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瀕危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瀕危動物

產於中國的

1.草原陸龜

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背甲長12~16厘米,寬10~14厘米。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頭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盾片中央棕黑色,邊緣黃色,並有同心環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後有一叢錐形大鱗。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大鯢

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超過1米。頭部扁平、鈍圓,口大,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蜂猴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着鈎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在中國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中華鱘等。

4.古樸國寶——大熊貓

學名:貓熊 英文: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

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着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使其退縮于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

總數僅1000多隻,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誌

5.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Snu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淨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髮,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髮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隻,棲息于越南北部。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級)。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6.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群體被衝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繫。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着的死物種」。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

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7.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中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

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華南虎雄性約重149~190千克,雌性約重10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

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8.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9.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0.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1.高原神鳥——黑頸鶴

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產於世界其他地方的

爪哇犀牛

棲息地:印度尼西亞和越南

剩餘:少於60隻

也許它們是地球上最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珍貴的角是偷獵者的目標,它們棲息的森林被開發商開發。兩者都是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原因。

小頭鼠海豚(Vaquita)

棲息地:美國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

剩餘:200至300隻

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一個稀有鯨種,小頭鼠海豚本身的數量,和時常被漁網困住是其將要滅絕的主要原因。

克羅斯河大猩猩

主要棲息地:尼日利亞和喀麥隆

剩餘:不到300隻

被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滅絕的物種,仍有存活。獵殺它們食用和因為發展而被擠出棲息地,它們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蘇門答臘虎

棲息地: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

剩餘:少於600隻

這種老虎只在蘇門答臘生活已經有數百萬年,因此難以逃脫人類擴張。大多數倖存者被保護起來,但約100隻仍然生活在保護區外的地方。

金頭猴

棲息地:越南

剩餘:少於70隻

在2000年,這個靈長類動物被開始保護起來。它仍然是處於嚴重危險之中,但其數量在2003年出現幾十年來第一次上升

黑足雪貂

棲息地:北美大平原

剩餘:1000 只

美洲大陸上唯一的一種鼬,它們是最瀕危的哺乳動物。在1986年,只剩下18隻,但物種的數量正在回升。

婆羅洲侏儒象

棲息地:北婆羅洲

剩餘:1500 只

矮於亞洲象約50厘米,也更加溫順。棕櫚園的減少,讓它們生活在擁擠的空間。

北極熊

棲息地:北極的北極圈

剩餘:少於25000隻

長期的人類發展和偷獵威脅着北極熊的生存,但氣候變化和喪失海冰正成為導致其減少的主要原因。

湄公河巨型鲶魚

棲息地:湄公河區域的東南亞

剩餘:數百隻

因其巨大的個頭而特別珍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發現是293千克) ,在泰國老撾柬埔寨是受到保護的物種,但捕撈仍在繼續。

紫色沼澤蟹

這種紫色的沼澤蟹只在西非的上幾內亞的濕地中發現,生活在即使在旱季也保持濕潤的泥坑中。2005年收集了這種蟹的第一批活體標本。在2008年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從「關鍵」重新分類為「瀕危」。[1]

Rameshwaram降落傘蜘蛛(Rameshwaram Parachute Spider)

僅限於少數種植島上的Rameshwaram和附近大陸的印度, Rameshwaram降落傘蜘蛛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狼蛛的2008年紅色名錄的受威脅物種。

蜘蛛的數量可能不到500隻,作為其棲息地的林地被毀壞種植轉換成旅遊目的地。

霍爾德里奇氏蟾蜍(Holdridge's Toad)

哥斯達黎加雨林地區的特有物種,在2008年10月被宣布滅絕,因為自1986年以來,就沒有人再看到霍爾德里奇蟾蜍的蹤影。2000年至2007年間,科學家進行了定期摸查和全面搜尋,但均無功而返。科學家認為,這種蟾蜍數量急劇減少並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兩棲動物常見的壺菌病和全球變暖的影響。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 10月6日公布。

古巴鱷(Crocodylus rhombifer [2]

只在古巴發現的淡水鱷魚。在過去三十年數量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導致其在2008年紅色名錄中,從「瀕危」提升到「極度瀕危」。與其他鱷魚物種的雜交、人類的狩獵、和生存環境質量的下降是該物種減少的原因

瀕危原因

1)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大如描的指猴)。

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採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中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2)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的牙、的角、的皮、的膽、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嘗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

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邊際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絕」。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着人類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鴿曾有幾十億隻,是隨處可見的鳥類,大群飛來時多得遮雲蔽日,殖民者開發美洲100多年,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絕了。當1914年9月最後一隻旅鴿死去,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着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教的動物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絕,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作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

3)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並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種)滅絕了。

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15世紀歐洲人相繼來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把這裡做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使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在新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1隻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島異鷯滅絕,是1隻動物滅絕了1個物種。

4)環境污染1962年,美國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藥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瀉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着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大範圍的消逝。溫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強化,棲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累的、慢性的致生物於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境喪失不相上下。瀕臨滅絕類

地球上許多最瀕危動物,同樣也是了不起的。這裡有一些大自然的超級明星,它們來自亞洲美洲亞太和其他地區,可能很快將不再會有。

視頻

保護動物,拒絕瀕危

參考文獻

  1. [Found only in the wetlands of upper Guinea in West Africa, the purple marsh crab lives in muddy holes that remain wet even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first living specimens of these semiterrestrial air-breathers were collected in 2005.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 new population of this elusive crab has led to its conservation status being reclassified from "critical" to "endangered" on the 2008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 [汪仁平著,鱷類的養殖與利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09,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