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盪火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蘆盪火種》,滬劇劇名。也是樣板戲《沙家浜》的前身。此戲醞釀於1958年秋。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初排時,劇名為《碧水紅旗》,由文牧(執筆)根據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改編,楊文龍導演,丁是娥、解洪元、邵濱蓀等主演。1960年、1963年及「文革」後曾數次復排。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蘆盪火種
- 導 演:楊文龍
- 主 演: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
- 發生時間:1958年
劇情內容
故事發生在1939年。新四軍轉移時,郭建光等18名傷病員留在陽澄湖畔的沙家浜,他們同以春來茶館老闆娘的身份為掩護的地下1915年6月7日黨員阿慶嫂和當地群眾一起,與胡傳奎和刁德一的「忠義救國軍」進行了頑強機智的鬥爭,並取得勝利。
此劇矛盾錯綜複雜,情節環環相扣,結構嚴謹,個性突出。滬劇原版與樣板戲最大的不同是,滬劇是以阿慶嫂為中心的,把阿慶嫂機智靈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其潑辣與圓滑共具,機警與沉着同兼。另外,鐵骨錚錚的沙老太、臨危不亂的陳天民、善於鬥爭的郭建光、陰險狡猾的刁德一及草包司令胡傳奎等角色,無一不閃爍出個性的光彩。
發展歷史
1964年該劇被北京京劇團移植為京劇,初名《地下聯絡員》,汪曾祺、楊毓珉、蕭甲、薛恩厚改編,蕭甲、遲金生導演,趙燕俠(張君秋)、譚元壽、周和桐、王夢雲、馬長禮、劉雪濤等主演。
後相繼改名為《蘆盪火種》和《沙家浜》,「文革」中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阿慶嫂改由劉秀榮扮演,後由洪雪飛接替;沙奶奶改由萬一英飾演。交響音樂《沙家浜》也曾位列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中。
滬劇中的兩個名段《蘆葦療養院》《辦喜事》最初原唱為鍾氏,她邊唱別人邊給她記譜,可是這還不夠,記譜的人問她這個「辦喜事」叫什麼名字,鍾氏說叫「沙家浜」,於是定名。後來張南子主政時,毅然決定貢獻出這兩段唱給《蘆盪火種》劇組,改由老資格的丁氏演出,所謂改戲、改人、改制。
獲得榮譽
1964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北京京劇團傾力演出的現代戲《蘆盪火種》成了最紅的劇目之一,連毛澤東應邀觀戲後都忍不住改了劇名叫《沙家浜》。這部戲後來定為「文革」八大樣板戲之一。
時任北京市委領導的彭真比較喜愛京劇,與京城的京劇名人也有較為密切的聯繫。1958年大躍進時,彭真和市委其他領導也曾經有過嘗試排演現代戲的念頭,但一些名演員如馬連良等明確表示不願參加、不願看現代戲,此議只好擱置。1963年12月12日、1964年6月27日,毛澤東連續兩次對文藝工作作出批示。北京市文藝界處於「極大震動中」(市委報告語),首當其衝地成了被貫徹的重點對象,危急之下市委決定加快排演出一批高質量的現代戲。
從現存史料來看,北京市委是在1963年10月間定下改編《蘆盪火種》和《杜鵑山》,此事是在毛澤東下發的第一個批示之前敲定的。估計是北京市委高層隱約觀察到中央的動向和四清運動的走向,順勢而做的。市委宣傳部長李琪後來還為這個時間表做了一點檢討:「市委宣傳部領導文藝工作是有不少缺點的,例如演革命現代戲,到1963年下半年我們才開始認真抓。」(見1964年9月3日市文藝工作會議總結報告)
有趣的是,改編的兩部戲都是上海的原創作品。北京京劇團負責人、導演肖甲曾為此到上海專門了解作品、作者的相關背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張春橋出面接待並予以支持,讚賞北京劇團下廠下鄉為工農兵演出,特別提到趙燕俠在這方面表現很好。張春橋所說的話確切,《蘆盪火種》演員們在排練期間幾次下公社下部隊體驗生活。飾演阿慶嫂的趙燕俠正是因為經過部隊鍛煉,改變了自己排練遲到的習慣,有時排幾遍不能通過,仍按導演意圖繼續排練,讓劇團人看後覺得「趙團長確實改變了」,因為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事。
彭真等人推崇《蘆盪火種》的主題框架,但對滬劇劇本也有不甚滿意之處。摘掉右派帽子不久的汪曾祺,排在京劇劇本編劇的最後一位,但卻是得力的執筆者。他們先後改出兩稿並投入排練。彭真看後表態:「停演重排。」生怕此舉泄氣,彭真過後又說:「鼓足幹勁,不要着急。」為了找到問題所在、總結經驗,彭真還特意調上海滬劇團來京演出,要北京團就近細心觀摩。
1964年1月中旬完成最後的修改,也就是刪去一場茶館戲,改動了部分情節,增加了正反面的人物和一場戲,調換了三個角色的扮演者。劇團書記、編劇之一薛恩厚後來在北京市第五屆人代會發言中,提到以往修改不好的原因:「我們沒有突出政治,而是強調有戲沒戲,往往對脫離政治、所謂『有戲』的地方不願意割愛。」他說,搞革命戲是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化打仗,必須有敵情觀念。
每天排練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在現場提出了「百排不煩、百練不厭」的口號,各小組為此相互貼出挑戰書。最響亮的一個提法是「先做革命的現代人」。飾演郭指導員的譚元壽不識簡譜,他的唱腔設計先後易稿十餘次,每改一次他都要隨改隨學。但劇團領導也幾次批評譚元壽突出個人、藝術保守的不良思想,認為他有時不能按設計的唱腔唱,還要求改轍,對大家提出的意見不夠虛心等等。
1964年3月11日,彭真和負責會演的中央文化部領導林默涵觀看了《蘆盪火種》彩排,當即批准這部戲公開演出。3月31日康生看後,大加稱讚:「戲很好,在藝術上開了個路子」。康生對陪同的林默涵說,我要向總理推薦這齣戲。4月10日三位副總理連同各省市負責財務的書記看戲,一致認為這個戲是出色的。李富春甚至說:「這麼多現代戲,還是《蘆盪火種》成功。」
這部戲上演觸及不少老藝人。馬連良提出非把《杜鵑山》一個普通的群眾角色演好不可;譚富英看了後表示爭取要演《蘆盪火種》的陳縣委一角和現代戲中的老年人。最焦急的是張君秋,他執意要飾演《杜鵑山》里的女一號賀湘,劇團領導勸他先不要排演這個角色,他激動地嚷嚷:「我試試都不行嗎?」後來經再三勸說,他才轉意去嘗試現代戲《紅色醫生》中藏族女醫生卓瑪一角。
戲劇界領軍人物田漢看了戲後,認為阿慶嫂的形象、身段與生活結合得很好,激動之餘他突然提出能否給阿慶嫂配一把小手槍。大家一聽有些發愣,然後善意地哈哈一笑過之。[1]
經典唱段
辦喜事[2]
你春風得意喜訊高照,刁教官說合做媒人,
喜上加喜重重喜,辦喜事格門道我略知一、二分。
常言道酒水只要看台面,討娘子花轎最要緊,
掛燈結彩場面好,吹彈打唱動人心,
若說酒水辦得好,都誇你為人四海講交情,
若說是,請到名家第一手,
更顯得你交情廣闊根基深。
先到蘇州定打唱,再到杭州訂紗燈,
蘇州打唱名聲重,杭州燈彩顏色新,
噢,陸家浜鼓手稱第一,
我和他們江湖來往有交情,
阿慶嫂我別樣禮品送勿起,
送一班江南絲竹小堂名。
儂要辦酒水,廚師最要緊,
我有個姨夫在上海,十八把菜刀最出名,
只要司令出聲口,我馬上回去寫封信,
包叫他立刻趕到沙家浜,沙家浜。
名菜好酒待客人。
視頻
參考文獻
- ↑ 《蘆盪火種》戲劇網
- ↑ 經典滬劇劇目之一,滬劇辦喜事歌詞萬年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