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甲龍屬
圖片來自livescience

甲龍屬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當中只有一,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

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約6800萬到6550萬年前[1],甲龍分佈在整個美國和墨西哥地區,在這些地區甲龍較為常見。

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他甲龍科也有同樣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內最大型的物種。牠的裝甲甚多、但是體重只有2噸到4噸,非常輕量級,並且身高比同類型恐龍低、方便用甲殼保護自己柔軟的腹部。

古生物學

與大部份現代的陸地動物相比,完全成長的甲龍仍是非常大型的動物。已知最大型的頭顱骨有64.5公分長、74.5公分寬。一些科學家估計其身長約為8到9公尺。另一個針對甲龍的重建,提出一個較小的體型估計值,約6.25公尺長、1.5公尺寬、及1.7公尺高。甲龍的重量估計超過6,000公斤[2]。牠的體型扁平而寬。甲龍是四足行走,後肢較前肢為長。雖然科學家對牠腳掌的形狀仍不清楚,但參考其他甲龍科恐龍,可能會是有五趾。頭顱骨扁平呈三角形,寬度大於長度。甲龍是植食性動物(實際上要到中生代末期才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動物),有著樹葉形狀的小型牙齒,適合切碎植物。與其他甲龍類相比,甲龍的牙齒/體型比例相當小[3]。甲龍並不像同期的角龍科鴨嘴龍科恐龍有著磨碎用牙齒,可見牠甚少咀嚼食物。頭顱骨及身體其他部份的骨頭是癒合的,以加強其力量。

裝甲

甲龍最明顯的特徵是牠的裝甲,包含了堅實的結節及甲板,嵌入在皮膚上。在鱷魚犰狳及一些蜥蜴上亦可以發現類似的裝甲。裝甲之上覆蓋著堅硬的角質。這些皮內成骨(Osteoderms)是按照大小來排列,從寬而平的甲板到小而圓的結節。甲板在牠的頸部、背部及臀部以橫列整齊排列,而小型的結節則保護大型甲板之間的空隙。較小的甲板則在四肢及尾巴。與較為古代的包頭龍比較,甲龍的甲板在質地上較為平滑,並沒有像同時代的結節龍科埃德蒙頓甲龍般有稜脊。在尾巴的兩側伸出一列扁平及呈三角形的尖刺。堅硬及圓形的鱗片保護頭顱骨的頂部,而四隻大型的角則在後方向外伸出。

尾巴棒槌

甲龍著名的尾巴棒槌是由幾塊大型皮內成骨組成,與最末幾節尾椎癒合而成。尾槌是非常重的,以最末7節尾椎支撐,彼此癒合形成一支堅硬的棒子。連接這些尾椎的厚肌腱亦在化石化過程被保存下來,這些肌腱是部份骨質的,不易彎曲,可以將力量傳至尾巴。尾巴棒槌就是一個主動的保護武器,可以對施襲者的骨頭造成重擊。在2009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在結構上,甲龍科的尾槌是可以揮動的,大型尾槌可以對肉體、骨頭造成嚴重傷害,但中、小型的尾槌所造成的傷害有限。目前仍無法解釋,尾槌是用在物種內的打鬥行為、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兩者兼有 。亦有研究指出這個尾巴可以作為頭部的偽裝,但這個建議卻倍受批評。

生活環境

大面甲龍生存在6800萬到6550萬年前,屬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存在的恐龍之一。模式標本是從美國蒙大拿州海爾河組被發現,而其他標本則於懷俄明州蘭斯組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ollard地層被發現,這些都是在白堊紀末期時代的地層。

白堊紀時,蘭斯組、海爾河組及Scollard地層位在分隔東西北美洲白堊紀海路西岸。它們是一個寬廣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西,直至新形成的洛磯山脈。這些地層大部份是由沙岩泥岩所組成,形成氾濫平原的環境。

海爾河組是這些地層最多被研究的。當時,海爾河組是亞熱帶地區,有著潮濕及溫暖的氣候。很多植物品種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較小的是松科蕨類蘇鐵科。豐富的樹葉化石在這地區的多個地方都可以找到,顯示這地區曾經是由小樹組成的森林。甲龍與以下恐龍生存於相同環境:角龍科三角龍牛角龍稜齒龍類奇異龍鴨嘴龍科埃德蒙頓龍結節龍科埃德蒙頓甲龍厚頭龍類厚頭龍獸腳類似鳥龍傷齒龍暴龍[4]

在這些地層中,甲龍的化石,與埃德蒙頓龍三角龍相比是較為稀少。另一種結節龍科的埃德蒙頓甲龍也在這些地層中被發現。但是甲龍及埃德蒙頓甲龍在地理學上及生態學上是分隔的。甲龍有著寬的口鼻部,進食時可能無選擇性,故此其生活環境應該被限制在遠離海岸的高原地區;而埃德蒙頓甲龍有著較窄的口鼻部,可見是進食時具有選擇性,應該生活於較低接近海岸的地區。

分類

甲龍是甲龍科模式屬。甲龍科屬於甲龍亞目,當中包括了結節龍科。甲龍的起源備受爭議,有幾個分析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牠在甲龍科內的實際位置卻未有定案。甲龍及包頭龍常常被認為是姊妹分類單元。但是,其他分析發現甲龍與包頭龍是在不同的演化位置[5][6]。需要更多的發現及研究才可以澄清這個情況。

參考文獻

  1. (英文)Arbour, V. M.; Burns, M. E.; and Sissons, R. L. A redescription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 Dyoplosaurus acutosquameus Parks, 1924 (Ornithischia: Ankylosauria) and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9, 29 (4): 1117–1135. doi:10.1671/039.029.0405. 
  2. (英文)Coombs, Walter P.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ursorial Adaptations in Dinosaur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December 1978, 53: 393–418. 
  3. (英文)Carpenter, Kevin. The Armored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5. ISBN 0253339642. 
  4. (英文)Phillip Bigelow. Cretaceous "Hell Creek Faunal Facies; Late Maastrichtian. [2007-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月24日). 
  5. (英文)Carpenter, K. 2001.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Ankylosauria. In: Carpenter, K. (Ed.). The Armored Dinosaur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454–483.
  6. (英文)Hill, R.V., Witmer, L.M., & Norell, M.A. 2003. A new specimen of Pinacosaurus grangeri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ankylosaur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395: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