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恆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恒山风景名胜区)
前往: 導覽搜尋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北嶽恆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誌,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

發展歷史

北嶽移祀

  • 第一次爭論:明弘治六年(1493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嶽河北恆山於山西渾源。禮部尚書倪岳則上疏予以反對。朝廷議定「仍祀曲陽,循依舊理」。
  • 第二次爭論: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已升任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再次上疏,請改祀北嶽於山西渾源。複議期間,禮部尚書倪岳又一次給以駁斥。皇帝對禮部的複議批覆:「詔從之。」
  • 第三次爭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河南陳公上奏章請罷曲陽之祀,又被朝廷否決。
  • 第四次爭論: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山西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嶽於渾源。禮部禮臣沈鯉表示反對。
  • 第五次爭論:同年(1586年),即第四次交鋒之後,朝廷改封山西渾源玄岳山為北嶽,稱恆山。但這只是改封了北嶽恆山的主峰,國家秩典祭祀仍確定在河北曲陽。明後期遂出現「兩個恆山」之說。
  • 第六次爭論: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科給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觀點與明代馬文升一致,但這次順治帝卻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自後再不見反對此事的奏摺。

主張改祀到渾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嶽恆山和祭祀北嶽的地點應在國都北方,而當時祭祀北嶽的恆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點在曲陽北嶽廟,均在國都之南,與京城方位不符;改祀到山西渾源,是因渾源曾為恆陰,為恆山陰面,恆陽、恆陰「皆指恆山」,渾源又比曲陽在國都偏北;還有交通不便及官宦個人意願。反對改祀的一派,主張仍在河曲陽北嶽廟祭祀。強調既然「恆陽、恆陰,皆指恆山」,何必改祀。他們運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歷史事實,並引經據典地對改祀派給予反駁,以維持幾千年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歷史慣例。

從明代開始的改祭爭論一直延續到清初順治年間,祭祀北嶽的地點才由河北曲陽移至山西渾源,封祀合一爭論就此落幕。從此山西渾源就成了國家祭祀北嶽恆山的地方,享受曾經古北嶽(今河北)時的政治待遇。

明清歷史

明朝中期出現北嶽改祀之後建北嶽廟,清代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2]

古人由此讚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蹟保存了下來。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恆山景區面積147.51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359.6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9o23′至39o44′,東經113o36′至113o57′之間。

氣候條件

恆山所在地渾源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多晴。早晚溫差大。年平均溫度6.1℃,一月份最冷,平均為-12.7℃,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1.6℃,四至十月平均氣溫7℃以上,是遊覽度假的適宜季節,遊覽時間可達210天。

水文特徵

恆山水庫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北嶽恆山腳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上游渾河支流唐峪河上。總庫容133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水庫大壩從1958年破土動工,歷經四年而成。於1962年全部完工。大壩橫跨天峰、翠屏二山,將峽谷之水截於大壩之內。恆山水庫自1966開始蓄水以來,至2017已運行51年。

懸空寺位於恆山水庫壩區內,距大壩只有150米。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懸空寺距離谷底80米,後因河床歷年淤積,寺離谷底僅剩58米。近兩年來,恆山景區管理部門結合世界遺產申報工作,對懸空寺大力進行環境綜合治理,清除恆山水庫、恆山隧道施工遺留的工程廢渣廢料及經年河床淤泥20萬立方米,懸空寺距離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3]

地質特點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主要景點

金龍峽

金龍峽,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裡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裡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裡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雲閣」。

恆山松

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桃花洞

桃花洞古已有之,屬恆山「七宮八洞十五廟」之一,位於真武大殿後的恆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余,寬近八尺,入深約15米。傳說,這裡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園值守,後下凡投胎到北嶽富戶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稱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鎮之術,常為百姓破解疑難雜症,故得百姓愛戴。

雖然桃花女的故事是傳說,但桃花洞外的奇花異景卻真實存在。這裡集中着大量恆山桃花群,歷百年而茁壯常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紅若香珠,燦若彩霞,點綴着山谷,傳遞着春意。

恆山雲

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

恆山廟

恆山廟,以北嶽廟為首,穩坐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恆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

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4]

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中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里,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懸空寺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傳說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磁峽煙雨:即金龍峽,位於天峰嶺與翠屏峰之間,其間石壁萬仞,青天一線,在細雨濛濛時晴嵐縹緲,煙霧紛飛,妙趣橫生,澗底流水,奪口而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嘆「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擬也。」龍泉甘苦:即苦甜井,位於白雲堂東側,有一玄武亭,亭內並列雙井,名玄武井。兩井只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清涼爽口;一井水味苦澀,人不能飲,人稱苦甜井。唐明皇親手賜匾「龍泉觀」,歷代遊客爭先品嘗龍泉聖水、恆山奇茶、求取吉利。

雲閣虹橋:即古棧道,位於金龍峽最窄處,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峽東崖絕壁間,鑿崖插木,飛架棧道,同時建有一座連接東西的高空飛橋,合稱雲閣虹橋,民間傳說是魯班的妹妹一夜所建。峽壁2017年還殘留着修棧道時的行行方窟。

虎口懸松:即虎風口與懸根松,在步雲路的石階風口上,人到此處,清風颼颼,松濤陣陣,猶如虎嘯龍吟,臨風屹立着一株參天古松即懸根松,根莖盤露,緊抱岩石,遮日留陰。相傳松根外懸是張果老拴在樹上的神驢受驚而拔起的。

果老仙跡:即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途中,石徑上陷有行行小圓坑,形似驢蹄印,據說是張果老在恆山修仙時倒跨驢留下的蹄印。

雲路春曉:即步雲路,從岳門灣至恆宗殿,稱十里步雲路。舊時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雲。沿路有大字灣、四大夫松等景觀。

斷崖啼鳥:即姑嫂崖,又稱捨身崖,位於夕陽嶺中段極陡峭的一段山崖,傳說因姑嫂投崖而得名,姑嫂投崖後,小姑化作百靈鳥,嫂子化作找姑鳥,在捨身崖上綿綿雙飛。

危岩夕照:即夕陽嶺,位於果老嶺東側,是一段插入雲天的萬仞絕壁,面西峭立,每當夕陽西下,「餘暉反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奇光異景,令人神往。

金雞報曉:即金雞石,位於朝殿西古樓外,有一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擊,聲振幽谷,如金雞鳴叫,情趣絕妙。傳說是黃山雞吃了三茅真人失落的金丹而變。

茅窟煙火:即三茅窟,位於白虛觀紫微閣旁斷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處。傳說三窟有怪異現象,一窟點火,另兩窟冒煙,兩窟點火,另一窟冒煙,三窟同時點火,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煙了,成了自然之謎。

奕台鳴琴:即琴棋台,位於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迸裂,西南有條崖縫,沿石縫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蝕岩石,台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雙鈎書「琴棋台」三個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所在。

玉羊游雲:從朝殿瞭望東峰峭崖翠頂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吃草,在雲霧的推動下,別生情趣,稱為玉羊游雲。

脂圖文錦:即石脂圖,位於主峰東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結成,約四尺見方。

岳頂松風:即天峰嶺,登上峰頂,極目不知千里遠,舉頭唯見萬山低,煙嵐縹緲,松濤貫耳,北國風光,氣象萬千,恆山十八景盡收眼底,吸引着萬千遊客前來觀光,北嶽恆山美不勝收。

幽窟飛石:即飛石窟,位於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據《尚書》載舜帝北巡,至恆山下,忽有一石從恆山飛來,墜於帝前,帝起名為「安王石」。五年後,帝又北巡至曲陽被大雪阻路,便望祀恆山,此靈石又飛到曲陽。窟內有寢宮、梳妝樓等。

仙府醉月:即會仙府,位於朝殿西側,為恆山最高廟觀,置身府院,如臨仙境,夜宿仙府,依欄望月,飲酒作詩,真有點起坐出世之感。傳說是仙人聚會之地。

紫峪雲花:即紫芝峪,位於恆宗殿東側,是一道草木叢生,曲折幽奇的溝峪。恆山舊志載,峪內長着靈芝仙草,為恆山的鎮山寶草,狀如雲錦,有起死回生,益壽延年之功效。後被明世宗皇帝採去十二株。

石洞流雲:即出雲洞,位於紫芝峪東崖上,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四字。傳說此洞深不可測,下通地海龍宮,白龍公子掌管北國雲雨,每逢降雨時,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林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

景區特色

恆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里,以雙峰並峙天峰嶺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5]

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入侵。恆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

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所獲榮譽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恆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動物約有60多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為金錢豹黑鸛;二類保護動物為金雕原麝;三類保護動物禿鷲獵隼石貂豹貓

植物資源

恆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維管束植物有63科、233屬、407種,其中不乏有名貴中藥材。

森林資源

恆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為28274.3公頃(42.4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1243.3公頃(16.86萬畝),非林業用地17031公頃(25.54萬畝)。林地覆蓋率為26%,林木總蓄積30萬立方米。

視頻

恆山相關視頻

古北嶽恆山專題片
山西旅遊宣傳片之恆山
山西金龍峽神秘的懸空寺,原來是這樣把寺廟建上去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