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渾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大同、陽高2縣相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總人口343486人(2010年)。

渾源始置於西漢,定名於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境內有恆山,懸空寺等景點。[[1]]

建制沿革

渾源夏商時屬冀州。西周時以恆山鎮屬并州。春秋時屬代國。

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不久改稱平舒,屬代郡。

西漢時,平舒縣廢,復置崞縣,屬恆山郡。王莽新朝期間,改為崞張縣,仍屬常山(即恆山)郡。東漢恢復崞縣名,三國沿襲之。

北魏時遷都平城(即今大同),為京城內地,改名石城縣,屬神武郡。天興元年,改稱崞山縣。東魏時,改為廊州。北齊時,又改為北顯州。

隋初,北顯州改稱平寇縣,後又改回崞縣。唐時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

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

金貞佑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

元初改渾源縣為恆陰縣,

屬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復用渾源州。

明清時俱稱渾源州,均屬大同府。

民國元年五月改為渾源縣,後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南北山區均為抗日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1937年,屬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屬晉察冀邊區政府察南雁北辦事處。1940年至1945年,先後屬晉察冀邊區政府二、五、一專署。1945年渾源縣解放。1947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

1952年重歸山西省。屬山西省雁北專署,後改山西省晉北專署,山西省雁北地區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屬大同市轄縣。[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渾源縣位於北緯39.67°~39.83°東經113.72°~113.92°之間,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

氣候特徵

渾源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天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40天,山區為110~120天。 渾源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少雪,天氣寒冷,多晴朗天氣。春季乾燥多大風,風沙。夏季溫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發生山洪。秋季溫涼,晴天較多,能見度好,天氣穩定少變。冬春長,夏秋短。


渾源縣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發量1932.3mm,年最大蒸發量2395.5mm,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地下水初見3~10m。

渾源縣全年各月盛行北風,年平均風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極端最大風速曾達33.7m/s。最大凍土深度為1.29~1.5m。

地形地貌

渾源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全縣海拔高度為1050-2333米之間。縣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間川。南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4%;北坡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29%;川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7%。域內地勢起伏較大,臥羊場山海拔最高,主峰高達2333米。渾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僅為1050米。境內山脈較多,主要有恆山、臥羊場山、穆桂英山、鬍子嶺、馬鬃崖、翠屏山、搶風嶺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恆山山脈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沿東北――西南走向,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構成渾源的地貌骨架。境內河流主要有渾河、唐河,分屬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內山脈主要為恆山山脈,西銜雁門,東延燕雲,兩千米左右山峰並肩而立,號稱108峰。[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