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達加斯加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達加斯加島

中文名: 馬達加斯加島

外文名: the island of Madagascar

別 名: 馬島

所屬地區: 馬達加斯加

地理位置: 非洲大陸的東南海面上

面 積: 587041平方千米(世界第四大島嶼)

氣候條件: 熱帶草原氣候(西部)、熱帶雨林氣候(東部)

人口數量: 2100萬(2011)

方 言: 法語、馬達加斯加語

所在大洲: 非洲

馬達加斯加島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南海面上,為僅次於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也稱伊里安島)和加里曼丹島世界第四大島嶼,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最近距離為386千米。


面積為587041平方千米。馬達加斯加島是向西傾斜而多山的陸塊。島的形狀呈狹長形,南北窄、中部寬,全境最寬處達576千米。海岸線 總長3991千米。是南回歸線穿過印度洋的最大島。[1]


簡介

馬達加斯加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中央部分平均海撥800-1500米,通常被稱為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位於高原的北 部,海撥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位於中央高原的阿勞特拉湖,是馬達加斯加的最大湖泊。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瀉湖。西部為緩傾斜平原,從500米高原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貝齊布卡、齊里比希納、曼古基和曼古魯4條較河流。 2000多年前,人類首次從亞洲和非 洲移居於此,從此對這裡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馬達加斯加的獨特的歷史似乎可以解釋它不同尋常的豐富物種——大約有20多萬種動植物,包括fossa、小型食肉動物和大約35種狐猴在內,這些都是地球上的其它地方所沒有的。由於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限制, fossa是島嶼上最大的野獸(貓科動物)。這裡還有青蔥茂盛的雨林與烈日灼人的平原並存。


人口特徵

馬達加斯加主要居民由18個部族組成,其中伊麥利那、貝希米扎拉卡和貝希略三個部族分別超過總人口的10%以上,另外希米赫特、薩卡拉瓦、安坦德羅和安泰薩卡分別超過總人口5%以上;馬達加斯加其他居民有科摩羅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華僑和華裔約1.5 萬人。當地以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語為民族語言,法語亦有通用;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信徒占70%)、伊斯蘭教(占8%)和傳統宗教。


馬達加斯加的華僑不少都在馬島擁有大片莊園。他們都由華南各地循水路經南洋、塞舌爾群島到達馬島。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後來移居法國,或回到南洋或香港生活。


氣候

馬達加斯加全島幾乎均位於熱帶區域,在氣候上受風系與海撥高度的影響。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氣溫24℃,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生長着茂密的熱帶植物和森林。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土地肥沃。西部為熱帶草原氣 候,西南部是全島最炎熱的半荒漠地區,年平均氣溫26.6℃。 馬達加斯加為世界第四大島。馬島的絕大部分位於熱帶,南回歸線從島嶼 南部穿過,氣候受東南信風和地形制約。東部沿海和高原東坡終年受東南信風影響,高溫多雨,年雨量一般都超過2500毫米,而且季節分配均勻,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島的西部因處於雨陰面,降水較少,北部可達1000多毫米,向南逐漸遞減到400毫米左右,有乾濕季之分, 乾季由北向南增長,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稀樹草原或疏林,西南部可見到面積不大的半荒漠;高原中部地勢較高(平均1200-1400米), 月平均溫不超過20℃,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短草是主要植被,森林所占比重不大。


地理環境

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海岸線長3991千米。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中部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北部的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高原向東西兩側傾斜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境內河流縱橫,分別注入印度洋和莫桑比克海峽。


馬達加斯加島(下簡稱馬島)原來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地質構造與非洲大陸相似,全島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 表,形成縱貫全島的高原。高原偏居島的東部,全島地形不對稱。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錯綜分布;高原東部邊緣是一大斷層,致使東坡陡峻,沿海平原狹窄(寬16-80千米);高原西部坡度較緩,呈階梯狀緩慢下降,沿海平原寬100-200千米,由覆蓋在古老結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構成。島上面積廣大的草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養牛業是畜牧業的主要部門,牛的頭數超過全島的人口數,因此馬島又有「牛島」之稱。


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豐富。石墨儲量占非洲首位,還有雲母、鈾、鉛、寶石、石英、金、銀、銅、鎳、鋁礬土、鉻、煤等。河流湍急,水力發電潛力很大。森林面積1470萬公頃。糧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給。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劍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華尼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馬達加斯加旅遊資源豐富,但服務設施不足,政府正作為重點發展,鼓勵外商投資。遊客主要來自西歐。


歷史溯源

有記載的馬達加斯加島歷史始於7世紀,住民的祖先是來自印尼的婆羅洲,他們先從印尼前往印度,再由印度前往東非。


1-10世紀,印度尼西亞人陸續移居該島,並同當地人結合,形成馬爾加什人。


14世紀在中部和東南沿海出現了國家組織。


16世紀,麥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麥利那王國。


1794年發展成中央集權和封建國家,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了馬達加斯加王國。


1817年,伊麥利那統治者與毛里求斯的英國統治者達成協議廢除奴隸交易,這成為馬達加斯加經濟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回報,島國接納了英國軍隊和經濟援助。英國人的影響在幾個地區非常大,梅里納皇室也因此改變信仰,開始信奉長老教會、會眾制(Congregationalism )和英國國教會。


19世紀30年代遭法國入侵,1885年,英國人被迫接受法國人對馬達加斯加的殖民統治。作為回報,英國人最終控制了桑給巴爾。


1895年至1896年,法國人用武力建立了對馬達加斯加的完全控制並廢除了梅里納君主制。1896年完全成為法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達加斯加人組成的軍隊在法國、摩洛哥和敘利亞參加了戰鬥。在法國陷入德軍占領後,維希政府接管馬達加斯加。


1942年,英國派出約3個旅的軍隊占領了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


1943年,自由法國政府從英國手中接管了馬達加斯加。


1947年,隨着法國人影響力的與日俱減,民族主義迅速抬頭,卻在經過數月堅苦卓絕的鬥爭後被鎮壓下。隨後,法國人於1956年建立了一個革新制度,馬達加斯加開始逐步走向和平獨立。


1958年10月14日,馬拉加西共和國成立,是法蘭西共同體(Communautéfran?aise)內的自治共和國。1959年,臨時政府完成使命,憲法 誕生。


1960年6月26日,馬拉加西完全獨立。


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1991年政局劇烈動盪,1992年8月,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第三共和國新憲法,恢復原國名。


1992年8月經公民投票通過的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由全民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實行兩院制。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政府為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


1992年8月19日,正式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1993年8月組成的政府,總理為F.拉武尼。


1997年2月,迪迪埃·拉齊拉卡當選總統。


2006年12月3日,馬達加斯加舉行總統選舉。馬克·拉瓦盧馬納納獲勝。


政治歷史

主要政黨有:拉扎拉馬派有生力量卡特爾、全國發展與民主聯盟、馬達加斯加革命先鋒黨、馬達加斯加獨立大會黨、爭取馬達加斯加獨立全國運動、爭取全國統一人民躍進黨、爭取馬達加斯加發展黨和馬達加斯加復興獨立大會黨等。 馬達加斯加第一任總統為社會民主黨(SocialDemocraticParty)的菲利貝爾·齊拉納納(PhilibertTsiranana),他於1972年3月再次當選。但是,僅僅兩個月之後,面對強大 的反政府示威行動,他不得不辭去總統職務。由於局勢持續動盪,齊拉納納的繼任者加布里埃爾·拉馬南楚阿(GabrielRamanantsoa)於1975年2月5日辭職,將實際權力交給了六天後即被刺身亡的里夏爾·拉齊曼德拉瓦(RichardRatsimandrava)。隨後,一個臨時的軍事委員會接管局勢,直至1975年迪迪埃·拉齊拉卡(DidierRatsiraka)組成了新的政府。在隨後拉齊拉卡統治的16年裡,馬達加斯加在1975 年憲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並不斷的試圖建立革命性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這段期間,實行了私營企業國有化、經濟中央集權化和教育系統削弱經濟等戰略,給今天的馬達加斯加留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和大量的文盲。1982年和1989年的總統選舉讓拉齊拉卡又獲得了第二和第三個七年的總統任期。在這段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只有有限的和受約束的反對者存在,並且在沒有總統的允許下,媒體不得發表直接的批評言論。


從1980年代末開始社會對寬鬆的政治表達氛圍產生了追求,使拉齊拉卡政權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要求進行根本性改革。為了改變不斷惡化的經濟狀況,拉齊拉卡放鬆了社會主義經濟方針並開始進行自由經濟和私有化的改革。這些經濟改革連同1989年取消的新聞檢查制度和1990年大量政黨的出現,都無法安撫不斷增長的反對派運動例如HeryVelona。一些已經存在的政黨及其領導人,包括阿爾貝·扎菲(AlbertZafy)和拉庫圖尼艾納·馬南達菲,穩定了這些在塔那那利佛及其周邊地區特別嚴重的示威運動。


為了回應大量的和平示威遊行並平息全面罷工,拉齊拉卡在1991年8月更換了他的總理。但是,當他的軍隊在Iavoloha附近的總統官邸向 和平示威遊行隊伍開火併導致超過30人遇難之後,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在地位不斷被削弱的情況下,拉齊拉卡同意就組成一個臨時過渡政府而舉行談判。1991年10月31日召開的「PanoramaConvention」使得拉齊拉納幾乎被削奪了所有的權力,並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用18個月的時間過渡到一個新的憲法政府。當時,高等法院被保留下來作為整個過程的最終仲裁者。


1992年3月,一個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家論壇(NationalForum)起草了一部新的憲法。


經濟服務業是馬達加斯加經濟的支柱,其次為農業工業。1993年國民生產總值6.95萬億馬元(按馬達加斯加法郎市場價計算)。貨幣單位:馬達加斯加法郎(簡稱馬元),匯率為2735馬元兌1美元(1994年6月)。


經濟情況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來自農業。馬土地肥沃,氣候適合各種熱帶、溫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生長,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木薯、甘薯和玉米等。馬達加斯加礦藏豐富,其中石墨儲量居非洲首位。馬達加斯加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馬達加斯加政府將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外商向旅遊業投資。


交通不發達。鐵路總長883千米,公路總長近5萬千米。內河航道3500千米,但僅使用400千米。海港18個,90%的海運集中在東部港口圖阿馬西那(塔馬塔夫)。馬達加斯加航空公司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諸島國。全國有機場57個,但僅首都伊瓦圖機場為大型國際機場。 財政連年赤字。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實行貿易進出口自由化政策;鼓勵出口多樣化,出口額有所增長。 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車輛、機械設備、藥品、日用品及食品等;主要出口商品為咖啡、丁香、華尼拉(一種香精原料)、魚類、石墨、鉻等。主要貿易對象為法國(占總額30%)、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中東產油國以及東南亞和印度洋諸島國。自從實行經濟自由化 以後,外國投資逐年增加。


文化教育

實行五年義務教育城市地區使用法語教學,農村地區大部分中小學使用馬語教學。 自1978年起,正式教育分為:五年基礎(小學)教 育、四年普通初中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2004年,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59.2%,其中城市占78%,農村占53.2%。適齡兒童入學率82%,但僅有33%讀完小學,15%進入中學,6%進入高中。馬有小學18977所,其中公立小學14637所,私立小學4340所;初中學校1596所,其中公立801所,私立795所;高中學校336所,其 中公立108所,私立228所。2002/2003學年,共有小學生2856480名,初中生356973名,高中生79238名。小學教師59774名,初中教師18641名,高中教師6510名。


馬有6所綜合大學,共有2.89萬名大學生,教師900餘名,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學規模最大,有學生1.85萬名,教師618名。


新聞出版

主要報紙有:《馬達加斯加午報》(日報,法文,發行量3.5萬份)、《論壇報》(日報,發行量1.5萬份,馬、法文)、《快報》(日報,法文)等。


全國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馬達加斯加國家廣播電台建於1931年4月,有兩套節目,第一套節目用馬語,第二套節目用法語和英語,每天 均播出24小時。


全國共有13家電視台。馬達加斯加國家電視台建於1967年,用馬語、法語每天播出約9小時(周末15小時)。


外交政策

對外關係奉行務實、靈活的全方位務實外交政策,主張在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基礎上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尋求合作夥伴多樣化。贊同繼續加強不結盟運動的團結和力量;贊成對聯合國機構進行改革,主張按地域公平分配原則擴大安理會;注重參與非洲大陸事務,呼籲非洲各國加強團結與合作,依靠自身力量解決非洲問題;積極參與和促進西南印度洋地區和平與合作。


【與中國關係】1972年11月6日,馬達加斯加與中國建交。中馬兩國友好關係穩步發展,高層領導人交流和互訪頻繁,雙方在教育、農業 、通信、製造業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2004年5月,拉瓦盧馬納納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8年11月,吳邦國委員長對馬達加斯加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2007年,中馬雙邊貿易額為3.58億美元。


風俗習慣

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截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着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像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馬達加斯加的絕大多數部族都以農業為生,大米是主要食糧,煮好米飯一般就着用蔬菜、魚、羊、家禽或野禽肉塊做的鹵吃,而且還撒許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們還喜歡吃白薯和木薯,愛喝酸奶。 馬達加斯加 人尊重老人,在許多社會機構中,管理人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認為,人的年紀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們對外國朋友十分友好,見面流行握手禮。在馬達加斯加的馬路上,如果汽車與牛群相遇,汽車必須讓道於牛群。「不得無故傷害牛」是該國人人都遵守的信條。


大部分正式的餐廳擅長法國菜和中國菜,但也有印度菜、越南菜和意大利菜。當地的啤酒是三馬牌啤酒(THBorTroisChevaux),葡萄酒 是在Fianarantsoa附近製造。當地着名的飲料有以米和蔗糖釀的蘭姆酒,當地名為Toakagasy,以及發酵過的甘蔗汁Besta-besta、椰子酒(Trembo)和力其酒(Litchel)。


重要城鎮

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馬達加斯加首都)


圖阿馬西納(Toamasina)


迭戈蘇瓦雷斯(DiégoSuarez,Antsiranana)


安塔拉哈(Antalaha)


塔馬塔夫(Tamatave)


馬南扎里(Mananjary)


馬納卡拉(Manakara)


多幾堡(FortDauphin)


聖瑪麗角(CapeSteMarie)


圖萊亞爾(Tuléar)


菲亞納蘭楚阿(Fianarantsoa)


穆龍達瓦(Morondava)


安齊拉貝(Antsirabe)


馬魯武艾(Marovoay)


馬任加(Majunga)


奇特生物

島上大約有20多萬種動植物,包括fossa、小型食肉動物和大約35種狐猴在內,這些都是地球上的其它地方所沒有的。 由於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限制, fossa是島嶼上最大的野獸。這裡還有青蔥茂盛的雨林與烈日灼人的平原並存,就連這裡的樹冠,都像是伸向天空的樹根。這裡充滿了奇異的、多刺的植物和眾多冷峻的石筍。這裡是一個展示生命無比神奇的、多樣性的博物館


以下是其中九種很有代表性的動植物:


1、狐猴


這些小動物的身高從28-50厘米不等,是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動物物種,其他國家並無狐猴。


2、長頸象鼻蟲


這種昆蟲的脖子很長,是為了適應築巢才形成這樣的身體特徵。科學家只發現雄性長頸象鼻蟲。它們身體的總長度不到3厘米


3、維氏冕狐猴


這種靈長類動物的身體很高,以便適應叢林生活。它們在陸地上唯一的運動方式就是跳躍。


4、猴麵包樹


它是馬達加斯加的國樹,樹幹直徑可達11米。由於這種稀有植物沒有年輪,所以很難確定它們的年齡。但最新研究顯示,猴麵包樹已在地球上生存了400萬年。


5.豹紋變色龍


這些熱帶爬行動物能改變顏色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是它們並不能展示所有色彩。每一隻豹紋變色龍與生俱來都被賦予一個變色範圍,而且這些顏色根據溫度和日光發生變化。另外,只有雄性發出明亮的顏色,雌性則有茶色和褐色。


6.長尾水青蛾(Moon Moth)


它是一種彗尾蛾(comet moth),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蛾,雄性翼展有近8英寸。


7.鵝掌藤(Octopus Tree)


這種植物屬於龍樹科,而龍樹科只有4個屬11類。


8.象鼻蟲


已知的1300種象鼻蟲幾乎全部都在馬達加斯加島,是這裡的地區性動物,


包括hairy andronomay farut和上面提到的長頸象鼻蟲等。


9.阿加諾卡龜(Agonoka Tortoise)


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陸龜。這種漂亮動物的數量在馬達加斯加島逐漸減少。當地農民為了促進草的生長,以便他們的牛吃上好的食物,就放火燒毀草地,結果導致阿加諾卡龜的生存環境受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