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都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都督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大都督

魏晉南北朝稱: "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

南宋時: 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

歷史追溯: 黃初三年(222年)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師等

大都督,為古代軍事統帥。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1]

簡介

大都督,官職名,曹魏所置,在黃初元年(220年)的九品中正制中,位列第一品。該官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當時的吳主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在名義上是臣服狀態,因此,東吳亦隨魏國官制。魏國的司馬懿、東吳的陸遜都曾任職為"大都督"。蜀置中都護(李嚴),統內外軍事。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統帥諸軍的大將,而"都督"一職最早出現於光和中期(約公元180年) ,最初應該是軍中執法和辦理事務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漢末的時候,領兵的武官多稱"督",負責攻城的叫"升城督",領某部者為"某部督"。

歷史追溯

曹魏初期,始有此稱。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魏晉以後,有"都督諸州軍事"銜者,往往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總攬本區軍政民政。至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又恢復"都督"之稱,於各州按等級分別置大、中、下都督府,各設都督。唐中期以後,以節度使或觀察使為地方最高長官,都督遂名存實亡。

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元代之大都督府大都督,則專領"欽察親軍"。又地方軍政長官,亦有稱都督者。明代置"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五軍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各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後來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成虛銜。清初沿襲明制,後廢。

三國時期的大都督

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晉書·宣帝紀》

司馬師

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晉書·景帝紀》

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晉書·文帝紀》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三國志·陸遜傳》

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吳郡錢唐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凌戰於芍陂,軍不利"--《三國志·張顧諸葛步傳》

朱異

朱異(?-257年),字季文,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太平二年,假節,為大都督,救壽春圍,不解"--《三國志·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

施績

施績(?-270年),字公緒,丹楊故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三國志·吳主五子傳》裴注《殷基通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