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稱弩弓,現亦稱十字弓(英語:crossbow),是一種與弓十分相似的射擊兵器。弩的結構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所以對使用者的體能要求也比較低,裝填時間長很多,但是一般來說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六百米,床弩的射程更達一千多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蹶張弩和腰張弩等,歐洲人更是使用各種拉弦器來上弦。

弩的結構

傳統的中國弩一般使用多層、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弩身因為形狀與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稱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條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嵌有一個裝有機械構件的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鈎,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接有扳機,稱為「懸刀」。弩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鈎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壓懸刀,牙就縮下,鈎住的弓弦被釋放,箭矢疾射彈出。中國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時和現代槍械的人機性相似[1]歷史上一些弩還配有肩托來輔助瞄準穩定。

歐洲弩的弩機結構相對則相對比較簡單,通常用一個球狀的弦枕(nut)去鈎住弓弦,然後用一個橫向的扳杆卡住。在射擊時,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轉,鈎住的弓弦也被釋放。因為歐洲弩的弩機設計,使用者的手需要橫握,因此弩身後方通常很細以便於夾在腋下或搭在腰間。

現代弩的弩身結構與步槍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較為複雜的扳機設計。除了傳統形式的弩弓以外,輪式複合弓形狀的複合弩也開始出現。

弩的歷史

中國

東漢《吳越春秋》中,弩傳說由戰國時代楚國的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

前342年,齊國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晁錯於公元前169年寫了一篇奏章上呈漢文帝,該奏章中涵蓋了他認為漢弩優於匈奴弓的主張。是文字上「弩」與「弓」明顯分家的開始。

傳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弦的連弩[2]

晉朝人馬隆憑藉腰張弩打敗樹機能。

明朝的蹶張弩的力可達二、三石,腰開弩可達十石。明朝又有人將半自動弩改良命名為諸葛弩,由於諸葛弩上有矢彈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彈匣仍需弓手掩護。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與諸葛弩是不一樣的兵器,連弩發射範圍大、殺傷力大,故一弩十矢齊發,所至當時魏張郃擊斃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也稱為「元戎弩」,「元」為輪子、「戎」兵器,故稱為元戎弩,可以連續發射,一次可十矢齊發,推應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有大型矢彈匣,其缺點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為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八寸如釘約二十四公分(現代建築用)《天工開物》一書則敘述諸葛弩是「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志》也提到:「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執以衝突,但矢力輕必藉藥耳。」

隨着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從明代開始,軍隊已經漸漸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視頻

弩 相關視頻

各式各樣的弩弓,你見過沒
秦始皇時期發明弩弓 威力巨大勢不可擋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弩:很像現代步槍 ,搜狐,2020-05-18
  2. 弩出現的時期,天涯社區,201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