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柏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柏坡
 

中文名稱 : 西柏坡

外文名稱 : xibaipo

地理位置 :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

占地面積 : 約45萬平方米

所屬城市 : 河北省石家莊市

景點級別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平均氣溫 : 12.5℃

氣候類型 :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 中共中央舊址

所屬國家 : 中國

遊玩季節 : 四季皆宜

美        譽 :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

歷史地位 : 中國三大革命搖籃之一

西柏坡位於河北石家莊平山縣中部,總面積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1]。為我國革命聖地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

重點事件

三大戰役指揮所

1948年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在這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

七屆二中全會

1973年2月26日,周恩來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題詞評語:「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 西柏坡紀念館,鄧小平同志為其題寫館名。

江澤民總書記題詞

1991年9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西柏坡,並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胡錦濤總書記到西柏坡學習考察

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西柏坡,進行學習考察。重溫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牢記毛澤東同志當年倡導的「兩個務必」,首先從自身做起,並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開拓進取、團結奮鬥。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鬱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3]。她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里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為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第四軍分區和第二軍分區領導機關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等首腦機關也曾在這裡居住長達三年半之久。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的模範縣,西柏坡是個模範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黨,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分布在33戶,占全村人數的12.3%,占全村戶數的33%。

中央工委駐地

西柏坡一帶村莊很多,為什麼偏偏選中西柏坡作為中央工委的駐地呢?

朱德總司令的秘書潘開文當時實地參加了考察和選擇,他回憶說:「我們當時是這樣考慮的:

一是村子要適當集中,將來後委一些機關要來,能放得下(至於中央、毛主席來不來,誰也沒說,我們更不知道,並且那應該是以後的事);

二是交通要便利,便於和各解放區的聯繫;

三是安全問題。儘管洪子店、郭蘇、夾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標也大,人多不便於保密。西柏坡村子較小,後邊有個小山好防空,並且離周圍村有一段距離(1公里左右),便於保密;

四是住宿條件。西柏坡當時許多房子被鬼子燒了,但基礎很好,便於建設,將來住在一起比較集中,方便工作。」

1948年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在這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並在1949年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周恩來總理評語道「西柏坡是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

經過緊張的籌備,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中央工委當時對外稱「工校」和「勞大」。劉少奇任校長],朱德為董事,分別稱胡校長(胡服,劉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之後,幫助晉察冀野戰軍打了四次規模較大的勝仗,殲敵6.2萬餘人。其中解放石家莊戰役尤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參加了晉察冀野戰軍區司令部召開的旅以上幹部會議,與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等共同擬定了攻打石家莊的戰略部署。11月1日,又致電聶榮臻蕭克,要求晉察冀軍區必須充分準備好人員的補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總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晉察冀野戰軍殲敵2.4萬餘人,勝利解放了石家莊。在總結作戰經驗教訓時,朱總司令欣然寫下了《七律·攻克石門》:「石門封鎖太行山,勇士掀開指顧間。盡滅全師收重鎮,不叫胡馬返秦關。攻堅戰術開新面,久困人民動笑顏。我黨英雄真輩出,從茲不慮鬢毛斑。」

歷史地位

西柏坡為我國五大革命聖地之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內,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了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中國命運定於此村」,這是時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題詞。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選定這個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裡,使這個普通的山村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從此,西柏坡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於中國革命史冊,豎起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地理環境

西柏坡鎮位於太行山東麓,區域總面積5.5萬畝,林地面積2.7萬畝。該區域擁有華北地區內陸最大水面,水面面積達7,000畝。該地區地處暖溫帶,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12.5℃。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經濟,堅實的群眾基礎,相距適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為中央工委駐地的最佳選擇。

1958年為修建崗南水庫,西柏坡人民從富饒的米糧川搬遷到高崗旱嶺上,人均耕地面積由原來的5畝變為0.3畝,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特別是1998年崗南水庫被定為省會人民飲用水源地後,西柏坡的水產養殖、工礦企業被取締,為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環境,山場禁伐禁牧,畜牧養殖業發展也受到限制,群眾致富的路子又被砍斷。

代表景點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陳列館、 西柏坡石刻園 、 西柏坡紀念碑    

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園 、 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 五位領導人銅鑄像

所獲榮譽

領導關懷

西柏坡是新中國誕生的搖籃,上級各部門及歷屆領導對西柏坡的發展都很關注,給予政策、政治和資金上的大力扶持。

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西柏坡時,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02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到西柏坡學習考察時,要求西柏坡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首先交上一份優異的答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連成了一片。不僅奠定了統一華北解放區的基礎,並為黨中央移駐華北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3月20日,黨中央作出了移至華北同中央工委合併的決定。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黨中央機關由陝西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告別了生活戰鬥了十三度春秋的陝北根據地,向西柏坡轉移。

1948年3月24日到達中央後委駐地——山西臨縣雙塔村

4月11日到達了晉察冀軍區駐地阜平縣城南莊

4月23日,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員先期到達了西柏坡,黨中央與中央工委勝利會合。

5月1日,黨中央在西柏坡開始辦公,中央前委、工委、後委即行撤銷。

5月26日毛澤東到達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五大書記在歷時一年多的分別之後於西柏坡勝利會面了。它標誌着黨中央機關勝利完成了戰略性的偉大轉移。從此,西柏坡便成了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正處在重大轉折時刻,人民解放戰爭正處於戰略決戰的前夕。為爭取戰略決戰的勝利,黨中央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

9月8日至13日,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為迎接戰略大決戰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和物質上的準備。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和10名重要工作人員出席了會議。會場設在中央大院的兩間中灶食堂。會議根據戰略反攻的新形勢規定了黨的戰略方針和任務,以「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為中心議題,總結了以往的工作,並提出了建軍五百萬,(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戰略任務。為此,要求軍隊向前進,作戰方式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重申和完善城南莊會議的戰略計劃,要求各戰略區在戰爭第三年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即人民解放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求殲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會議作出關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裡。10月10日,中央發出關於這次會議的黨內通報[4]

準備大批新區工作幹部,提高幹部理論水平,以及加強工會、青年、婦女工作等問題。要求全黨全軍同志努力克服無紀律無組織狀態、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傾向。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中共中央關於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

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黨中央指揮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華東與平原野戰軍、華北軍區部隊成功地進行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和平、津兩市;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和華北。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54萬餘人。基本消滅了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

隨着戰爭形勢的迅速轉變,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決議指出:1949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勝利的兩年。決議還指出,「北平解放後,必須召集第七屆第二次中央全體會議」,及「召集沒有反動派代表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西柏坡勝利召開[5]

會場設在中央大院中央機關自己蓋的職工食堂,南半部為會場,北半部為服務處,會場正面懸掛着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畫像和黨旗。整個會場整潔、樸素而莊嚴。周恩來和任弼時還親自檢查了會場的布置情況。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34人,候補人員19人,列席人員12人。毛澤東主席主持了會議並作了題為《一中全會以來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報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取得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規定了黨在全國解放以後,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英明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次會議對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解放,以及保證中國革命實現偉大的戰略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準備。

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由西柏坡出發,挺進北平。臨行前毛澤東把中央直屬機關幹部和警衛人員召集起來,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京。他們進北京腐化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繼續幹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共產主義。」 黨中央在西柏坡僅僅住了十個月的時間,但在中國革命史上卻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迎來了如旭日東升的新中國。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岡山瑞金延安一樣成了中國革命的聖地。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也是我黨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闢了通途。西柏坡時期,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包括軍事思想、戰略戰術思想,特別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從國情出發,走中國式的建設道路,通過建設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都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歷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這是一種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續和發展。西柏坡精神,不僅是我們黨,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發揚光大。

西柏坡紀念館,鄧小平同志為其題寫館名

1991年9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西柏坡,並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西柏坡,進行學習考察。重溫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牢記毛澤東同志當年倡導的「兩個務必」,首先從自身做起,並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開拓進取、團結奮鬥。

1950年,中央老區訪問團對西柏坡革命遺址和有關文物作出了加強保護的指示,當地黨委、政府隨即進行了革命文物的初步徵集工作。1955年,河北博物館派專人到達西柏坡進行了遺址和文物的維護、整理,並聯合當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紀念館籌備處。1956年,中共中央舊址被河北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因修建崗南水庫,舊址被淹沒,原有建築和西柏坡村遷到村北的山坡。現在的復原建築是當年西柏坡村子東頭的中央大院,總面積16,440平方米。復建後的建築,基本保持了舊址的原貌。院內建築大致分前後兩部分。前部自東向西依次為周恩來、任弼時、毛澤東舊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中央軍委作戰指揮室)和劉少奇、董必武舊居等。後部東北角是朱德舊居。前後兩部分之間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會議」會址、「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和中共中央接見國民黨和平代表談判舊址等。朱德總司令在中央工委時期與劉少奇住的緊鄰。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來,工委在駐地後面的山溝里為毛澤東新蓋了三間窯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澤東到來之後,堅持住進了任弼時西鄰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窯洞讓給了年歲大的朱德。

中央工委進駐初期,並沒有大院的圍牆,黨中央到來之後,為了安全才在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幾處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兩米多高的土圍牆。並在他們住房後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

2010年6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河北調研期間,專程前往西柏坡瞻仰中共中央舊址。

進入西柏坡紀念館轄區,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陽的大門景,它告訴我們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位於停車場西側的影像資料館,建築面積3,300多平方米,集攝影、資料、娛樂於一體;氣勢宏偉的西柏坡紀念碑矗立在蒼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鄧小平手跡;碑上鐫刻着江澤民1991年9月21日參觀西柏坡時的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碑座周圍將黨中央來到西柏坡、全國土地會議、三大戰役、七屆二中全會和赴京建國等重大歷史事件,藝術地微縮在四塊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歷史貢獻和黨在這一時期的偉大實踐活動。在紀念碑的兩側分別是中共中央舊址和西柏坡紀念館

西柏坡紀念館於1976年破土動工,全館面積1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在紀念黨中央、毛主席進駐西柏坡3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舊址和紀念館同時對外開放。紀念館分上下兩層,階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環繞,順山勢建造而成。館內的陳列展覽,集聲光電現代化設施於一體,集中展現了西柏坡的歷史地位及深遠影響。

1982年3月11日,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柏坡和井岡山、延安一樣,現在是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今日的西柏坡,前臨碧波蕩漾、山水瀲灩的西柏坡湖,後靠滿坡翠柏、松濤陣陣的西柏坡嶺,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獨居魅力的秀麗風光。

今日的西柏坡,已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AAAAA旅遊景區。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將其譽為「革命聖地,旅遊佳境」。2002年5月,河北省西柏坡-天桂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領導讚詞

1973年2月26日,周恩來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題詞評語:「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

西柏坡——紅色旅遊的勝地!

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的聖地。

西柏坡——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視頻

西柏坡相關視頻

革命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宣傳 紀錄片
共和國的黎明——西柏坡紀念館

參考資料