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時期人物,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散文家。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為促成孫劉聯盟和蜀漢政權的建立與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開府治理事務,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諡忠武。諸葛亮的才能,品格在後世倍受敬仰,故而後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諸葛亮 | |||||||||||||||||||||||||
---|---|---|---|---|---|---|---|---|---|---|---|---|---|---|---|---|---|---|---|---|---|---|---|---|---|
漢丞相武鄉侯,領司隸校尉、益州牧 | |||||||||||||||||||||||||
前任:無 繼任:蔣琬→費禕 | |||||||||||||||||||||||||
丞相錄尚書事、假節、領司隸校尉、加領益州牧 | |||||||||||||||||||||||||
國家 | 東漢→蜀漢 | ||||||||||||||||||||||||
時代 |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 ||||||||||||||||||||||||
主君 | 劉備→劉禪 | ||||||||||||||||||||||||
姓名 | 諸葛亮 | ||||||||||||||||||||||||
字 | 孔明 | ||||||||||||||||||||||||
號 | 臥龍、伏龍 | ||||||||||||||||||||||||
封爵 | 武鄉侯 | ||||||||||||||||||||||||
封地 | 武鄉縣 | ||||||||||||||||||||||||
出身地 | 徐州琅邪郡 | ||||||||||||||||||||||||
世系 | 琅邪諸葛氏 | ||||||||||||||||||||||||
出生 |
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年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 ||||||||||||||||||||||||
逝世 |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年 蜀漢五丈原 (今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鎮) | ||||||||||||||||||||||||
諡號 | 忠武侯 | ||||||||||||||||||||||||
墓葬 | 漢中定軍山 | ||||||||||||||||||||||||
祠廟 | 武侯祠 | ||||||||||||||||||||||||
| |||||||||||||||||||||||||
目錄
生平
早年經歷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諸葛玄和荊州州牧劉表是老朋友,而且那裡沒有戰亂,他便帶着家人搬去居住。諸葛玄被袁術薦表為豫章太守,諸葛亮與其弟隨同諸葛玄前去上任,後來朝廷派朱皓代諸葛玄職位。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在南陽郡耕讀。平常喜歡吟唱《梁父吟》,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多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1]
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結交。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選擇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而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這門親事後,立即迎娶黃氏。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為笑話。鄉里有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妻,選來選去,卻選擇黃承彥家的醜女做妻子。)[2]
隆中定計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劉備拜訪司馬徽求教世事。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那些儒生乃見識淺俗之 士,豈會認識時勢事務?認識時勢事務者才能成為英俊豪傑。從此地中,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此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使他屈就致於此。將軍宜枉屈尊駕以顧望。)」
因此劉備遂親自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問諸葛亮:
“ |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主上(漢獻帝)失去大權。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欲對天下伸展大義,然而學識淺薄,因此失敗至今。然則志向仍未中止,先生說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忙?) | ” |
諸葛亮遂向他陳述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等乃不再抱怨。
諸葛亮於208年時,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因妻家所影響,對長子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敬重諸葛亮,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黃祖被孫權討死,劉琦便自薦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3]。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稱臣呢?)[4]」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派出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軍議校尉法正並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蕩寇將軍關羽、討虜將軍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軍師龐統戰死。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和馬良負責荊州防務,並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勸主稱帝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在成都替前線屢敗屢戰的劉備提供資援。關羽敗走麥城後,為了劉禪的地位,擔心以剛毅勇猛著稱的劉封,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制禦,獻計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220年,魏王曹丕篡位,當時謠言漢獻帝劉協已被加害,劉備發喪,諡劉協為孝愍皇帝。221年,群臣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劉備才答應。劉備稱帝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先主託孤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孫吳,有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失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反對東征計劃,主張與孫吳結盟對抗曹魏,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5]。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6]:918[7]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8],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北伐
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9] 討伐雍闓、高定和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充實國庫,同時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227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奪得武都陰平兩郡,伏殺魏軍車騎將軍張郃,大將王雙。又遣大將魏延、吳懿等殲滅包含三千帶甲之士在內的司馬懿精銳,使得後期司馬懿一直不敢與諸葛亮在正面戰場作戰。但是因為司馬懿成功的堅守戰略與運糧不繼,未能成功奪取關中地區。
234年春,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魏大都督司馬懿對渭南對峙。諸葛亮每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南河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諸葛亮自至,數次挑戰。司馬懿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使人至司馬懿處,司馬懿問諸葛亮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相持百餘日。八月,諸葛亮患疾病重,于軍中逝世,享年五十四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走相告知司馬懿,司馬懿追出。姜維令楊儀徉向司馬懿還而攻之,司馬懿乃退,不敢追趕。於是蜀軍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稱:「死諸葛驚走生仲達。」或以告司馬懿,司馬懿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後想怎麼做。)
功績與成就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 被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在中華文化圈內是智慧的化身。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裡,諸葛亮幾乎是作為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10]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極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諸葛亮極為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長期對魏作戰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人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有着極高的評價,陳壽稱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袁準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較弱,然而在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在戰爭負荷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也有着極為出色的成就。就戰略而言,隆中對成為蜀漢集團的戰略決策,且在漢中之戰後幾乎成功。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尚是劉表客將,同時期的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劉備看作一方諸侯。在隆中對之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最終建立蜀漢。就戰績而言,蜀漢儘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在弱國對抗強國的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在正面戰場屢屢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蜀漢軍隊軍紀嚴明,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的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的說法。司馬懿正是在與蜀漢的戰爭中逐步掌握實權,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之變。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將最終達成其北伐目標。就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的貢獻。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晉書與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八陣對後世將領的影響。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陳壽稱讚為「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不俗的表現。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龍稱讚為「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陸游也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為「簡而盡,直而不肆」。諸葛亮亦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之句。現今傳世之遠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網路歷史評點影片
參考文獻
注釋
- ↑ 《三國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 ↑ 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 ↑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 ↑ 「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 ↑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 陳壽.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 ↑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 ↑ 一說縣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
- ↑ 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
- ↑ 易中天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