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韋馱韋馱
所屬類別 : 神話人物 韋馱(Skan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
中文名稱: 【韋馱】 韋馱(Skan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
外文名稱: Skanda
【別名】 韋將軍、韋天將軍
出生地: 南印度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神話人物】 韋馱(Skan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 目錄 1基本簡介: 梵文:Skanda[1] 。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有的人把韋馱天和韋天將軍相混)。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了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世稱韋馱菩薩,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 梵文:Skanda[1] 。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有的人把韋馱天和韋天將軍相混)。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了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世稱韋馱菩薩,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 梵文:Skanda[1] 。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有的人把韋馱天和韋天將軍相混)。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像。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了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世稱韋馱菩薩,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 尊天菩薩: 童韋馱尊天菩薩 又稱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韋馱天。或稱韋將軍,韋 韋馱 韋馱 天將軍。本為婆羅門教之神,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三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世傳佛陀涅盤時羅剎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天乃急追取還。其形像身著甲冑、合掌、腕捧寶劍。於我國自唐初之道宣律師感得其像後,各處之伽藍均設有其神像。 【聖誕日】 韋馱尊天菩薩聖誕日
[2] 六月初三是韋馱尊天菩薩聖誕之日。韋陀天,尊稱韋馱菩薩,是中國寺院中主要的護法天神。他本是婆羅門教之天神,後來被大乘佛教吸
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像大多安奉在天王殿,彌勒佛像的背後,面對大雄寶殿,有保護佛教伽藍之神職。韋馱像通常身穿甲冑,手持金剛杵(降魔杵),以杵柱地;或雙手合掌,將杵擱於肘間,形體有如雄壯、威武勇猛的將軍,但面容溫和端詳。 相傳釋迦佛涅盤後諸天和眾王商量火化遺體,收取捨利建塔供養之事。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了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世稱韋馱菩薩,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
天目山相傳為韋馱尊天菩薩顯聖度眾之應化道場,故其寺院內專門建有"韋馱殿"。其中昭明禪寺韋馱殿內供奉的韋馱尊天菩薩像,更是迥異於諸方--各地寺院所供均為立像,此處則是碩大無比的坐像。
摺疊編輯本段廟的大小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廟的大小: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曇花一現】 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後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於是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為每年只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多年過去了,韋陀果真忘了花神,潛心習佛,漸有所成。而花神卻怎麼也忘不了那個曾經照顧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陀總要下山來為佛祖採集朝露煎茶。所以曇花就選擇在那個時候開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氣綻放在那一瞬間。她希望韋陀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可是千百年過去了,韋陀一年年的下山來採集朝露。曇花一年年的默默綻放。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從曇花身邊走過,看到花神憂鬱孤苦之情。便停下腳步問花神"你為什麼哀傷?"。花神驚異,因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羅金仙頭上有金光,剛剛從身邊走過的明明是一個凡人,如何看得見自己的真身。花神猶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幫不了我"。又默默等待韋陀不在回答那個男子的話。40年後那個枯瘦男子又從曇花身邊走過,重複問了40年前的那句話"你為什麼哀傷?"花神再次猶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許幫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離開。再40年後一個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現在花神那裡,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來更是奄奄一息。當年的男子已經變成老人,但是他依舊問了和80年前一樣的話"你為什麼哀傷?"。曇花答道"謝謝你這個凡人,在你一生問過我3次,但是你畢竟是凡人而且已經奄奄一息,還怎麼幫我,我是因愛而被天罰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說:"我是聿明氏,我只是來了斷80年前沒有結果的那段緣分。花神我是來送你一句: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說完老人閉目坐下。時間漸漸過去,夕陽的最後一縷光線開始從老人的頭髮向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曇花一現為韋陀,這般情緣何有錯,天罰地誅我來受,蒼天無眼我來開"說罷,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時夕陽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隨即圓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國去。花神在佛國見到了韋陀。韋陀也終於想起來前世因緣,佛祖知道後准韋陀下凡了斷未了的因緣。因為聿明氏的老人違反了天規所以一生靈魂漂泊。不能駕鶴西遊、也不能入東方佛國淨土,終受天罰永無輪迴。曇花一現,只為韋陀。所以曇花又名韋陀花。也因為曇花是在夕陽後見到韋陀,所以曇花都是夜間開放。 讚歌 (佛樂歌詞)
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摺疊編輯本段神像特色 在台灣寺廟只要有供奉觀音菩薩,大部分都會配祀伽藍與韋馱兩大護法。韋馱護法被安奉在觀音菩薩左方,粉面無須、身着甲冑、肩被飛帶、手執金剛杵;伽藍護法在觀音菩薩右方,紅臉黑髯,身着鎧甲、肩被飛帶、腰佩寶劍,英氣逼人。自古以來,佛寺伽藍之建立,必安奉韋馱神,皆為頭戴獸頭盔,腰扎革帶之裝束,手持金剛杵,且有兩種姿態,一是雙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據地,雙手合掌捧杵為接待之意,凡四方由僧前來掛單,必受供養;以手按杵據地,是指示由僧看見韋馱此狀,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來僧家。韋馱尊者是佛教的八大將軍之一,自古以來,佛寺建立後,一定要安奉韋馱尊者以鎮守道場。韋馱的佛像造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和掌,兩手同握金剛杵,另一種是單手握金剛杵立地,兩種照行的韋馱佛像各有不同含意,雙手握杵者表示該---(四) 修改(寺院)---歡迎四方游僧前來借宿〈俗稱掛單〉,單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來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韋馱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歡迎。
摺疊編輯本段尊者故事 相傳明末清初時,建在普陀山上的一間佛寺半夜突然起火燃燒,當時有一名小和尚就睡在韋馱佛像的腳下。起火時,小和尚就正好夢見一身金甲的韋馱尊者告訴他:佛寺失火,儘快逃生小和尚一驚,趕緊起身一看,果然火勢已經延燒到正殿中來,情急之下,背起韋馱佛像就往外舂,跑到殿外時,整間佛寺已盡成火海。而令人驚異的是,這尊獲救的韋馱佛像重達數百斤,根本不是身軀瘦小的小和尚可以背動的,因此當時這件事就轟動遠近,韋馱的靈驗更深入人心.
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禪師, 很喜歡打坐, 但是一坐下來就打瞌睡。 禪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禪定, 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 禪定就修不成功。 高峰妙禪師為了對治自己昏沉的毛病, 就將打坐的地方移到一個懸崖上, 崖高數十丈,如果昏沉來了, 一不小心就栽下去, 一定會粉身碎骨。 高峰妙禪師藉此來警惕自己, 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可是習氣難改, 才一打坐不到幾分鐘瞌睡就來了, 一個筋斗整個人就栽了下去, 高峰妙心想 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 但是在半空中, 突然有一股力量將他救了上來。 高峰妙覺得很奇怪, 就問:是什麼人來救我? 只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 我是韋馱菩薩。聽到這句話, 高峰妙禪師心裡想, 認為自己修行實在是了不得, 竟然能感得韋馱菩薩來護法, 於是問韋馱菩薩: 世界上 像我這麼精進用功的人有幾個?韋馱菩薩回答: 像你這樣修行, 沒有功夫,只會打瞌睡, 你還自以為了不得。 像你這種人,如恆河沙一樣多。 從今以後, 五百世我不再護你的法了。一世一百年, 五百世就是五萬年。 高峰妙禪師聽到 韋馱菩薩五百世不來護法, 心裡真是難過。 但是回頭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 菩薩護不護法與自己何干? 菩薩不來護法, 自己還是要修行; 即使菩薩來護法, 修行還是要靠自己成就。 菩薩不來護法, 也是因為自己憍慢、懈怠, 是自己不對。於是高峰妙生起大慚愧心, 更發願要不惜生命地修行, 唯有成道,才能廣度眾生, 否則就只能如行屍走肉一樣地 活在世界上, 最後與草木同朽,生命毫無意義。高峰妙禪師又開始打坐用功, 日子久了,瞌睡的習氣又來了, 又是一個筋斗栽了下去, 高峰妙禪師心想, 這一回絕對是死定了。 可是快到地面時, 又有一股力量將他救起來。 高峰妙禪師驚訝地問:是誰救我?我是韋馱菩薩。您老人家不是說 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馱答道:因為你有知慚、 知愧的這念心, 同時又不顧性命地勤奮修行。 上求佛道的這念心 已經超越五百世了, 所以我又來護你的法。由這個公桉可以知道, 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 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 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 只要做錯事, 就應該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 業障也能一併消除。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Sk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