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齋明寺
圖片來自tycg

法鼓山齋明寺又叫齋明堂,乃桃園市大溪區三合院形態佈局的寺廟, 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

1873年(同治12年)改建廟宇,名為齋明堂。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更名為齋明寺。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灣省古蹟79號,現為桃園市直轄市定古蹟

目錄

歷史

齋明寺,也稱大溪齋明寺,位於桃園市大溪區, 乃大漢溪左側台地員樹林地區, 於1999年歸台灣法鼓山門下之佛教寺院。

齋明寺又叫齋明堂, 初創時屬齋教龍華教之齋堂,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之佛教支派,信眾在家持齋,不需出家。

1796年(清仁宗嘉慶元年)白蓮教之亂後, 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齋教可分為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三派,而齋明堂屬龍華教

該寺創建於1873年(同治12年)間,龍華教齋友黃普瑟(本名黃世琴), 於大溪區西岸翻修草庵築堂舍名齋明堂

1885年(光緒十一年)林登雲又發起大溪、龍潭、員樹林地方募集資金,聘請三坑子林阿來增建拜亭。

後於1911年間, 因當時齋友江健臣 ,黃近水與江普梅之倡議改築 , 於1912年(大正元年)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於1929年(昭和4年)於寺後建萃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

普梅任內曾於大正2年(1913年)、5年、8年、9年、11年、13年,分別舉辦六場「過光場」儀式,是齋明堂最盛的時期, 受戒齋友仍以「普」字為名。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乃與日本曹洞宗攜手更名為齋明寺。後歷經六代住持。其法統承襲普陀山、鼓山曹洞宗、日本曹洞宗等不同的宗門。1938年(昭和13年)「曹洞宗聯絡寺廟認可願」附件中,註明有現住僧侶及住眾32名,信徒人數1200 名。

後在第六代住持會觀師(江張仁居士)時期交給法鼓山聖嚴法師,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該寺於1997年4月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齋明堂自興建之始,即與大溪地區士紳密切互動,因鄰近的潭、平鎮之地緣交通等多重關係。因此大溪、龍潭地區的廟宇興廟建醮祭典,往往前來恭請觀世音佛祖前往作客。尤其是員樹林一帶的三元宮、瑞源宮、仁和宮和永昌宮等,每年的平安戲或元月的迎媽祖均會來請佛祖。

齋明寺於日治時期, 與台灣北部靈泉寺凌雲寺法雲寺等三大寺院關係密切。齋明堂第四任住持普梅(任期1912-1925),曾拜鼓山湧泉寺聖恩老和尚為師。 第五代住持普乾(任期1925-1939)的長子江張仁(會觀),在1932年(昭和七年)入當時的「曹洞宗台灣中學林」。妙果法師在剃度前因地緣關係曾在齋明堂受菩薩戒,後來師覺力和尚成為佛教僧侶,是北部佛教界活躍的人物,曾同時擔任大湖法雲寺和中壢月眉山圓光寺開山住持。 會觀(江張仁)乃六代住持(任期1939-1999),於二十四歲受戒,地點即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齋明寺的歷代住持

依齋明寺所供「齋明寺開山歷代住持暨長生祿位牌」歷代住持:

  • 第一代住持釋性悅
  • 第二代住持黃普瑟
  • 第三代住持胡普惠
  • 第四代住持普梅: 史載普梅位列齋教龍華教的「清虛」,依九品階位而言僅次於「空空」與「太空」二階。
  • 第五代住持江普乾
  • 第六代住持江會觀

特色

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之外,另祀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韋馱菩薩、五顯靈官大帝。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