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陀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陀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ISO14000國家示範區,全球優秀生態旅遊景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簡介

普陀山位於浙江杭州灣以東蓮花洋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人間第一清靜境"。

普陀山大海懷抱,金沙綿亘,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南海觀音、大乘庵等。內外交通便捷,旅遊環境良好。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香會、朝聖盛典,海內外香遊客摩肩接踵、蜂擁而之。"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普陀山風景區 門票價格 正山門票每人160元,其他景點部分收費
外文名稱 Mount Putuo 著名景點 潮音洞梵音洞 朝陽洞 磐陀石
地理位置 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 所屬國家 中國
氣候類型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所屬城市 浙江省舟山市
占地面積 41.95平方公里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
開放時間 6:00至18:00 建議遊玩 時長1-2天
景點級別 AAAAA

發展歷史

古代

普陀山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濃厚。早在二千年前,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期生、漢梅子真、晉葛稚川都不得曾來山煉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煉丹洞"、"仙人井"等遺蹟。歷史上,普陀山名幾經更變。春秋越王勾踐時(公元前497-465年)與舟山等島統稱甬東。傳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採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

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經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便在普陀山結廬供養其像,即今"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

宋、元時,佛教發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趙匡胤派太監來山進香,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紹興年元年(1131),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秦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遷700多漁戶離山,全山遂成佛門淨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釋教總統、寶陀觀音寺主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攜帶國書出使日本,弘揚佛教,與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發遠播海外。

故宋時稱寶陀山。宋寶慶《昌國縣誌》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宋張邦基《墨莊漫錄》雲:"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元稱補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語"補怛洛迦"意譯稱白華山。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名,此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東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稱謂。

昔時歷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東海稱作為南海,故元、明時期也稱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觀音道場。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有着廣泛影響。日僧慧鍔請觀音到普陀後,經歷代名僧弘揚傳法和廣大信士、工匠開發經營,觀音道場香火日盛,觀音信仰習俗遍及大江南北,並且走出國門,傳到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華僑在居住國供奉觀音聖像,念誦觀音佛號,影響着居住國人民對觀音之信仰,一些島國民眾更把觀音奉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護神。

明、清兩朝,因倭寇和荷蘭殖民主義的干擾,普陀山實行海禁,佛教三廢三興。

近代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可謂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國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餘僧侶,僅普濟禪寺就有僧眾上千,蔚為壯觀,稱為震旦第一佛國。1937年7月,日軍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鎖,香客斷絕,庵院失修,佛事敗落。抗戰勝利後稍有稍有復甦。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時有僧侶316人。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正當宗教活動,並撥款修建普濟、法雨兩寺和楊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響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亂,黨的宗教政策遭嚴重破壞,宗教活動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幫"之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實。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國家撥出資金和物資,搶修危房,修復景點。此後,管理局、佛教協會發揮各自的潛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設,普陀山佛事活動重現興盛期,保護、管理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普陀山四面環海,寺廟建築錯落在山間海濱,與海天景色渾然一體。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鐘聲濤音,皆充滿佛國的神秘色彩,可謂"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以"海天佛國"名揚四海的普陀勝景,歷為名人學士所青睞。唐代神童王勃讚譽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寶陀隨意金鰲載,雲現兜羅銀世界"。宋代文學家王安石贊"補洛迦山傳得種,閻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讚譽普陀"想見魚慈無限好,怪來詩畫不勝情"。民國4年(1915),學者蔣維喬在《普陀山》攝影畫冊中說:"山與水二者不易並美。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定海普陀。"

普陀風光,四時景變,晨昏各異,為其他名山所少見。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說。最早載於志書者,是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屠隆詩詠之普陀十二景: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磐陀曉日、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缽,孟鴻灝,洛迦燈火,靜室茶煙。清代裘璉所編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聖跡,佛選名山,兩洞潮聲,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熙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後人一直以"十二景說"流傳至今。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園"之稱,全山古樹名木繁多,高大參天、華蓋如傘的樟樹遍布全島為後人奉獻着清涼綠蔭。隨着時間推移和人文景觀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舊有景點面貌一新,新辟景點風采更神。普陀山憑藉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風光,很早就吸引着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至民國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規劃為全省17個名勝區之一,使之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現代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分為南天門普濟寺、潮音洞至觀音跳,西天門至風洞嘴、法雨寺、佛頂山慧寄寺,飛沙岙至梵音洞、海澄庵後岙沙、百步沙千步沙(以上在普陀本島)、洛迦山和鄰近朱家尖的白山、十里金沙、樟彎等13個景區。屬普陀山行政管轄的十個景區分別是:南天門景區、普濟寺景區、潮音洞至大佛景區、西天門至風洞嘴景區、法雨寺景區、佛頂山慧濟寺景區、飛沙岙至梵音洞景區、海澄庵後岙沙景區、百步沙千步沙景區、洛迦山景區。

1979年普陀山重新開放後,來山覽勝觀光、調查考察、度假修養者與日俱增。自1987年來,香遊客連年超百萬人次,其中2001年達167餘萬人次。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來自日本美國德國法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幾十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信徒、遊客。旅遊項目從舊時單純佛教文化旅遊和觀光攬勝,發展到避暑度假、療養修養、文物考古、海島考察、學術交流、體育保健、書畫寫生、影視攝製、民俗採風等活動、為適應旅遊業蓬勃發展的新趨勢,普陀山管理局大力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開發各種旅遊資源,積極保護文物古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979年至2001年,國家和地方先後投入資金10餘億元,興建道路、碼頭、水電通信、文化娛樂、賓館飯店等基礎和服務設施。全山新建四座總蓄水量為80多萬立方米的水庫,鋪設了舟山本島至普陀山全長5004米的海底輸水管道;鋪設了三條55千伏舟山本島至普陀山的海底電纜,保證了全山的電力供應;開通了國內國際2000門程控電話,新建了移動電話和小靈通電話基站,與國際國內聯繫隨時可達;全山澆制25.17公里的環島水泥路面,新建停車場10處,又不到13.5公里,在主要景點增設了中英文路牌,道路兩旁安裝了路燈;投資4000餘萬元,建造了合興至佛頂的客運索道,擴建了客運碼頭和正山門大廳,開闢了普陀山至上海、寧波等海上航線13條,大大方便了旅客;建設了一批標準高、設施好的賓館飯店,日可接待旅客量一萬餘人。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條件。

在嚴格保護和堅持規劃的前提下,高標準開發旅遊精品項目。按照"因山布寺、依寺組群、因景設庵"的總體布局特點,做好"佛"字文章,近五年來修建了半山庵、圓通庵、法雨寺大雄寶殿等38個項目,大大恢復提高了原有宗教氣氛;還投入2億元資金,興建了南海觀音銅像、正法明如來銅殿、觀音32應身石刻浮雕,修建了藥師殿、三聖殿、不肯去觀音院、隱秀庵、法華洞等新景點20餘處,使全山開放寺庵達到34處,佛教氛圍進一步濃厚。積極實施以幽取勝策略,做好洞、石、山、塔、亭、牌等開發文章,新建或修建了仙人井、朝陽洞朝聖門、聖湛塔、紫竹壁、五祖碑亭、海天佛國牌坊等,使之與海島自然風光、佛教寺廟交相輝映,增添了不少遊樂情趣。充分利用碧海金沙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海島民俗風情,相繼建起了千步沙休閒海濱公園及其遊樂中心和百步沙海濱浴場,開闢了洛迦山游、海上遊艇游,環島游等融參與性、娛樂性於一體的各種特色項目。這些具有濃郁海島特色的新景點的開發,為普陀山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香遊客。

景區管理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堅持依法治山。加強防火、遊覽、交通治安安全管理,確保了景區旅遊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力開展"創建優美環境"活動,新建改建了一批環衛設施,淨化了景區環境。各景點商亭實行標準化管理,嚴厲打擊亂接客、亂設攤和宰客等行為,整頓和規範了旅遊市場經濟次序。切實保護沙灘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山推行"無煙工程",對各賓館、飯店鍋爐煙塵進行治理,使景區大氣質量達到或超過了國家一級標準;還投入巨資,建造污水泵5座、鋪設排污管道12公里,全山基本實行污雨水分流。

積極研究古樹名木的復壯和更新技術,大力搶救珍稀瀕危物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美化。景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2.5%,林業用地綠化率達到98.3%。為不斷改善普陀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環境質量,在保護和管理上與國際接軌,2001年來,全山範圍內開展了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貫標認證工作。為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不斷提高風景區檔次,制定了創建和鞏固文明山的實施規劃。全山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小區、文明寺庵、文明商亭群、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等活動,切實提高了景區服務質量,成為首批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第四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第二批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

隨着旅遊業的興起和發展,普陀山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近年來,日本、朝鮮、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過香遊客紛紛來山朝拜觀音,觀光攬勝,國內遊客也逐年遞增,普陀山已成為中外文化重要的交往窗口和著名的旅遊勝地。普陀山這顆東海明珠,正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它將以嶄新的海山風貌和珍貴的歷史文化,招引天下四方來客。[1]

地理環境

位置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門漁港6.5公里,南距朱家尖島2.5公里,東瀕瀚海。行政區由普陀山、洛迦山、南山、小山洞、豁沙山、小洛迦山等小島組成,隸舟山市普陀區

普陀山呈菱形,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岸線長30公里。中部佛頂山最高,海拔288.2米,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台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間,連綿起伏,如遨遊東海之蛟龍,昂首欲騰。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銳長三角形,南北長約1.05公里,東西寬0.6公里,面積0.36平方公里。岸線長3公里,海拔97.1米。從普陀山遠望如一尊海上臥佛

地貌

普陀山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於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岩石基礎。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區面積約0。24平方公里。占島總面積的2%,余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堅硬的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髮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眾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貌。

海蝕、海積階地:全島完整的保存着五級海蝕階地和三級海積階地,其面積占全島總面積90%,其中四、五級海蝕階地呈渾圓狀,構成島上主要山脊。

五級海蝕階地:相對高度為95~140米,構成梅岑山脈主體。

海積地:島四周由於水動差異,沉積物分布不同,東北海岸水動力強,涌浪直逼灘面,沿岸以沙灘、礫石灘為主;西南海岸水動力弱,潮間帶堆積大量由長江供給的淤泥,形成寬闊的泥灘。沙灘:全長約5.17公里,占全島岸線22%,分布為島北後岙沙、虎沙,島東飛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島南金沙等。沙質自岸向海由粗而細,潮間帶以下轉為泥質。

礫石灘:全長約3.23公里,占全島岸線14.3%,分布島西北大水浪、岡墩北海岸及飛沙岙東南祥庵沿岸一帶,呈帶狀嵌鑲在海灣內。飛沙岙東南及伏龍山小山洞對面礫石灘寬20~30米,余皆數米。礫石直徑大小一般在0.50~1.5米間,最大可達1.5~2米,由於涌浪、激流衝擊,磨擦成渾圓形。

泥灘:全長約4.2公里,占全島總岸線20%,分布在島南短姑道頭至風洞嘴,島西風洞嘴至六嶠山嘴等波浪潮流較弱區域,由長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懸浮物在波隱區回淤沉積而成。潮間帶延伸寬400~1000米,坡度2°~3°。

海蝕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蝕洞穴,逐步擴大為海蝕巷道、海蝕壁龕、海蝕崖、海蝕平台,構成基岩岸線,全長9.9公里,占全島總岸線44%。

海蝕崖、海蝕平台:分布在島四周,猶以北部、東部較發育,崖壁高十幾米。說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蝕崖比比可見,至今保存完好。海蝕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積階地邊緣,岩柱壁立。

海蝕洞穴、海蝕巷道:分布于海蝕崖腳,由於涌浪衝擊,海蝕洞穴逐漸擴大為海蝕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蝕巷道均為典型代表。

水文

普陀山四周瀕海,多為山地,地表水大部分瀉入海,地層富水性弱,地下水資源有限。

地表水

本島陸地面積12.5平方公里 , 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總降水量1403萬立方米,涇流係數0.43,年涇流量 579萬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48.9萬立方米。

地下水

賦存於第四紀鬆散岩層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層含水性較好,水深1~3米,從近海邊切割處滲出。基岩裂隙水只存在上侏羅系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塊狀岩層中。富水性與斷層構造有關,以北西西近海向和北北東向斷張性及侵入岩影響帶、脈岩穿插部位富水條件較好。風化帶網狀裂隙水賦存於燕山晚期花崗岩風化帶中,仙人井、梅福井、息耒院活 眼泉、普濟寺菩薩泉等均屬此類地下水。總計全山地下水資源102.52萬立方米。

用水量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至2000年全山用水量98.83萬噸,其中旅遊用水59.388萬噸,居民用水19.163萬噸,工業用水10.950萬噸,其他用水9.329萬噸。經勘察,本山可用人工截流建造水庫6座,集水面積2.46平方公里,年蓄水量104.39萬立方米 ;另據民國十三年(1924)調查,全山有池7處,潭2處,泉10處,各寺庵、茅篷均有1~3口井, 其中白華庵多達8口。

解放後,前山司基灣和後山合興村一帶增挖農用河道數百米,寺院、旅館、居民挖水井,建貯水池(塔)138隻,容積近1.5萬立方米。後又逐步興建外畈、合興、天竺等水庫,總庫容112.4萬立方米。1970-1997年又開挖坑道井28口,容 積近4.7萬立方米,如能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近期用水基本可解決,從長遠看,淡水資源不足。

水質

普陀山樹木蔥蘢,地表水無雜質污染,地下水味甘美。本山自來水廠所用源水,1994年經舟山市自來水公司中心化驗室測定,其水質優於國家標準,完全符合旅遊風 景區水質要求。

土壤

全山土地總面積19735畝,其中土壤面積19209畝,占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畝,水面24畝,公路73畝。分別占總面積的2.2%、0.12%和0.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全山土壤歸屬為紅壤、潮土、鹽土、水稻土4個土類及紅壤、黃紅壤、浸蝕型紅壤、潮土、濱海鹽土、滲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鹽漬型水稻土8個亞類,下分13個土屬、18個土種,分述如下:

砂粘質紅土屬:(砂粘質紅土1個土種) 面積8330畝,遍布全島,占全島土壤總面積43.36%。母質為粗晶花崗岩風化體,石英砂含量高而明顯,大於1毫米的砂粒占20~ 40%,細土 占10~15%;土體深厚,能為植物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使植物根系深扎,呈現鬱鬱蔥蔥之風貌。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紅楠、普陀水仙等古樹名卉均生長於該土種上。

黃泥土土屬:(分黃泥土、黃礫泥2個土種)面積2235畝,主要分布楊枝庵、梵音洞一帶。母質為晶屑玻質熔凝灰岩風化林,土厚40~60厘米,粘粒含量低於紅壤亞類,礫質性較明顯,微粒結體發育較差,植被生長差。

白岩砂土土屬:(白岩砂土1個土種) 積2004畝,分布各陡坡處,土厚30餘厘米,下層有較深厚的半風化母岩,含沙性明顯。

紅泥土土屬:(包括紅泥土、紅松泥、紅泥砂土、覆砂頭紅泥土4個土種)面積1779畝。紅泥土分布在大乘庵周圍,紅松泥分布在佛頂山東北端,紅泥沙土分布在佛頂山東北部和廣福庵附近,覆砂頭紅泥土分布在潮音洞以西緩坡山地。母質為細晶花崗石及流紋凝灰岩風化體,土體深厚,不含或少含石英砂。

塗泥土土屬:(分塗泥土、鹽白地2個土種)共996畝,其中鹽白地927畝,母質為沿海沉積物,系圍塗而成。質地為粉砂質重壤--輕粘土,鹽分含量1.5%。用于海水養殖和曬鹽。

石砂土土屬:(石砂土1個土種)面積4.63畝,主要分布岡墩陡坡。母質為各種火山岩風化殘坡積體,土層不足30厘米,礫石半風化母岩碎片超過30%。

濱海覆沙土土屬:(濱海覆沙土1個土種)系分布在飛沙岙以及千步沙、百步沙等高潮線以上之覆沙。

塗沙土土屬:(濱海清水沙1個土種)系分布千步沙等受高潮位浸沒之沙灘。

濱海沙田土屬:(濱海沙田1個土種)面 積120.5畝,分布濱海覆沙內側,母質為濱海覆沙土和紅壤性洪波積物再積體,土層厚,耕性好。

黃泥田土屬:(沙性黃泥田土1個土種)面積112畝,主要分布在佛頂山後山一帶,多系山麓梯田。

塗泥田土屬:(漿粉泥田土1個土種)面積110.5畝,分布在司基灣海塘外側,母質為新淺海沉積物。

老塘泥田土屬:(塗底泥沙田1個土種)面積59.5畝,分布在司基灣海塘外側。

岩禿土土屬:(岩禿土1個土種)為各處裸露地面岩石露頭,其中岩石裸露面積80%以上,其餘為岩間石砂土和白岩砂土。

植被

全山植被以佛頂山為中心,向四周成環狀分布,山坡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為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沙丘水灘為兼鹽性植物群落,濱海岩壁為海藻群落。據1991年海島植被資源調查,全島植被面積12972畝,覆蓋率70.2%,為浙江省海島天然植被、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島嶼之一。全島植被可劃為10個一級、17個二級和36個三級分類單位。其中一級 分類單位簡況如下:

針葉林:面積9816畝,以黑松林分布最廣,遍於全島丘陵山地,且與灌草叢優勢種 組合。另有馬尾松杉木林近千畝,分布在象王峰東麓和雪浪山一帶,其中楊枝庵一塊為舟山最古老的馬尾松林。

闊葉林:面積1011畝,是普陀山最具 特色的植被。其中常綠闊葉林468畝,有青岡櫟、香樟、蚊母樹、普陀樟4個林種。常綠落葉闊葉林228畝,有紅楠、楓香、黑松林3個群系,紅楠、楓香、沙朴林混交和青岡、香樟、楓香林混交;落葉闊葉林315畝,主要有楓香、沙朴林、黃蓮木3個林種。

竹林:面積180畝,以混生型四季竹林為最多,另有苦竹和少量人工種植的青皮竹、紫竹

灌叢:面積429畝,有白櫟萌生灌叢、日本野桐萌生灌叢和?木林灌叢,分布在六嶠山坡及海岸陡坡。

草叢:面積429畝,有白茅草叢和五節芸草叢,分布在島北部山坡。

鹽生植被:面積13.5畝,僅鹼篷、鹽地鹼篷鹽生草叢1種,分布在鹽場堤堰。

沙生植被:面積133.5畝,有沙鑽苔草、腎葉打碗草、匍匐苦賣沙生草叢等3個群落,均分布在千步沙、百步沙沙灘上側。

沼生、水生植被:面積67.5畝,有蘆葦群落、空心蓮子草群落和蓮群落,分別生長在鹽場內側、河流、池塘中。

木本栽培植被:面積169.5畝(不含 黑松林),有茶園、油茶林、木麻黃林帶和桔園、桃園,均種植在山坡和山腳緩坡地帶。

草本栽培植被:面積723畝。有坡地旱地作物、平畈地旱地作物、蔬菜作物3個群落。1985年全島實行停墾後,草本栽培植被除少量蔬菜作物外,皆改種木本栽培植被。

繁茂的植被給普陀山帶來豐富的植物資源。據普查,全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28科近900種。其中蕨類植物19科50種,裸子植物7科14種,被子植物102科800餘種,苔蘚植 物80類41科118種。屬國家保護植物有普陀鵝耳櫪、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海濱木槿、全緣冬青、珊瑚菜、寒竹(觀音竹)等10餘種。

本段氣候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濕潤,季風明顯,雨量流沛,光照充足。

氣溫:據1970-1990年實測,年平均氣溫16.1℃。最熱為8月份,月平均最高氣溫27℃,最冷為1月份,月平均最低氣溫5.5℃。

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間。春夏兩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秋冬兩季占全年降水量35~40%,降水一秀集中在3-4月份春雨期和5-6月份梅雨期,8-9月份因颱風影響降水亦較多。

風:季風明顯,4月份由偏北風向偏南風轉換,5-8月份多東到東南風,9月由偏南風向偏北風轉換,10月至次年平3月多北到西北風。

日照:1961-1986年平均日照2096.5小時,1963年日照最多,2471.4小時;1987年最少,1786.3小時。全年日照以8月份最多,平均279.8小時,2月份最少,平均120.7小時,平均陽光照射時間為可照時間的54.7%.

霧:據1961-1986年實測,霧日各月皆有,全年占霧日15-55天。平均36.8天,其中3-6月份為霧季,霧日占全年總霧日70%以上,8-11月份為少霧季,霧日占全年總霧日3%。其餘月份占總霧日的27%。

霜:據1961-1986年資料,初霜最早日為11月1日,終霜最遲日為次年4月4日,年平均有霜期110.8天,有霜日14.8天,最多1985-1986年31天,最少1973-1974年6天。

雪:1961-1986年年平均雪日4.8天,發生在12月至次年4月,其中2月較多。1963-1964年雪日最多,共9天,1974-1975年最少,無雪日。

特異氣象 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為本山特有之奇觀,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古人詩文常有提及,如:"樓沾蜃氣全疑濕,潮落沙痕半未殘"、"潮聲遠送疏鍾斷,蜃氣輕浮寶錫飛"等。

唐天寶七年(748),鑒真各尚第5次東渡日本,十月十六日,途經蓮花洋,忽"東南見山,至日中,其山滅,知蜃氣也"。

北宋末,司戶王?郡檄往潮音洞求雨,風海上現"欄數尺,皆碧玉,有刻鏤之文,如世間所造宮殿者。已而復現紋如珊瑚者,亦數尺。"

清雍正九年(1731),法雨寺住持法澤所建天后閣落成,當日黃昏,"忽見彩船一隻,儀仗旌旗,繽紛整肅,左右羽扇交蔽,前掌大燈兩盞,照耀光明,從東洋海上而來,直至千步沙。監督諸員及僧眾工役同時共見。"

1981年4月28日,來自菲律賓新加坡等國華僑朝山團車經千少沙,忽見梵間洞一帶"廣闊無垠的海空中湧現出層層翠嶂,琉頂黃牆之殿宇坐落在蓊鬱的叢林中,一條蜿蜒曲折的山徑從薄霧中透出,山下街市車來人往……"

1993年4月,作家趙麗宏在濃霧中登佛頂山,忽見霧空中""碧波蕩漾,錦帆片片,島嶼出沒,亭台樓閣,依稀可見。不久,化為藍天一片,金鷹3隻,高低遨翔……"登山者皆見之。

佛國文化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名山之一,晉太康年間(280-289)信徒們已經發現本島(時稱梅岑山)自然環境與佛教諸經所載觀音勝地相似,時常有人登山求訪大士蹤跡。據"舊志"記載,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一個西域僧)來潮音洞錢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予七色寶石,靈感始起。[2]

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第三次入唐,詣五台山敬禮,至中台精舍,睹觀音鄉容貌端雅,懇求請歸其國,眾從之,鍔即肩負至明州開元寺,覓得張友信(一說張支信)便船,將登舟,像重不可舉,率偕行,賈客竭力負之,乃克勝。及過梅岑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鍔夜夢一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鍔泣以夢告眾,咸驚異,乃置像於洞側,祈禱而去。山上居民張氏請像供奉於宅,稱"不肯去觀音"是為普陀山供奉觀音之始。歷代山志誤載為後梁貞明二年(916),系將請像與建院二事合而為一。其實,慧鍔系唐代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師高足,茲錄其三次入唐情況如下:

慧鍔三次入唐情況

第一次來回

楚州艄公(失名)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日本仁明朝承和八年。楚州此船原為送回仁明朝遣唐使到日本,楚州艄公水手等即搭原船回唐,學問僧園載的弟子仁濟、順昌亦乘此船入唐。慧鍔入唐是為了朝拜五台山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日本仁明朝承和九年,李鄰德明州(今寧波)慧鍔為向本國請求惡徒愛山供養費,乘此舟回國。

第二次來回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日本仁明朝承和十一年,慧鍔攜帶日本過桔皇后親手繡制繡文袈裟、寶幡及供養費等施給五台山。又到杭州靈池寺謁見齊安國師,迎接他的弟子義空去日本開創禪宗。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六月二十二日,日本仁明朝承和十四年。張友信、元淨等二十二人。明州望海鎮(今寧波市鎮海區)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日本肥前國值嘉島留那浦3搭乘者:慧鍔、仁好、惠運。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隨日本高僧圓仁的弟子性海入唐的日本人春太郎神一郎同乘此船回國。

第三次來回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九月三日,日本清和貞觀四年。張友信、全文習、任仲元等日本肥前國值嘉島同年九月七日明州石丹岙4搭乘者:慧鍔、真如法親王入唐求法,在日本肥前國松浦郡柏島新造。

張友信明州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四月,日本清和朝貞觀五年搭乘者:慧鍔、賢真、忠全等。此船系上年送真如法親王入唐返航。

此次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一尊,帶回本國,舟至普陀山潮音洞,遇風濤,遂置像於洞側,史稱"不肯去觀音"。

至後梁貞明二年,在張氏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乃普陀山最早寺院。

幾經興衰

宋朝廷保護佛教,度僧散牒,設僧錄司統領天下寺院,但禁止僧人私度。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命內侍王貴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神宗元豐三年(1080),內殿承旨王舜封 出使三韓(朝鮮韓國),遇風濤有感,以事上奏,詔改建"不肯去觀音院",賜額"寶陀 觀 音寺",許每歲度僧1人,置田積糧,安眾修靜。北宋、南宋間(1126年前後),普陀 "山下居民百許家,以漁鹽為業,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禱,寺有鐘磬銅物,皆雞林(朝鮮)商賈所施,多刻彼國年號;亦有外國人留題,頗有文彩"(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紹興元年(1131),蜀僧真歇自長廬來山,經郡府請示朝 廷,易律為禪,山上居民聞教音,皆離去,普陀始為佛國淨土。此間,潮音洞等處常有大士 靈現傳聞。飛錫來山者,皆禪林俊秀。紹興十八年(1148),史浩等游普陀,在潮音洞 目睹大士靈現,撰《題留寶陀寺碑碣》(文存)。寧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風,圓 通殿被摧,當朝賜錢萬緡重建,七年,殿成,御書"圓通寶殿"額,建龍章閣藏之。丞相史 彌 遠捐資莊嚴殿宇及廊廡,備香燈供養,寧宗聞之,再賜金竧衣、銀缽、瑪瑙珠、松鹿錦幡等 供殿,置常住田567畝,山1607畝,普陀香火日盛。理宗寶慶年間(1225-12 27)詔寶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剎",表示如下: 淳佑八年(1248),制師顏頤仲禱雨有感,施錢2萬,米50石,置長生庫,建接待莊,招待來往使臣,奉詔免山僧賦役。宋代普陀山佛教以禪宗為主,發展較迅速。曹洞宗法裔真歇著《華嚴無盡燈記》;大川普濟 著《五燈會元》。咸淳年間(1265-1274),普陀山僧一山一寧等奉詔刪修《百丈清規》,建立起一代典章--《咸淳清規》。

元朝廷篤信佛教,凡帝王登位,必先受戒,中央設總制院(後改稱宣政院),各路設行宣政院統領教務,給喇嘛和僧侶以優厚待遇。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詔普陀山長老如智同王積翁兩次出使日本,皆因中途有阻而返。大德二年(1298),命內侍李英降香,修飾佛像。三年,敕封江南釋教總統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寧為 "妙慈弘濟大師",持詔通好日本,命宮廷宿衛孛羅等齎金百兩祝香;敕江、浙省臣協同整修寶陀寺殿宇佛像。四年春,命魏也先、太出降香齋僧。住持如智獻玉琢觀音。五年春,復命太出、李鐵木兒不花、魏也 先持五彩幡旌莊嚴法筵,賜錢3千緡修飾殿宇,新建演法堂;飭浙江省割官田20頃,規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由廷臣降香,諷誦祈禱,由直賢學士趙孟竨書寫刻碑。皇慶二年(1 313),皇太后遣法華奴為使,蒞山設齋,賜主僧袈裟,敕省賜鈔668錠,購置長明佛燈田3頃。延六年(1319),仁宗命忠宣王(名璋)至江南降御香,璋等兼程朝拜普陀山,歸撰《行錄》1卷。泰定四年(1327),中宮派中政同知帖閭齎金幣,賜齋僧鈔千 錠、僧衣108件,供聖黃金織文幡、金彩綺帛等,給田2頃26畝。致和元年(1328 ),遣御史曹立齎鈔百錠上山降香。至順二年(1331),江西陳覺和等募鑄大士銅像1尊,銅佛千尊及鐘磬等法器供閣。元統二年(1334),宣讓王帖木兒不花施鈔千錠,僧 孚中建多寶塔。至正年間,香火更盛,臣民等渡海不絕。當時記載:"自昔游者,至今為盛 ,若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各極精誠。"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補陀洛迦山傳》四品三章,為"山志"編纂之濫觴。 元末,普陀山寺院、亭橋樓閣、佛塔等設施 已具相當規模。山僧東川永與元初臨濟宗巨匠元叟行端等齊名,一山、孚中等均系臨濟宗揚岐派法裔,一山出使日本後,在日本創立"二十四派日本禪"之一的"一山派禪宗學說",其門下輯有《一山國師語錄》、《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行記》等刊行於日本;孚中有《五會語錄》等著述,古鼎著有《四會語錄》,大千等普陀山僧均有語錄行世,對當時江南禪宗的流傳影響頗大。

明代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騷擾,使普陀山佛教經歷幾次較大興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天界寺設善世院,統領全國佛教。三年,高僧行丕由五台山佛隴寺駐錫普陀弘揚禪宗,在寶陀寺南嶺建清淨境亭,翰林學士宋濂為撰《清淨境亭銘》。十五年,京都設僧錄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規定3年一次考試僧侶,合格者免費發給度牒,時普陀山有殿宇300餘間,度僧傳戒,佛事不衰。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經略沿海,以普陀"窮洋多險,易為賊巢。"徒僧毀寺,遷觀音像至寧波棲心寺(今七塔寺)重建殿宇,以"補陀"名之。山上僅留鐵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

到山,"拿首僧如德",將山上木材磚瓦盡數檢搜。二十九年,住持真宰進京請求復建, 病歿於京。三十年四月,派御用太監張隨、內官太監王臣齎帑金千兩,齋僧銀1800兩, 誦禮《觀音經》銀3百兩、《觀音經》1幢到山,督造藏經殿,勘地庀材,籌劃建復普陀主 剎。十一月,浙江督撫劉氏上《倭情叵測,海釁難開》奏摺:"懇乞聖明,停止海外山寺之 建,以杜禍萌,以安地方。"被神宗"留中"。翌年五月,飭督撫浙江都御史尹應元率總戎 李承勛、海道副使 王道顯、參將袁世忠、寧波知府鄒希賢等官員並健卒數千巡察普陀山,撰立"渡海紀事碑" ,文雲:"……普陀名號最著,因靈修復,殊非非常之原,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勢必竦動遠 近,鯨波叵測,偵備宜嚴。乃囑參鎮各官,整旅飭防,聞警即援,永期寧謐,分猷共念。" 從此,不提禁建之事。

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后命,遣張隨同御馬太監黨禮、張然齎帑金2 000兩,皇太后、嬪妃等均施銀兩到山督造普陀禪寺;並送齋僧銀300兩,織豎幡幢、金花 丹 藥等及《金剛般若經》1部、《觀音普門品經》1藏供寺。張隨以寶陀寺舊基形局淺漏,辟 遷麓下,重新興造。翌年竣工,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此間,後山僧如壽、如光對海 潮寺進行大規模擴建,三十四年,賜額"護國鎮海禪寺"。三十五年,遣黨禮齎金千兩建兩 寺御碑亭,祝福齋僧。住持寂庵進京謝恩,上命披紫,授以僧錄司右善世職。翌年,寧紹參 將劉炳文捐資建楊枝庵,重刻"楊枝觀音碑"。〖JP1〗三十七年,再遣張隨賜金千兩到 山齋僧。命 僧眾檢閱藏經3年,以五彩織金龍緞40尺及長幡、經袱、桌衣等供寺。三十九年,派張隨 齎金千兩祝禧齋僧,派黨禮等賜鎮海禪寺大藏經。四十年,遣使賜普陀寺玉帶鎮山門,釋海 觀撰《玉帶記》。天啟七年(1627)崇王由竫捐資重建藥師殿。崇禎十四年(1641 ),詔國戚田弘遇捧御香到普陀祈禱。明一代,尤其萬曆後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發展, 山上有寺庵200多處。江浙兩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紛紛朝山做佛事,蓮花洋上"貢艘浮雲 ",短姑道頭"香船蔽日",佛事十分興旺。

附錄:

明萬曆二年《普陀禁約》原考(萬曆三十年范淶編) : 照得普陀一山,遠距定海四百餘里,獨峙海中,山多岩窟,田皆沃壤 。洪武初年,信國公經略沿海,見得本山窮洋多險,易為賊巢,遂行起遣。天順年間,始有 緇流私創寺宇,四方流聚漸多,接濟交通,勾引響導。嘉靖三十二年間,倭奴屯據本寺,遂 調發官兵劉恩至等剿滅之。隨奉欽差督撫軍門王〓鈞牌:仰道即行把總黎秀會同主簿李良模 ,帶領兵船前去普陀山,將寺宇盡行拆毀,佛像木植器物等件運移定海招寶山寺收用。其原 山僧人,俱各逃散舟山。查有度牒者,分發各寺;無度牒者,還俗當差。插牌本山,並告示 沿 海一帶軍民、僧道人等,不許一船一人登山樵採及倡為耕種,復生事端。如違,本犯照例充 軍。仍禁本境勢豪之家,不許營謀佃管,若掌印官輕徇人情,故縱犯禁,坐贓問革等因。備 行把總黎秀等及行寧波府並定海縣遵照。

寺院巡禮

普濟寺

由短姑道碼頭登岸,北行不遠就是普濟寺。普濟寺又稱前寺,是普陀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始建於北宋普濟寺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有殿宇九座,其中大圓通殿是寺之正殿,殿正中塑觀音像,高約九米,兩旁塑觀音32應身像,展現觀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現各種形象。蓮花池東面的多寶塔是普陀山現有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元代元統年間)。多寶塔與"普陀鵝耳櫪"號"楊枝觀音碑"合稱普陀三寶。[3]

法雨寺

又稱後寺,在島的中部,建於明萬曆年間。寺東有天燈台,為普陀最高處,登塔以望,海天茫茫,極目千里。寺內建築倚山就勢而建,共有六重殿堂,其中大圓通殿(又名九龍殿)系從南京明故宮拆下來,金碧輝煌,為建築藝術之佳品。店內正中供有毗盧觀音像,像後供千手觀音,系永香樟木雕刻成。

慧濟寺

又名佛頂山寺,位於佛頂山上,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築倚山市而建,頗具江南園林特色。正殿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這是普陀山寺廟中主殿不供奉觀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廟。在島上最高處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對佛祖的崇敬。

慈雲庵

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年間改建。歇足此庵,可建蓮花洋,庵旁有一泉,名滌心泉,頻臨海灘卻泉水清甜,人皆稱奇。

白華庵

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康熙年間屢次擴建。庵中大悲閣,原為僧人收藏古玩、圖書之處、名人學士常往觀賞。1960年後作民居,現尚未修復。庵中有"真歇泉"古蹟,宋代文學家史浩題有石碑,現泉廢,碑尚存居民處,為普陀山現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華庵右側妙莊嚴路旁發現明萬曆年間修築海塘碑刻。

隱秀庵

客運碼頭旁雨華峰岙口(省工人休養院旁),有石階通道直達隱秀庵。明萬曆年間建,清同治年間重修。林石幽秀,梵宇精美,當年與白華、海岸、淨土、磐陀、梅福並稱前山"六大房"。1977年重建。

福泉庵

清康熙年間西域僧人大慧創建。1985年,新加坡印實大師捐資18萬元大修。庵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大悲閣等各具一方,內設圖書館,藏書萬冊。殿堂廂房圍成天井,形成四合院古建築,除主供佛像外,又塑天妃娘娘聖像,在普陀山眾多寺院中自成格局。

半山庵

創建明萬曆年代,清康熙年間重建。庵居深山之中,四周花木馥郁。門前故障蔽日,庵分前後兩重,主殿圓通殿主供十一面千手觀音像。普陀山佛學院女眾班在此辦學。

大乘庵

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僑胞捐款修建。院內主要有圓通寶殿、臥佛殿及千佛樓等。圓通寶殿中供奉風兜觀音像。臥佛殿正中的釋迦牟尼涅盤像,是1981年仿緬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側平臥,長7.6米,為全山第二尊大佛像。千手樓現供奉的佛像,用香樟木、黃桐雕成。此庵規模不大但在佛教影響不小,尤以東南亞為甚。

楊枝庵

庵內正大殿供有楊枝觀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寶之一。

明萬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將侯繼高督師海疆,順游普陀,將歷年所得閻立本和吳道子所繪觀音像勒石,植碑於寶陀寺(今普濟寺)前殿。萬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毀於兵災,碑亦遭劫。至萬曆三十六年(1608),寧邵參將劉炳文覓得閻立本觀音碑拓本,請名匠重新勒刻楊枝觀音碑,並建庵供奉,遂以"楊枝庵"命名。300多年來,殿宇幾經廢興,此碑得以倖存。此碑高2.34米,寬1.33米,中間刻觀音大士立像,珠冠錦袍,纓絡飄披,面部豐滿,臉似冠玉,右手執楊枝,左手托淨瓶,端詳莊嚴。此畫像線條流暢,造型壯麗,刻劃細膩,剛柔相間,造詣深湛,系藝術珍品。

現楊枝庵內設有普陀山佛協頤養堂。

西方庵

明初創建,1990年重建,此庵主殿堂前庭院構築玲瓏,中嵌玉石蓮池,上跨白玉方橋,庭右為梅雨石壁雕迴廊,勤"祖師訓海出家三十要則"、"蓮池海會圖"等。西廂樓上設"慧鍔大師紀念堂",內塑慧鍔大師像,左右懸掛真歇禪師畫像和梅福隱士畫像,四周安放日本大西寺、木古寺等37所觀音靈場會贈送的37尊銅質觀音像,37袋各寺院的鄉土,還有日本名人書畫等。

紫竹林庵

舊稱"聽潮庵",創建於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改今名。民國八年(1919)康有為題"紫竹林禪院"額,1989年重建。庵前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圓通寶殿供奉高2米重1噸的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殿外台基雕刻精妙;大悲樓樓下供奉重4.5噸的漢白玉臥佛像,佛像後置一大型紫竹壁畫。主殿後為藥師殿和三聖殿。後院種植着3000株紫竹。

梅福庵

傳聞西漢梅福曾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創建於明萬曆年間。庵宇臨坡而起,周圍林木幽深。大雄寶殿左後側有煉丹洞,又名靈佑洞,傳說是當年梅福煉丹的地方。洞內供奉梅廣真塑像,有一泉水常年滴流不歇,清冽甘甜,含有多種礦物質。洞前有梅福井。

靈石庵

因磐陀石而得名,創建於明代。清光緒年間,庵內專建舍利殿,內供奉從錫蘭請得的佛舍利三顆及一尊玉佛、一部貝叫經,是為該庵特色。1990年重建殿堂39間,大殿供奉楊枝觀音像。

觀音洞庵

由二龜聽法石東側石級而下約百米處,為觀音洞庵。庵倚天然洞穴觀音洞而建,分上中下三個台基,有殿宇73間。觀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懸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柱上均鐫有觀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當推此洞,洞頂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鸚哥,色白、細頸、短身,形神俱肖。人站在庵院中向上瞭望,可見兩巨石相疊,一顆大樟樹長在兩巨石的夾縫處,石上有"大士重現"等題刻。

佛具用品

紀念品

普陀山旅遊紀念品分兩大類:一是富有宗教色彩的工藝品,一是具有海島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在香華街(橫、直街)、法雨寺慧濟寺大乘庵、紫竹林、入三摩地等商業區和風景點周圍商店、商亭鱗次櫛比,各類工藝、紀念品琳琅滿目。這些工藝紀念品,有的從外地進貨,有的系當地生產。普陀山鎮政府和合興村均辦有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生產加工廠,並開設門市部,各大寺院設有法物流通處。

旅遊工藝紀念品主要有:佛珠、木魚、元寶、香爐、燭台、檀香木雕、黃楊木雕、陶瓷、石刻、鍍金觀音佛像、彌勒佛像、財神菩薩、如來佛像、金銀箔、進香袋、楊枝觀音像拓片、漢白玉觀音、玻璃鋼觀音、彩印小佛像、緬甸翡翠玉觀音、激光觀音、夜光觀音、菩薩護身佛、水晶佛字、佛像紀念章(泰國)、各色普陀山風景紀念章、水晶生肖章、木珠佛籃、銅鑄佛像、檀香 風景扇、風景手帕、木雕觀音台屏、海螺號、大海螺、用海螺貝殼製作的假山、盆景、塔亭 和動物、貝雕、貝殼、烏石子、金屬玩件串綴的各種項鍊、手鍊、瑪瑙、翡翠戒指、各種玉器 、玉鐲、雞心、珍珠項鍊、掛件、耳環、泥塑、竹編、生肖竹筷、龍鳳筷、牛角號、絨布動物;藝術書籤、導遊讀物、佛經磁帶、梵音磁帶、各類經書、畫頁等多達300餘種。土特產有各種干海產品和催生子、九死還魂草等。遊客可在各風景點商場隨處購買。

香華街 於清康熙年間,清末形成商業區。原稱橫直街,普濟寺 東面一段稱直街,文昌閣至洪筏禪院一段稱橫街,全長300餘米,沿街商店鱗次櫛比。1979年改革開放後,為全山商業、飲食業中心區。1995年,將飲食業遷移至司基灣海鮮園,年底,將靠南整排木結構樓房拆造為磚木結構。成為主營旅遊紀念品和特色海產干品的街道,並改今名。

土特產

普陀佛茶 又稱雲霧佛茶。五代時,山僧開始植茶,至宋稱盛。原為野生茶樹,生長在海拔288.2米高的佛頂山上。長年受雨露、雲霧、朝霞沐浴滋潤,葉厚芽嫩,輔以精心炒制,加泉水沖泡,濃郁香醇,以其獨特風味享有盛名,清代列為貢品。在清明前後2-3天開始採摘,鮮葉要求嫩、純。由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組成,芽長2.5-3.2厘米。手工炒製成似珠非珠,似螺非螺蝌蚪狀。每500克干茶一般由6萬個左右嫩芽組成。外形仿江蘇"碧螺春"茶,條索捲曲、緊結,白毫顯露,形似螺旋狀,湯色嫩綠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雋永,鮮爽生津,有一定的藥療效果,史稱:"夙凰茶"。極品貯於銀盒,八貢朝廷。中品以小盒精裝售給香客,下品留給僧尼自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獎。1979年,評為浙江省名茶之一。1984年在浙江省淳安召開全省名茶評比會上,獲省名茶合格證書。1996年評為浙江省新、優、名特產品金鷹獎。為《中國名茶》一書收錄。

南海紫菜

生長在海邊高潮帶礁岩上,片狀、膜質、無莖,長10-40厘米,寬3~10厘米,呈橢圓形,邊緣鋸齒狀,有紅紫、綠紫、黑紫等品種。民國二十四年(1935)10月,浙江省水產試驗在梵音洞吸咀一帶人工試養。現多用竹筏架近灘養殖,立春前採摘的叫冬菜,立春後採摘的叫春菜,冬菜質優於春菜。紫菜富含碘、鈣、磷、鐵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蛋白質,可防治甲狀腺腫、水腫,對高血壓、高血脂及降低膽固醇有療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凡結積塊之病,宜食紫菜。"食法簡便,曬乾後貯罐,一年四季食用。

洛迦蓮子

貢品,清代乾嘉年間,朝廷規定每年朝貢蓮子1斗。鄞縣全祖望《洛迦蓮》詩云:"洛迦釋子荷帝德,年年一斗附使車。"道光間陳慶槐詩云:"蓮子香清憶普陀,錦函貢入上方多。杭州織造門前路,聽說山僧年年過。"光緒間化聞和尚稟請裁免。

催生子

海生小型貝類動物,產於本山及附近島嶼沙礫灘中,大似雛 蛤,小如珍珠,半球狀,底有螺紋,殼黃白色,似碧玉,傳對難產產婦有助產催生功效,故名。置於手掌粗看似無生命之石,其實久藏不壞不死,因名長生蝸;放盆中,滴入米醋,即能蠕動,如放入兩顆,會移至一處,故俗稱醋鱉,又稱"相思石。

民風民俗

觀音文化節

觀音文化節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遊節慶,始創於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7屆;它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

在國家旅遊局、中國佛教協會、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由普陀山管委會和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相關單位和企業協辦的,以海天佛國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託,以弘揚觀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為目標的佛教旅遊盛會。節慶緊緊圍繞觀音文化這一主題展開,通過弘法講經,祁福朝拜、放生法會、佛教音樂會、傳燈法會、蓮花燈會、佛教論壇、佛教攝影大賽、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文化、經濟、旅遊為一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遊客聚緣海天佛國,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於1990年首創,每年舉辦一屆。其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旅遊盛會。 它已成為普陀山人員之間的相聚與交流創建平台,將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激發普陀山文化旅遊的活力,將進一步拉近駐山人員與遊客間距離,成為構建和諧普陀山的重要載體。

觀音香會節

"普陀山三大香會期",分別在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對象,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禮拜。據說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日(一般說是涅盤日),這三天已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香會期普陀最為盛況,國內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千人在圓通殿內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念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願此起彼落,莊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懺,寺內燈燭輝煌,通宵達旦。

清明節

各家持糍粑、菜餚等到祖墳祭祀,祀畢,於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獅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孩子圍觀,須分糍粑或錢幣,謂分麻糍銅鈿,以囑孩子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飯",食後還分糍粑。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後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祭祀祖,飯後往屋頂上拋獅螺,以驅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於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蒿等於髮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等語。

端午

端午時,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等於門檐,並用菖蒲作人形,佩於孩子身上;制香囊放於箱籠或掛於孩子胸前;在蛋殼上畫孩子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於床沿,並貼自畫端午老虎於大門、房門以祛邪。配製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外,驅邪消毒;燒白芷、蒼朮以祛害蟲;用彩線紮成圓形辮子,繫於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頭上寫個"王"字,以"劈祟"等。端午節還要裹粽子、做烏饅頭糰子等祭祖並饋送親友鄰里。

中秋節

普陀山民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家過節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於守城,忘了過節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後旁人沿習至今。中秋前,家家備購月餅,並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肴祀祖後,飲酒賞月吃月餅,謂"合家團園"。

元宵

正月十五。舊時多自製燈籠,或懸掛屋檐,或提燈外出遊玩。是夜,鄉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後皆上街看燈會,並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扣,燈會不興,但居民還要在這晚個出,名曰看燈會,實在散步或走訪。近幾來年,鎮政府舉辦元宵節活動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步恢復。

春節

凌晨設香案、陳果品"祭天",並放爆竹,謂"開門迎財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問長輩拜歲,去親戚朋友師傅家拜歲的,多攜帶荔枝、桂圓、紅(黑)棗等禮品,謂"挈拜歲包頭"。也有人家去祖墳祭拜,謂"拜墳頭歲"。有的先去宗廟禮拜,謂"拜菩薩歲"。初二始走訪親友,出門見人,忌講不吉利話,不吵嘴;要互道問候、祝福。早上與人交談,禁忌"早"字,一為防生蚤,二為避遭災。現多不諱。早餐興吃糖年糕,多與酒釀混煮,以討"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花錢購物、不動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預先切好。婦女不去井邊洗衣、洗菜。上述習俗現雖存在,但不一定嚴格遵循。

重陽

九月初九日。鄉間有做糰子、裹粽子祭祖並饋送親友之風。婿家要給丈姆娘挑重陽重擔,現多為饋贈一般性禮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習俗。

村鎮發展

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由普陀山、洛迦山兩個住人島及一些無人島嶼、礁組成。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的觀音道場。相傳自五代梁貞明間建不肯去觀音院之後,歷代相繼興建寺院庵篷,盛為壯觀。寺廟建築錯落在山間海濱,與海天景色渾然一體,形成以獨特的海島風光和豐富的佛教文化為特色的著名的旅遊勝地,素有"海天佛國"蜚聲中外。

普陀山1950年5月建鄉人民政府,1989年3月由鄉改置鎮。鎮政府駐磐陀庵(梅岑路119號)。全鎮轄西山居民社區,前山中山合興龍灣4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144戶,4823人。2005年6月底,通過聯村形式,設置了2個漁農村社區,錦屏社區和龍沙社區;1個城鎮社區,西山社區。

改革開放前,普陀山鎮島上經濟"以農為主、農漁並舉","以林為主、林糧並舉"。改革開放後,普陀山景區建設日新月異。1982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44個國家風景名勝區之一,之後又先後實現了國家級"衛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旅遊風景示範點和全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示範區。普陀山鎮在這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因勢而上,與時俱進。全山勞動力加速轉移,產業結構實現了突破性的調整,旅遊經濟成為全鎮經濟的主體,根本改變了全鎮漁農村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經濟收入結構。

近年來,隨着普陀山兩大聖(勝)地建設步伐地加快,普陀山鎮藉助"普陀山之春旅遊節"、"觀音文化節"、"國際佛教用品博覽會"等節慶活動的影響,與我國著名漁港重鎮沈家門、重點風景區朱家尖構成金三角黃金海岸旅遊區之利,積極開展"創一流景區,建小康社會"。並在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的基礎上,始終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工作方針,不斷強化管理與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持續改善和優化全山人民生產生活環境,以全新的面貌,勵精圖治,艱苦創業,朝着創建一個經濟繁榮昌盛、社會文明富庶的佛國海島新鎮目標而努力,以飽滿的熱情迎接着新的輝煌。

相關視頻

普陀山——觀音菩薩偈

美麗的普陀山景色

普陀山的故事,高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