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茄苳樹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茄苳樹傳說
圖片來自pchome

白茄苳樹傳說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傳說故事。白茄苳樹庇佑著邵族人,並與邵族人共生共榮,可以說是邵族人的守護神與精神象徵。對於邵族人來說,白茄苳樹的繁茂與否,意味著自身族群發展的狀況。因此,白茄苳樹的傳說,可以說是應驗了邵族的族運。

故事大綱

邵族的祖先定居日月潭後,在拉魯島水邊的白茄苳樹下立誓定居於此,並祝願族勢如這顆茄苳樹一樣茁壯,茄苳樹每萌生一片新葉,即代表族中又新添一名壯丁。此後,邵族人確實在日月潭周遭的水沙連地區闖盪出一片天地,然而,漢人覬覦日月潭附近的土地逐漸入侵,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在茄苳樹的庇佑下,邵族人戰無不勝。無計可施的漢人首領,探聽到樹王的靈驗,派人暗中用斧頭將樹砍斷,但無論破壞的多嚴重,第二天茄苳樹仍完好如初。後來漢人首領在夢中得到指點,以白茄苳樹的剋星「獠牙精」鋸子鋸倒茄苳樹,又唯恐其復原,再用長銅釘釘住了樹根,並潑上黑狗血,以大銅蓋蓋住主幹的樹莖。

茄苳樹被徹底破壞後,邵族的勢力開始走下坡,接著又連續遭遇大瘟疫,傷心及驚恐之餘只得放棄了拉魯島,分散到周周各地謀生路。從此邵族就不再是水沙連地區的霸主了。

白茄苳樹王與英雄石松咬味

相傳康熙年間,日月潭東北一夕長出了巨大的白色茄苳樹,刀斧不能入,被邵族人尊為神木。道光年間,神木投胎於邵族婦女,生下一男孩狀貌魁偉,被推為酋長,號曰松咬味。一日,松咬味目睹青龍戲水,拾得一石印,遂以石為姓。稱石松咬味。

當時霧社與萬岱社人常常出草埔里及水社一帶,石松咬味於是召集各社頭目,率領群蕃遠征霧社。萬岱社頭目詐降,於和解的酒宴中下毒謀害水社人,石松咬味等人於逃走途中躲進樹洞中,才以弓箭擊退追兵生還。次日,石松咬味率人反攻,打敗萬岱社凱旋而歸,接受諸社恭賀,從此茄苳樹王之名號威名遠播。

分析

從白色茄苳樹衍伸出的兩個傳說故事,可以說是分別代表著邵族興盛與衰落的兩個階段。雖然定居日月潭的時間尚有爭議,但從史料中可以發現,自從康熙年間以來邵族在水沙連地區已擁有龐大的勢力。水沙連六社之中,包含石松咬味之水社在內,其中四社屬於邵族,眉社則為泰雅族。而在水沙連更北的地區,亦有屬泰雅族之北港番之勢力。因此,邵族與泰雅族因地域關係而產生諸多互動,並為爭奪勢力範圍而相互攻殺,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目前並無確切的資料確認此傳說的真實性。

而茄苳樹王被砍伐及邵族的勢力衰退,也與歷史發展相符。自從漢人勢力開始入墾水沙連地區後,邵族及與其不斷產生衝突。雙方先後經歷了1725-1726年(雍正三年-四年)的骨宗事件(或稱水沙連之役)及1814-1815年(嘉慶十九-二十年)的郭百年事件兩次大規模衝突,邵族從此勢力大衰。而傳說中漢人以黑狗血等消滅白色茄苳樹,明顯具有漢人文化的色彩,可以看成漢人文化壓迫到邵族文化的具體象徵。

此外,此兩則傳說亦有不同版本,內容彼此間有若干差異,其中亦包含骨宗為茄苳樹精,疑似即為石松咬味的版本。由此可見此兩則傳說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融合採借的現象。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 

[[Category: 200 宗教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