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洲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洲經濟

圖片來自chinatimes

歐洲有超過八億五千萬人和將近50個不同國家。和其他大洲一樣,歐洲各國的財富分佈有十分大的分別,但歐洲最窮的國家比其它各洲平均水平要高,財富的差別在歐洲可以粗略看到東西歐的鴻溝。雖然西歐所有國家都有很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生活水平,但是許多東歐國家的經濟是從崩潰了的共產主義國家發展來的(蘇聯南斯拉夫)。

歐洲是第一個工業化的大陸,工業化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時至今日,歐洲已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洲。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德國,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GDP計算)、世界第三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三大商品進口國;其次是法國,在全球排名中國內生產總值排第五,購買力平價排名第六;而英國在全球GDP排名中排名第六。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之間有越來越多的接觸,最終令歐洲在1999年推出統一貨幣歐元。如果把歐盟作為一個國家計算,歐盟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係。歐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其資產大約為三十五萬億美元超過了北美洲的三十萬億美元。

經濟發展

1945之前:工業的增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的主要金融和工業國家是英國法國德國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曾在歐洲迅速蔓延。比利時是歐洲大陸第一個實現全面工業化的國家。瑞士捷克的工業化程度在一戰前僅次於英法德與低地三國而高於北歐國家,而且瑞士的外向型工業化戰略和捷克的重工業主導型工業化戰略都成為後來歐洲之外的後發國家工業化的範式。第一次世界大戰 略為地導致了一些歐洲國家的工業受阻,但隨着離第二次世界大戰越來越近,歐洲各國的經濟已經迅速恢復,不斷增加的競爭與經濟實力已足以比美當時的美國。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後,歐洲的大部分的工業中心受到嚴重破壞,歐洲許多的基礎建設被荒廢,法國損失了整整四年的GDP總量,匈牙利和希臘的貨幣完全崩潰,捷克發達的重工業淪為二流水準。

45 年至90年:冷戰時代

在1947年,因著二戰的經濟破壞,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經濟援助金(簡稱經援)。英國法國西歐國家組成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以分配美國提供的經緩並合作計劃歐洲重建的事宜。但是,因著蘇聯的阻止,原本也可參與組織的東歐國家無法參與,造成了東西歐經濟合作分割的情景。

西歐方面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為西歐經濟以及日後整個歐洲經濟統合奠定了基礎。這使基礎建設的共享和跨界行業大大的增加。雖然這些西歐國家的經濟迅速增長。

東歐方面

在1947年,因東歐無法以美國經援作經濟重建,蘇聯提出了與馬歇爾計劃相對的「莫洛托夫計劃」。1949年,東歐各國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在80年代,經濟互助委員會的經濟吃力地進行,主要是由於冷戰時期大量的成本 ,因此東歐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生活水平也低於西方鄰國。即使是自由市場希臘,由於位於歐洲的東南面地理上隔絕了西歐國家的交流,因此,經濟仍然是吃力地進行。

在這段時期,歐洲共同體從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6個成員,增至12個。

歐盟的崛起

蘇聯於1991年左右解體,從蘇聯解體獨立出來的國家努力適應自由市場制度。一些中歐國家,如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波蘭正迅速而合理化地適應了自由市場制度,它們在自由市場制度的實行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這時的前蘇聯國家如俄國和烏克蘭正努力改革其基礎建設。

西歐當時正快速發展經濟聯繫與新民主,前蘇聯國家因改變而滅亡,而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則正陷入戰爭中。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在1991年統一,俄羅斯控制的大部分東德地區不得不取消其在冷戰期間的工業基礎設施,多年來西德竭力建立東德的工業基礎設施致其到同等水平。

南斯拉夫經歷了十年不和平日子,直至2003年,仍然有許多北約組織和歐洲聯盟維和部隊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科索沃。戰爭嚴重地阻礙了經濟增長,只有斯洛文尼亞在1990年有一些實質經濟增長。

在這段時期,歐洲的經濟是由歐盟主導的,歐盟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和政治組織,有15個歐洲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很多國家渴望成為歐盟成員國,歐盟給予了很大支持和援助那些中歐東歐國家努力達到一定的經濟體系,以符合加盟標準。在這段時期,15個成員國中有12個成為歐元區貨幣聯盟 在1999年推出,即每個成員使用共同的貨幣-歐元,以取代其前任國家的貨幣。有三個歐盟成員國(丹麥、瑞典和英國)選擇留在歐元區以外,不使用歐元而繼續用自己的貨幣。

2004-2007:歐盟擴大

2004年初,10多個前共產主義國家加入歐盟,使歐盟成員增至25個,另有8個正在制訂相關的貿易協議。加入的國家未來有義務加入歐元區和採用歐元作共同貨幣。這個過程包括了歐洲匯率機制,其中一些國家已經在進行中。

大多數歐洲經濟狀況非常良好,這在內陸的經濟反映出了這一點。除了在一些衝突和動盪的前南斯拉夫國家和高加索地區的不斷阻礙其地區經濟增長外。

為拒衡歐盟的大量增長,2005年,以俄羅斯為主的獨聯體創立,以對抗歐盟貿易集團,其為開放給任何前蘇聯國家(包括歐洲和亞洲國家)。 有12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獨聯體,其中三個國家為位於波羅的海的國家。儘管如此,有三個高加索國家已表示,他們終有一天會考慮申請加入歐盟,特別是格魯吉亞。

區域差異

西歐,貿易自由、市場體系以及高層次的發展在上個世紀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較東歐富裕及穩定,這是由於西歐的增長率較東歐高。最貧窮的國家是那些剛剛擺脫共產主義和內戰,特別是那些前蘇聯(不包括愛沙尼亞)和前南斯拉夫的國家(不包括斯洛文尼亞)。但西歐國家也是有差異的,尤其是在北方的國家(北歐五國低地三國奧地利英國法國德國西部、意大利北部等)和南方的國家(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意大利南部等)。儘管南歐國家經濟不如其他西部歐洲國家, 經濟仍然比東部歐洲的前共產國家發展的較好。

知名企業

低地三國

  •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 Group of Companies):荷蘭最大的工業公司,在2013年《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中位居第一。1907年由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與英國殼牌運輸和貿易公司合併而成,實行兩總部控股制,其中荷蘭資本占60%,英國占40%,兩總部分別設在鹿特丹倫敦。集團公司下設14個分部,分別經營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煤炭等,其中石油、石化燃料的生產和銷售能力居世界第二位。
  • 飛利浦電子公司(Philips Electronic N.V):在2013年《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中列第347位,在世界電子行業中排名第7。在60多個國家設有營業機構,其股票在9個國家的16個交易所上市。主要生產視聽產品、照明、電子元件、半導體、醫療設備、小家電、工業電子及商業電子等,其中照明設備、彩色顯像管、電動剃鬚刀、X光分析儀及音響設備在國際市場居領先地位。
  • 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 N.V):荷蘭與英國的合資企業。世界著名日用及食品化工集團,在2013年《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中列第135位。公司在荷蘭鹿特丹和英國倫敦各有一個總部。荷蘭部分主要生產食品,英國則主要生產日用化工產品。集團現有員工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阿克蘇-諾貝爾公司(Akzo Nobel N.V):跨國化工和醫藥集團,1994年由荷蘭阿克蘇公司和瑞典諾貝爾公司合併而成。公司主要有藥品、塗料和化學3個部門,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主要經營鹽、鹼、塑料、添加劑、工業及紡織用纖維、各種薄膜、醫療設備、藥品及藥品生產用原料等。
  • 安賽樂-米塔爾集團:盧森堡最大的企業,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總部設在盧森堡市。 2001年,盧森堡鋼鐵巨子阿爾貝德鋼鐵公司與法國北方和西班牙阿塞拉利亞合併,形成鋼鐵巨鱷安賽樂集團(Arcelor)。2006 年7月,安賽樂又與世界第一鋼鐵巨人米塔爾合併,成立安賽樂-米塔爾集團。2010年,集團年產粗鋼9060萬噸,占世界鋼鐵產量8%,年銷售額780億美元。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員工總數約32萬人,其中有5870人在盧森堡本國。[1]
  • 歐洲衛星公司: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盧森堡。該公司通過運營ASTRA、AMERICOM及 NEW SKIES衛星系統為客戶提供電視、廣播和多媒體直接到戶的信息傳送服務,是世界第二大衛星運營商。其衛星信號全球覆蓋率達99.999%,截至2007年底,1.22億歐洲家庭可接收該公司衛星轉播的2400套電視、電台節目。公司擁有衛星數量40顆,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公司計劃2009-2010年再發射9顆衛星。公司還參股SES SIRIUS、 QUETZSAT、CIEL、亞星公司等多家衛星運營商。

瑞士

  • 雀巢公司:成立於1866年,總部設在瑞士的韋維,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工業集團。公司主要產品有飲料、奶製品、冷凍食品、成品及半成品食物、巧克力和糖果等。
  • ABB集團:1988年由ASEA公司和BBC Brown Boveri公司合併而成,是瑞士的一個業務遍及全球的電氣工程集團,主要業務包括開發、生產和銷售發電設備、高壓輸電設備及系統、中低壓配電設備及安裝和電力機車等。總部設在蘇黎世
  • 諾華公司(Novartis):總部在瑞士巴塞爾,世界第二大醫藥公司。由瑞士兩大化工集團汽巴·嘉基和山度士於1996年3月合併而成。主要經營醫療保健、農用化學品和食品。

意大利

  • 芬梅卡尼卡集團(Gruppo Finmeccanica):是意大利最大的高科技集團公司,公司總產值占意大利國防工業總產值的70%,國家控股32.4%,涉及航空、航天、能源、電子防務、交通和信息技術等領域。集團主要進行飛機、直升機、衛星、導彈系統、雷達、火車及發電機組的設計和生產。
  • 菲亞特集團(Gruppo Fiat):全稱意大利都靈汽車製造廠,1899年創辦,1906年正式用現名,總部設在都靈。由阿涅利家族控制的企業。
  • 倍耐力集團(Pirelli S.p.A):意大利最大(也是歐洲最大)的橡膠製品生產商。主要經營範圍:橡膠輪胎、電纜和通訊設備。總部設在米蘭,目前在世界各地有24家子公司,分別為意大利5家、巴西5家、英國2家、德國2家、土耳其2家、羅馬尼亞2家、阿根廷1家、中國1家、埃及1家、西班牙1家、美國1家以及委內瑞拉1家。業務結構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的主要市場和擁有約10000家經銷商及零售商。
  • 忠利集團(Gruppo Generali), 成立於1831年。歐洲第三大保險集團,世界十大保險集團之一。由297家公司組成,其中107家保險公司,119家金融與房地產公司。忠利集團與50多個國家有業務往來。

北歐

  • A.P.穆勒-馬士基集團(A.P.Moller-Maersk Group):丹麥的一家企業,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總部在哥本哈根。還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發、航空運輸、商品零售等。[2]
  • 諾和諾德集團(Novo Nordisk):丹麥企業,世界著名醫藥和生化製品集團公司。2000年,諾和諾德決定將兩類核心業務拆分,負責製藥業務的公司沿用原名,負責酶製劑業務的公司改名為諾維信(Novozymes)。諾和諾德生產的胰島素和諾維信生產的酶製劑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0%和40%以上。總部在哥本哈根,在歐美、亞洲均設有生產廠。
  • 丹佛斯集團(Danfoss):成立於1933年,丹麥的最大工業集團,在製冷、供熱、水處理和傳動控制製造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產品注重環保、節能、增效。
  • 諾基亞集團(Nokia):成立於1865年的俄屬芬蘭,早期從事造紙、化工、橡膠行業,60年代開始進入電信市場,取得快速發展。主要生產移動和固定電信網絡設備及移動電話,全球領先的數字移動和固定網絡供應商之一。2013年9月,將旗下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
  • 芬歐匯川集團(UPM-Kymmene):芬蘭國內除諾基亞外最大的企業,世界第三大紙和紙製品生產商,具有百年歷史,在芬蘭擁有93萬公頃森林,年平均消費林材24萬立方米。主要生產紙張紙漿、紙板和包裝薄膜。
  • 沃爾沃汽車公司(Volvo)(瑞典)
  • 愛立信公司(Ericsson)(瑞典)

參考文獻

  1.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Official Exchange Rate) – CIA World Factbook. Cia.gov. [26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 Global Wealth Stages a Strong Comeback. Pr-inside.com. [26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