属共同追忆了梁先生的艺术故事。

2016年

2016年2月3日,农历乙未年腊月廿五日:纪念京剧音配像工程30周年专题晚会举行

为纪念京剧音配像工程30周年,天津广播电视台《京剧音配像赏析》栏目举行专题晚会《致敬经典》。演员叶少兰、孙毓敏、萧润增、张建国、邓沐玮、张克、赵秀君、王艳、吕洋,导演迟金声,戏剧理论家、作家刘连群做客节目,一起畅谈对音配像的感受,聊流派、讲故事,并在现场表演拿手好戏。

2016年2月24日,农历丙申年正月十七日:赵燕侠收朱虹、熊明霞为徒

赵燕侠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收徒仪式,北京京剧院的朱虹和上海京剧院的熊明霞正式拜师。迟金声、谭元寿、孙毓敏、刘长瑜等参加仪式。

2016年3月20日,农历丙申年二月十二日:《昆坛求艺六十年》首发式暨沈世华收孙尚琪为徒仪式举行

沈世华新书《昆坛求艺六十年》首发式暨收徒仪式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梅葆玖、迟金声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昆坛求艺六十年》以口述的形式回顾了沈世华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用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浙江昆剧团建团和昆曲《十五贯》进京始末,全书图文并茂,收录了百余幅珍贵照片。在新书首发式上,沈世华还收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孙尚琪为徒

2017年

2017年2月22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廿六日:《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成果座谈会举行

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成果座谈会在全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杜近芳、迟金声、刘长瑜、叶少兰、谢锐青、于魁智、张建国、王蓉蓉、胡文阁、朱强等均对这一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盛赞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京剧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于2011年启动,历经6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宁夏、浙江辽宁河北等地抢救性地录制了149位老艺术家的口述艺术经验专题片,并结集出版了丛书《谈戏说艺――百位名家口述京剧传承史》。这些专家包括各行当、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卓有成就的鼓师、琴师、教育家、研究家、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师,也有熟谙台前幕后的老戏骨、管理者;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科班戏校“富连成”、“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校”硕果仅存的传人,亦有新中国成立后戏校培养的前几届毕业生。6年间,先后有30多位老艺术家在录制完成后辞世,留下了最宝贵的音像资料。在这百位老艺术家访谈的专题片中,老艺术家们从各个维度回放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京剧的辉煌,呈现出一部鲜活的影像中的京剧史。

座谈会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向全国的京剧院团、艺术院校、公共图书馆的代表赠送了《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大型音像出版物。

2017年11月3日,农历丁酉年九月十五日:《今生散记》新书发布会举行

迟金声新书《今生散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此书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迟金声先生、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与各界嘉宾钮骠、叶少兰、崔伟、孙毓敏、马小曼、沈春林、宋丹菊、陈志明、陈志清、张关正、林瑞康、迟小秋、侯莹以及北京京剧院等单位领导同志、迟金声先生家人弟子学生八十余人参加活动。

此书20多万字,分为“艺事见闻散记”、“马艺学习笔记”、“三言两语小记”三部分,共48篇文章,除了他以前发表过的一些文章,还收录了新创作的文章,话题不仅仅是京剧,还涉及昆曲、话剧、越剧、川剧等,体现了他80多年艺术生涯的经历和感悟。

2017年11月11日,农历丁酉年九月廿三日:《今生散记》新书天津签售会举行

迟金声新书《今生散记》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新书签售会。

2018年

2018年8月12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初二日,上午:朱强收张凯为徒

朱强收徒张凯拜师仪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九十六岁高龄的迟金声先生亲到现场祝贺这对师徒。

2018年8月23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十三日:纪念马长礼诞辰88周年专场演出发布会举行

纪念马长礼诞辰88周年专场演出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迟金声、小王玉蓉等在发布会上致辞。

2018年10月14日,农历戊戌年九月初六日:杨少春收魏学雷为徒。

杨少春在北京收魏学雷为徒。

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刘胜利、副书记王桂生代表剧院向师徒表示祝贺,迟金声、钮骠、谢锐青、叶少兰、翟惠生、吴江、鲁景超、赵景勃、张关正、李连仲、王如昆、高牧坤、马玉璋、石宏图、王平、张幼麟、叶金援、李卜春、王展云、黄齐峰等近百人共同祝贺杨少春、魏学雷师徒

主要作品

三打陶三春》、《沙家浜》、《跳加官》(魏以刚,窦骞)《女起解》(王艳,朱锦华)

群英会·借东风

人物轶事

迟金声《三字经》里"转磨"

"这戏就光在小时候听说过,还真没见过。"在北京戏校排演场后台,化妆师一边为年已八旬的京剧艺术家、音配像导演迟金声老人试服装,一边念叨着。迟金声将为这出绝迹舞台半个世纪的老戏《三字经》配像。特地赶来观看的张学津则说道:"要不会《三字经》根本听不懂这出戏。"

迟金声告诉记者,他要配像的罗英的扮相很特别,身穿蓝边褶子,头戴"道包",手拿一个写有"卖字"的牌子。"这是马连良先生专门设计的,老扮相有点像《击鼓骂曹》里的祢衡。全剧就有几句[四平调],剩下的全是念白。富连成从'世'字辈起就很少演这出戏。马先生还是挑班演双出时在前面演过这出戏。"

为配像,迟金声特为仔细刮干净脸,中午还稍微眯了一会儿,下午早早就到了后台,检查字牌子做得怎样、"道包"包得对不对、"黑三"烫软了没有,还要辅导一下其他演员。当配演骑都尉温韬的丑角演员郎石林走进化妆室来请教时,迟金声叮嘱道:"这个角色是两门抱,别像演魏虎那么糊涂。"化妆师本想给迟金声粘眼袋,可一吊眉子眼袋便消失了,老先生风趣地说:"我的肉皮儿不松,因为自打年轻时就没胖过。"

虽然迟金声是音配像的导演,台下除了马崇仁外都是他的学生辈,可一上台演戏便非常尊重执行导演,只要执行导演让"再来一遍",绝对没二话。他与马增寿演进府门时的一个小圆场,一连走了许多遍才通过,可老先生始终无丝毫不耐烦。

人物观点

树从根脚起 水打源处流

从马派京剧艺术谈戏曲发展

2018年7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京剧“马派班”在长安大戏院作汇报演出。汇演的《审头》《清官册》《白蟒台》《淮河营》《十老安刘》《赵氏孤儿》等剧目,分别涵盖了马连良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显示出马派艺术良好的传承。[3]

戏曲必须在传承中创新

戏曲和其他舞台艺术、琴棋书画一样,必须有人去传承。同一出戏,不同的人唱味道不一样,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唱也不一样;一出戏不同的名角唱,观众看的是人的表演。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如今可以五代演员同台演,上海昆剧团的传承也很好,这都得益于当年传字辈昆曲大师的亲身传授以及后来一代代的传承。京剧的传承更是如此。

但戏曲总是要变化的,要发展的。有的是自觉的改良,有的是不自觉的改。因为传承的人都有个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习惯动作,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改。余叔岩和谭鑫培不一样,谭富英和自己的爷爷谭鑫培也不一样,谭元寿和谭富英又不一样,戏曲只要存在着,就得有新的发展。书法家写字有流派,文学也有唐宋八大家,京剧的发展离不开流派艺术的贡献,不同流派也给予观众不同的美的享受。四大名旦,梅程尚荀,四个流派,各有各的美。老生,早期的有“高(庆奎)余(叔岩)马(连良)三大贤”,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马连良先生在其中是承前启后的。他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他的演唱流利、舒畅,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这个也不是他自己封的,是观众认可后给封的。

提及马派,我们觉得它是舞台艺术整体美的代表。一进剧场,还没拉开大幕,锣鼓一响气氛就不一样,观众的听觉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节奏。拉开大幕,一亮相,造型就很美,给观众的视觉和别人不一样,一招一式的行动中也有着和谐的美感。在流派创立之初,演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唱念做表方面用不同的手段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才会形成或加强流派的特色。比如马派,在演唱艺术中以摇板、散板、流水板最见功力,运腔自如,近似口语,以清新明快的板式打破四平八稳的唱段节奏,使相同的曲调唱出不同的味儿来。马先生的唱是视人物的规定情境来进行创作。比如《文昭关》是“一轮明月照窗前”、《捉放曹》是“一轮明月照窗下”、《清官册》是“一轮明月照窗棂”,三出戏三个人物,伍员是恨满胸怀,陈宫是悔恨交加,寇准是疑惑不安。三个“一轮明月”要唱出三个人物的不同心情。

马先生并不是一味地唱,他的念白极有特色,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观众听了如同听唱一样地感到情感充沛。他的很多剧目都是以念白为主推动剧情进展,如《四进士》《审头刺汤》,在《审头》中的贯口,由慢至快,赶板垛字铿锵有力。唱和念都有韵律,只是一个有伴奏一个无伴奏,在戏曲本身是协调的。即使是以念白为主的戏,念白并不是大段的念白,很多都是短句,对话式的。

流派形成阶段,排演的新剧目最多。马派剧目非常丰富。马先生从25岁就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从《苏武牧羊》《春秋笔》到《十老安刘》,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同时,也有不少经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清风亭》《龙凤呈祥》《打渔杀家》《八大锤》《群英会》《四进士》《打严嵩》等,其中多数久经锤炼,成为马派经典。

善于排新戏,是当年不同流派的共同特点。四大名旦的很多戏,今天已经成为传统老戏,但当时都是创作的新戏。再好的演员也不会吃老本,都会去找好的编剧来不断编新戏。荀派的《勘玉钏》是剧作家陈墨香先生根据明朝《喻世明言》中“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章节改编而成,程派的《锁麟囊》是翁偶虹先生创作的新戏。马派更不用说,马连良先生常用的编剧之一是吴幻荪先生,《十老安刘》中《淮河营》的蒯彻和《盗宗卷》的张苍就是编剧为马连良先生创造出来的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前者以机智勇敢而富有说服力的念白取胜,后者以表现忽喜忽惧而感情急遽变化的演技擅长,成为马派的代表作。

善于博采众长,才能成为大师

爱看别人的戏,并且善于从其他剧种博采众长,这是老一辈戏曲大师们的共同特点。马派代表作《赵氏孤儿》就是1958年北京京剧团的几位团长们观摩秦腔《赵氏孤儿》后决定排演的,从陕西拿到剧本后,由王雁执笔改编,李慕良设计了唱腔,很快就公演了。马连良先生对程婴的每个身段、对应的唱念甚至包括服装都做了细致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艺术珍品。

现在,大家印象中的马派仿佛老是那两出——《赵氏孤儿》和《十老安刘》,但实际上马派的优秀剧目非常多,我这些年也一直在整理发掘马连良先生的剧目,希望一些优秀剧目可以重现舞台。什么叫优秀剧目?我的理解主要是内容优秀,不牵扯技巧。有的戏技术是独有的,非常有特点,但内容不好,那就只好放弃,内容不合时宜了不行,光有技巧也不能要。前不久马派传人朱强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广泰庄》,就是马先生早年演过的一出戏,也是他当年整理的新戏,后来多年不演。这次我们把唱词认真捋了几遍,原来的末场太简单,现在也把它变得丰富了,深挖了人物的思想,加了一些唱词,让它能压得住了,别那么草率就结束。也把不合适的删掉了一些,让它更有艺术合理性。演了两场,戏曲家和观众看了没什么大的意见,基本认可。时间紧迫啊!马派的一些好戏我过去看过学过,如今的年轻人都没机会看到,我现在只能是抢救几出是几出。

一个剧本,不是写完了就能演,也不是演过了就不变了,老一辈的戏,都是改出来的,琢磨出来的。说到创新,现在我们也创新了一些戏。但现在写一个新戏,有时是剧本写好了就扔给你,就排去吧。有的剧本动不动就诗意大发,唱段太多太长,没有合理的念白,而京戏有自己的特点,唱念做打,每出戏都有侧重。老生戏中,《打严嵩》以念白为主。演员也有侧重,《李逵探母》是架子花脸,裘盛戎不演,《大探二》,袁世海也不演。让荀慧生演《汉明妃》不适合,尚小云也演不了荀派的《红娘》。梨园中有句话是“人保戏,戏保人”。过去我们说你这戏不对,其实就是说没有以人设戏。量体裁衣很重要,当年北京京剧团,从好几个剧本中选戏,因为我们团有赵燕侠,所以导演就选择了《芦荡火种》的阿庆嫂,而没有选《红灯记》,因为我们没有合适的演员演铁梅。

艺术修养不仅植根于专业,更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现在整体来说,我们京剧的剧团水平比过去好多了,乐队齐整,服装就不用说了,舞台整体也美化了,但和过去的演员比,戏学得少、看得少、演得少。尤其是实践这一块儿,过去马先生他们能在上海一唱就连唱四个月,天天唱大戏,有时还是日场晚场连着唱,现在成熟的演员一年也唱不了几场戏,很是可惜。

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布莱希特讲要推倒第四堵墙,要用“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在中国的京剧中,“墙”根本不存在。有的戏,设计的角色天然就有和观众的不自觉交流,它所起的间离效果与布莱希特体系很接近。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表演代表了中国戏曲的特色。中国戏曲本身是什么呢,我的总结是两个字:时空。时间和空间不受舞台限制。演员唱就是时间,演员动起来,一个转身就有空间的变化,时空方面高度自由,而且观众也接受这样的时空互动效果,理解了这样的程式就没有交流理解上的障碍。以马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在舞台上所实践的这种时空自由令人回味至今。

一个艺术家的杰出成就,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艺术修养不仅仅是植根于所从事的专业,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大至社会变革,小到一草一木,都能给艺术家生动的启示,从而使他有所感,有所知,进而注入他的艺术实践中。马派对京剧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留下的经验,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参考资料

  1. 迟金声:树从根脚起 水打源处流, 搜狐网, 2018-07-04
  2. 迟金声, 梨园百年琐记,
  3. 迟金声:树从根脚起 水打源处流, 搜狐网, 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